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题字: 杨 辛
主办单位:北京大学
顾 问:王义遒 林钧敬 张 彦
编委会主任:陈宝剑
副主任:陈占安 徐善东 王逸鸣
户国栋
委 员(以姓氏笔画为序):
王天兵 王艳超 冯支越 匡国鑫
孙 华 关海庭 陈建龙 刘 卉
刘海骅 宇文利 吴艳红 李 杨
陈征微 金顶兵 查 晶 祖嘉合
夏学銮 蒋广学 霍晓丹 魏中鹏
刘书林(《思想理论教育导刊》常务副主编)
杨守建(《中国青年研究》副主编)
彭庆红(《思想教育研究》常务副主编)
谢成宇(《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社长)
屈晓婷(《北京教育(德育)》副主编)
夏晓虹(《高校辅导员》常务副主编)
周文辉(《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社长)
李艺英(《北京教育(高教)》社长)
郑 端(《思想理论教育导刊》编辑部主任)
陈九如(《高校辅导员学刊》副主编)
毛殊凡(《中国高校社会科学》总编室主任)
主 编:王艳超
编 辑:许 凝 马丽晨 朱俊炜
王 剑 吕 媛 李婷婷
李 涛 侯欣迪 杨晓征
宋 鑫 张会峰 陈秋媛
马 博 陈珺茗 陈 卓
审 校:青年理论办公室
摘 要:北京大学已经成为中国外交事业的一个重要阵地,而北大学生社团在外事活动中也扮演起了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本文从“民间外交”和“公共外交”的概念出发,总结了北大“学生外交”的独特作用,分析了未来的发展前景。
关键词:学生社团 学生外交 民间外交 公共外交
一、“民间外交”与“公共外交”
国与国之间的外交关系可以分为不同的轨道。政府通过外交渠道进行的联系可以称之为第一轨道。与第一轨道相较的是“民间外交”,又可以分为不同的层次:友协、国际交流协会等带有官方性质的机构和从事国际关系研究的机构之间进行的交流活动可以称为外交的第二轨道;“足球外交”、“乒乓外交”以及纯民间性质的经贸、文教往来则可以归为第三轨道。[①]
“公众外交”(public diplomacy) 最早由美国学者埃德蒙德·古利恩(Edmund Gullion)提出,其在美国国务院《国际关系术语词典》的定义为:“由政府发起交流项目,利用电台等信息传播手段,了解、获悉和影响其他国家的舆论,减少其他国家政府和民众对美国产生错误观念,避免引起关系复杂化,提高美国在国外公众中的形象和影响力,进而增加美国国家利益的活动”。[②]
一般认为,“公共外交”具有三个特征。第一,行为对象是另一国的公众。“公共外交”应当针对外国的公众舆论,通过影响其民意,进而影响外国政府的外交政策。第二,行为主体是政府。如果仅仅单纯是民间的交流和社团之间的交往,并不能视为“公共外交”的内容。只有当一国政府出面组织或背后支持,按照政府的意志,向外国公众舆论和非政府组织提供信息,组织交流,间接影响外国政府外交决策的活动,才能算是“公共外交”。三是行为方式的间接性。开展“公共外交”,不能是政府和政府之间的直接交往,而是通过非政府组织和公众舆论间接进行。
对比上述两个概念可以看到,从事“民间外交”的虽然也包括某些官方机构,但毕竟不属于政府层面,而“公共外交”则是一种政府行为。两个概念是截然不同的。但是,在实际的外交实践中,“民间外交”和“公共外交”又往往密切联系在一起,很多民间的交流与合作,实际上也体现了政府的意志,得到了政府的支持,最终服务于国家的外交战略。
“民间外交”和“公共外交”的兴起,都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有关。随着全球市民社会的崛起、通讯与交通技术的发展以及因特网的普及,从事外交活动已不是职业外交家的专利,政府不再是惟一从事外交的行为体。以美国为例,美国国务院在公共外交领域的职能已被许多非政府组织和机构所分担。在美国政治中,各州和当地的一些机构不断参与外交活动,一些势力很大的机构和组织甚至起着比政府更大的作用。而公众知情权的扩大,使得过去由少数精英掌握的外交决策权受到了极大挑战,要影响别国的外交,最根本的办法只能是想办法影响其舆论和民意。在这样一种背景下,各个国家,尤其是大国,都越来越重视发展“民间外交”和“公共外交”。
二、“学生外交”与“民间外交”、“公共外交”
经济与社会的发展,将大学推到了社会活动的中心位置,大学已不再是单一的发现和传播知识的机构,更肩负着社会服务的职责。在外交活动中,大学的作用尤其不容小觑。北京大学即为一个典型的案例。
作为一所具有较高国际地位的学府,北京大学已经成为中国外交事业的一个重要阵地。北大的外事工作,是国家外交战略的一个组成部分。我们看到,北大的讲坛成为了各国政治家发表政见的重要舞台,自1998年以来,北大接待了40多位外国元首或政府首脑,到北大演讲的外国政、经要人数以百计。北大积极主动地发挥自己的优势和特色,有力地配合了国家战略部署。
北京大学历史悠久,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同时也以开放的姿态容纳百川。北大校园生活丰富多彩,学生社团更是相当活跃。目前北大登记在册的学生社团已达150家,并且形成了特色鲜明的社团文化。北大的学生有着很好的国际视野,他们希望放眼世界,凭着自己出众的能力,打开与外界沟通的桥梁。因此,越来越多与对外交流相关的社团被组织起来,其中比较有影响力的包括北大青年外交学会、学生国际交流协会、模拟联合国协会、中日交流协会、中欧交流协会、中韩交流协会、拉丁美洲研究会、法律学生国际交流协会等。这些社团,有放眼中国外交全局的,也有关注某个特定区域的;有注重开展实践活动、积极为学校外事工作提供协助的,也有以学术研讨为宗旨的。由于北大的特殊地位和北大学生的卓越能力,这些学生社团参与到“民间外交”和“公共外交”的活动当中,并扮演了比较重要的角色。当然,这些社团活动带有很浓厚的校园色彩,或者我们可以称之为“学生外交”,即学生层次的“民间外交”和“公共外交”。
具体地分析,我们认为,北京大学学生社团在“民间外交”与“公共外交”中的作用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北大的学生社团重视外交领域的学术研究,积极配合国家外交行政部门的工作,既拓宽了青年学生的视野,也促进了青年学生对中国外交事业的了解和支持。
北大学生素有以天下为己任的历史责任感,同时他们睿智理性,擅长分析研究。此外北京大学有着丰富的学术资源,国际关系学院、外国语学院、历史系等院系的师资力量,图书馆、网络数据库的信息,给了学生们一个广阔的研究平台。社团的魅力在于它能聚集一批志同道合的人,汇集各方的智慧,激发大家的灵感和创意。因此,在相关的学生社团中,学生们聘请名师指导,联合校内外的专业人士开展研究,广泛搜集资料,进行讨论、分析,不少社团组织的学术研讨活动已经制度化、组织化,极大地促进了青年学生对国际事务的了解和认识。
北大学生社团还积极与国家的外交行政部门互动,促进了青年学生对中国外交的了解和支持。譬如,北大青年外交学会曾组织会员参加了外交部“公众开放日”活动,不仅受到李肇星部长等领导同志的亲切接见,还对外交部的实际运作有了具体的了解,很多媒体做了专题报道,社会反响很好。他们还多次参与了北大中国国际战略研究中心主办的各种学术会议,作为青年学生代表发表自己的研究心得。该会还曾与《环球时报》共同主办“《环球时报》北大读报周”活动,除了邀请资深外交家举办系列讲座之外,还举办征文,鼓励学生发表对中国外交的看法,这一活动吸引了近百名同学的参与。学生们表达了自己的观点,发布了自己的研究成果,而外界也通过这些文章了解当代学生的思想动态,学术界和外交工作第一线的同志都可能从中得到了有益的启发。
中欧交流协会则承办了欧盟欧委会驻华代表团、中国欧洲学会、中国—欧洲研究中心项目办公室共同主办的庆祝中国与欧盟建交30周年中国青年征文比赛,以对中欧(欧盟/欧共体)关系发展历史与现状的了解与研究为基础,展望、畅想未来30年(2035年)时中欧关系的前景,同样曾在校园内掀起一股关注中欧关系的热潮。
2、北大学生社团培养了一批未来的国际组织精英人才。
能够无障碍地进行国际交流、善于理解和处理国际事务的人才已经成为各个国家争夺的焦点。国家间相互倚赖程度的提升,使国际组织在国际舞台上扮演起了更加重要的角色,所以,各个国家都在努力培养、争夺能够在各种国际组织中担任重要职务并且代表本国利益的高级人才。对中国而言,我们也急需大批能应对重大国际问题的高级人才。
北大一直在加大投入,鼓励、资助更多的青年学生到国际组织去学习、考察、实习,鼓励学生去国外学习国际法、国际关系、国际贸易等方面的专业知识,同时注意加强中国高校与各种国际组织之间的合作交流。[③]而北大的学生社团也积极参与到了这项事业当中,“学生外交”给了学生一个窗口和舞台,通过各种活动使他们熟悉国际组织的运作模式,并提供了很多实践、交流机会,尤其是参与各种国际会议,接触到各国的青年学生领袖。
北京大学模拟联合国协会是定位非常专一的一个社团。“模拟联合国”活动是为了积极普及联合国知识,宣扬联合国精神,对联合国的会议流程进行全程的模拟。作为联合国常任理事国,迅猛发展的中国将需要越来越多的联合国人才,而“模拟联合国”可以提升青年学子多方面素质,发现并培养中国的联合国人才。
首先,它促进了联合国知识在青年学生中的普及,使学生们了解联合国运作形式及规则,而对于直接参加此次活动且有志于中国外交事业的同学而言,这是一个很好的热身与实践。全程模拟联大辩论,有助于参赛选手真正了解什么是外交:那绝不仅仅是在会场上慷慨陈词的激昂与风光,需要平时点滴地积累知识,需要长时间调研,是谨慎而机敏的斡旋,也是艰苦而细致的工作。言传不如身受,很多年轻人在此获得更加真实和贴切的心理感受。
其次,从外交官的职业技能培养来说,活动也为各参赛者提供了有针对性的锻炼机会。职业外交官代表国家,首要职责就是从国家立场出发说话办事,个人意见绝对服从国家利益。在“模拟联合国”中,每支代表队代表不同国家,“职业外交官”的身份会使他们更深刻地体会到独特的职业要求。出色的外交官应具有极强的调研能力,而这种能力恰恰是模拟联合国活动优胜者必需的素质。在斡旋与谈判技能方面,各个“国家”都从本国利益出发寻找盟友,孤立敌人。虽然这并非真正的外交战场,但也堪称硝烟弥漫,参赛队员经过紧张议程的洗礼必将更加懂得如何珍惜和运用外交资本。
北大模拟联合国参与了哈佛大学国际模拟联合国大会、欧洲模拟联合国大会,并自己主办了北京大学模拟联合国大会和北京大学全国中学生模拟联合国大会。可以说,北大学生不仅通过各种层次的会议锻炼了自己,还为中国其它高校的学生甚至中学生提供了很多机会。
3、北大“学生外交”为政府外交搭建了一条民间桥梁,通过另一种途径向外界传达中国的声音,加深了外界对中国的了解,增进国家间的友谊。
以“北大—哈佛交流营”为例。作为“哈佛亚洲计划”的一部分,这个活动致力于促进哈佛大学和亚洲一流大学间的学术及文化交流,通过建立稳定的学生间交流互访关系,为美国学生提供了亲身体验亚洲魅力的机会,搭建了融通东西文化的舞台,以此培养美国未来领袖的国际视野。
北京大学学生国际交流协会参与这个活动,不仅借鉴了“哈佛亚洲计划”的成功经验,而且主动引导西方学子领略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展示中国的健康形象,同时加强北大与哈佛优秀大学生之间的互动,进一步影响学生们认识世界共同社会责任的重要性,增进地球村成员间的和谐。
斯坦福中美学生论坛最主要的活动是从中国及美国邀请品学兼优、具有领导才能的大学生代表与来自政、商、学各界的知名人士,参加每年春季在斯坦福举办的"On Common Ground"研讨会。这个活动在参加者间建立一个平等、自由对话与讨论的平台,而且使参加者通过交流达成一定的共识,减少中美之间存在的种种误解,为两国间的合作打下坚实的民间基础。
北大青年外交学会曾受邀参观过不少外国驻华使馆。在参观罗马尼亚大使馆的时候,使馆官员在与学生的交流中感受到了中国青年对罗马尼亚的真挚情感,这样的活动,实实在在为两国关系加了分。
北大学生在参加外事活动时,能够自觉地承担起服务国家外交战略的使命,努力消除彼此误解,加强他国对中国的信任,让外界真正意识到中国是个负责任的大国。因为这是来自学生的声音,在外界看来,似乎更加具有说服力和感染力。“学生外交”成了政府外交的润滑剂,为政府外交的顺利展开提供了有利支持。
4、北大学生通过自己的才华和自信,向外界展现了全新的中国形象,赢得了海外舆论的赞誉,为中国争取了更多的理解与好感。
在从事外事活动时,北大学生向外国人展现了中国当代青年睿智的思想、开放的思维和优雅的风采,改变了中国人原有的呆板形象。比如,2005年北大学生艺术团在访美期间,用自己的艺术魅力征服了美国观众,他们的多才多艺让美国学生赞不绝口,很多美国媒体进行了积极的正面报道,效果非常好[④];学生国际交流协会和北大模拟联合国协会在参加国际会议时,做足了前期工作,充分显示了中国学生的国际视野和卓越能力,2005年,北大在接待来访的美国国务卿赖斯和前国务卿基辛格时,来自学生社团的北大学生代表表现也十分出色,他们的谈吐和精彩的提问让美国政治家赞不绝口。
北大学生社团的优秀表现,直接向外国重要人士传递了积极的信息,对于塑造一个开放、自信的国家形象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三、“学生外交”的前景与展望
可以说,通过发挥上述几个方面的作用,北大学生社团已经开始在中国的“民间外交”和“公共外交”活动中扮演起了角色,而且拥有越来越广阔的空间。作为学生社团的指导者,北京大学团委也将社团的国际化作为工作的重点,给予了积极的引导与支持。
我们也看到,中国学生对外交的热忱正在日益高涨。而且,随着中国学生外语水平的提高,中国居民收入的增长,国际旅行将不再是困难的事情,越来越多的中国学生可以经常走出国门,参与国际会议以及国际交流活动;中国高校的日益开放以及中国的无穷魅力,也吸引着越来越多的重要国际人士来华参观访问,这使大学生可以广泛接触外国人士,与他们交流思想、建立关系,并代表中国青年一代展示形象、表达观点,从而产生积极的影响。尽管目前北大“学生外交”的层次和规模还无法与哈佛、耶鲁等美国第一流的大学相匹敌,但可以肯定,北大学生社团的国际化程度将加速提升,在中国“民间外交”与“公共外交”的事业中,将更加主动地发挥作用。
作者:任羽中 北京大学校长办公室秘书
许 静 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硕士研究生
责任编辑:邝剑菁
[①] 李楠、孙亚菲:《民间外交:推动外交民主化》,《中国新闻周刊》,
[②] U.S. Department of State, Dictionary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Terms, 1987, p.85.
[④] 参见《北大学生艺术团访美专题》,http://www.pku.org.cn/bdr/ustrip.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