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题字: 杨 辛
主办单位:北京大学
顾 问:王义遒 林钧敬 张 彦
编委会主任:陈宝剑
副主任:陈占安 徐善东 王逸鸣
户国栋
委 员(以姓氏笔画为序):
王天兵 王艳超 冯支越 匡国鑫
孙 华 关海庭 陈建龙 刘 卉
刘海骅 宇文利 吴艳红 李 杨
陈征微 金顶兵 查 晶 祖嘉合
夏学銮 蒋广学 霍晓丹 魏中鹏
刘书林(《思想理论教育导刊》常务副主编)
杨守建(《中国青年研究》副主编)
彭庆红(《思想教育研究》常务副主编)
谢成宇(《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社长)
屈晓婷(《北京教育(德育)》副主编)
夏晓虹(《高校辅导员》常务副主编)
周文辉(《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社长)
李艺英(《北京教育(高教)》社长)
郑 端(《思想理论教育导刊》编辑部主任)
陈九如(《高校辅导员学刊》副主编)
毛殊凡(《中国高校社会科学》总编室主任)
主 编:王艳超
编 辑:许 凝 马丽晨 朱俊炜
王 剑 吕 媛 李婷婷
李 涛 侯欣迪 杨晓征
宋 鑫 张会峰 陈秋媛
马 博 陈珺茗 陈 卓
审 校:青年理论办公室
摘 要: 作为高校基层院系团委,在增强共青团员意识主题教育活动中,法学院团委积极应对新形势和新问题,利用第二课堂的平台和空间开展工作,通过“青年法律人第二课堂成才计划”体现了符合青年需要、体现专业特色、与实践紧密结合的工作思路。
关键词: 增强共青团员意识主题教育活动 基层院系 第二课堂
作为教育科研单位的团组织,高校共青团系统工作的主要对象是大学生团员,对象的特殊性决定了高校团系统在团员意识教育活动中所面临的问题的特殊性,进而决定了在团员意识教育活动中高校团系统工作体现学生需求、强调专业特色的多样化、实践性的特点。这样的特点要求“第二课堂”在团员意识教育活动工作中发挥基础性的作用。从法学院团委运作“青年法律人第二课堂”的实践来看,对于高校基层院系来讲,特别是社会科学类专业的基层院系,由于其专业本身的性质就特别要求(并且培养着)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与社会实践素养,因而基层院系团委在团员意识教育活动的工作中,特别要注重符合青年需要、体现专业特色、与实践紧密结合。同时,更具意义的是,基层院系团委可以将团员意识教育活动作为契机,通过“第二课堂”的催化作用,建立、巩固并完善一系列的长效机制,为基层共青团工作的长远发展提供动力和制度保障。
本文将按照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逻辑,从三个方面进行阐述,对高校基层院系在团员意识教育活动中的工作思路与方法进行讨论。
一、高校基层院系团组织在增强共青团员意识主题教育活动中需要解决的问题
团员意识的本质是团员青年对于自己是共青团员、自己是先进青年以及自己是党的助手与后备军的意识与认识。具体到高校范围内,对于大学生团员来讲,团员意识还带有浓厚的学习、志愿、法制、团队意识的高学历个性色彩;具体到时代背景下,对于当代大学生团员来讲,团员意识还具有需求结构丰富、社会转型、价值信仰多元等时代性元素。因而,在团员意识教育活动中,作为共青团工作的基层单位,高校基层院系团委在以增强意识、健全组织、活跃工作为目标的同时,还要坚持区别情况、分类指导的原则,在充分解读当代高校共青团工作面临的形势与难题的基础上,明确自己在团员意识教育活动中特别需要解决的问题。
1、 认清当代高校共青团工作面临的形势与难题
明确团员意识教育活动在高校基层院系层面需要解决的问题之前,首先必须正确把握当代高校共青团工作面临的形势与难题。
(1)社会转型期价值取向多元化的趋势对大学生团员理想信念的影响
伴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以及国家法制建设等事业的发展和国际化带来的影响,社会正处于变革、转型的状态。社会转型期带来的一系列暂时性的社会问题某种程度上对团员青年的理想信念产生了多方面的影响。
(2)市场经济体制下人才需求的压力造成青年团员追求的多元化和个性化
在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下,市场对人力资源的自发性配置调节、对人才的高素质要求,对高校学生的生存竞争、就业以及前途形成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前所未有的巨大压力。在这样的压力和社会背景下,对处在成长阶段的大学生团员来讲,并非每一位青年都能够认准形势,解决好理想信念与现实需求的和谐关系。当代大学校园中,青年团员的价值追求呈现出多元化和个性化的趋势。
(3)追求、信仰的多元化和个性化造成团员学生学习、生活组织性的弱化
随着社会转型期青年学生价值信念的多元化和择业就业压力下学生追求的个性化,大学生处于学习生活与课余生活相对独立甚或隔离的状态。这样的特点导致学生学习、生活组织作用的相对弱化,使得当前高校团组织设置与发挥功效的难度增大,并且对如何有效地覆盖新体制下的团员青年和如何加强团员青年管理提出了新的挑战。
2、明确基层院系团组织在团员意识教育活动中需要解决的问题
基于上述高校共青团工作面临的形势,基层院系在工作中需要根据自己在高校团系统中的角色、位置和职能明确需要着手解决的问题。在团员意识教育活动中,基层院系更是需要结合团员意识教育活动的必要性、重要性和工作的目标,根据实际情况和现状认清摆在自己面前的问题:
(1)思想政治教育如何与时代特性、团员青年特点相结合
加强青年团员的思想政治教育是提高团员自身素质、增强团员意识的首要任务。青年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基层院系团委必须认真研究和了解青年学生的思想状况和动态,把握时代因素对学生的影响,立足当前,处理好思想政治教育与时代特性、青年特点的关系。
(2)如何加强基层团组织建设
“健全组织”是团员意识教育活动的目标任务之一,要求将教育活动与加强基层团组织建设结合起来。在实现这一目标的过程中,高校基层院系本身的角色和地位决定了其必须发挥直接的作用,从基础做起,强化基层团组织建设,提高团组织和活动的影响力,增强团员青年对团组织的归属感和认同感。
(3)如何服务青年成长成才
团组织必须想青年所想,帮助团员青年树立正确的成才观,提供团员青年拓展素质和能力的机会与空间。基层院系团组织的工作直面团员学生,其工作直接对团员学生产生作用和影响。因此,基层院系必须解决好服务青年成长成才的问题,这也是增强团组织吸引力、凝聚力的立足点。
二、第二课堂的有效运转是解决问题的出路
根据上述基层院系团委在团员意识教育活动中(同样在共青团整体工作中)面临的问题与形势,基层院系必须有效利用学生第二课堂的空间和平台,充分依靠第二课堂的运作来实现团员意识教育活动的目标,解决基层院系面临的问题。
1、利用第二课堂解决问题的合理性
首先,第二课堂的互动性决定其势必符合团员学生的需要和时代特点。第二课堂作为一种全新的沟通机制,为教与学的供需互动、集体与个人的发展互通提供了有效的交流渠道;第二课堂又是一种能力建设机制,无论是思想政治教育、理想信念教育,还是职业技能教育,都要在充分把握学生的客观需求和个人发展实际需要的前提下开展;第二课堂也是结合社会标准的评价机制,给学生以正确的引导。互动性的特点保证了第二课堂能够结合青年的特点,因势利导,为青年指出正确合理的成长方向。
其次,第二课堂的补充性决定其必须体现青年学生的学科专业特色。从根本上讲,第二课堂是作为补充、辅助第一课堂功能的角色而产生的,这就要求第二课堂必须与第一课堂的内容相呼应。同时,作为一种学生成才标准和人才培养导向,第二课堂必须依据学生的专业特点和要求发挥作用。因此,第二课堂至少在院系层面的运作中可以充分体现专业特色。
最后,第二课堂的实践性决定其必将为青年学生提供广阔的实践平台。与传统的第一课堂相比,第二课堂的优势在于它可以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实践空间。其着眼于社会实践的视角可以保证基层院系在具体工作中将理论学习与实践教育结合起来,其项目制的运作方式可以保证参与其中的学生学以致用,将理论运用于实践中去,用实践来检验理论的真伪。第二课堂确保了工作、活动富于实践性。
2、以“青年法律人第二课堂”为例谈第二课堂的可操作性
“青年法律人第二课堂”是法学院团委推出的集北大青年法律学生理想、道德、基本素质、职业技能发展于一体的成才规划,立足于实现国家和社会的价值目标与个体的理想相融合、政治思想道德教育与职业教育相结合的综合理念。从实践经验看,“青年法律人第二课堂”在团员意识教育活动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在课程设置方面,“青年法律人第二课堂”包含有“法律人思想道德与职业规划建设”、“法律人执业素质训练”、“法律人身心健康及法律人形象塑造发展计划”、“法律人文化生活交流建设”、“法律学人实践创业计划”等五大类课程。在运作方式上,“青年法律人第二课堂”采用项目制的运作方式,实践中既有法学院团委调动资源、设计并向各学生组织、基层集体公开招标的导向型项目,又有学生群体自行策划、申请法学院团委立项的自发型项目。
从“青年法律人第二课堂”的概貌上看,其五类课程的设置为法学院团员意识教育活动的工作提供了坚实的平台。“法律人思想道德与职业规划建设”所涵盖的先进人物事迹报告会、模范法律学人执业风范讲座、法律人理想与职业规划建设等活动直接而有效地将青年法律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与时代特点、青年团员的需求结合起来,并发挥着服务青年成长成才的作用;“法律人执业素质训练”是根据法律人需要具备的执业素质而开展的各项训练营的总称,具体包括演讲训练营、辩论训练营、模拟法庭比赛训练营,这一系列规范的课余培训从根本上符合了青年学生成长进步的需求,从而增强了包括非团员在内的青年学生对共青团组织的认同感,并加强了法学院团员学生的归属感。其余类别的课程具体包括法律学生读书交流活动、法律学生心理健康服务、法律人团队合作能力建设、法律实务部门调研考察活动、国际法律学生文化交流、法律诊所、公益法律服务等经典项目,在提高活动覆盖率、增强团员认同感和归属感、服务青年成长成才等方面都发挥了重要的功效,在此不再赘述。此外,在项目制的运作方式下,无论是团支部作为中标者成为法学院团委项目的执行者,还是作为项目设计者申请立项成功,团支部在执行项目时必须发挥团队合作的优势,而如果没有完善的组织制度和运行机制,团支部是很难顺利完成项目的,因此,项目制本身就是加强基层团组织建设的利器。
从具体工作阶段上看,“青年法律人第二课堂”在团员意识教育活动的不同阶段都具有重要的价值。作为北京大学团员意识教育活动的试点单位之一,法学院先行经历了团员意识教育活动三个阶段的工作。在宣传动员阶段,“青年法律人第二课堂”的高覆盖率、组织性强的优势使得法学院团委可以面向法学院团员进行高效的宣传动员工作,并且可以通过项目执行集体、课程群体等各种渠道进行多维度的宣传动员和调研工作;在学习教育阶段,法学院团支部通过法律学生读书交流活动的团员意识教育专题开展了广泛、深入的主题学习活动,通过听取先进人物事迹报告会、法律实践领域参观学习等活动就共青团员的时代特征、素质能力等问题组织了“新时代新风采”团员标准的讨论活动;在总结提高阶段,法律实务部门调研考察活动、公益法律服务等实践活动促使团员学生更快地树立奉献观,更好地发挥模范作用,以实现团员意识教育活动的目的。
可见,“青年法律人第二课堂”作为法学院团委在团员意识教育活动中的主要工作方法与平台,具有很强的操作性。同时,笔者认为,以此为例可以说明,第二课堂的理念和方法至少对于社会科学类专业的基层院系开展团员意识教育活动中是具有重要意义的。
三、符合青年需要、体现专业特色、与实践紧密结合是解决问题的思路
实践中,法学院是通过“青年法律人第二课堂”的平台来实现团员意识教育活动在基层院系层面的目标的。在总结经验与教训的前提下,从现实角度出发,结合工作对象、自身性质和工作内容等多方面的因素,可以看出,“符合青年需要、体现专业特色、与实践紧密结合”是开展团员意识教育活动的重要工作思路。从这个思路出发,才有可能达到共青团功能的实现与青年学生的自我发展相结合,增强青年学生对团组织的认同感、归属感,扩大团组织的覆盖。
1、从工作对象的特点出发,契合团员青年之所需
把握工作对象的特点是完成并做好工作的前提。在团员意识教育活动中,基层院系团委的工作对象是在青年学生中占绝大多数比重的团员学生。因此,基层院系的工作必须从团员学生的特点出发,从团员学生的需要出发,着眼于提高青年学生的人文素质和科学精神,精心设计和开展各种集教育、娱乐、知识性、素质拓展为一体的复合型活动,才能够满足团员学生学习、生活各方面进步的需求,发挥基层院系紧密团结、直接服务青年的作用,增强团员学生对团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将思想政治教育与青年特点切实结合起来,使广大团员青年在实践中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
2、从基层院系的优势出发,体现学科专业之特点
由于基层院系既是相关专业学科教学的提供者,又是学生管理的基层单位,因而基层院系与学生的联系非常紧密。无论是在学生的专业学习方面,还是在实践活动、择业就业等自我发展方面,基层院系都可以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平台和空间,正是因为专业对口、学科共鸣的特点,基层院系才得以将青年学生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基层院系团委工作的比较优势也正在于此。在团员意识教育活动中,基层院系必须发挥自己的优势,体现学科专业的特色,将学科专业的知识性、实践性、时代性、社会性融入团的工作中来,才能够激发团员学生的兴趣和热情,提高组织和活动的覆盖率,培养工作沃土,扩展工作空间,强化团组织建设,为团员意识教育活动的全面深入开展奠定基础。
3、从团员意识教育活动的内容出发,紧密结合实践活动
从团员意识教育活动的要求出发,我们必须坚持理论学习贯穿始终和区别情况、分类指导的原则。同时结合团员意识教育活动的内容和精神,基层院系团委必须注意理论学习和实践教育的结合,坚持以主题实践活动为载体拓展、深化教育活动。团员意识的教育必须与符合青年特点和需求的实践教育活动结合起来,才能充分发挥作用,使团员意识真正内化为团员个人素质的完善。因此,基层院系在坚持理论学习的前提下,必须将解决问题、实现工作目标的着眼点放在如何设计、运作实践活动,并将实践活动的教育意义与团员意识教育相结合的角度上。
作者:杨晓雷 北京大学法学院团委书记
责任编辑:孙 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