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第3期

过往期刊

  • 2022年第2期
  • 2022年第1期
  • 2021年第4期
  • 2021年第3期

编委会

封面题字: 杨 辛
主办单位:北京大学
顾 问:王义遒 林钧敬 张 彦
编委会主任:陈宝剑
副主任:陈占安   徐善东    王逸鸣

              户国栋 
委 员(以姓氏笔画为序):
王天兵    王艳超    冯支越 匡国鑫     
孙 华       关海庭    陈建龙 刘    卉    

刘海骅    宇文利    吴艳红    李   杨  

陈征微    金顶兵 查 晶 祖嘉合   

夏学銮    蒋广学 霍晓丹 魏中鹏
刘书林(《思想理论教育导刊》常务副主编)
杨守建(《中国青年研究》副主编)
彭庆红(《思想教育研究》常务副主编)
谢成宇(《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社长)

屈晓婷(《北京教育(德育)》副主编)
夏晓虹(《高校辅导员》常务副主编)
周文辉(《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社长)
李艺英(《北京教育(高教)》社长)
郑 端(《思想理论教育导刊》编辑部主任)
陈九如(《高校辅导员学刊》副主编)
毛殊凡(《中国高校社会科学》总编室主任)
主 编:王艳超
编 辑:许    凝   马丽晨   朱俊炜
               王   剑   吕    媛  李婷婷      
               李   涛  侯欣迪   杨晓征

               宋   鑫   张会峰   陈秋媛 

              马    博  陈珺茗  陈   卓              
审    校:青年理论办公室   

             

浅析手机短信对高校学生人际传播的影响

作者:张婷婷 庄 燕 王逸吟 发布日期:2010-12-14

摘要:近年来,依托于移动通信网络和互联网的手机短信迅速发展,成为重要的人际交往和沟通手段。短信因而也成为一种新的人际传播媒介,成为了本研究关注的焦点。为了探悉短信在人际传播中使用的特点,本研究选择了知识丰富、追求创新的大学生群体为调查的对象,并采用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展开实证研究。研究表明,短信的使用与大学生心理成熟度、人际交往的频度和性格特征、消费能力是显著相关的。并且无声、即时、廉价的短信已经逐渐超越手机的语音功能获得学生的青睐。各种“课堂纸条”、“拇指一族”等人际沟通的特殊介质和形式已经迅速地在高校中流行和繁衍开来。

关键词:短信 高校人际传播

一、选题意义

“手机短信”在通信领域又称为“短消息服务”,英文是SMS(Short Message Service的简称)。“它是一种利用现有GSM移动通信网的信令信道传输有限字符信息的新通信方式。短消息业务是独立于语音业务之外的一种增值业务,它不占用移动电话的通话信道,而是占用公共信令的通道,可以传送160个字符以下的简短信息。” 
近年来,依托于移动通信网络和互联网的手机短信以不可阻挡的趋势迅速发展,成为重要的人际交往和沟通手段。在知识丰富、追求创新的大学生群体里,手机短信更是掀起了流行的热潮,在一些校园里,甚至出现了独具特色的“短信文化”。手机短信正对这个群体产生着潜移默化的影响。
手机短信的流行在大学生中有什么具体体现?不同类型的大学生使用手机短信的时候有什么偏好?造成这些差异的原因是什么?……本文从调查大学生们使用手机短信具体状况出发,以期了解大学生群体的人际交往模式,并探寻隐藏在背后的种种心理因素,剖析手机短信对大学生的积极和消极影响。北京大学作为面向全国的综合性大学,其学生都是通过正规考试录取而来。北大的学生来自全国各地,在专业背景、文化背景、经济状况和社会经历等方面都体现出非常好的丰富性。此外,北大学生还开展了种类繁多的社团活动,人际交往对他们而言显得尤为重要。总之,北大学生群体具有很好的丰富性和代表性,以他们为基础进行研究,结论的可推广性也很好。通过研究北大学生,我们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窥见手机短信对整个中国大学生群体的影响。

 


作者:张婷婷 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2003级本科生
庄 燕 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2003级本科生
王逸吟 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2003级本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