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题字: 杨 辛
主办单位:北京大学
顾 问:王义遒 林钧敬 张 彦
编委会主任:陈宝剑
副主任:陈占安 徐善东 王逸鸣
户国栋
委 员(以姓氏笔画为序):
王天兵 王艳超 冯支越 匡国鑫
孙 华 关海庭 陈建龙 刘 卉
刘海骅 宇文利 吴艳红 李 杨
陈征微 金顶兵 查 晶 祖嘉合
夏学銮 蒋广学 霍晓丹 魏中鹏
刘书林(《思想理论教育导刊》常务副主编)
杨守建(《中国青年研究》副主编)
彭庆红(《思想教育研究》常务副主编)
谢成宇(《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社长)
屈晓婷(《北京教育(德育)》副主编)
夏晓虹(《高校辅导员》常务副主编)
周文辉(《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社长)
李艺英(《北京教育(高教)》社长)
郑 端(《思想理论教育导刊》编辑部主任)
陈九如(《高校辅导员学刊》副主编)
毛殊凡(《中国高校社会科学》总编室主任)
主 编:王艳超
编 辑:许 凝 马丽晨 朱俊炜
王 剑 吕 媛 李婷婷
李 涛 侯欣迪 杨晓征
宋 鑫 张会峰 陈秋媛
马 博 陈珺茗 陈 卓
审 校:青年理论办公室
“志愿服务”是一种非政府系统的组织行为和服务行动,通过各种服务性的行动去实现和体现对社会事业的服务与奉献,或实施和完成对有困难的社会群体及个人的服务与保障。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伴随改革开放的春风,面临全球化的浪潮和社会转型的潮流,中国志愿服务事业在推广社区服务、建立社区志愿者组织的基础上蓬勃发展起来。中国志愿服务是当代世界历史发展和中国社会变迁双向互动的产物,是中国从传统社会走向公民社会的现代化产物。
2007年9月,“中国志愿服务:回顾与展望”学术论坛在北京大学举行,涌现出一批高质量的论文,《中国志愿服务研究》一书就是这次论坛精华的集中呈现。本书以志愿服务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构建为主题,对志愿精神与社会和谐等问题做出分析,并对中国志愿服务的发展趋势及走向进行探讨;在微观层面上,分享志愿者的激励与管理的经验,并从个案研究入手深化对中国志愿服务的认识和探索。主编丁元竹先生从事志愿服务的研究十余年,具有深厚的理论积淀和强烈的现实关怀,在丁先生的精心耕耘下,本书堪称志愿服务研究的又一部佳作。本书以专题研究的形式对当前中国志愿服务的核心话题进行了全面、细致的讨论。
志愿精神再思考。从公共管理的视角来看,志愿精神是一种“看不见的”和谐,为社会创造了一种公共价值(包括诚信、责任、勇敢、正义等美德);从社会学的角度来看,志愿精神因其所蕴含的群体意识、奉献品格成为现代社会整合发展的重要力量,成为一种社会责任。志愿服务所强调的不为报酬、志愿利他与马克思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一致的,既传承了中华民族助人为乐、扶贫济困的传统美德,又体现了社会主义道德的基本要求,体现了和谐社会的核心价值观,是促进社会和谐的精神力量。本书还从志愿精神的凝聚社会公众、推动人文教育、群体典型示范等方面深入分析了志愿精神在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中的重要功能。
志愿精神与社会和谐。
中国志愿服务的发展及其走向。本书以志愿服务的类型与领域为重点,全面分析了中国志愿服务的发展现状,指出中国志愿服务在法律环境、组织管理、就业创业、筹资运作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建议要不断拓展志愿者工作的内涵,重视志愿者潜能的发挥,养成中国的企业公民意识,推动社会创新发展。同时,从短期化与持久化、形式化与效益化、行政化与人性化、经验化与科学化、区域化与国际化等方面,具体阐述了志愿服务活动开展到志愿服务体系建设的差异,系统梳理了世界各国志愿服务体系的建设及其特征,细致归纳了当前中国志愿服务体系建设的五种类型,进一步总结了社会志愿服务体系建设的四大要素(党政领导、社团管理、公民参与、社会支持)。
志愿者的激励与管理。本书以典型研究的方式对所涉主题进行了深入分析。从生命教育、青年社会化的视角,深入探讨了志愿服务与个人成长之间的关系。从社会组织、互动角色、社区运动等角度,以上海基督教青年会的志愿者管理,提出要在志愿者运动体当中培育社会资本,增添和谐元素。以小中见大的逻辑方法,细致分析了当前企业志愿服务的特点、困境,进而提出要建立社区网络、建立传播机制等制度创新。
志愿服务个案研究。本书以北京市ZJ社区为例,运用问卷、量表、模型等多角度研究方法,深入探讨城市居民参与社区志愿服务的行为意向,提出要深入调查,找准充当志愿者的目标人群;结合实际,开辟招募志愿者的新途径;借鉴经验,创新志愿服务的项目。围绕“行为志愿与制度约束”主题,以某草根志愿组织为例,通过参与观察、座谈会、个案访谈等实地研究方法,深入探讨了草根志愿组织的组织驱动力、社会资源整合、制度空间等问题。着眼社区参与、社区建设,从社会交换理论考察社区参与和社区志愿服务的关系,并对居民参与志愿活动的影响因素进行了深入研究。
志愿服务研究具有鲜明的时代感、强烈的实践性和重要的理论意义。通观全书,宏观研究与微观研究相互印证,专题探讨与个案剖析相得益彰,理论思考与实践分析相辅相成,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相互支持,对稳步推进高校青年志愿服务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对当前做好奥运会志愿服务工作具有一定的理论参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