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第3期

过往期刊

  • 2022年第2期
  • 2022年第1期
  • 2021年第4期
  • 2021年第3期

编委会

封面题字: 杨 辛
主办单位:北京大学
顾 问:王义遒 林钧敬 张 彦
编委会主任:陈宝剑
副主任:陈占安   徐善东    王逸鸣

              户国栋 
委 员(以姓氏笔画为序):
王天兵    王艳超    冯支越 匡国鑫     
孙 华       关海庭    陈建龙 刘    卉    

刘海骅    宇文利    吴艳红    李   杨  

陈征微    金顶兵 查 晶 祖嘉合   

夏学銮    蒋广学 霍晓丹 魏中鹏
刘书林(《思想理论教育导刊》常务副主编)
杨守建(《中国青年研究》副主编)
彭庆红(《思想教育研究》常务副主编)
谢成宇(《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社长)

屈晓婷(《北京教育(德育)》副主编)
夏晓虹(《高校辅导员》常务副主编)
周文辉(《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社长)
李艺英(《北京教育(高教)》社长)
郑 端(《思想理论教育导刊》编辑部主任)
陈九如(《高校辅导员学刊》副主编)
毛殊凡(《中国高校社会科学》总编室主任)
主 编:王艳超
编 辑:许    凝   马丽晨   朱俊炜
               王   剑   吕    媛  李婷婷      
               李   涛  侯欣迪   杨晓征

               宋   鑫   张会峰   陈秋媛 

              马    博  陈珺茗  陈   卓              
审    校:青年理论办公室   

             

借鉴“奥运模式”创新“后奥运时代”大学生德育工作

作者:◎文/杨俊峰 张 梧 发布日期:2010-05-21

借鉴“奥运模式”

创新“后奥运时代”大学生德育工作

   

◎文/杨俊峰   

 

摘要:“后奥运时代”的大学生德育工作需要全面深入地思考2008奥运会所带来的冲击和影响。奥运会的冲击之大在于它深深地影响乃至改变了中国人尤其是年轻人的人生态度、思想世界和精神面貌,而这正是高校德育工作希望达到的效果。抱着向奥运会的运作方法学习的态度,本文首先详细论证了奥林匹克本质上的教育属性以及它所指向的奥运精神的具体内涵,进而深入讨论了它在传播奥运精神的过程中所形成的“奥运模式”,包括其核心原则和基本特点。其间,用类比的方法,穿插论证了这一模式对高校德育工作的若干启发。

关键词:奥运模式  后奥运时代 大学生德育 奥运精神

 

举世瞩目的2008年北京奥运会和残奥会日前已经圆满落幕。虽然奥运圣火已经熄灭,但是奥运精神却通过两个奥运会在中国大地上深深扎根。面对两个奥运会留给我们的丰厚遗产,我们必须认识到,在大学生德育工作中倡导和弘扬奥运精神,并将奥运遗产进一步转化为大学生德育工作的宝贵资源这一任务并非一场短期的简单运动,而是一项全方位、长时段的系统工程。在“后奥运时代”,利用奥运会的历史性契机,进一步深化当代中国高校新时期育人思路和目标,就成为德育工作者需要面对的重要课题。

 

一、借鉴的理论前提:对奥林匹克本质的思考

   

在论及大学生德育工作向所谓的“奥运模式”借鉴之前,首先需要给出这一借鉴的理由何在。这要求我们深入思考奥运会与大学生德育工作之间的本质关联。否则,我们就会把奥运会仅仅视为推进大学生德育工作的一个普通事件,只是在“做完事情”的意义上处理奥运带给中国教育事业的思考,这势必会导致这样一种结果:即奥运会结束后,奥运会对于大学生德育工作的推动力就会削弱以至于消失殆尽。所以,为了提升“后奥运时代”的大学育人理念与思路,我们必须站在一定的高度上深入审视奥运会与大学生德育工作之间的关系。

什么是现代奥林匹克运动的本质呢?现代奥林匹克运动的本质就是教育。

如果我们回顾“现代奥林匹克之父”顾拜旦创立奥林匹克运动的初衷,我们就会发现,他之所以大力倡导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主要是将体育与教育相结合,从而推广由奥运会所承载的现代精神和普世价值。顾拜旦创立现代奥林匹克运动时所处的环境正是斯宾格勒所描绘的“西方的没落”的场景。顾拜旦在一次名为“奥林匹克精神”的著名演讲中指出:“5年前,来自世界各国的代表聚会在巴黎——1894年宣布恢复奥林匹克运动会的地方——同我们一起庆祝恢复奥林匹克运动会20周年。在过去的这5年内,世界崩溃了。”顾拜旦所说的“世界崩溃”不仅是指当时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而且还指出了当时教育的堕落。在这样的背景下,顾拜旦希冀通过现代奥林匹克运动来拯救青年,重新为西方世界确立稳定的价值观念。

奥林匹克运动作为一种教育,其目标指向一种强大的精神传统,即奥运精神。这也正是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与其他一切竞技活动相区别的本质要素。《奥林匹克宪章》开篇就强调“奥林匹克主义”,即“提升并结合身体、意志与精神三者于一体及求整体均衡的人生哲学,并将运动融入文化与教育,追求创造努力成功的喜悦、良好典范之教育价值,及尊重众所公认之伦理原则”。奥林匹克主义不仅仅是一种体育精神,而是追求人类社会自我完善的人文精神。奥运会的教育就体现在锻炼人的品格、提升人的思想、培养人的道德、健全人的体魄上,奥运会旨在追求人的全面自由发展,从而成就为一种具有典范意义和教育价值的人生哲学。正是有鉴于此,顾拜旦才指出:“我们再回头来看刚才提到的奥林匹克精神的实质以及把奥林匹克精神同纯粹的竞技精神区别开来的特性。奥林匹克精神包括但又超越了竞技精神。”奥林匹克精神之所以能够“超越竞技精神”,就是因为奥林匹克运动在本质上就是教育,正如国际奥委会名誉主席萨马兰奇在为有关奥林匹克运动的教材作序时所强调的那样:“离开了教育,奥林匹克主义就不能达到其崇高的目标。”

同时,伴随着奥运精神在全球范围内的传播,尤其是通过奥运的育人教化功能的充分发挥,现代奥林匹克运动所承载的价值理念才不再局限于西方世界,从而上升为全人类的普世价值,成为全人类所共同分享的宝贵精神财富。奥林匹克精神形成和发展的过程就是从希腊到欧洲,从欧洲到全球的扩展过程。在这一扩展过程中,奥林匹克精神之所以能够超越种族、地域、民族等之间的界限,就在于其背后的教育功能。奥林匹克运动特别强调人人享有运动的平等权利,并进而强调奥运会的大众参与特色,让参与者在参与过程中接受奥运精神的感召,分享奥运精神的荣光,并且以自我教育的方式确立了对于奥运精神的自觉认同。这种参与的过程就是接受的过程,接受的过程也就是传播的过程,而传播的过程也就是教育的过程,这种教育是面向全人类的个体自我教育。这充分彰显了奥运教育的吸引力和辐射力。

现代奥林匹克运动的本质就是教育,这种教育是以人为本的完整教育,统合了体育和德育,上升为一种人生哲学。作为关心人类灵魂的教育事业,奥运教育的对象是青年,正如《奥林匹克宪章》中所说,“教育青年致力建立一个和平美好的世界”。其次,奥运教育的目标是“成人”,成为一个完整的现代人。最后,奥运教育的重点是思想精神的教育,其教育的内容就是奥运精神。从这三个方面来看,作为教育事业的奥运会在本质上与我国当前的大学生德育工作具有高度的一致性。这从根本上保证了奥运匹克运动为大学生德育工作带来新的灵感的可能性。

 

二、借鉴的具体内容:“奥运模式”的核心原则与基本特点

 

既然奥运会在本质上与大学德育工作具有一致性,那么我们就必须进而思考:作为一项教育事业的奥运会在教化育人上有何独特之处?

从理念层面来看,奥运育人的核心理念正是顾拜旦所奠定的人生哲学和现代精神,但是在具体运转的过程中,这些理念如何落实到每个参与者个体的内心世界呢?这无疑就需要各种具体的渠道和抓手,这也就形成了奥运会在育人方面的“奥运模式”。这一育人模式的核心原则是“以体育促德育,化野蛮为文明”。

奥运会的本质属性固然是教育,但却是通过体育竞技活动来实现这一教育过程。体育与德育之间不再是相互割裂的两个部分,而是成为一个统一的有机体。如果只有德育,没有体育,那么奥运会的育人功能就丧失了基本形式和主要载体;如果只有体育,没有德育,那么奥运会也就沦为了随处可见的竞技活动,蜕变为你死我活的厮杀较量。可见,德育与体育的关系也就是目的与手段之间的关系。正是有了德育对于体育的提升功能,奥运会在育人上才能“化野蛮为文明”。

事实上,奥运会作为起源于古希腊的一项赛事,与古希腊的尚武精神和城邦战争的关联甚大,在某种程度上,奥运会这种体育竞技活动正是人性中争强好斗、残酷暴力的外化表现。然而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也承认人性中的这一面,所以也仍然延续了以往的竞技体育的传统,吸引了众多健儿的参与,激发了人们参与的热情。但是,现代奥林匹克运动又对之加以引导,尤其是通过硬性的规则和软性的礼仪,通过和平文明的方式来宣泄人性中的欲望,实现个人的潜能。“以体育促德育,化野蛮为文明”作为奥运育人模式的核心原则,就是“源于体育、高于体育”的绝佳证明。无论是野蛮还是文明,都是人性中的固有因素,我们应当承认人性的两面性,同时也正是这种两面性展示了奥运育人模式从低起点到高目标之间的巨大空间。

奥运模式“以体育促德育,化野蛮为文明”的核心原则,决定了奥运育人模式所具有的基本特点,即“参与优先于灌输,道德根植于乐趣”。我们注意到,奥运会的过程中似乎没有特意的教育环节或者说显性的教育过程,但是潜移默化的教育过程却贯穿奥运会的全过程,而且教育的效果不仅没有削弱,反而优于显性的教育过程,这是因为奥运会的育人模式其实是一种自我教育。奥运会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已经形成了强大的奥运精神传统,它要求每个参与者都必须要融入该传统之中,接受这种教育。但是接受的过程并不是灌输的过程,而是参与的过程,在参与中体悟,在参与中升华。奥运会的最大特色就是参与性特别强,而且是多层次、全方位的立体式参与,不仅有运动健儿的竞技性参与,也有观众的观赏性参与,还有志愿者的服务性参与,这些不同的参与模式共同构成了一个有机整体,形成了奥运共同体,共同分享奥运精神。

从奥运会的大众参与特色反观当前我国高校的德育工作,我们不难发现,高校德育工作之所以没有取得应有的理想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学生主体的参与程度偏低。这体现在两方面:一方面,我们传统的德育模式是灌输式德育,强调老师对于学生的传授灌输,忽略了学生的主体性,低估了学生的能动性,这种模式再加上学生心理的叛逆性特点,往往会引起适得其反的不良效果;另一方面,即使我们注意到了学生主体的参与化程度偏低,想方设法让学生主动参与的时候,往往只是一部分学生的某一种固定参与,这种参与所取得的效果相比于多层次、全方位的总体性参与而言,无疑具有很大的局限性,学生在这种参与过程中很难体会到其背后的价值的普遍性,也很难建立对于一个共同体的认同感。借鉴奥运育人模式,我们在当前的大学生德育工作中首先要增强参与性,让学生作为主体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自我管理的教育过程中,在参与过程中逐步形成自我教育的内化机制;同时,我们还要打造多层次、全方位的总体性参与模式,既要全员参与,增强参与的公共性和集体性,又要多层次参与,有利于积极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形成合力,相互呼应,在参与和互动中打造成一个共同体,从而以自然的方式确立德育理念,并且对此形成强大而又持久的集体认同。

奥运会不仅强调参与,而且还强调“道德根植于乐趣”的特色。这种寓教于乐的德育模式在奥运过程中得到了集中体现。顾拜旦之所以选择体育来拯救西方文明,正是因为看中体育活动的乐趣。他以竞技场上的运动员为例,对此有非常精彩的论述:“运动员欣赏自己作出的努力。他喜欢施加于自己肌肉和神经上的那种紧张感,而且因为这种紧张感,即使他不能获胜,也会给人以胜利在望的感觉。但这种乐趣保留在运动员内心深处,在某种程度上只是自得其乐。那么设想一下当这种内心的快乐向外突发与大自然的乐趣和艺术的奔放融合在一起,当这种快乐为阳光所萦绕,为音乐所振奋,为带圆柱形门廊的体育馆所珍藏时,该是何等情景呢?这就是很久以前诞生在阿尔弗斯河岸边的古代奥林匹克精神绚丽的梦想。在过去几千年里,正是这一迷人的梦想使古代世界凝聚在一起。”顾拜旦的这一论述向我们展现了运动中的乐趣,惟有乐趣,才能迷人动人,乃至感人,也只有在乐趣的基础上才能确立道德价值观念。这种育人理念其实与中国儒家孔子的“学之不如好之,好之不如乐之”的乐道精神是息息相通的。德育的目标是使学生成为幸福快乐的人,但是幸福快乐的体验应该贯穿在德育的全过程之中。而我们高校的德育工作往往存在着趣味性不强的缺陷,很难吸引人,从而更难引导人。

 

三、“奥运模式”对大学生德育工作的启示

 

一方面,“奥运模式”在竞争和友爱之间保持平衡的思路对高校构建和谐校园工作具有极大的启发性。“奥运模式”作为弘扬传播奥运理念的载体和抓手,具有非常独特的功效,融合调适了奥运精神中的两大传统。奥运精神中有两大传统,一种传统是以“更高、更快、更强”为目标的追求卓越的传统,这是由体育竞技活动本身的特性所决定的。另一种传统是以“友谊、团结与公平竞争”为核心的友爱精神,这种友爱精神正是由“奥运模式”所带来的。如果只有追求卓越而没有友爱精神,那么奥运会就会成为“一个勇士消灭另一个勇士”的倾轧争斗。要克服这种倾向,就必须要通过“奥运模式”的参与性和趣味性来引入友爱精神这一传统,这样才是完整的奥运精神。由此带给我们的启发是,我们在当前德育工作中,也应当以“奥运模式”为中介和平台,调适追求卓越的精神与团结互助的品质,从而打造高校育人的“集团成才”的格局。

另一方面,“奥运模式”重参与、有乐趣的特征对高校德育工作的开展具有极大的启发性。高校德育工作的首要命题就是“培养什么样的人,怎么培养人”,在具体工作中,我们往往对前一个问题没有太大的分歧,但是在后一个问题却会陷入困境,而“奥运模式”在这一点上无疑给我们提供了一个范本。在当前高校育人工作的持续创新与发展过程中,“奥运模式”启发我们要注意学生的主体性、加强参与性、增强能动性,在德育工作中真正实现人性化,我们的德育模式必须要从单一的“传授—活动”型思想政治教育向观念现代、手段先进的“教育、管理、服务”互相渗透的整体教育模式转变。

与奥运会留下的其他财富相比,对于高校德育工作而言,教育意义上的“奥运模式”才是最大的奥运遗产。“奥运模式”是具有长期性、根本性、全局性的制度设计,是德育工作在后奥运时代可资借鉴的重要资源。在“后奥运时代”,要从根本上深化奥运教育,提升德育实效,就应当打造出高校德育的“奥运模式”。只有这样,2008奥运会才能变成中国高校学生德育工作攀升新境界的里程碑。

作者:杨俊峰  北京大学学生工作部教育宣传办公室主任

                                   北京大学哲学系2008级直博生

 

责任编辑:刘洁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