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第3期

过往期刊

  • 2022年第2期
  • 2022年第1期
  • 2021年第4期
  • 2021年第3期

编委会

封面题字: 杨 辛
主办单位:北京大学
顾 问:王义遒 林钧敬 张 彦
编委会主任:陈宝剑
副主任:陈占安   徐善东    王逸鸣

              户国栋 
委 员(以姓氏笔画为序):
王天兵    王艳超    冯支越 匡国鑫     
孙 华       关海庭    陈建龙 刘    卉    

刘海骅    宇文利    吴艳红    李   杨  

陈征微    金顶兵 查 晶 祖嘉合   

夏学銮    蒋广学 霍晓丹 魏中鹏
刘书林(《思想理论教育导刊》常务副主编)
杨守建(《中国青年研究》副主编)
彭庆红(《思想教育研究》常务副主编)
谢成宇(《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社长)

屈晓婷(《北京教育(德育)》副主编)
夏晓虹(《高校辅导员》常务副主编)
周文辉(《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社长)
李艺英(《北京教育(高教)》社长)
郑 端(《思想理论教育导刊》编辑部主任)
陈九如(《高校辅导员学刊》副主编)
毛殊凡(《中国高校社会科学》总编室主任)
主 编:王艳超
编 辑:许    凝   马丽晨   朱俊炜
               王   剑   吕    媛  李婷婷      
               李   涛  侯欣迪   杨晓征

               宋   鑫   张会峰   陈秋媛 

              马    博  陈珺茗  陈   卓              
审    校:青年理论办公室   

             

“超级女声”流行背后的青年文化心理

作者:朱亮亮 发布日期:2010-12-14

要:“超级女声”作为一档引起空前关注的娱乐节目,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当前青年当中普遍存在的文化心理,观看、评论“超女”已成为一种新的青年现象。对这一现象的考察不仅可以为我们提供研究青年文化心理的蓝本,也能为我们组织青年文化活动、进行校园文化建设借鉴。


 

关键词: “超级女声” 青年文化心理 大学文化


 


 


 


 

2005年,在中国人的精神生活中不得不提到一个字眼:“超女”。这个由蒙牛乳业集团冠名赞助、湖南卫视主办的选秀节目达到了中国电视节目收视率的巅峰,“超级女声”总决赛的晚上也几乎出现了万人空巷、收看比赛的场面。在一个拥有十几亿人口的大国里,一个小小的电视节目能引起如此的关注,也使“超女”超出了选秀所代表音乐或娱乐上的意义,而成为具有文化、政治乃至时代意义的文化现象,引起了传媒、社会学者等的广泛关注。尽管“超女”撼动了上至八旬老人、下至幼儿园孩子的全中国人的心灵,但“超女”的流行最忠实的拥趸无疑是年轻一代,“超女”现象中可以折射了当代青年的诸多文化心理特征,因此,“超女”盛行也成为了青年文化研究的一个很好的案例。


 


 

一、“超级女声”与青年文化心理


 


 

与以往所有的娱乐节目不同,“超级女声”在吸引了空前的关注的同时,也引发了一场超出娱乐范畴之外的讨论,形成了“支持”和“反对”两种意见针锋相对的对垒。支持者认为这是一次真正成功的娱乐节目,为受众带来了实际的娱乐;同时,优胜者的产生乃至评委的选择,都由参与的受众民主选出,这是对中国人公民意识的催生,是在培育一个民主社会;而反对者则鲜明地指出“超级女声”是庸俗文化和“审丑”文化的极致,对青少年一代的精神发育产生了诸多负面影响,“超级女声”的空前流行,正是一种“娱乐至死”的社会到来的先兆。事实上,双方的观点都不乏夸大其辞的部分,很多人开始反思,“超女民主”与真正意义上的政治民主是有着本质不同的,或者说不过是一种民主幻象;而“娱乐至死”的断言也受到质疑,当政治、新闻、宗教等重要的公共领域没有成为娱乐的“附庸”的环境中,我们无需这样过分警惕。


 

这些对“超级女声”的深层次的文化思考为我们判断这一文化现象对青年文化心理的各种复杂的影响,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社会背景。各种积极和消极影响综合作用在青年身上,又与青年独特的心理产生了一种互动,折射出青年文化的一些特性。


 

1、“超级女声”与青年文化心理的暗合


 

“超级女声”的火爆固然是电视节目策划和传播的巨大成功,但这种成功正在于策划者摸准了大众的“脉”。曾有人用《赢家通吃的社会》一书所提到的模式来分析“超女”关注度奇高的原因。所谓的“赢家通吃”具有两个重要特征:以相对表现来定奖酬;奖酬高度集中。这种模式很大程度上满足了人类薄弱天性中热爱赌博的特性,也符合了人类往往乐于高估自己的特点。这些都吸引了众多的参与者和观看者。这可以说是关注“超级女声”的忠实观众中比较共同的心理之一。而具体到青年身上,又有其独特之处。


 

2、“表现欲”的增长与舞台的缺位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发生了令世界惊叹的变化。随着经济和政治地位的不断提高,中国人也便得越发自信起来。表现欲、展示意向、竞争意识、拥戴心理、希望看见和被看见、渴望认同或得到承认的心理越来越在经济实力提高、文化生活丰富的人们中间被唤醒,他们需要舞台去展示。青年人的自信力和展示欲望往往是各种人群中最强的,但是由于经济上的不自立和生存、竞争能力不高,他们又往往缺乏展示自己的大舞台。“超级女声”的海选模式,提供了一个不问出身不问学历的平等竞争的舞台,这是青年人积郁多年的表现欲,在各广阔的人群面前得以实现很好的机会。曾经有媒体将海选报名时的情形称为“万人大逃课”,这种不正常的现象,也反映了青年人追逐梦想的莽撞和力量,反映了社会尚没有给人们提供足够的舞台。


 

3、“窥探欲”与同侪群体


 

年轻人的好奇心是无穷的,这也是推动其进步的动力之一。“超级女声”采用不断推出比赛、积累忠诚度的方式,使很多观众被牢牢地粘在了荧屏前。窥知欲并不是一个贬义的形容,而是公众普遍具有的一种文化心理。青年人正处于成长和求知的阶段,也是“窥知欲”旺盛的阶段。而在青年社会化的过程中、尤其是离开家庭、进入大学学习的青年学生,同侪群体往往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青年人之间的相互学习和沟通,是他们完成社会化的重要路径。以青年人的活动为主要对象的文化节目,往往也受到年轻人的最大关注。这些也解释了“超级女声”在青年人中火爆的原因。对于不能登上舞台展示自我的青年人而言,舞台上的“超级女声”就是自我的投射。


 


 

二、“超级女声”与大学文化


 

 


 

919,“超级女声”总冠军李宇春来到北京大学百周年纪念讲堂参加活动,有1500多人到现场观看这位“平民明星”的表演,其中不乏北大学生。社会对此反应不一,有些人也在媒体上公开发表意见,反对北京大学这样的高等学府的学子“追捧”明星,提出了“超级女声”的精神与大学精神是想抵触的。文章中这样形容“我不明白的是,北大的学子们竟然也这样庸俗地成为追星族的一类人群,听起来总有种林妹妹爱上焦大的感觉。”


 

大学精神和大学文化始终是被不断讨论和反复提及的。从大学的使命来看,大学精神是对以下两个使命的贯彻:一是人类创造能力的挖掘和提升,二是人类文明的延续和提升。大学需要完成对专业人才的培养,也要对各种文明有相对的鉴别力。从大学本身来讲,彰显的实际是一种精英文化,但作为大学生的个体,既有娱乐的权利,也有选择喜爱的娱乐人物的权利,这种包容和自由恰恰是大学精神所要求的。将大学仅仅理解为“学术的象牙塔”,这既不是对大学精神的正确理解,也是不客观、不符合当代青年学生要求个性、自由的心理。学术研究固然是大学的主流,但并不是全部。就连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何怀宏也曾经在媒体上撰文这样说到:“少看不等于不看。好的娱乐节目也并不总是容易得到的,而在另一方面,几乎所有的人都在某种程度上需要快乐。所以,我倒希望平时习惯读书的人们在超级女声的最后决赛的晚上,也打开电视放下书,观看一下这个节目。明天我们自然还有其他的事情和工作要做,乃至需要认真面对一些严重和困难的问题,但为什么不欢乐今宵?”


 

偶像崇拜在某种程度上带有盲从和非理智的色彩,但大学生作为具有较高知识水平的人群,完全具备将娱乐行为同盲目“追星”区分开来的能力。事实已经证明,在纷繁复杂的文化现象与价值体系面前,大学生完全具备鉴赏与选择的理智与能力。而面对日趋多元化的社会文化生活和娱乐工业的强势影响,大学生对娱乐明星的关注更多的是来自于对某种特殊才艺和个性的推崇,是无可厚非的。同时,妖魔化“超女”、将其视为庸俗文化的代表也是有失公允的,正如北大未名BBS“李宇春”版的版主magicmoring所说“至于超女现象意味着什么,我无法回答,因为我只觉得李宇春是个star,因为她是个好歌手好的娱乐人物而喜欢她,和她是不是超女又有什么关系?至于平民文化,别人这么提,我没什么感觉,李宇春说了,如果比赛没赢,她也打算北漂当歌手,到时候如果看到她,我还是会喜欢她,还是那句话,因为她是李宇春这种歌手,我才喜欢她,和超女节目,平民选秀没有关系,或者换个方式说,我喜欢刘德华,我也喜欢李宇春,两者理由一样。可是前者就不会涉及到所谓的现象啊,平民啊之类的措辞。你不觉得很奇怪吗?”


 

李宇春到北大百周年纪念讲堂演出能够一石激起千层浪,也印证了北京大学也同样成为国人心中代笔高雅文化和精英文化的文化符号——北京大学实际上也的确传承和发展着这样的文化。但高雅和精英本身就不可能像大众文化一样引起轰动性乃至戏剧性的效应,如何将这样的活动变得灵活而富于影响力,是大学面对青年学生、也面对社会需要思考和实践的问题。这不仅仅是大学的任务,更重要的是大众传媒的任务。


 


 

三、当前校园文化的一些特点


 

 


 

随着青年文化心理特征的逐步变化,当前校园文化也逐渐呈现出新的特征。这些特征中有相当一部份是可以与“超级女声”所提供的现象是可以相互印证的。将两者结合在一起分析,对学生工作者指导和组织校园文化活动不无裨益。


 

1、校园文化生活内容日益丰富、形式越发多样。


 

当前大学生的文化艺术修养正在逐步提高,学生社团蓬勃兴起,涌现了不少师生欢迎、喜爱的新节目。近年来,学校对校园文化建设的投入也不断加大,一些大型企业公司也纷纷为校园文化活动的建设提供赞助。这些都为校园文化的丰富多彩提供了便利条件。


 

2、校园活动的兴奋点分散,大型活动的影响力有所下降。


 

校园文化生活内容的丰富就为学生们提供了更多的选择。而当代大学生彰显个性的愿望突出,兴趣爱好也各不相同,再加上学分制在高校的逐步推广,每个学生在文化活动中的选择也就产生了很大的差异。校园活动的兴奋点也就日渐分散起来。而大型活动也往往由于学生的兴趣所向、时间分配各不相同,参与的人数出现了降低的趋势。


 

3、传统的校园活动面临瓶颈,缺乏吸引力。


 

校园文化中与学生业余爱好相投或是商业娱乐性较强的节目越来越受到同学们的欢迎和关注,而传统的弘扬“爱国”、“民主”等思想的活动,由于形式上缺乏创新、内容一成不变而越发在学生中失去了凝聚力。一些由校方组织的以爱国、进步、爱校等为主体的征文、书画、歌咏比赛等,受关注程度与其他一些活动相比,并不尽如人意。


 


 

四、校园文化建设思路的拓宽及前景展望


 


 

“超级女声”及此类节目的流行是一个国家经济文化发展过程中必然会出现的一种社会现象,是人们文化消费的一种选择。结合校园文化目前呈现出的几个特点来看,“超女”盛行背后的文化心理也并非一夜积累,很多在大学校园里受到欢迎的活动也不同程度地表现出了当代青年的文化诉求。《中国青年报》曾经撰文,指出“超级女声”是一种两难的文化选择。而事实上,承认其客观性,从中分析出所折射的青年现象,为我所用,可能就是跳出这种困境最自然的手段。如北京大学学生会主办的“十佳歌手”大赛也采取“海选”的形式,报名人数多达500人,并在不断增中。观众免票入场。这些都保证了‘十佳’拥有着极高的关注度。这一活动长期保持着相当高的关注度和参与度,已成为一个“品牌”活动。因此,扩大影响人群已作为组织活动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而为青年学生提供足够公开、平等的舞台是吸引人群很好的手段。这也印证了当前开展校园文化建设、增强学校凝聚力的过程中也要考虑到这些新的特点和变化。北京大学的传统文化活动“一·二九”合唱比赛今年就出现了令人耳目一新的变化,由过去一直采用的歌咏比赛的方式转变成“一·二九”文化节,文化节包括两场歌咏比赛,即“一·二九”主题歌会和校园原创歌曲比赛,并推出了朗诵大赛。今年的“一·二九”活动呈现了更多的活力和新意,“爱国”的主题也在吸引更多同学以更多热情参与到活动中来的过程中得到了实现。这也是此类大型传统文化活动的一个创新。


 

校园文化建设是学生工作的一个重要的主题和组成部分,但青年是在不断发展变化的,校园文化的内容和形式都要灵活、及时变化,既弘扬优良传统,又与时俱进、紧扣时代变化。学生工作者可以在校园文化中放开手脚,寓教于乐,把对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巧妙地融于活泼生动的活动中去。


 


 

 


 

作者:朱亮亮 北京大学青年研究中心工作人员


 


 

责任编辑:邝剑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