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题字: 杨 辛
主办单位:北京大学
顾 问:王义遒 林钧敬 张 彦
编委会主任:陈宝剑
副主任:陈占安 徐善东 王逸鸣
户国栋
委 员(以姓氏笔画为序):
王天兵 王艳超 冯支越 匡国鑫
孙 华 关海庭 陈建龙 刘 卉
刘海骅 宇文利 吴艳红 李 杨
陈征微 金顶兵 查 晶 祖嘉合
夏学銮 蒋广学 霍晓丹 魏中鹏
刘书林(《思想理论教育导刊》常务副主编)
杨守建(《中国青年研究》副主编)
彭庆红(《思想教育研究》常务副主编)
谢成宇(《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社长)
屈晓婷(《北京教育(德育)》副主编)
夏晓虹(《高校辅导员》常务副主编)
周文辉(《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社长)
李艺英(《北京教育(高教)》社长)
郑 端(《思想理论教育导刊》编辑部主任)
陈九如(《高校辅导员学刊》副主编)
毛殊凡(《中国高校社会科学》总编室主任)
主 编:王艳超
编 辑:许 凝 马丽晨 朱俊炜
王 剑 吕 媛 李婷婷
李 涛 侯欣迪 杨晓征
宋 鑫 张会峰 陈秋媛
马 博 陈珺茗 陈 卓
审 校:青年理论办公室
摘 要:随着高校志愿服务力量不断发展壮大,如何明确新形势下高校志愿者工作的定位,进一步规范高校志愿者工作体系,并建立长效工作机制的问题逐渐突现出来。本文试图以北大志愿者工作的发展和变化为研究对象,对高校青年志愿者工作的定位进行分析和探讨,并从建立健全高校青年志愿者组织管理体系、项目开发运作体系、骨干培养体系和志愿服务保障体系以及优化管理服务手段等五个方面入手,对高校青年志愿者工作体系建设问题进行初步探讨。
关键词:高等学校 志愿者 定位 工作体系 建设
1993年底,团中央发起实施中国青年志愿者行动。到2004年,全国累计已有1.5亿人次以上的青年在扶贫开发、社区服务、环境保护、大型活动、抢险救灾、海外服务等领域向社会提供了超过55亿小时的志愿服务,经过规范注册的志愿者达1379万人。到今年,中国青年的志愿服务已经走过了12年的岁月。与此同时,自从1993年北京大学爱心社成立率先擎起了高校志愿服务大旗至今,高校青年志愿者工作蓬勃开展,大学生志愿者人数逐年递增。高校志愿服务作为中国青年志愿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12年来,在全国青年志愿者行动中发挥着独特的作用,为志愿服务事业的发展和社会的和谐与进步做出了特殊的贡献。
随着高校志愿服务力量不断发展壮大,如何明确新形势下高校青年志愿者工作的定位,进一步规范高校青年志愿者工作体系,并建立志愿者工作长效机制的问题就逐渐突现出来。
一、高校青年志愿者工作的定位分析
在社会转型发展以及当代青年寻求自我成长意识不断加强的新形势下,高校志愿者工作越来越成为社会和谐发展、青年自身成长和高校青年工作的内在需要。
首先,青年学生广泛参与志愿服务符合社会长远发展的需要。
社会的进步和全球化的推进呼唤青年学生更广泛的参与。对于当代青年来说,广泛参与志愿服务,弘扬志愿精神,强调人与人之间的互信与互助,有利于营造诚信友爱、温馨和谐的良好社会氛围,发挥道德规范的正确引导作用。而青年学生作为社会中最有活力、最具创新精神的群体,他们的广泛参与有着不可替代的社会影响力。在他们中间倡导志愿服务、宣扬志愿者理念,用无私奉献、助人为乐的精神去感染他们,有利于增强青年学生的公民意识和社会责任感,为社会的长远发展做出贡献。
其次,广泛参与志愿服务有利于青年学生自身的成长成才。
青年志愿者行动就如同一个广阔的平台,为青年提供了在奉献中展现自我,在社会进步中成长成才的大好机会。当代青年学生的自强意识、创新意识、成才意识越发强烈,思想活动的自主性、多变性和差异性特点越发明显。志愿服务的过程既是了解社会、了解国情的实践过程,也是传播与人为善、服务社会理念,并通过实际体验,磨练性格和升华心灵的过程。在高校开展志愿者工作,有利于帮助青年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价值信念,引导他们将实现个人价值与实现社会价值相统一,为其自身的全面成长打下坚实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基础。
第三,志愿服务给高校青年工作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大学生群体面临的外部环境不断发生变化。面对成长于全球化时代、深受市场观念影响的当代青年大学生,高校传统的青年工作方式越来越满足不了实际需要。志愿服务无论在精神内涵还是在参与形式上都以自愿为基础,充分尊重志愿者个人的意愿。引导广大青年学生参与志愿服务既符合社会发展对青年学生提出的新要求,也符合青年学生个人的发展需要,必将成为高校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载体,在高校青年工作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可见,开展志愿服务在引导大学生自身成长、丰富学校育人手段、促进社会和谐发展以及深化高校青年工作等方面都有着重要的作用。那么,我们如何从思想认识上对这项新兴的重要工作给与正确定位呢?根据理论前瞻分析和实际工作总结,笔者认为高校的志愿者工作应该从以下四个角度进行定位。
定位一:广泛开展志愿者工作是推进学校全面育人工作的有力手段。
育人是学校的中心工作,全面提高大学生素质、促进大学生成长成才也是高等教育的最终目标。而要成为一个合格的人才,大学生不仅应该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出色的工作技能,还需要具备过硬的思想政治素质、健康的心理素质和良好的实践能力。
开展高校志愿者工作,应该紧紧围绕学校全面育人的核心目标,服务于学校育人工作的大局。一方面,大力弘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者精神,传播中华民族扶危济困、助人为乐的传统美德,努力营造健康、和谐的校园文化氛围;另一方面,按照青年发展以及高校青年志愿者工作自身的规律,建立健全志愿者工作长效机制,引导和激励广大青年学生广泛参与志愿服务、组织志愿服务,在传递爱心、回报社会的志愿服务过程中熏陶心灵、锤炼品质,实现自身的全面成长。
定位二:广泛开展志愿者工作是高校共青团工作培育新的生长点和实现新突破的有效途径。
正如前面所述,参与志愿服务是社会长远发展对当代青年提出的时代要求,也是青年学生自身成长、锻炼自己的重要方式。志愿者工作给高校青年工作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为高校共青团更好地团结、教育、服务和引导青年学生投身社会主义建设、实现自身全面成长成才提供了新的方式和有效的途径,必将成为现阶段高校共青团工作持续稳步推进的新载体。
定位三:高校青年志愿者工作是全国青年志愿者行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大学生志愿者所具有的智力基础和学科背景,以及高校对大学生的较强的动员能力,都直接决定了大学生志愿者在全国青年志愿者中扮演的重要角色。在支教扶贫、法律援助、科技环保、卫生医疗、外语服务等诸多志愿服务领域,大学生志愿者都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研究生扶贫接力计划、西部计划、首都大学生基层志愿服务团和奥运会志愿服务等项目,都离不开大学生志愿者的积极参与。
同时,从发展需要上讲,高校志愿者的管理、激励和权益保障等工作机制的建立也需要与全国青年志愿者行动接轨,不断满足青年志愿者事业对高校志愿者工作提出的新要求,在全国青年志愿者工作的大环境下探索思路,谋求发展。只有这样,才可以避免单纯地就高校谈高校,形成一套完整有效的运作体系。
定位四:志愿服务是广大青年学生参与公益事业的主要途径。
一般来说,“志愿”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泛意义上的“志愿”泛指建立在个人自愿基础上,不图物质报酬,为了服务于社会公益事业和困难群众而奉献自己的力所能及的行为,即公益;狭隘意义上的“志愿”则主要指奉献时间和精力;同样的,“志愿者”也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泛意义上的“志愿者”既包括奉献时间和精力的人,还包括慈善家、捐款者、志愿献血者、无偿捐献宝物者等等,狭隘意义上的“志愿者”指的就是奉献时间和精力的人,即参与志愿服务的人。
在中国青年志愿者工作中,志愿者普遍是指狭隘意义上的志愿者,往往以奉献时间和精力多少作为客观评价指标。目前高校青年学生参与公益事业,由于自身资金条件等方面的限制,主要表现为参与志愿服务、奉献时间和精力。因此,在鼓励和引导青年学生关注公益事业、支持公益事业的过程中,积极发挥志愿服务的主渠道作用,既是基于高校志愿者工作特点的考虑,也是进一步明确志愿者工作思路的一项积极探索。
二、高校志愿者工作体系的建设问题初探
高校志愿服务的参与主体是青年学生。从总体上看,青年学生志愿者群体有着比较明显的特点,主要表现在:
一是参与渠道和服务领域的多样性:青年学生可以依托多种平台参与志愿服务,国内外NGO组织、公益类学生社团、以及共青团组织等机构团体都成为青年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的重要渠道。很多志愿者还直接与志愿服务需求单位联系,不借助任何平台进行志愿活动。同时,服务领域也多种多样,支教支农、扶贫帮困、环境保护、公益捐赠、大型活动、法律援助等只要符合志愿精神、需要公益关注的方面都可以成为志愿者参与的领域。
二是服务取向上的个体偏好性和选择参与的随意性:志愿者参与志愿服务要基于自身的偏好选择服务领域,而何时参与、如何参与往往出于个体需求,随意性较强。对于既定的志愿服务项目,志愿者的流动性比较大。
三是参与过程中的群体性:绝大多数有组织渠道的服务项目,从服务需求的角度讲,都需要多人多次参与,为了确保志愿者服务过程中的安全,保证服务质量,组织者也往往要求志愿者们集体行动。这些都给如何对临时组织起来的志愿者进行有效管理、安排岗前培训等各方面带来难题。但这些特点都是由志愿精神的内涵决定的,是开展志愿者工作必须符合的一般规律。
然而,随着志愿者行动的蓬勃发展,志愿者个人的志愿意识不断增强,在服务过程中希望得到更多社会认同的诉求越发强烈,被服务单位也越来越看重志愿者的综合素质和志愿服务经历。因此,建立规范化、系统化的志愿者工作机制既是下一阶段持续推进志愿者工作的客观要求,也是志愿者组织对志愿者个人和被服务单位负责任的表现。
也正因为如此,如何在更大程度上引导青年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组织志愿服务,同时又对志愿者进行规范管理和有效认可就成为长期以来困扰高校志愿者工作的两难问题。青年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的热情越高,问题就越突出。探讨高校志愿者工作体系的建设问题,如果不能很好地把握这两方面的平衡,既遵循志愿服务本身的规律,又进行有效地组织管理,就不能解决目前高校志愿者工作的现实问题。
根据目前高校志愿者工作现状,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五个方面入手,构建完善的志愿者工作体系。
1、以志愿者注册认证制度为核心,构建志愿者组织管理体系。
志愿者注册认证制度,就是对志愿者进行登记注册并按照志愿者参与志愿服务的情况给与认证的制度。注册认证是目前国内外NGO组织在志愿者组织管理方面普遍采用的方法,虽然不同的NGO组织根据本组织不同的需要,在注册认证的过程中会有不同的侧重,或宽或严,但是在不同程度上都会以这种方式吸纳志愿者,对志愿者参与志愿服务给与支持和鼓励。
在高校志愿者组织管理工作中,运用注册认证制度最大的优点在于,不约束青年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的形式和途径,并在服务后可以获得相应的认可。这样不但有利于管理部门对青年学生广泛参与志愿服务进行有效激励和引导,还有利于全面掌握志愿者及其志愿服务情况的基本信息,建立动态的志愿者资源数据库。
所以,笔者认为,以志愿者注册认证制度为核心的志愿者组织管理体系应该包含以下三个基本内容:
第一,权威性的注册认证机构的形成。主要负责对志愿者基本信息进行统一管理,掌握全校志愿服务动态,拟定志愿者工作战略,根据形势的变化及时采取措施调节志愿服务资源,并保证志愿者服务认证的权威性。
第二,方便有效的注册认证程序的出台。高校志愿者人数众多,规模庞大。基于志愿服务本身的特点,如果注册认证程序复杂、手续混乱,必然使注册认证的过程杂乱无章,影响注册认证制度的有效性。
第三,完善的激励机制的建立,即以服务认证为基础,根据服务时间和服务质量对志愿者进行考核和评优,建立健全服务质量评价体系,激励志愿服务行为并保障志愿者权利,更好地发挥注册认证制度的积极作用。
2、促进广泛参与与打造品牌项目相结合,构建志愿服务项目开发运作体系。
志愿服务项目是青年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的载体。为促进广大青年学生“多口径、多渠道”地参与志愿服务,高校应该在构建志愿者组织管理体系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和落实志愿服务项目管理体系,主要应该做好三方面工作。
第一,推进科学化管理,完善项目运作流程。
在项目运作方面,建立项目登记管理制度,实现对项目的全程指导。首先,严格控制项目申报程序,保证志愿服务项目的质量,要求申请组织提交齐全的申报材料,要有详细的活动计划、清晰的可行性分析、完善的安全预案,从而保证项目的顺利开展。其次,精心指导项目运作,在项目开展过程中进行不定期考察,考察的内容包括项目的进度、经费使用情况及服务对象的反馈等等;对于大型或长期项目,可安排工作人员参与整个活动过程,以便更好地对活动进行指导和监督。项目结束后,认真开展项目评估,根据项目开展过程的详细记录和服务情况反馈,及时对整个活动进行经验总结;并在一个时期后对全校志愿服务项目的开发运作情况进行汇总分析,把握动态。
第二,充分调动青年学生的主动意识,推动项目运作的良性发展。
在项目开发方面,志愿者工作部门应以指导志愿者组织独立发展项目为主,提供服务项目为辅;并结合志愿者服务倾向和社会服务需求,建立主题引导机制,根据不同时期的不同需求,对志愿者的服务方向进行合理引导;同时,激励各志愿者组织根据自身的优势,开辟有特色的志愿服务阵地。
第三,结合自身优势,打造品牌项目。
高校的志愿者工作除了要加强项目开发运作机制地建设,还应该充分利用高校组织动员能力强和青年学生文化素质较高的优势,定期开展一些特色项目,发掘并树立品牌项目,最终实现有点有面、点面结合的项目格局。这一点很容易理解,不再赘述。
3、系统培训和实践教育相结合,构建志愿者骨干培养体系。
高校志愿者的骨干培养应以全面提高志愿者骨干实际开展志愿服务的组织能力和领导能力为主要目标,采取系统培训与实践教育相结合的方式,帮助他们拓展志愿者工作视野,激发志愿服务创新意识。
在学员选拔方面,可以采取志愿者自荐为主、各志愿者组织推荐为辅的开放式选拔。并结合学员个人意愿和实际组织志愿服务的能力,在培训内容上给以不同角度的侧重。
在培养模式和培训内容方面,采用现代管理教育方法,以骨干之间传帮带为纽带,逐步完善培养机制,强化骨干培养模式的科学性。同时,通过专家讲座、集体学习和组织参加志愿服务实践等形式,为学员全面了解志愿者理论、组织管理常识等方面的知识提供平台,激励学员探讨志愿者工作现状及发展方向,交流志愿服务感受;培训结束后,可以向符合要求的同学颁发结业证书,作为完成学业的证明。培训内容可以包括基础理论、专业技能、实践提高等几个方面。
通过志愿者骨干培养,建立一套志愿者骨干人才选拔和培养的长效机制,为志愿服务事业持续、健康地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4、积极争取社会力量,构建志愿服务保障体系
志愿者不是廉价劳动力,而是富有爱心和奉献精神的高尚人群。志愿服务需要得到社会更广泛的认可和支持。所以,需要通过各种渠道积极争取社会力量,给青年学生参与志愿服务提供保障,以保护志愿者参与志愿服务的积极性。
资金保障是目前建立志愿服务保障体系面临的最突出的问题。青年学生参与志愿服务奉献的是时间和精力,但是在服务的过程中难免也会出现交通、饮食、通讯等各方面的开销,在服务项目的开发、运作以及为志愿者提供安全保障、购买保险等方面也会产生各种管理费用。从长期来看,这一系列开支无论由志愿者个人还是志愿者组织承担都会有非常大的压力。因此,志愿者组织应该不断加强吸纳社会资金的能力,争取更多社会力量的支持,并尝试通过建立志愿服务专项基金等形式,为志愿者参与志愿服务提供资金支持,从而促进志愿者行动的持续发展。
另外,政策保障、法律保障等问题也是志愿者工作亟待解决的问题。随着志愿服务的社会认可度不断提高,相信这些问题将相继得以解决。
5、借助信息化平台,优化志愿者管理服务手段。
信息化体系建设依靠现代计算机设备和网络平台,是提高志愿者工作质效的重要手段,也是衡量志愿者工作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
前面分析过,志愿者工作本身具有比较鲜明的个体化服务特点,同时参与志愿服务的过程中又表现了较强的群体性。因此,在传统的工作方式下,既要保证对志愿者进行有效的个体化服务,又要确保志愿项目的集体参与,往往由于管理和运作程序纷繁复杂,而不能获得很好的工作回报。借助信息化平台,可以有效简化工作程序,提高管理服务的效率。
首先,应该加强志愿者信息化办公模块建设。通过信息化办公模块的建设,尽可能简化对志愿者的管理程序和志愿者参与志愿服务的程序,实现志愿者在线注册、认证和项目申请,并建立电子资源库,实现组织管理和项目管理的网上操作。
其次,不断尝试网络短信平台等信息化手段。使用手机网络短信平台等方式,根据不同群体志愿者的特点,进行沟通和协调,实现方便快捷的服务和管理,既有效率又有效果。
同时,信息化队伍的建设也非常重要。一方面要根据实际需要,有针对性地对组织管理人员进行培训,不断提高组织管理人员的网络化办公能力;另一方面广泛吸纳有专业知识和技术水平的志愿者参加到组织管理工作中,组建一支稳定的信息化队伍,保障信息化建设的持续发展。
综上所述,新形势下高校志愿者工作思路需要进一步地明确和拓展。志愿者工作体系的建立和完善也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需要长时期地积累、思考、规划和落实。随着2008年奥运会的临近,高校乃至全国的青年志愿者行动必将逐渐掀起新一轮的高潮,也必将给高校的志愿者工作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这就更需要高校共青团组织、志愿者组织工作人员能够勇挑重担、迎难而上,更好地把握定位、明确思路、坚定信心、稳健步伐,对志愿者工作进行长期规划,引导、促进更多的青年学生投身于志愿服务的行列,从而为全国志愿者工作的深入开展和构建和谐社会长远目标的实现做出更大的贡献。
作者:蒋广学 共青团北京大学委员会副书记、青年志愿者指导中心主任
朱 凯 共青团北京大学委员会宣传部常务副部长、青年志愿者指导中心常务副主任
责任编辑:吴阳春
参考文献:
[1] 陆士桢 吴鲁平 石国亮主编:《社会转型中的青年发展与社会整合》,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中国藏学出版社,2005年版。
[2] 邓国胜著:《非营利组织评估》,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