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题字: 杨 辛
主办单位:北京大学
顾 问:王义遒 林钧敬 张 彦
编委会主任:陈宝剑
副主任:陈占安 徐善东 王逸鸣
户国栋
委 员(以姓氏笔画为序):
王天兵 王艳超 冯支越 匡国鑫
孙 华 关海庭 陈建龙 刘 卉
刘海骅 宇文利 吴艳红 李 杨
陈征微 金顶兵 查 晶 祖嘉合
夏学銮 蒋广学 霍晓丹 魏中鹏
刘书林(《思想理论教育导刊》常务副主编)
杨守建(《中国青年研究》副主编)
彭庆红(《思想教育研究》常务副主编)
谢成宇(《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社长)
屈晓婷(《北京教育(德育)》副主编)
夏晓虹(《高校辅导员》常务副主编)
周文辉(《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社长)
李艺英(《北京教育(高教)》社长)
郑 端(《思想理论教育导刊》编辑部主任)
陈九如(《高校辅导员学刊》副主编)
毛殊凡(《中国高校社会科学》总编室主任)
主 编:王艳超
编 辑:许 凝 马丽晨 朱俊炜
王 剑 吕 媛 李婷婷
李 涛 侯欣迪 杨晓征
宋 鑫 张会峰 陈秋媛
马 博 陈珺茗 陈 卓
审 校:青年理论办公室
青年的发展是与时俱进的,青年问题的研究具有高度的时代性。随着中国改革发展进程的不断深入,出现了一系列与青年发展相关的亟待研究和解决的重大课题。但由于青年研究对象的现实性、社会群体归属的多样性、学科归属的交叉性,再加上国外可资借鉴的理论成果乏善可陈,当前国内对青年问题的系统研究一直处于徘徊状态,理论研究现状与实际工作需求不相适应。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作为共青团中央直属的高等院校,在加强青年人才培养的同时,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教学与科研共发展,形成了许多有特色、有深度的理论成果。由陆士桢、吴鲁平、石国亮主编的《社会转型中的青年发展与社会整合》(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中国藏学出版社2005年8月第1版)正是由中青院知名专家学者、学术带头人和骨干力量近五年来的优秀论文和成果汇集而成,作为《中国青年政治学院青年发展研究院文库》三部文集之一,堪称中国青年研究重镇的理论结晶,是当代中国青年研究领域重要的集体成果。
全书以青年发展与社会整合为主线,包括“青年的社会分化”、“青年的社会发展”、“青年的社会参与”、“青年文化价值变迁”、“青年看世界”、“青少年的社会问题”、“青少年的社会整合”、“青少年的社会教育”八个专题,共四十一篇论文,既浑然一体,又各彰异彩。
青年问题的研究,首要目标在于分析和研究青年群体面临的具体现实问题,对其中的规律性因素加以整理。本书处处体现了将理论探讨与实证研究有机融合的智慧与努力,在研究的内容上,既有青年政策的评估和分析,也有青年亚文化的文本释读,更有基于第一手调查数据而形成的专题调研;在研究的风格上,既有体系建构,也有调查分析,既有个案解剖,也有国际比较。
青年的社会分化是研究社会转型中的青年发展必须首先关注的问题。正如丛书导语所述,青年一代是社会转型期社会分化局面冲击最大的群体(见第3页)。该专题深入分析了中国城市青少年弱势群体的划分及其引发的问题,提出了构筑社会保护网络的对策。同时提出“青年真的能在知识经济时代成为优势群体吗”的质疑,从跨文化的角度说明青年是社会变革的“推动者、受益者和受害者”,发人深省。
在社会发展理论引入中国之前,我国对青年发展的研究主要是青年成长理论。本书所指的青年发展既包括青年群体自身的发展,同时也包括青年发展与社会发展的融合程度。对青年发展概念认识的深化,使得本书的思考范式有所突破,将青年发展作为一个社会过程,从发展问题来分析青年问题。本书重点探讨了出国热、就业难、同伴团体、影视文化、互联网、全球化、公民道德建设等新兴现象对青年发展的影响。
青年发展必然产生青年参与的问题。社会转型不仅使掌握先进科学技术的青年在社会生产中的地位日渐突出,而且为青年的社会参与提供了物质和制度条件。本书从中外志愿者活动比较、青年科技创新行动、农村青年的政治意识等角度,探讨青年社会参与的意义及特点、演变及趋势、问题及对策,富于创造性地初步研究了青年参与水平的衡量、参与绩效的分析和参与体制的建立。
青年文化是一种亚文化形态,作为当代中国社会转型、文化激荡的产物,既具有对抗性、冲突性、进行性的对位特征,又具有接受性、继承性和可转化性的联结属性。通过青年文化,了解青年群体价值理念、思维模式和行为模式,是研究青年发展问题的重要突破口。本书对中国青年文化进行了回顾与反思,并且重点探讨了迪斯科、韩流、新人类等流行文化形象。同时,针对青年文化与国外文化的交互影响进一步加深的现实,本文提出了青年如何看世界的问题。
在社会转型期,由于青年社会分化的剧烈性、青年社会参与的多样性、青年社会发展的不均衡性以及青年文化的多元性,青年的社会整合就成为不可回避的重要问题。有效的社会整合是青年健康发展的关键,对此问题的高度关注和深入研究也是本书最大的亮点。社会整合需要发现并解决问题,本书在分析青少年社会问题的基础上,从发展战略、青少年政策、相关法律等角度全面论述青少年的社会整合;最后,以中央16号文件精神为指引,重点探讨了青少年的社会教育。
当然,作为一本文集,本书对相关专题的研究基本采取了以一条主线贯串多篇论文的体例,并非系统而全面的著作。但清晰的逻辑框架、充实的专题内容、严谨的研究方法,足以令人手不释卷。本书对青年发展课题的研究对象、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都具有重要的启迪作用,相信对青年问题的研究及青年工作的实际开展会大有裨益。
作者:曾嘉坤 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2005级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