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第3期

过往期刊

  • 2022年第2期
  • 2022年第1期
  • 2021年第4期
  • 2021年第3期

编委会

封面题字: 杨 辛
主办单位:北京大学
顾 问:王义遒 林钧敬 张 彦
编委会主任:陈宝剑
副主任:陈占安   徐善东    王逸鸣

              户国栋 
委 员(以姓氏笔画为序):
王天兵    王艳超    冯支越 匡国鑫     
孙 华       关海庭    陈建龙 刘    卉    

刘海骅    宇文利    吴艳红    李   杨  

陈征微    金顶兵 查 晶 祖嘉合   

夏学銮    蒋广学 霍晓丹 魏中鹏
刘书林(《思想理论教育导刊》常务副主编)
杨守建(《中国青年研究》副主编)
彭庆红(《思想教育研究》常务副主编)
谢成宇(《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社长)

屈晓婷(《北京教育(德育)》副主编)
夏晓虹(《高校辅导员》常务副主编)
周文辉(《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社长)
李艺英(《北京教育(高教)》社长)
郑 端(《思想理论教育导刊》编辑部主任)
陈九如(《高校辅导员学刊》副主编)
毛殊凡(《中国高校社会科学》总编室主任)
主 编:王艳超
编 辑:许    凝   马丽晨   朱俊炜
               王   剑   吕    媛  李婷婷      
               李   涛  侯欣迪   杨晓征

               宋   鑫   张会峰   陈秋媛 

              马    博  陈珺茗  陈   卓              
审    校:青年理论办公室   

             

高等院校学生军训目的浅析

作者:李纬华 发布日期:2010-12-14

学生军训开展二十年来,其目的和意义不断发生着变化。本文将我国的高校学生军训与外国高校学生军训进行横向对比,又将二十年来的发展分阶段进行了纵向对比,对学生军训的目的进行了分析,并由此对军训的建设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 军训 目的 国防建设 国防教育 人才培养


 


 


 

今年是从1985年开始的学生军训二十周年,全国范围内都举办了庆祝活动,北京市还进行了盛大的阅兵庆典。学生军训受到党和国家高度肯定。然而,二十年来,对大学生是否应该参加军训、军训的目的到底是什么一直有着不同的认识。大学生参加军训是国防的需要,还是高等教育本身培养人才的需要,或者是二者都需要,如果是两方面都需要,何者为重,比例怎样?不同的目的总是和不同的手段、方法相连,对这些问题的不同理解,会直接影响学生军训的内容和组织方式。


 

学生军训的目的何在?不同的国家,不同的历史时期是不相同的。我国的大学生军训的目的与世界上绝大部分国家相比较,有着非常大的不同;而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我国学生军训的任务和使命也有较大区别。


 


 

一、 外国高校学生军训目的分析


 


 

很多人在谈到学生军训的时候,常提到国外大学生军训。然而,我们在仔细了解国外大多数国家的学生军训后发现,多数国家学生军训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国防专门人才,尽管也含有育人成份和思想政治教育因素,但总的来讲,是为国防培养预备役和现役军官。


 

美国的学生军训制度在1916年的《国防法》中正式确立,以组建“后备军官训练团”为主要形式进行。现在美国在全国482所高校中设有这种军训团体。后备军官训练团的学生,必须是志愿申请、体检合格,在校接受400500小时的军事训练。资料显示,九十年代末,注册在训学员达11万人(《高校国防教育与人才培养研究》,军事科学出版社),每年约有7000多名学生直接为现役军官,占美军每年新任命少尉军官的60%以上(《军官培养考察团访美情况报告》)。从制度规定来看,与我国现行的国防生制度相似,但也有着较大区别,美国后备军官学员在校期间平均每周进行34小时的军事训练,并且毕业后绝大部分并不是去服现役。


 

俄罗斯的学生军训,是在原苏联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先后制定了《俄联邦兵役义务服役法》、《俄联邦预备役公民军事集训条例》等法规,专门对大学生军训的施训目的、施训体系和模式、教学大纲等进行了立法。从规定来看,学生军训纳入到了军队训练体系,被明确规定为国家预备役力量的两种类型之一。学生军训采取合同制模式,所有报名的大学生,必须与军事教研室签订军训合同,未签合同的学生不得参加军训。参训学生毕业后被编入预备役并授予军官军衔,或直接服现役。


 

英国的国防教育,七十年代以前是采取普及性国防教育形式,即在全国高校中普遍开设军事课,重在国防知识的普及教育。后对此法进行了调整,高校的军事课教育改为组建军官训练团(队),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军事训练,以便储备预备役军官。英国高校学生军训完全纳入了军队体系,其招生、教学与训练管理机构的人员,均为军队系统的现役军官或预备役军官。


 

印度、越南、法国、德国等其它国家也有类似于美、英、俄的特点。


 

从多数国家的学生军训来看,学生军训并不是一种普及性的军训,而是聚焦在为培养国防人才服务的目标上。因此,其学生军训目的是为国防培养预备役和现役军官 “练兵”。国防教育(军事人才培养)纳入到了以教学为中心的高等教育的轨道,是高等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取代了传统军事院校的功能。


 


 

二、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高校学生军训目的的回顾与分析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高等院校国防教育走过了50多年艰难又曲折的历程。学生军训的目的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大致分为五个阶段:


 

第一阶段,抗美援朝时期,大学生响应号召参加军事干校。1950121,中央人民政府、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政务院发布《关于招收青年学生青年工人参加各种军事干部学校的联合决定》,全国各高等学校积极响应,几十万青年报名参加军校。


 

第二阶段,1955年至1957年的学生军训试点。19557月,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兵役法》通过实施,第八章54条明确规定:“高等学校的学生,应当在校内受军事训练,并且准备取得预备役尉官军衔和准备担任尉官职务”。《兵役法》颁布后在部分高校中开始试点军训。由于存在诸多困难,19576月,高等教育部、教育部、国防部发出了《关于暂时停止高等学校和高级中学学生军训试点问题的通知》,至此,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上第一次学生军训工作结束。这次试点工作的失败,除了调查研究和论证不充分外,最主要原因还是在于其目的和指导思想的定位不当。学生军训以培养预备役军官为基本出发点,并没有把它作为提高学生全面素质的一个重要方面来进行考虑,尽管当时国防建设确实急需人才,但事实上 “这样短的时间内,培养预备役技术军官是有困难的,培养预备役指挥军官则更不可能”。


 

第三阶段,19581963年期间的民兵训练。这一时期的军训与国际形势关系很大。朝鲜战争后,帝国主义加紧对我国的包围和封锁,并企图武力支持蒋介石集团反攻大陆。在这一形势下,党中央号召“全国大办民兵师”,要求高等学校建立民兵组织。19589月,全国主要高校按照上级部署,相继成立了民兵师或民兵团。学校领导担任民兵师(团)长、政委,系以下还成立了连排班组织,并利用每天下午4点以后和星期天、节假日等时间开展军事训练。


 

第四阶段,1964年至1984年,这一时期的学生军训的目的是通过积极组织学军活动,体验军事生活。这20年间的学生军训有如下特点:一是上级没有硬性规定,只是进行必要的号召和要求,各高校表现出很大的自觉性,广大学生也表现出很强的自觉参与意识;二是这种形式的主要目的和出发点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无论是学校还是部队包括学生本人,都没有把学军仅仅作为应付战争的一种需要,而主要是为了“进一步密切军队同地方关系……促进青年学生与工农兵相结合,逐步实现革命化,培养又红又专的革命接班人”。(《关于地方人员体验军事生活问题的报告》)


 

第五阶段,1985年至今,学生军训逐步走向制度化规范化阶段,军训的目的把培养全面发展合格人才放在首位。19845月,第二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兵役法》通过,明确规定:“高等院校的学生在就学期间,必须接受基本军事训练”。1985年,部分高校进入军训试点,到1995年,全国试点高校达到157所。2001年,全国学生军训工作会议召开,试点结束,学生军训全面展开。这一阶段学生军训的指导思想非常明确。1986年,原国家教委等八部委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学生军事训练试点工作的通知》中明确指出:“对高等院校学生实施军事训练,是学校改革教育内容,培养‘四有’人才的一项重要措施;是学生履行兵役义务,接受国防教育的基本形式……”


 

综观新中国成立后高校学生军训的发展历程,其目的是发展变化着的,50年代以训练预备役军官为主的学生军训,发展为50年代末60年代初以应付敌人侵略战争为主的民兵训练,再经过6080年代的体验军训生活,最终确立了以培养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为主,并具有为培养预备役军官打基础之目的的学生军训。


 

另外,我国从98年起开始启动“国防生”试点工作,20005月,国务院、中央军委颁发《关于建立依托普通高等教育培养军队干部制度的决定》,高校的国防教育增添了新内容。国防生培养制度从目的上说是与国外高校学生军训相似的,但也有重大区别。考察我国目前国防生的培养,除了毕业服役外,与其他学生没有实质不同,大学期间并没有国外高校那种军事训练。另一方面,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高等院校学生军训培养的主要是预备役军官,少数服现役,而我国国防生培养制度是直接培养现役干部的。


 


 

三、 我国目前高校学生军训之目的与效果分析


 


 

教育部、总参谋部、总政治部2001年下发的《关于在普通高等学校和高级中学开展学生军事训练工作的意见》中对学生军训的目的进行了明确的规定:“通过组织学生军训,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觉悟,激发爱国热情,增强国防观念和国家安全意识;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教育,增强学生的组织纪律观念,培养艰苦奋斗的作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学生掌握基本军事知识和技能,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培养后备兵员和预备役军官、为国家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打好基础。”这一规定包含着三个方面的含义:一是增强国防观念;二是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三是为培养后备兵员和预备役军官打基础。前两方面的含义还可以合并,学生的综合素质应包含国防观念。因此,学生军训的目的实际应为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为培养后备兵员和预备役军官打基础。这两个目的中,前者是首要的,是重点;后者是直接目的。然而,从实际的军训情况来看,直接目的却很难实现。


 

(一)学生军训之于国防的意义与效果


 

提到学生军训,人们首先想到的是国防的需要。从世界各国学生军训制度设计和我国新中国成立后走过的道路中,我们不难发现,我国目前这种普及性的短期军训显然不可能达到国外高校学生军训那种直接能“用”的目的。更进一步的分析,我们会发现,如果从准备后备兵员和预备役军官的角度来考察学生军训制度,这种制度设计不仅是不成功的,而且是效果最差的。与其普及性军训,还不如仅组织高校中百分之五左右的学生参照西方国家高等学校军训的模式进行训练,这样,我国将拥有世界上数量最庞大的能够直接“用”的高素质预备役部队,从人员数量上足够应付世界上任何战争。另外,从现代战争和军队发展的角度来看,战争的高科技化,军队的职业化、小型化是其基本的趋势,这使得我们现在的这种短期普及性军训更加没有“用”的意义。


 

那么,我们这种学生军训之于国防的意义到底在哪里呢?国家文件中提到的增强国防观念和国家安全意识应该是其意义所在。从学生军训的实际情况来看,通过军事理论课教学和军事技能训练,大学生的国防观念和国家安全意识都有较大的增强。


 

(二)学生军训之于人才培养的意义


 

我国经过几十年的探索,最后将大学生军训的首要目的定位于人才培养,这与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有着显著区别。学生军训成为了高等院校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合格人才必不可少的环节。这种制度设计应该说是由我国文化和国情决定的。


 

在我国几千年的文明中,兵学文化、尚武精神具有重要地位,文武全才一直是人们理想中的人才标准。再加上,在新中国建立过程中成长起来的人民军队,具有优良的革命传统、品质和作风,是全国人民心中的楷模。人民军队所具有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和高度的组织纪律性、艰苦奋斗作风,是任何合格人才都应具备的素质。因此,用学生军训来培养人才就成了全社会的一种共识。上至国家领导人,下至普通群众都希望青年学生能到军营中去接受一定锻炼。前军委主席江泽民同志在九十年代初视察驻浙江部队时指出:“学生军训我看要坚持下去,通过到部队锻炼,培养一个人的组织纪律观念和艰苦奋斗的精神,不管他将来从事什么工作,都是大有益处的。”这也就不难理解,1964年至1984年这二十年中,尽管没有国家法律和制度的要求,而不少高校积极主动组织学生军训。另外,不少公司、企业对员工进行军训,其目的显然也是在提高他们的素质和形象。


 

进入新世纪,学生军训受到国家、教育部门和学校的更进一步的重视。随着2001年国办发48号文件的出台,学生军训从试点转入正式,在全国高校中全面展开。现在我国的高等教育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需要用军训来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这是由当代青年大学生的特点和我们现存教育的缺陷所决定的。当代大学生有许多优点,但也有很多不足之处:由于开放的社会环境和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加之独生子女的特点,使得当代大学生普遍个人意识较强,缺乏集体主义精神,忽视组织纪律,缺乏艰苦奋斗的精神,心理素质较差,缺乏顽强意志和作风。而审视我们从小学至大学的整个教育体系,我们发现没有任何一种教育形式能象军训这样,不仅通过思想教育,更重要地是让学生亲身体验什么叫集体主义精神、什么叫组织纪律、什么叫作风优良。


 

(三)学生军训之于人才培养的效果


 

从这些年的军训情况来看,军训对学生的综合素质的提高效果也是非常显著的。我们现在还没有科学的数学模型来对学生军训的效果进行定量分析,但我们能从实际的军训过程中感受到军训对学生成长的意义,从每年几千名学生的收获体会文章中归纳出学生军训起到的作用。


 

短时间的军训,学生们对团队精神、集体荣誉感有了具体的生动的概念,这是所有同学的共同体会。军训中,每一个同学都被编入具体的班、连、团中,所有的训练活动都是以集体形式展开,互相鼓励、协作,共同努力才会有集体的荣誉。在军训特有的氛围中,同学们自觉与不自觉地把自己融入到了集体中,爱集体、想集体、为集体争光成为了自然而然的事情。我们经常看到这样的场面:当一个连队获得某项荣誉时,全连同学发自内心地欢呼雀跃,甚至喜极而泣,这种心情是其他场合无法体会到的。因此,军训集体生活体验被同学们描绘成大学生活最珍贵的记忆,最快乐的时光。


 

还有一个共同的收获是,军训生活培养了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和组织纪律。翻阅学生的军训体会文集,到处都能见这样的语言:“我受到的不仅是体能上的锻炼,更多的是各种艰苦生活给意志的磨练”;“在军训中我惊讶地发现原来我能做到,能完成得很好”;“严明的纪律、顽强的意志,团结的力量,拼搏的可贵,是军训十四天感触最深的东西”;“感谢军训,因为它增强了我的意志,使我变得更加坚强;感谢军训,使我做事变得干脆利落;感谢军训,因为它使我有了更好的精神面貌”。????


 


 

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大学生普及性军训是我国特有的制度,它的主要目的是人才培养,没有也不可能达到直接服务于国防的效果。因此,我们在学生军训的宣传上、组织上、内容上都应该与培养合格人才这一目的相一致。学生军训是高等学校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这才是学生军训首要目的之所在。


 


 

作者:李纬华 北京大学学工部、武装部国防工作办公室主任


 

                 责任编辑:朱亮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