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第3期

过往期刊

  • 2022年第2期
  • 2022年第1期
  • 2021年第4期
  • 2021年第3期

编委会

封面题字: 杨 辛
主办单位:北京大学
顾 问:王义遒 林钧敬 张 彦
编委会主任:陈宝剑
副主任:陈占安   徐善东    王逸鸣

              户国栋 
委 员(以姓氏笔画为序):
王天兵    王艳超    冯支越 匡国鑫     
孙 华       关海庭    陈建龙 刘    卉    

刘海骅    宇文利    吴艳红    李   杨  

陈征微    金顶兵 查 晶 祖嘉合   

夏学銮    蒋广学 霍晓丹 魏中鹏
刘书林(《思想理论教育导刊》常务副主编)
杨守建(《中国青年研究》副主编)
彭庆红(《思想教育研究》常务副主编)
谢成宇(《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社长)

屈晓婷(《北京教育(德育)》副主编)
夏晓虹(《高校辅导员》常务副主编)
周文辉(《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社长)
李艺英(《北京教育(高教)》社长)
郑 端(《思想理论教育导刊》编辑部主任)
陈九如(《高校辅导员学刊》副主编)
毛殊凡(《中国高校社会科学》总编室主任)
主 编:王艳超
编 辑:许    凝   马丽晨   朱俊炜
               王   剑   吕    媛  李婷婷      
               李   涛  侯欣迪   杨晓征

               宋   鑫   张会峰   陈秋媛 

              马    博  陈珺茗  陈   卓              
审    校:青年理论办公室   

             

《北大青年研究》2013年度工作报告:加强研究基础平台的科学发展建设 推动北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理论探索与实践突破

作者: 发布日期:2014-01-14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来宾、同事们、朋友们: 大家上午好! 首先对大家拨冗莅临杂志2014年度编委会表示诚挚的谢意。大家的出席对我们而言是莫大的鼓励与支持。《北大青年研究》即将步入创刊的第十年,在过去九年里,正是有了各位同仁的悉心关怀和鼎力相助,才使得这样一本校办刊物取得了持续的发展和长足的进步。 下面,我将向大家简要汇报《北大青年研究》2013年度工作的总体情况。   一、2013年度工作总体情况 2013年是《北大青年研究》杂志提高新标准、核准新目标、实现新突破的重要一年。一年来,我们始终坚持“依靠实践、服务实践”的办刊方针,不断规范编辑流程、不断夯实发展基础、不断提升服务能力,打造科学化、专业化的工作交流和理论研究平台。在学校内外各位领导、各位编委和各位专家的正确领导和大力支持下,在编辑团队与同事们的共同努力下,全年共编辑出版四期杂志,33个专栏、超过120篇文章、近70万字,在转载数量持续保持高位的情况下,核心期刊的转载比例进一步提高,外发范围进一步扩大,反映出刊物质量不断提升的良好发展势头,扩大了北京大学学生工作经验成果在全国高校的传播力和影响力。 《北大青年研究》是为北大青年这个特定群体对象所开展的工作研究,也是立足北大所展开的青年问题研究。基于这个办刊定位的理解,2013年来杂志的关注范围和研究领域进一步扩大,有效保持并重点突出着《北大青年研究》鲜明的刊物特色,对多领域的青年问题展开了研究。一方面,“本刊特稿”作为杂志每期的固定栏目,针对时政热点问题,刊载学校领导的重要文章,对“中国梦”等重大命题的理论意义和实践路径进行深刻阐释,进而实现对全校学生工作的引领作用,突出展现了杂志的指导性;另一方面,结合时代特点与校园热点,杂志聚焦分析了新形势、新挑战与新任务下青年工作和学生工作的前沿话题,以敏锐视角捕捉社会和校园新现象,刊发了一批题材新颖、视角多元的高质量文章,充分发挥了交流、碰撞、启迪的作用,集中反映了杂志的探索性。 同时杂志也更加注重作者群体范围的扩展。首先,杂志以学生工作系统为核心,最大程度吸纳各年龄层次的学工干部参与研究,通过开设“选留工作论坛”与“辅导员手记”等栏目,鼓励青年选留干部与资深优秀辅导员分享工作经验,目前已基本形成学工老中青三代结合的作者队伍;其次,杂志以“大育人”、“大思政”为着眼点,团结学校教学、管理、服务领域各个单位部门的教职员工,共同参与青年成长成才的问题研究和现象分析,这也使得《北大青年研究》逐渐成为全校各系统共同参与的全员育人工作交流平台,进一步提升了学生工作在全校事务中的显示度和受关注、受重视程度;最后,我们欣喜地看到,越来越多的校内外专家学者主动参与到杂志的投稿及编校中来,这不仅大大促进了杂志作者队伍的科学化发展,更进一步提升了杂志整体的专业性与影响力。 以上这些成绩的取得离不开各位编委的大力支持,也离不开各位同仁的热心相助,再次向大家表示衷心的感谢!   二、进一步校准办刊基本思路与发展逻辑,提升刊物质量与服务水平 过去一年,《北大青年研究》始终致力于在实践基础上不断总结实际经验、摸索工作规律、对前沿领域的新问题大胆展开思考并提出新观点,在结出丰硕的理论成果的同时,进一步服务于学生工作的具体实践。 (一)在基础工作领域,加强对常规工作的重视程度 学生工作的基础在基层、在日常,没有日常管理服务工作的保障,学生工作的进一步发展就会阻滞不前。因此,《北大青年研究》充分重视对于基层一线工作者以及基础日常性工作的研究,力图以常规工作为起点、为依托,践行群众路线精神,对高校育人工作进行再思考。2013年,杂志充分发挥“选题”的牵引力作用,常设共青团工作研究、工作论坛、基层党建创新等专题,在全年发表的120篇文章中对于基础性工作的研究占据了47%。其中,《浅议学生党支部的功能定位》基于组织建设,着重探讨了如何在新形势下加强高校基层工作,使其充分发挥育人成效;《关于高校基层院系党委转变工作作风的三个支点的思考》结合高校基层实际,创新性地提出党务工作者要从“嗅风气、看民情、听意见、话沟通、尝苦头”等方面提高基层党组织的创新能力和服务水平。正是通过对这些基层日常工作的关注与把握,杂志作为理论研究平台的实践基础得以不断巩固。 (二)在时政热点领域,积极领会、研究和深入贯彻、宣传中央精神 随着高校与社会互动的愈发频繁与深入,《北大青年研究》作为我校学生工作理论探索的前沿阵地,需要准确把握时事政策形势,解读领会并积极宣传中央精神。过去一年,杂志紧密依托中央具体方针政策,结合北京大学学生工作实际,通过专题设计、理论研讨以及交流互动等方式,贯彻落实中央精神,充分体现了杂志的政治敏感度与工作时效性。 针对“我的中国梦”主题教育、习近平总书记回信精神、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学习等热点,杂志先后刊载了朱善璐书记、王恩哥校长及相关学校领导的重要文章,从宏观层面对重大命题的科学内涵及其与北京大学发展建设的内在关联等基础性问题进行了深刻论述,为机关和基层的现实实践提供了理论指导。此外,杂志还在“青年视点”栏目通过采访学校管理服务岗位的一线工作者和负责人,共话基层心声与工作经验,了解他们在深入学习和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的具体措施与既有成绩。正是通过对时政热点的密切关注与积极探研,杂志的时效性不断提升,成为把握时事动态、实现理论转化的桥梁。 (三)在疑难繁杂领域,展开工作前瞻和补位思考 伴随学生工作不断发展,也会出现疑难繁杂的新领域,因其工作基础薄弱、事项细小繁琐等特点,常常出现理论探研和经验总结处于缺漏甚至空白的状况。在过去一年中,杂志投入适当精力,引导学生工作者对此类问题展开细致分析与大胆探索,以期解决难点、查漏补缺,消灭工作死角。例如《异地办学条件下高校党务工作思路创新》基于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的党务工作实践,对异地办学条件下的党建工作这一理论死角,提出了“谈话方式远程化”、“会议方式多样化”等工作建议;《大学生体制问题不容忽视》结合大学生实际情况,重点关注了大学生体质下降这一日益显著的育人矛盾,并据此提出了健全制度、转变风气等具体建议,有效弥补了当前学生工作对学生健康教育的疏忽;《导师视角下研究生学术道德规范教育个案调查与建议》则针对研究生教育失范现象这一之前关注较少的问题,对高校全员育人开展研究生学术规范教育进行了梳理和总结。事实上,这些理论空白与工作死角虽与传统思政教育关系不大,但却与青年成长密切相关,而也正是通过对此类问题的发掘和探讨,杂志内容更加充实、视角更加敏锐、立场更加多元,愈发成为一个立体化的研究阵地。 (四)在前沿创新领域,不断总结探索新经验、新思路 创新,是杂志发展的不竭动力。《北大青年研究》始终致力于推动实践与理论的融合,并以此作为基础平台,通过建设、发展、探索以及成果的展示,反映出北京大学学生工作系统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理论探索与实践突破。 2013年,杂志通过“前沿探索”、“网络思政”等专题,结合向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约稿等形式,引导学生工作者关注那些急难险重却极具挑战性与创新性的工作领域,并从工作理念、工作途径、工作模式等角度介绍了一些在全国具有示范引领意义的理论成果,对丰富育人实践、提升工作水平贡献了智力支持,有效拓宽了育人实践的思路、方法与理念,实现了研究领域的新拓展和研究成果的新突破。 随着全球化和信息化时代的高速发展与进步,学校发展和学生成长的基础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对高校管理也带来了新的问题与挑战。《全球化背景下如何打造全方位实践育人平台》提出从战略眼光、精致工作和辩证思维三个方面提高人才素质、推动人才培养工作,以顺应全球化带来的国际环境和国内形势的变化;《发展视角下的高校BBS科学转型路径与对策》从历史与发展的视角,梳理了高校BBS的发展历史和当下面临冲击,分析了科学转型的必要性及相应对策;《试论社交网络平台的分化趋势与校园网络文化的转型路径》指出了在一体化的网络社会环境中,高校创新发展校园网络文化、建造校园网络文化高地的实现途径。 围绕加快创建世界一流大学,当前全校上下凝心聚力共谋发展。《试议学生参与高校治理的历史现实与发展》强调学生参与高校治理,尤其是学术治理的必要性和必然性;《校外公寓开展多元化服务和经营转型升级的实践探索与工作思考》则以北京大学万柳公寓为例,在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背景下为校外公寓转型升级提供了经验总结;《德育测评及其模糊教学方法初探》针对德育测评模糊性问题,提出“模糊综合评判”的解决办法。   三、优化办刊力量,提升刊物的专业化程度与科学化水平 2013年,杂志编辑部继续牢固坚持“依靠实践、服务实践”的办刊方针,将办刊工作提升到了一个新台阶。 (一)不断加强团队建设 一方面,杂志编辑部加强编辑工作的前沿理论培训和专业能力培训,以提升编辑团队的专业水平和品鉴能力,体现刊物特色和学术水平。另一方面,编辑部还重视培养团队的实践创新能力,不断追求突破。编辑团队在精于事务工作同时,也通过学术研讨开阔视野,广泛涉猎和汲取人文社会学科的各种基础理论资源,并利用中心平台优势,积极申请并参与课题研究。这使编辑们对于青年工作领域的前沿研究把握得更加精准,对于多角度切入问题研究的可能性有更深刻认识,从而实现以研究工作反哺编辑工作,打造了一支集学习能力、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于一体的优秀团队。 (二)不断提高“三化”水平 一是不断提高编辑工作专业化水平。杂志突破传统的编辑流程,不仅承担了校稿的工作,还突破性地承揽了不少原来由专业排版机构承担的工作内容。编辑部在杂志编辑工作上增添了新内容、新要求,并且在《编辑工作手册》中详尽地进行了介绍,以指导编辑部熟练掌握专业的编辑技能,促进团队专业化。 二是不断提高编辑工作学术化水平。编辑部以专业期刊杂志编辑部的定位要求自身,在编辑工作中,既对字词句法锱铢必较,更对学术规范提出严格要求。随着杂志稿件的学术水准进一步提高,编辑部也对以往相对宽松的英文学术规范和其他编辑细节标准做出了更加严格的规定。 三是秉承“精致化”理念做到精益求精。在《编辑工作手册》中进一步丰富完善了易错字库,强调细微之处,以此提高了编辑工作参考的便捷性和工作效率;在各个编辑环节的介绍中,以更为直观的示例促进编辑流程的优化。   四、工作不足及下一步改进的方向 在取得长足进步同时,我们还必须清醒认识到存在不足,找到发展的方向。我们计划下一年度的工作将致力于以下四个方向: 第一,增强文章的现实针对性。避免研究文章与实践工作相脱节,“两张皮”的现象。在保证文章学术水准、夯实理论基础的前提下,避免为文章而文章、就理论谈理论、就活动谈活动,更加重视研究的现实意义和措施的实际效果,更加有效地将理论研究与实际工作结合,使两者相辅相成,以理论指导实践、由实践总结理论。 第二,提升文章的理论原创性与思考创新性,突出实践特点与北大特色。杂志一方面要体现北京大学在理论研究的智慧优势和平台优势,扮演好“理论孵化器”的角色,瞄准研究前沿,凸显杂志在学生工作研究领域的先进地位。另一方面要立足北大、助力实践,扮演好“实践推进器”的角色,要抓好成果转化,使得文章能够在有所思考的基础上,实现有所行动,推动具体实践。 第三,强化文章的学术性,进一步提升学术规范水平。目前,杂志已经学生工作研究领域取得丰硕成果,引起广泛关注,这也要求我们更加重视文章学术性和专业性。其中,最基本的要求就是严格学术规范,在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理论框架、具体成文和学术引用等方面更加科学和专业。 第四,改进编辑的规范性,力求杂志质量日臻完美。文字工作与艺术创作一样,需要不断的打磨。对编辑团队,要进行更为系统专业的培训,继续发挥专家的指导作用。对于编辑工作中出现的新问题和新变化,要及时总结,落实在纸面,不断充实完善《编辑工作手册》。   2014年是《北大青年研究》正式创刊的第十个年头。在“圆梦北大·筑梦中华”的实践奋斗过程中,杂志将继续拓宽研究视野、增强现实关怀、积极服务育人实践,不仅作为理论研究的交流桥梁,更会扮演好“理论孵化器”与“实践推进器”的角色,为学校人才培养做出新的积极贡献,为全国高校范围内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贡献更多北大经验启示与北大理论成果。 当然,我们深知自己还有许多不足,离领导与同志们对于杂志的要求和期许还有一定的差距,离一流刊物的目标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新的一年里,我们希望能够得到各位领导、专家和广大同仁一如既往的支持与关心! 最后,衷心祝愿在座各位新春快乐、身体健康、阖家幸福,再次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