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第3期

过往期刊

  • 2022年第2期
  • 2022年第1期
  • 2021年第4期
  • 2021年第3期

编委会

封面题字: 杨 辛
主办单位:北京大学
顾 问:王义遒 林钧敬 张 彦
编委会主任:陈宝剑
副主任:陈占安   徐善东    王逸鸣

              户国栋 
委 员(以姓氏笔画为序):
王天兵    王艳超    冯支越 匡国鑫     
孙 华       关海庭    陈建龙 刘    卉    

刘海骅    宇文利    吴艳红    李   杨  

陈征微    金顶兵 查 晶 祖嘉合   

夏学銮    蒋广学 霍晓丹 魏中鹏
刘书林(《思想理论教育导刊》常务副主编)
杨守建(《中国青年研究》副主编)
彭庆红(《思想教育研究》常务副主编)
谢成宇(《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社长)

屈晓婷(《北京教育(德育)》副主编)
夏晓虹(《高校辅导员》常务副主编)
周文辉(《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社长)
李艺英(《北京教育(高教)》社长)
郑 端(《思想理论教育导刊》编辑部主任)
陈九如(《高校辅导员学刊》副主编)
毛殊凡(《中国高校社会科学》总编室主任)
主 编:王艳超
编 辑:许    凝   马丽晨   朱俊炜
               王   剑   吕    媛  李婷婷      
               李   涛  侯欣迪   杨晓征

               宋   鑫   张会峰   陈秋媛 

              马    博  陈珺茗  陈   卓              
审    校:青年理论办公室   

             

《北大青年研究》编委会2008年度全体会议发言摘要

作者:北京大学青年研究中心 发布日期:2010-05-17

《北大青年研究》编委会2008年度全体会议发言摘要

北京大学青年研究中心

2008122,《北大青年研究》编委会2008年全体会议在北京大学办公楼103会议室召开。杂志编委会主任、北京大学党委副书记张彦,《北京教育·高教版》杂志副主编包和春,《思想教育研究》杂志编辑部副主编刘向军,杂志2007年优秀作者代表以及编委会各委员参加了会议。 

杂志主编吕晨飞主持了会议。会上,杂志副主编霍晓丹向编委会汇报了杂志2007年的工作情况。编辑部向马化祥等四位优秀作者颁发了2007年《北大青年研究》优秀作者荣誉证书和奖金。随后,与会编委、专家就杂志未来的发展进行了深入讨论。最后,张彦副书记做了总结讲话,明确了杂志未来的办刊方向,肯定了杂志在过去一年里取得的成绩,并且对2008年的工作提出了相应的要求。

现将编委会会议的发言摘要如下:

副主编、北京大学青年研究中心主任霍晓丹

2007年是《北大青年研究》持续发展与进步的一年。全年共出版杂志4期,刊发文章87篇,开设20多个专题,共计50余万字。仅前三期杂志就有10篇文章经编辑部推荐,被校外期刊转载,稿件质量不断提高,杂志在校内外的知名度也持续攀升。

2007年,《北大青年研究》继续坚持学生工作理论研究与实践相结合的办刊理念,深入研究思想教育工作和青年成长成才规律,不断增加对我校学生工作的指导力度。杂志重点关注了“辅导员队伍建设”、“研究生思想教育”、“奥运志愿者工作”等专题,具有一定的形势导向意义。在党的十七大胜利召开以后,杂志专门开设了“十七大”专题和“党建”专题,鼓励学生工作者把学习十七大精神与实际工作相结合进行思考。其次,杂志着力加强了“特稿”栏目建设,邀请有关领导、校外知名学者、兄弟院校同行就每期主题进行高屋建瓴的阐述与说明,帮助北大学生工作干部开阔眼界,拓展思维,了解上级精神以及兄弟高校的先进做法。第三,稿件质量逐步提高,涵盖内容更加丰富。在杂志内容上,目前设置有三个固定栏目:“本刊特稿”、“工作论坛”以及“精彩书评”。同时,根据北大学生工作的内容和规律,每年的四期杂志都会结合每个时期的主要工作设置相应的栏目,以最快最好地反映和展现北大学生工作的风采,也可以及时总结学生工作经验。第四,改进了工作方式,编辑流程更加科学规范,改变以往的被动接受投稿、在现有稿件的基础上进行整合的工作方式,转向以主动组稿、设置固定栏目为主的工作方式,以进一步提高杂志的学术水平和正规性。

主编、北京大学学生工作部副部长  吕晨飞

2007年的工作中,我们实现了两个“走出去”。一是从编辑部办公室的大门“走出去”,在07年我们花了很大的力气,加强了与学校其他部门和基层院系之间的联系,使得《北大青年研究》在学校各部门和各院系获得了广泛认同。第二个则是从学校的大门走出去,在07年的工作中,按照张彦书记的指示,加大了杂志文章的向外推荐力度,各位编委老师也对我们的工作大力支持,使得我们的作者队伍成长了,文章质量也提高了。

经过编辑部讨论,评选马化祥、陈永利、蒋广学、杨虎为2007年优秀作者。

编委、《北京教育·高教版》副主编  包和春

从整体上来看,《北大青年研究》的水平是比较高的,研究的色彩比较浓,抓问题也抓得比较准。我们《北京教育·高教版》转载的几篇文章,都是针对当前高校面临的、且没有解决地很好的重要问题做出的研究。这些问题大家都比较关注,亟待解决,而我们的作者不仅提出了问题,并且给出了具备可操作性的解决办法。08年我们要加大《北京教育·高教版》和《北大青年研究》的合作力度。《北京教育·高教版》是一本注重工作指导的杂志。我们许多高校的同志都是忙于事务性工作,不太重视理论研究,《北大青年研究》为我们的读者提供了一些很好的思路。

编委、北京大学教务部部长  关海庭

刊物要想办好,面向实际的调查研究是必要的。我们需要对北大学生的现状有个估计。现在制约北大学生成才的最主要问题是什么?从教学角度看,我们在提供知识量上已经进行了很大努力了,我认为还要在道德和人际关系层面上加强一些,从这个意义上说,学工口的工作可能比教学口更重要。我们已经能招到最好的学生,这些学生进入北大之后的身份转变和心理调适上,学工口做了大量重要的工作。我认为《北大青年研究》应该多登一些调查研究的、有说服力的文章,对我们的工作有“对症下药”的具体指导作用。

编委、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  夏学銮

《北大青年研究》的定位不应该仅仅是工作的简单总结,应当体现大气、开放的人文理念。除了结合北大学生工作之外,也应当关注社会热点问题,比如奥运会等等。每期刊物也应当有一个中心主题,围绕大家共同关注的问题或者价值理念,组织几篇文章,从多个角度来讨论,围绕这个中心,把学生工作有机地结合起来。另外,除了学工干部之外,应该发动北大的教师和学生,以及其他校外人士作为作者队伍,把他们的研究成果带进来。

编委会副主任、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  陈占安

《北大青年研究》在我看来,它的主旨应当是“研究北大青年”和“北大研究青年”。很多文章都是以北大的学生为例来研究青年大学生群体中存在和发生的问题,另外,也研究超出北大学生的青年群体。从这个意义上,这个杂志区别于其他理论刊物的是突出实践性,着眼于目前我们正在做的事情,如学校的热点,工作经验的总结等等。当然,这本杂志还是以“研究”为主,工作总结和调研报告非常有用,当然,视野的开阔和理论挖掘的深度是更重要的。研究的题目要求新,要超前。杂志的工作要以青年研究为己任,要关注青年的走向和青年问题,为青年的成长成才提供建议。比如,我们应当对当前“80后”问题,以及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与当代青年的关系等方面进行研究,把工作总结、调研报告和理论研究结合起来。

编委、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祖嘉合

张彦书记提到《北大青年研究》的指导思想是“学生工作队伍不能只做实际工作,也要重视科研含量”,这个指导思想不仅落实在研究课题上,也落实在杂志上。慢慢地,学生工作队伍的科研意识也提升了。在工作中注重科研意识已经成为了北大的一个特色。我的建议也是扩大作者队伍,北大的特色是学科比较综合,比如做心理方面的专题,可以去向心理系研究青年心理的专家学者进行约稿;另外,也可以请学生谈自己,很多博士生和硕士生在三校论坛上的文章都是非常好的。我们的视野应该再扩展一下。在每年的编委会全会上,我们应该讨论一下杂志全年的选题策划。杂志应当关心有引领性的高端话题——重大历史时刻的学生们的心态。文章的层次可以分为哲学层次(高度抽象的)的、应用科学层次(工具性的)的和解决调查研究的实际问题,这样杂志的层次就丰富了。最后,文章应当增加可读性,不仅是文字和标题要吸引人,关注学生和学生工作的实际也是很重要的。08年我希望杂志能反映一些当前北大学生们热议的话题。

编委会主任、北京大学党委副书记  张彦

在《北大青年研究》的推动下,北大学生工作做得越来越科学。学生工作跟据学生成长成才的现实需要和规律,以及国家社会的进步来进行,对北大的人才培养发挥了很多有益的作用。如何把工作做好,是一个实事求是、透过现象看本质、把握规律的问题,要找到规律、遵循科学的方法。《北大青年研究》就是研究学生工作科学方法的平台,由于学生工作科学化程度太低,我们在工作中要边思考边探索。把所思所想、工作总结、调查研究上升到理论思考的高度,对我们工作的对象有一个科学的把握。

《北大青年研究》在2007年有进步,原因来自北大学生工作队伍研究意识的提升,来自长期经验的积累,来自编辑部的推动。经常关注、经常思考的人,才能在工作中有所创新。这本刊物的进步和我们工作的进步有机地联系在一起。《北大青年研究》作为内部刊物,服务于学生工作队伍,并且也是将学生工作队伍的工作成果向外推广的平台。

《北大青年研究》在2008年要有新的发展。首先,2008年我们国家面临着特殊的形势,形势的变化必然会影响青年和我们的青年工作,这些应该高度关注,并形成选题,比如,探讨奥运精神对当代青年的影响、改革开放精神在“80后”和“90后”身上如何反应出来、“80”后在我们国家的建设中处于什么样的位置等等。我们的“青年工作研究”比较多,“青年研究”不够。在2008年的工作中要结合热点来谈青年研究的问题。其次,《北大青年研究》要更有包容性,要包容各个层次的作者和文章,要增加“课题研究”的栏目。第三,做青年工作的队伍是很大的,要有多学科视角和多领域专家的参与,我们以后可以就某个问题开一些范围比较大的专题研讨会。把我们关注的问题结合工作来做,推进学校、甚至北京市和我们国家的青年思想教育工作。以上应当成为2008年杂志的工作重点。

 

(本文中的发言内容根据现场录音整理)

整理人: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