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第3期

过往期刊

  • 2022年第2期
  • 2022年第1期
  • 2021年第4期
  • 2021年第3期

编委会

封面题字: 杨 辛
主办单位:北京大学
顾 问:王义遒 林钧敬 张 彦
编委会主任:陈宝剑
副主任:陈占安   徐善东    王逸鸣

              户国栋 
委 员(以姓氏笔画为序):
王天兵    王艳超    冯支越 匡国鑫     
孙 华       关海庭    陈建龙 刘    卉    

刘海骅    宇文利    吴艳红    李   杨  

陈征微    金顶兵 查 晶 祖嘉合   

夏学銮    蒋广学 霍晓丹 魏中鹏
刘书林(《思想理论教育导刊》常务副主编)
杨守建(《中国青年研究》副主编)
彭庆红(《思想教育研究》常务副主编)
谢成宇(《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社长)

屈晓婷(《北京教育(德育)》副主编)
夏晓虹(《高校辅导员》常务副主编)
周文辉(《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社长)
李艺英(《北京教育(高教)》社长)
郑 端(《思想理论教育导刊》编辑部主任)
陈九如(《高校辅导员学刊》副主编)
毛殊凡(《中国高校社会科学》总编室主任)
主 编:王艳超
编 辑:许    凝   马丽晨   朱俊炜
               王   剑   吕    媛  李婷婷      
               李   涛  侯欣迪   杨晓征

               宋   鑫   张会峰   陈秋媛 

              马    博  陈珺茗  陈   卓              
审    校:青年理论办公室   

             

增加学生的国际化经历,促进全面发展——学生事务工作更加开放的视野

作者:◎文/孙 华 王 勇 发布日期:2010-05-21

摘要: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增加学生的国际化经历,对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认为,在学生事务工作转型、“以学生为本”的大环境下,开放学生事务工作的视野是十分必要的。

关键词:国际化  学生事务  以学生为本

经济全球化加快了人才在全球范围内的流动,国与国之间的交流更加频繁。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推进,一个科技、教育、文化和学习无国界的高等教育国际化时代向我们走来。全球化对大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培养适应经济全球化发展、熟悉本国文化和世界文化、通晓国际事务、懂得国际交流规则的世界通用型人才。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增加学生的国际化经历,对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这就要求学生事务管理工作应该围绕高校人才培养这一中心工作,以更加开放的视野,创造更加开放的环境和更加丰富的国际交流的条件,为学生提供最好的教育。

一、学生事务工作的转型带来更加开放的视野

高等教育的国际化已经渗透至大学的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科学研究、师资队伍建设、学生管理、人员交流等各个方面[2],大学的发展机遇为学生事务管理工作提供了更加开放的视野,推进了学生事务工作的新发展和新进步。随着新的形势发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稳定工作纳入长效工作机制,高校的学生事务管理工作目标已经从“保稳定”,向“保稳定、促发展”转变[3],通过做好日常工作,使学生工作的重心逐步转移到帮助学生提高综合素质上来,工作内容正从狭义的学生德育工作向广义的学生教育工作转变。[4]

高等教育国际化,冲击着中国大学现行的办学体制、评价机制、管理模式及价值取向,“建设国际化的创新型教学科研体系,培养具有全球化视野的领导型人才”成为创建世界一流大学进程中高校的战略发展目标。200853,胡锦涛主席到北京大学考察,他在讲话中指出:北京大学一定要肩负起崇高使命和历史责任,以更加广阔的视野、更加开放的姿态、更加执著的努力,加快推进创建世界一流大学步伐,谱写北京大学发展的崭新篇章。这是中国最高领导人在1998年北京大学百年校庆提出中国要创建世界一流大学以后,再一次对高等教育寄予更高期望,这对北京大学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在这样的机遇下,学生事务工作要有效配合学校的整体发展的工作大局,以更加开放的视野,在这一工作上有所作为。

二、“以学生为本”,在更加开放的环境中发挥学生事务工作的作用

开放正成为今天大学一个最鲜明的时代特征,中国的大学是这样,世界上的大学也是这样。为适应开放的环境,国内外知名大学都不约而同地提出了培养国际化人才的目标。美国在上世纪90年代初制订了《美国2000年教育目标法》,欧盟大力推进有44个欧洲成员国参与的“博洛尼亚进程”,日本提出要培养“世界通用的日本人”,韩国则专门成立了“21世纪委员会”。在中国,清华大学提出培养“具有国际意识的世界公民”,并启动了清华大学“学生国际培养计划”。[5]北京大学的人才培养目标是“为国家和民族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在各行各业起引领作用、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北京大学正在为学生提供更加开放的环境,增加学生的国际化经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1、培养具有国际化视野的领导型人才

中国改革开放30年来,已经造就了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中国的迅速崛起也必将造就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学,中国的可持续发展也必然需要一批世界一流大学来承担是人才、智力的支撑与引领。北京大学在历史发展各个时期的办学思想中都蕴含了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理念,在京师大学堂第一个章程中就提出“中西并重、观其会通,造就通才、发明新理”等开明的办学思想,这也是中国近代高等教育最早的学制纲要。蔡元培出任北京大学校长后,提出“仿世界各大学通例,循‘思想自由’原则,取兼容并包主义”,确立了“大学是研究高深学问的机关”的办学宗旨,创造性地提出了“完全人格、诸育和谐”的人材培养理念,“学术分校、文理合科”的学科建设理念,“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学术发展理念,“教育独立、教授治校”的大学管理理念,“读书不忘救国,救国不忘读书”的大学生求学理念。从那时起,北京大学就在为培养具有国际化视野的领导型人才而不断创造更加开放的环境,在具有浓郁的国际化校园氛围里,学生有越来越多国际交流的机会,可以了解外界,感知世界。

为了拓展学生的国际视野,北京大学学生海外学习项目不断增加。目前,北大与世界各地250多所大学建立了交流合作关系,本科生校际学生交换项目就有近50个,每年约有200名学生参加,分布在欧洲、美洲、大洋洲和亚洲的多个国家和地区,这其中包括北大与日本早稻田大学、美国耶鲁大学等世界著名大学的联合培养项目、暑期学校等等,这些项目为北大学生提供了较长时期的在海外与来自世界各地一流大学的学生共同学习和生活的机会。与此同时,北京大学各院系层面的学生国际交流也非常活跃,如国际关系学院、外国语学院、法学院、经济学院、光华管理学院以及一些理科院系的交换项目都非常活跃,这些院系的学生除了参加学校层面的交流活动,还可以通过院系对口的海外交换项目。有针对性的在海外的专业学习和游历,开阔了学生的国际视野,增强了学生的创新能力。从2007年开始,中国教育部推出了“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出国留学项目”,旨在选拔“一流的学生,到国外一流的大学(或学科),师从一流的导师”,从事高水平前沿科学研究,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素质人才。项目实施两年来,北大有500多名在校生入选该项目,他们目前正在国外的著名高校接受联合培养,极大地推动了学生的国际交流。为了给更多的学生创造海外学习的机会,北京大学整合相关项目设立了“海外学习项目(Education Abroad Program, EAP)”,鼓励和帮助学生申请各种奖学金,初步获得了良好的效果。

2、为学生们搭建多元的国际舞台

北京大学为学生们在校园内外体验不同文化搭建多元的国际舞台,他们积极参与学校的国际交流活动,邀请和主办大使讲座,接待和采访各国客人,搭建了北大学子直接了解不同文化、不同思想和观点的平台,使他们的视野更加开阔,思维更加活跃,更具全球意识。北大每年有数百个访问团体,校园的国际化氛围日趋浓重。仅2006年,正式来访的代表团共307团次,其中包括5位国家元首、55位政要、92位高校领导、26位知名企业领导。[6]北京大学学生的艺术团、体育代表团也多次出访世界各国,通过文化体育活动的交流,结识了众多的朋友,开阔了国际视野。

北大学生社团活动极为活跃。在学生社团中,活跃着20多个与国际交流和探讨国际问题相关的社团,如学生国际交流协会(Students 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 Association, SICA)、拉丁美洲研究会、模拟联合国协会等,他们直接参与接待了克林顿、瓦杰帕伊、普京、希拉克、查韦斯等近40位国家元首;与联合国前秘书长安南、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博士等政要进行面对面交流;与诺贝尔奖获得者、商界巨擘、名校校长亲密接触和深度对话。北大学生的自信、睿智和思辨给国际友人留下了深刻印象。北大学生自己组织了很多高水平、高规格的国际学生交流活动,各国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增进了彼此间的相互了解,拓宽了眼界,如学生国际交流协会组织的斯坦福中美学生会议、北京大学-东京大学“京论坛”、青年外交协会举办的“外交大讲堂”系列讲座等;2004年启动的“北大-哈佛交流营”,已有70余名哈佛学生来到北大感受中国,40名北大学生回访哈佛;20063月,来自世界50多个国家160多所世界著名高校的1,100多名大学生齐聚北大,参加2006年哈佛世界模拟联合国大会并获得了巨大成功;20075月,国际医学教育论坛在北京举行,医学部的学生作为大会的志愿服务人员,凭借良好的自身素质、过硬的专业知识和娴熟的英语技能,出色地完成了任务,为北大学生赢得了良好的国际声誉。

3、在跨文化交流的“共同体”中培养人才

世界范围的高等教育的交流,要求各个领域的人才培养要有助于更好地理解世界问题,理解高素质人才在不同文化和价值观念中共同生存的必要性。大学教育应该开阔国际视野,加强全球伦理环境、道德责任、环境保护、种族平等、对不同文明的理解、全球福祉等国际教育理念的教育,培养具有“世界眼光的人才”。[7]

耶鲁大学校长理查德·莱温曾指出:“随着国家边界向货物、服务、信息——尤其是人才——流动的开放,人们已经将大学变成了实现全球整合、跨文化理解和地缘政治稳定的一支重要力量。”[8]中国的大学,要成为跨文化交流的共同体,在大量学生出国留学的同时,还需要大批吸收外国留学生,形成国际化的双向交流。自2003年至2006年,北京大学共有2,267名本科毕业生赴海外名校攻读博士学位,其中近600人被美国综合排名前50位的大学录取。据美国《高等教育编年史》统计,1999-2003年,共有1,671名北京大学本科毕业生在美国获得博士学位。同时,北京大学每年都有来自100多个国家的近4000名留学生从世界各地走入北大。北京大学也非常重视同国外著名大学的合作,共同设立了多个联合教学研究机构,如北大-密歇根大学研究院、斯坦福大学北大分校项目、北大LSE双硕士项目,以及北大与耶鲁、剑桥、加州大学等学校的联合本科生项目等。其中,北大-密歇根大学研究院利用暑期邀请美国社会科学领域著名学者开设社会科学定量研究方法和人文学科课程,吸引了很多北大和来自全国各地的青年学生和教师。这些项目吸引了众多中外学生参加,使中国学生不出国门就可以参与到国际交流中。通过这些项目,增加了各国文化彼此的碰撞、理解、学习和交融,有益于培养具有全球视野和文化包容性的现代大学生,使他们更加理性平和地面对世界,留学生也更加理性真实地认识新的中国形象。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高等教育顺利实现了从精英高等教育阶段向大众高等教育阶段的转变,我国形成了世界第一大高等教育体系。[9]但是,高等教育大国并不代表就是高等教育强国,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就是提高我国高等教育质量和最终实现高等教育大国向高等教育强国转变的客观要求。

三、为学生提供最好的教育

北京大学拥有国内最优秀的生源,也为学生提供最好的教育。在全球化的今天,大学受到了深度冲击,同时也更加深刻地影响着世界。高等教育要通过最好的教育,启迪学生智慧、培育挑战精神和创新能力,使学生将来能够应对快速变化的世界并发挥引领作用。

随着学生事务工作的转型,工作方法从单一的思想政治教育向“教育、管理、服务”互相渗透的整体教育模式转变,学生工作者更加关注学生的需求,以学生为本,切实解决学生在校学习期间的各类问题;特别是与学业、就业等有关的学生最关心的事情,学生事务工作以学生的切身需求为抓手才更有实效。今天的大学肩负的不仅仅是培养社会人才的责任,更要培养世界公民。拥有最好的学生,已经不再是国内顶尖高校的专利,香港高校在内地招生,是对中国高等教育经受国际化冲击的一次热身,将来国际著名高校来华招生的竞争将更加激烈。2008年几乎三分之二的文理科状元来到北大,这么好的生源面对国际竞争,我们的学生事务工作应该有所作为。北京大学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时,来自美国和香港的评估专家提出,北京大学应该引领中国的大学甚至整个发展中国家的大学,在世界高等教育舞台上体现北京大学的核心价值。学生工作应该围绕北京大学人才培养这个核心使命来做文章,以更加开放的视野,为学生创造更加丰富的国际交流环境,为国家和民族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国际竞争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做出更大贡献。

 

作者:孙   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党委副书记

                                       北京大学国际合作部副部长

责任编辑:王 

 



[1] 本文被亚太地区学生事务协会(APSSA)第十一届年会收录并在会上宣读,会议于20081020-1023在中国武汉召开,由亚太地区学生事务协会和华中科技大学主办。

[2] 许智宏:《国际化时代北京大学的战略选择》,《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6年第12期。

[3] 张彦:《树立科学发展观 努力开创新局面——关于北大学生工作的几点思考》,《北大青年研究》,2005年第1期。

[4] 张彦:《北京大学学生工作的持续创新与发展》,《北京教育》,200878

[5] 林建华:《建国际化教科体系,育全球化领导英才》,200647北京大学国际交流与战略研讨会上的讲话。

[6] 数据来源于《北京大学本科教育工作水平评估自评报告》,200711月。

[7]许智宏:《国际化时代北京大学的战略选择》,《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6年第12期。

[8]  Richard Levin, “Universities Branch Out: From their student bodies to their research practices, universities are becoming more global.Newsweek International (Aug. 21-28, 2006 issue)

[9] 许智宏:《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加快建设世界一流大学进程》,《中国高等教育》,2008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