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第3期

过往期刊

  • 2022年第2期
  • 2022年第1期
  • 2021年第4期
  • 2021年第3期

编委会

封面题字: 杨 辛
主办单位:北京大学
顾 问:王义遒 林钧敬 张 彦
编委会主任:陈宝剑
副主任:陈占安   徐善东    王逸鸣

              户国栋 
委 员(以姓氏笔画为序):
王天兵    王艳超    冯支越 匡国鑫     
孙 华       关海庭    陈建龙 刘    卉    

刘海骅    宇文利    吴艳红    李   杨  

陈征微    金顶兵 查 晶 祖嘉合   

夏学銮    蒋广学 霍晓丹 魏中鹏
刘书林(《思想理论教育导刊》常务副主编)
杨守建(《中国青年研究》副主编)
彭庆红(《思想教育研究》常务副主编)
谢成宇(《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社长)

屈晓婷(《北京教育(德育)》副主编)
夏晓虹(《高校辅导员》常务副主编)
周文辉(《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社长)
李艺英(《北京教育(高教)》社长)
郑 端(《思想理论教育导刊》编辑部主任)
陈九如(《高校辅导员学刊》副主编)
毛殊凡(《中国高校社会科学》总编室主任)
主 编:王艳超
编 辑:许    凝   马丽晨   朱俊炜
               王   剑   吕    媛  李婷婷      
               李   涛  侯欣迪   杨晓征

               宋   鑫   张会峰   陈秋媛 

              马    博  陈珺茗  陈   卓              
审    校:青年理论办公室   

             

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分析及其对策

作者:李 静 发布日期:2010-12-14

摘 要本文结合实际工作,对当代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了研究和分析,并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径和对策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大学生 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咨询 思想政治教育


 


 

心理学研究认为,心理障碍主要是由于个体对环境的刺激不能适应,不能调整自己的心理和行为以取得与外界平衡而产生的。近年来,由于社会竞争加剧,生活压力加大,以及高等教育的改革,给大学生带来了一定的压力。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大学生,他们文化程度高,自我期望值高,倍受社会瞩目和期待,但尚处于成长阶级,特别是他们中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当他们在学习、生活以及人际交往中一旦遇到冲突和挫折,少数同学往往不能及时调整自己的心理和行为,容易产生愤怒、沮丧、压抑、固执等不良情绪,以及攻击、退缩、冷漠、幻想、推诿、逃避等消极行为,这些现象在高校中越来越突出。为了全面提高大学生的整体素质(特别是心理素质),培养合格的跨世纪人才,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非常必要和迫切的。因此,我们要认真分析和研究当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努力探索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径,进一步完善和健全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体系,帮助大学生克服各种心理障碍,优化心理品质,增强心理调节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


 


 

一、大学生心理问题的成因分析


 


 

()改革开放的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


 

当前,我国正处在急剧的社会转型时期,市场经济大潮冲击着传统的价值观念,社会开放又使得西方思想源源涌进,现代社会个人本位主义、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盛行,大学生们受到种种影响和冲击,其信念、理想产生动摇,他们既崇尚高尚的人生价值,又无法抗拒物质与金钱的诱惑,徘徊于精神与物质、理想与现实之间,内心造成严重的冲突。表面上看起来较为活跃,但潜在的矛盾冲突却使他们陷入困惑之中。


 

()期望与现实之间的高落差


 

从高中进入大学时,对大学怀有美好的憧憬,把大学生活想象得十分完美,觉得大学就是人们常说的“象牙塔”,然而进入大学后却发现自己的想象与现实反差那么大,如有的学校学生学习环境较差,食堂伙食质量低劣,寝室拥挤不堪。另外还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对专业学习的期望值较高,在学习过程中,随着对专业的了解和由于教师的原因或学生自身学习方法不当,感到学习的收获与自己的期望值相差甚远。有的同学将个人追求的目标定位太高,当他们发觉自己所学专业和分配现实与理想中的自我价值的实现大相径庭时,就会在心理上产生一种莫名其妙的焦虑和烦恼。还有一部分的学生不适应从中学生到大学生的转变。能够进入大学的学生,他们大多是中学的“尖子”,在家中是受长辈宠爱的“宠儿”,在社会上是同龄人中的“幸运儿”。他们对自己的能力、才华和未来往往充满自信,普遍存在着优越感,当各地“尖子”汇集在大学以后,他们各自的优势不再突出,他们的学习成绩也难以保持名列前茅,面对学习成绩的落差,他们感到手足无措。当他们在学习、个人能力等方面的不足暴露出来以后,那种优越和自信随之丧失,进而产生失落、忧虑、紧张、自卑,陷入自我怀疑、自我否定的困惑之中。


 

()人际交往障碍


 

人际关系是一种重要的社会心理现象。如果一个人善于同别人交往,维持一种融洽的正常感情交流,就会获得一种安全感,并在交往中使感情得以宣泄,郁闷得以排遣,从而有助于身心健康。反之,就会使一个人处于莫名的“不安”和“无助”、“孤独”的状态。大学是一个集体生活环境,大家来自五湖四海,由于地域等因素的影响,他们在行为习惯、生活经历,家庭环境、兴趣爱好、思维方式、能力等方面差异比较大,再加上如今的大学生有很多是独生子女,使得学生在人际交流上出现新的复杂情况。新的人际环境的变化,交往范围和层次的增大,与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缺乏以及生活经验和阅历的不足形成了巨大的矛盾。从而使其在人际交往中容易产生困惑、孤独、苦闷、烦躁、压抑等心理障碍。


 

()应对挫折能力差


 

当代大学生部分家庭教育存在偏差,父母尽可能为孩子创造优越的学习、生活环境,当孩子面对困难时,常常都是父母为之承担。应试教育体制中过分重视学生智力因素的培养,忽视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开发和培养,在这样的双重“关怀”下,缺乏在困难和逆境中锻炼自己的意志的机会,一旦遇到不称心的事,如考试成绩不理想、与同学的摩擦、爱情上的失意等就会怨天尤人、不知所措,更不能化压力为动力,结果使自己情绪紧张、压抑、失落、自卑。


 

()情感焦虑,情绪体验强烈


 

大学生处于生理发育的成熟期,思想感情较为活跃,对异性的渴求尤为强烈,但由于缺乏经验和处理恋爱问题的能力,常常会为感情纠葛而产生焦虑情绪,造成学习成绩急剧下降,陷入感情漩涡而不能自拔,甚至产生毁容、杀人或自杀等心理危机。另外,随着生活空间的扩展,社会阅历的不断增加,大学生的交往的内容变得丰富,增强了自我意识水平和独力思考能力,在与人交往时,十分重视自己的意见和主张,交往观念具有明显的自主性,同时,渴望理解和尊重,表现出强烈的自尊感,有时甚至因为一些微不足道的小事就表现出愤怒、恼羞,甚至封闭自我,产生郁闷情绪。


 

()家庭经济困难或卷入家庭矛盾的漩涡


 

一些来自农村或城市中父母都下岗的大学生,心理压力很大。他们往往需要节衣缩食,努力寻找各种解决学费的途径,有的申请勤工助学,有的申请银行助学贷款,有的甚至夜间在外打工,一旦安排不当,势必影响学习和身体健康,形成恶性循环。还有部分学生,虽然家境困难,但不甘于艰苦朴素的生活,羡慕“高消费”,心理长期处于不平衡。有的大学生父母感情不和,纠纷不断,自己也卷入了家庭矛盾的漩涡。有的生活在“单亲家庭”,父母离婚,长期缺乏父爱或母爱,内心苦闷,但又只能压在心底不愿向别人诉述,长期下去造成心理压抑、孤独、自卑、自我封闭。


 

()巨大的学习和就业压力


 

大学生在中学时期面对高考压力,埋头苦读,在生活上依赖父母,在学习上依赖老师,自理能力差,适应能力弱。进入大学,学习的关键在于自觉性和自学能力,学习由被动为主动。大学生如果不能迅速地改变学习方式、形成新的学习态度和习惯,就不能适应大学学习的要求。有的学生大一第一学期就出现不及格,造成心理紧张,不知所措。大学的学习成绩是和很多方面挂钩的,如出国、保研、就业等。高考扩招,每年有数百万大学生进入社会,使就业形势越来越紧张,就业市场竞争非常残酷。大学生为了找一份满意的工作,给自己制定了更高的目标,如:通过国家英语六级考试,国家计算机等级考试等。这些繁重的学习任务,严重阻碍了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很容易产生抑郁、焦虑、恐惧、自卑,神经衰弱等心理疾病。


 


 

二、探索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对策


 


 

()教育大学生努力完善自我,坚持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相结合


 

自我完善是个体在认识自我的基础上,自觉规划行为目标,主动调节自身行为,积极改造自己的个性,使个性全面发展以适应社会要求的过程。自我完善是个体自我教育最重要也是最有效的方式。树立正确的理想自我最重要的是了解社会,认识社会发展规律,为理想自我确立寻找合适的社会坐标;同时积极探索人生,理解人生,为理想自我确立寻找合适的人生坐标;有了正确的人生目标,在努力发展自我的同时,就会积极主动地为社会服务,勇担历史重任,在为社会和国家作贡献的过程中实现自我价值。因此,要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教育不仅是指基本政治观点的教育和日常性的思想教育,而且还包括心理品质和政治品质的培养。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读一些心理学的书,掌据和运用基本的心理学知识,了解和分析大学生的心理和行为特点,帮助大学生摆脱心理障碍,培养积极健康进取的思想意识,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和世界观。完善的个性结构和优良的性格特征是良好的思想品德组成要素,而良好的思想品德又是健康心理的内在动因,两者互辅互进。要紧紧把握大学生的思想脉搏和心理特点,遵循思想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规律,将大学生心理健康和思想政治教育紧密结合起来,促进大学生全面健康成长。


 

()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于学校教育全过程


 

心理健康教育不仅是专职心理辅导人员的工作,也不仅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工作,而是整个学校的工作。因此,高校领导要从全局出发,把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学校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实行以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为主体,专兼结合、全员参与的工作体制。每位教职员工都应有教育和引导大学生健康成长的责任和意识,根据学生的思想动态和心理状况,在教学、管理和服务中,有意识、有针对性地做好教育引导工作。比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有意识地运用教育心理学的原理和方法以及心理健康教育的艺术、策略、技术,调动和激活学生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对学生的智力品质问题和非智力品质问题进行随机辅导,结合教学内容渗透心理健康教育,通过教学活动使学生获得心理体验导致改变自己的观念,从而帮助学生增强教育教学活动中的智力与非智力因素的投入水平和效果,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使学生在整个教育教学活动中体会到教师对他们心灵成长的关注,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


 

(三)建立专兼职心理咨询队伍,开展心理咨询活动


 

为了对大学生进行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学校有关部门要建立专兼职心理咨询队伍,对在校学生的学习、生活、适应、发展、情感、择业等各种问题给予直接或间接的指导、帮助。具体而言,心理辅导和咨询工作可以通过专家个别约谈、团体开设心理健康专题讲座、心理行为训练、心理信箱、热线电话询问、网络咨询、心理测试等,通过多种形式和方法与学生进行心与心的交流和沟通,从而有针对性地向学生提供经常、及时、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专业性很强,要求很高的工作,因此,要加速建设心理健康教育咨询队伍,使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逐步走向健康轨道。


 

(四)建立学校和家庭心理健康教育的沟通渠道


 

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档案,定期对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进行普查,对学生心理健康进行全程跟踪,经常和家长进行联系,及时和家长沟通,一方面反映学生在校情况,另一方面了解学生在家的表现,以及与家人的交流,这样能更准确地、及时的掌握学生的思想状况,与家长携手共同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心理素质。


 


 


 

作者:李静 北京大学艺术学系学生工作办公室主任


 

责任编辑:朱亮亮


 


 


 

参考文献:


 

1]李美华:《大学生心理障碍与心理健康教育》,《青海师范大学学报》,2004年第5


 

2]谢嘉梁、杨燕、胡祖风:《当代大学生挫折心理的产生及矫正》,《石油大学学报》,2004年第10期。


 

3]孙俊伟:《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途径的探讨》,《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5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