2022年第3期

过往期刊

  • 2022年第2期
  • 2022年第1期
  • 2021年第4期
  • 2021年第3期

编委会

封面题字: 杨 辛
主办单位:北京大学
顾 问:王义遒 林钧敬 张 彦
编委会主任:陈宝剑
副主任:陈占安   徐善东    王逸鸣

              户国栋 
委 员(以姓氏笔画为序):
王天兵    王艳超    冯支越 匡国鑫     
孙 华       关海庭    陈建龙 刘    卉    

刘海骅    宇文利    吴艳红    李   杨  

陈征微    金顶兵 查 晶 祖嘉合   

夏学銮    蒋广学 霍晓丹 魏中鹏
刘书林(《思想理论教育导刊》常务副主编)
杨守建(《中国青年研究》副主编)
彭庆红(《思想教育研究》常务副主编)
谢成宇(《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社长)

屈晓婷(《北京教育(德育)》副主编)
夏晓虹(《高校辅导员》常务副主编)
周文辉(《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社长)
李艺英(《北京教育(高教)》社长)
郑 端(《思想理论教育导刊》编辑部主任)
陈九如(《高校辅导员学刊》副主编)
毛殊凡(《中国高校社会科学》总编室主任)
主 编:王艳超
编 辑:许    凝   马丽晨   朱俊炜
               王   剑   吕    媛  李婷婷      
               李   涛  侯欣迪   杨晓征

               宋   鑫   张会峰   陈秋媛 

              马    博  陈珺茗  陈   卓              
审    校:青年理论办公室   

             

构建“森林单树法”模式 完善学生成才服务体系

作者:◎文/陈宝剑 发布日期:2010-05-21

  要:本文详细介绍了社会学系以“森林单树法”培养模式为抓手,科学分析、系统整合、创新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人才培养工作的思考和做法,重点阐释了“森林单树法”的基本内涵、育人载体和工作模式,为基层院系结合自身特色、推进基层学生工作实现科学转型与跨越式发展提供了可供借鉴的新途径。

关键词:院系基层学生工作  “森林单树法”

 

院系学生工作办公室是高校学生的工作基础,北京大学确立了“学生工作基础在基层”的工作思路,高度重视院系学生工作组织的工作成效和首创精神,为院系学生工作的发展提供了重要契机。社会学系学生工作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密切配合全校各项学生活动,坚持以学生为本,以完善学生成才服务体系为着眼点,围绕第二课堂和“两型组织”建设,大力培养政治、学术、文体代表队“三支生力军”和志愿服务、社会调查“两个先锋队”,创新工作形式和方法,初步形成了“森林单树法”培养模式,取得了一定成效,有力引导广大学生文明生活、健康成才、理性报国。

 

一、“森林单树法”育人模式的基本内涵

 

“森林单树法”本质上就是要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以服务学生和谐发展、健康成才为落脚点,以“三支生力军”和“两个先锋队”建设为着力点,既注重整合资源,搭建平台,营造氛围,促进学生整体发展,又明确目标对象,引导学生自主教育,自觉锻炼核心竞争力,不断建立健全学生成才服务体系,达到既见森林又见树木的效果。

1、坚持以人为本,扩大育人覆盖面,实现“森林培养”。高校学生工作的基本职能是以育人为目标和方向,以思想政治教育引导青年学生,以基层组织建设团结凝聚青年学生,以第二课堂建设服务青年成才需求。社会学系坚持以培养和服务青年学生为工作原则,准确了解青年学生的参与意识、参与取向和参与方式,根据不同学生能力结构、目标、需求的差异性和规律性,设计了政治代表队、学术代表队、文体代表队“三支生力军”的培养模式,努力实现从培养几个模范典型向培养几类各有所长的优秀学生培养模式转变,对愿意参加政治、学术、文体等各类活动学生的森林覆盖、大面积“丰收”,增加人才培养的覆盖率。这种培养模式为学生提供了社会工作、学术实践、文体活动等多样机会,开展了形式多样、内容各异的实践活动,让每一位想展现自己特长的学生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舞台,使各种学生课外活动更能符合时代要求和青年成才的实际需求,创造了从点到面的人才培养新模式,我们称为“森林培养”。

2、明确目标群体,加强针对性培养,实现“单树培养”。当前学生主体意识突出,选择性强,个体之间差异较大,思想状况和生活状态不同,参与第二课堂的热情不同,课外活动具有自愿性、广泛性、灵活性、创造性的特点,这要求院系的学生工作要因人而异,因对象而异,体现差异性。社会学系在努力增加覆盖率,实现“森林覆盖”的同时,根据学生年龄、专业、兴趣爱好、知识结构的特点,采取风格各异的活动形式,并针对不同学生群体的专业素质和发展需求,设计不同的培养内容和模式,用耐心、细心、恒心去培养能思想、会行动、有思路、会做事的学生,探索了“单树培养”的模式。尤其是注意发挥各个学生团队开展实践活动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打造类似于NGO的学生团队,使各个学生团队隶属于学生工作办公室却不依附于学生工作办公室,保持一定的独立运作能力。推动由原来系学生工作办公室对各下属部门部长、副部长的金字塔形科层管理模式向系学生工作办公室对项目负责人的多边形矩阵管理模式改革。如系学生工作办公室下设的“调查工作室”、“社会学系青年志愿者协会”在学生工作中都发挥着喉舌和臂膀的作用;而在专业学习中,他们又是我系同学自学与课外实践的平台。同时,我系社会学专业和社会工作专业注重社会实践,重视社会服务的性质,使这些第二课堂和第一课堂相结合,甚至转变为我系学生学习的第一课堂,直接为学生提供课堂理论实际运用的机会,使学生课外活动活动真正满足学生自我发展、完善的需要,符合全面育人的教育目标。

 

二、打造“32”育人格局,构建“森林单树法”育人载体

 

“森林单树法”育人模式重点在于育人平台的搭建和整体文化氛围的营造,关键在于抓好骨干培养和典型示范工作。为此,社会学系学生工作办公室努力打造“三支生力军”和“两个先锋队”的育人格局,并以此为载体,不断充实“森林单树法”的育人内涵。

1、政治代表队建设。学生工作组织是青年学生学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的课堂,培养青年马克思主义者是高校学生工作的重要任务。社会学系学生工作办公室提出了建设一支政治代表队的目标,集中一批对有志于从事学生工作和理论学习研究的学生,集中力量培养青年马克思主义者。一是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这是学生骨干培养的生命线,是决定学生成长成才方向的根本性问题,始终不能动摇和放松。我们通过切实有效的教育途径和丰富多彩的活动形式,积极引导青年学生关心国家大事,关注社会发展,关怀基层民生,不断增强社会责任感、历史使命感和民族自豪感。二是加强学生骨干的使用和实践。我们认为,最好的培养就是使用,培养政治代表队,要多提供平台,多创造舞台,给学生施展才能的机会,同时努力转换“要干部做事”、“要干部服务”的旧方式为“我要做事”、“我要服务”的积极向上的新风貌。在具体实践中,开发各种团队,增设多个学生工作岗位,让更多的有意锻炼社会工作能力的学生有职可任。以完善团支部、党支部的组织建设为契机,要求各班团支部认真落实宣传委员、组织委员的选拔与任用工作。在学生工作办公室设置了三个学工助理的岗位,并在系的各个职能部门增设了学生助理的岗位,不仅达到了增加学生骨干培养锻炼机会的初衷,更使得学生和我系各职能部门负责老师之间互相交流和理解。此外,我们也分别为系学生会和研究生会增设了4名助理,在公平竞选的前提下,为进一步干部的培养和选拔打下基础。2006-2008年度,我系各类学生干部的比例已达全系学生的23%。在调动学生骨干服务师生,锻炼能力方面取得了预期的良好效果。三是加强学生骨干的培养规划和培训。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骨干生力军,系学生工作办公室制定了长期的人才培养战略,开展了学生骨干培训系列活动。培训工作以促进学生骨干生力军的成长为宗旨,结合专业特色,受到学生骨干们的欢迎。

2、学术代表队建设。社会学系的学科特点决定了本系的学生具有学以致用,从实求知的学术传统。社会学系学生工作办公室积极关注那些在学术上崭露头角、颇有造诣的学生,努力将他们引导到学生工作的活动和范畴中来,建设高水准的学生课外学术活动育人体系,打造一支学术代表队。一是围绕“挑战杯”竞赛、“北大之锋”辩论赛、学术讲座、学术研讨等活动的开展,激发学生科研热情,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训练严谨的论文写作规范,辅助第一课堂教学,培养学术精英和学术后备军。历届挑战杯比赛,社会学系参赛踊跃,硕果累累。系学生工作办公室大力为我系学生参加挑战杯学科竞赛的同学提供服务和便利,做好挑战杯的赛前、赛中、赛事指导,鼓励本硕博全体学生的积极参与,落实资金激励,将参赛学生打造成学生工作队伍中的学术实践生力军;依托系刊《五音》搭建学术交流阵地,展现社会学系学生的学术水平与学术动态。在五届“北大之锋”辩论赛中,系辩论队曾获得2次冠军2次亚军的好成绩。以 “北大之锋”辩论赛为契机,系学生工作办公室积极做好赛事宣传、赛前辅导的服务工作,引导广大同学利用对辩论的兴趣从而学以致用,通过社会学的视角来分析热点的社会问题。在立足学校和本系开展学术实践活动的同时,系学生工作办公室还举办了第一届首都四所高校的社会学研究生论坛,实现了专业人才培养的“强强联合”。二是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作为课堂教学的必要延伸,引导广大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开创一条新式的综合的教育模式。学生工作办公室设计了参观考察、项目调研、专题调查、爱心服务等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着力组织3大类团队,并鼓励、支持和帮助学生独立兴趣组团。为加强社会实践的效果,系学生工作办公室专门举办暑期社会实践宣讲会、实践团队培训讲座,就“社会调查实践的选题”、“社会实践调查方法”等同学普遍关注的问题进行专业指导和培训。

3、文体代表队建设。文体活动是高校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校园文化活动最具特色的项目。系学生工作办公室积极组织文体特长和爱好者参加学校的各类文体活动,利用“一二·九”师生歌咏比赛、元旦晚会、十佳歌手大赛、北大杯的各项赛事等来发现并培养学生文体活动军,充分激发学生的创作积极性,使得思想修养、文化学养、科学素养和艺术涵养相互促进、相得益彰。在每学年初进行的学生评优活动中,系学生工作办公室对在文体活动中表现突出的学生给以适当的加分政策,对他们在系文体活动中作出的贡献进行充分的肯定和鼓励。2006年社会学系取得了“一二九”歌咏比赛的冠军。在全校的运动会中,我系代表队的成绩更是逐年攀高。由于系小人少的不利因素,我系在前几年的运动会排名一直在乙组中游徘徊。近两年来,我们秉着“动员到位、组织得力、扬长避短、团结一心”的方针,屡屡刷新我系历史最好成绩,2006年一举从乙组中游越至乙组头名,晋级甲组。2007年、2008年又取得甲组第四名的历史性突破。在运动会组织和动员过程中,我们的指导思想也有了重要改变,由原先单纯的个人竞技型项目向多人合作参与的全民健身项目转移,从以往的本科生唱独角戏到今年本硕博均有同学参加,参与率的大幅提高。

4、志愿者队伍建设。社会工作专业秉承“助人自助”的学科理念,与青年志愿者的工作理念不谋而合。作为全国最优秀的社会工作专业教育机构,社会学系开展志愿者工作无论是理论研究、实践经验,还是师资力量、社会影响力,都具备特殊的优势。因此,青年志愿者协会成为社会工作第一课堂与素质教育第二课堂的最佳契合点。在第一课堂的学习中融入志愿者工作的实践经验,在第二课堂的锻炼中不断巩固专业训练,两个课堂全面发展,带动了社会学系青年志愿者协会的发展。系学生工作办公室以“主动参与、积极帮助”的工作理念建设青年志愿者协会,将志愿者协会由一支业余团队快速建设成有组织有纪律的专业工作队伍。为鼓励学生的广泛参与,从不给学生增加一分钱的经济负担,做到了在物质上的充分保障,解决了学生投身志愿者工作的后顾之忧;着力加强志愿者工作组织建设,在系团委增设志愿者工作部,志愿者协会在工作部指导下积极开展活动;完善志愿者的考核与激励制度,评选出了社会学系十佳志愿者和优秀志愿者,奖励了优秀志愿者服务小分队,系团委和志愿者协会还为所有毕业班的志愿者做了志愿服务鉴定。2008年系志愿者协会与北京大学中国社会与发展研究中心合作,开展“国务院防治艾滋病工作委员会办公室防治艾滋病社会动员北大项目”,圆满完成了委托任务,收效显著,获得了多方好评。通过实践,我们深刻认识并要求我系的志愿者工作要真正发扬“以奉献扬青春,与社会同进步”的宗旨,以德服人,以情感人,以才育人。

5、调查工作室建设。社会学系学生工作办公室坚持一个工作理念:不仅要做到“学生工作与专业学习两不误”,更要使学生工作成为专业知识的实践平台,使专业优势成为我系学生工作的特色。根据这一理念,系学生工作办公室成立了社会学系调查工作室,作为社会学系学生社会调查、学术研讨和学科实践的平台,努力与社会学专业训练相结合,紧密配合课堂教学,开展多种形式的调查研究活动,成为广大教师、团员青年高度认可和充分信任的调查研究组织。调查工作室利用社会学系专业训练中的调查研究传统、调查研究方法和调查研究实践的培训条件,针对校园和社会不断开展科学严谨的调查研究,并且与校团委理论研究室等校内外职能部门广泛联系,开展了多层次、全方位、科学化、规范化的调查研究工作,获得了上级部门和委托单位的高度认可。系调查工作室自成立以来,开展了对青年文化、和谐校园和网络文化等一系列热点问题的科学调研,撰写了《北京大学未名BBS状况调查》、《中关村企业青年人力资源情况调查》、《北京大学和谐校园调查》、《北京大学青年文化调查》等一系列调查报告。20083月,调查工作室为了解我校学生党员发展情况,提高推优入党的实际工作效率,特别开展了“北京大学学生党员发展调查”,为我校的党建工作贡献了力量。

 

三、以“森林单树法”模式为引导,全面完善学生成才服务体系

 

构建“森林单树法”模式的根本目的在于服务青年学生成长成才,要实现这一目的,就应当以“森林单树法”模式为引导,并将其与院系学生工作的各项工作有机结合,突出重点,集中优势,不断推进学生成才服务体系的建设。

1、切实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牢固把握学生成长成才正确方向。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不能为了搞思政而搞思政,不能脱离青年的实际需求和兴趣特点,必须正确认识大学生的思想特点和教育规律,进一步改进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形式。社会学系的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一直坚持“结合实际,不空喊口号,减轻学生负担,努力夯实效果”的工作理念,以不浮夸、不铺张、严谨求实的工作作风,认真完成上级布置的各项任务,探索基层学生工作的新思路,总结了一些工作经验。一是以广大青年喜闻乐见的活动形式积极开展理想信念教育。社会学系学生工作办公室抓住重大纪念日和重大活动的契机,开展主题鲜明的爱国主义教育活动,比如在“一二·九”纪念活动中,除了积极准备师生歌咏比赛,还开展了主题辩论赛、系列影片观摩、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系列参观等纪念“一二·九” 的活动,收到了较好的效果。二是提出“彰显学科特色,树立身边典型”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新思路。去年11月,邀请全国大学生2006年度人物候选人、北京大学社会学系博士生张翔同学举办先进事迹报告会,宣传社会学对社会弱势群体的人文关怀,向广大北大学子传递一种新的成才方式。三是积极开展思想政治理论和时事政策学习。今年3月,围绕两会的主题和热点内容,系学生工作办公室面向全校师生举办了“聆听两会、感悟两会”系列活动,回顾温家宝总理2007年中外记者见面会,现场直播温家宝总理2008年中外记者见面会,并邀请社会学人类学以及法学学者以物权法为话题点评两会。通过以上活动使得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达到了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效果,感染并带动了广大学生。

2、完善基层团支部工作模式,夯实学生成才服务组织。系学生工作办公室推动基层团组织由原来垂直领导的科层结构转变为横向互动的矩阵结构,将团支部中支书、组委与宣委的三角形关系转变为支部成员与主题活动项目负责人之间沟通交流的多边形关系。首先,深化指导和规范。在系学生工作办公室的指导下,系学生工作办公室通过“立项与配给”的办法对支部活动加以管理,鼓励基层团支部以“规定、自选相结合”、“常规、创新相融合”的理念开展工作,对基层团支部主题活动立项的给予了资金投入、形象指引、总结提炼等全方位支持,倡导基层团支部“监督评议、形象树立”,提高支部身份认同感和工作透明度,将《高校团支部工作规范》作为组织考评的标尺,严格实行“基层团的能力水平量化考核”。系团委连续下发了四个文件,要求基层团组织在常规工作之外,必须有活动新颖、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自选活动,并且要求活动前有调研,有申请立项,活动中系团委派专人给与辅导、监督、考评,活动后依据活动质量配给物质奖励和包装宣传。其次,促进整合和互动。系团委鼓励整合资源和力量,基层团组织整合党日、团日、班日,形成了有特色的“三合一”综合活动。我系基层团组织建设目标是力求所有团支部共同进步、各有特色。但在实际工作中难免有优差之别,因此我们在“基层团的能力水平量化考核”后,有意识地让优秀团支部和较差团支部结对子,鼓励他们谈体会、找差距、出思路。系团委加大对基层团支部的宣传力度,通过团发文件、橱窗、《一周校园动态》、《团内信息》等多种形式,将团支部的优秀活动向同学们进行展示。再次,突出人本和服务。系团委本着“稳人心、暖人心、心连心”的思路,将“高危人群”(学业困难、经济困难、思想困难和精神困难四类学生)和“高危问题”(恋爱危机、单亲情结、偏执情绪和虚拟网络等问题)作为基层团组织生活的关注重点,各支部优先考虑为经济困难的学生安排勤工助学岗位,主动对学业困难的同学提供学习支持,让单亲家庭和有偏执情绪的同学时常参加有益的文体活动,把高危问题列入主题团日活动的议题。由于我们从组织高度来化解“特殊”矛盾,一年来我系实现了突发事件的零概率。通过这些措施,我系共青团工作完成了由单一化向立体化转变,实现了团支部和班委之间的互动、团员之间的平等交流、系团委统一教育和团员自我教育的有效结合。

3、建立科研型基层学生工作模式,提升学生成才服务成效。社会学系学生工作办公室在做好常规工作的同时,按照学校学生工作“科学转型”的要求,积极探索从事务型工作向科研型工作的思路转换和方法过渡。在积累多年工作经验和工作方法的基础上,我们认为要改变疲于应付的事务型日常工作状态,改变原来仅仅是“布置什么做什么”、“布置多少做多少”的“挤牙膏式”工作思路,改变“突击型”的工作方法,建立一套“有目标、有支持、有动力、有规划”的科研型工作体系,实现“规定动作不走样,自选动作多创新,全方位、立体式、多纬度”的工作格局。首先,突出阶段性目标意识和阶段性成果意识。院系学生工作办公室的一些工作看似都是烦琐的细节,但是只要将其与更大的阶段性目标结合在一起,就能出现一个“多而不乱”、“细而不杂”的工作局面,完成由“低头走路”向“抬头看路”的转变。学生工作办公室的工作要抓住学生最关注、最迫切的要求,要细化服务领域和服务需求,不断丰富服务项目,强化服务手段,必须加强学习和调查研究。系学生工作办公室发挥调查工作室的作用,针对一些工作开展了调查研究,提升了服务学生成才的成效。例如,我们根据“北京大学学生党员推优入党工作调查”结果,努力加强组织架构和推优机制,普及了所有基层团支书必须由党员担任、团支书列席党支部工作会议的制度;完善了目前的推优入党办法,将推优入党的标准落实到民主评议和学习成绩的等项目;加强了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之间的联络制度,制定了入党培养对象以及最后入选预备党员的选拔办法,对推动基层学生工作的科学发展产生了显著的效果。

 

经过多年努力,社会学系学生工作逐步构建和完善了“森林单树法”的育人工作模式,在实现北大基层院系学生工作科学转型的过程中不断提高对高素质人才培养的贡献率。今后,社会学系学生工作将充分利用建设“优秀学生分类指导工作创新基地”的大好契机,充分利用北京大学高度重视基层学生工作的大好形势,抓住机遇,乘势而上,在科学分析工作现状、充分整合现有资源的基础上,继续瞄准基层学生工作涌现出来的新问题、新苗头,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开拓思路、寻找对策,争作北大基层院系学生工作的排头兵,争当破解学生工作难点重点问题的“先锋官”,为北京大学的育人工程奉献富有自身特色的经验和智慧。

 

作者:陈宝剑  宣传部副部长、社会学系党委副书记

责任编辑:杨俊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