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第3期

过往期刊

  • 2022年第2期
  • 2022年第1期
  • 2021年第4期
  • 2021年第3期

编委会

封面题字: 杨 辛
主办单位:北京大学
顾 问:王义遒 林钧敬 张 彦
编委会主任:陈宝剑
副主任:陈占安   徐善东    王逸鸣

              户国栋 
委 员(以姓氏笔画为序):
王天兵    王艳超    冯支越 匡国鑫     
孙 华       关海庭    陈建龙 刘    卉    

刘海骅    宇文利    吴艳红    李   杨  

陈征微    金顶兵 查 晶 祖嘉合   

夏学銮    蒋广学 霍晓丹 魏中鹏
刘书林(《思想理论教育导刊》常务副主编)
杨守建(《中国青年研究》副主编)
彭庆红(《思想教育研究》常务副主编)
谢成宇(《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社长)

屈晓婷(《北京教育(德育)》副主编)
夏晓虹(《高校辅导员》常务副主编)
周文辉(《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社长)
李艺英(《北京教育(高教)》社长)
郑 端(《思想理论教育导刊》编辑部主任)
陈九如(《高校辅导员学刊》副主编)
毛殊凡(《中国高校社会科学》总编室主任)
主 编:王艳超
编 辑:许    凝   马丽晨   朱俊炜
               王   剑   吕    媛  李婷婷      
               李   涛  侯欣迪   杨晓征

               宋   鑫   张会峰   陈秋媛 

              马    博  陈珺茗  陈   卓              
审    校:青年理论办公室   

             

《北大青年研究》召开年度编委会 聚焦新十年思政前沿工作创新

作者: 发布日期:2015-01-22

2015年,时逢《北大青年研究》杂志创刊十年。1月18日下午,杂志编委会召开年度全体会议,总结过去一年的工作成绩,梳理十年来杂志的发展成果和办刊经验,探讨下一阶段杂志的主题设计和办刊思路,并聚焦“全环境育人”理念与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创新进行专题研讨。杂志编委会主任、北大党委副书记叶静漪,以及杂志顾问、原常务副校长王义遒、原副校长林钧敬等领导出席会议。

来自校内外的领导、专家、编委和学工系统干部教师60多人出席会议,听取了杂志编辑部的年度工作报告。着眼形势发展变化以及工作转型要求,相关专家学者就如何科学认识和有效实施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创新,进行了深入探讨。

 

  会议现场

《中国青年研究》主编刘俊彦,《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副社长谢成宇、执行主编张永平,《思想教育研究》常务副主编彭庆红,《中国高等教育》编辑部主任卢丽君,《高校辅导员》编辑部副主任王海宁,《北京教育(德育)》副主编寇红江,《北京教育(高教)》副主编李艺英,以及《北大青年研究》特约编审包和春等校外专家出席研讨会。

心理学系党委书记吴艳红、信息科学技术学院党委书记魏中鹏、社会学系党委书记查晶、组织部副部长霍晓丹、学生资助中心主任杨爱民、学生就业指导服务中心主任陈永利、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咨询中心主任刘海骅、青年研究中心主任蒋广学等杂志编委,以及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所所长宇文利、图书馆副馆长肖珑、《北大学报(哲社版)》常务副主编刘曙光、哲学系教授张翼星、宣传部副部长于晓凤、学工部副部长王欣涛、校团委副书记张莉鑫等校内专家和各单位代表参加了会议。会议由杂志编委会副主任、学工部部长张庆东主持。

杂志主编、青年研究中心主任蒋广学以“牢固坚持依靠实践、服务实践办刊理念,研究和探索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多元路径与创新模式”为主题,作2014年度工作总结和2015年度工作规划,汇报了2014年工作取得的优秀成果和积累的宝贵经验,并扼要阐述了杂志创刊十年来取得不断发展进步的主要经验。《北大青年研究》十年来共出版40期,近700万字,其中2014年出版4期杂志,推出36个专栏,刊载超过120篇文章,逾70万字;在转载数量高位持平的情况下,2014年核心期刊转载比例进一步提高,作者群体进一步扩大,杂志研究的多样性与专业性得以有效提升。

杂志编委会副主任、医学部党委副书记李文胜宣读了《关于表彰〈北大青年研究〉2014年度优秀作者和优秀编辑的决定》,杂志顾问王义遒、林钧敬分别为优秀作者和优秀编辑颁奖。随后,优秀作者代表校团委张莉鑫、党委政策研究室吴旭,优秀编辑代表学工部王欣涛分享了他们关于文章写作和杂志编辑的心得感悟。

 

叶静漪向新增补的编委颁发聘书

为壮大编委力量,共同提升杂志的专业化、科学化水平,会议还增聘《中国高等教育》编辑部主任卢丽君,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所所长宇文利为编委会委员,编委会主任叶静漪向新增补的编委颁发了聘书。

会议第二阶段,在蒋广学较为系统地阐释“全环境育人”理念提出的背景以及网络思政教育的理论意义、实践作用和学科探索的基础上,与会专家学者结合自身教学科研工作和学生工作实际,从当前教育环境的本质变革与教育主体的深刻变化出发,围绕“全环境育人”新理念与“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创新”主题展开了深入热烈的讨论。

包和春在全面分析杂志文章结构的基础上,认为杂志高度重视“北大研究青年”和“青年研究北大”两方面任务,全面展示了青年研究者研究北大改革开放的优秀成果,扮演着理论孵化器与实践推进器的重要角色。张永平充分肯定了杂志的编辑工作,认为杂志专业性强、质量高、视野广阔,同时已经形成以封面、版式、字体等可识别符号为代表的稳定风格,同时也希望杂志能持续关注依托于新媒体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进一步加快发展步伐。刘俊彦指出当前“纯市场”和“纯网络”的一代正在崛起,在这种环境下,“全环境育人”应着眼于青年的真正信仰;对此,杂志应增强学术性,扩大研究对象和研究视野。卢丽君指出,网络发展形势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提供了良好机遇,也构成了巨大挑战;为此杂志应更加注重发扬其引领性与先进性,秉承关注学生的优良传统,精心做好选题策划、文章甄选等工作。李艺英认为《北大青年研究》杂志理念明晰、风格明确,在以后的工作中可以更加注重经验总结,借鉴互联网思维,以学生为中心,通过参与和体验的方式取得青年学生的认同。

彭庆红强调以“融、拉、广、建”为特点的现代网络思政教育和以“远、防、堵、封”为特点的传统网络管理教育有本质的区别,“全环境教育”理念符合当前形势发展和“大思政”的教育构想,网络思政教育具有作为独立学科的特殊意义,并提出需从具体领域做起,以小见大,步步为营。王海宁肯定了杂志对全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新的启示作用,并指出当前青年学生的主体性日益凸显,思政类学术期刊应在多媒体平台强化应用,促进刊网融合,在个性服务、话题规范、信息甄选等方面继续努力。寇红江提出高校教育工作应加强学生道德与法律素养培养,唤醒主流价值观和正能量,注重发挥专家学者在关键问题上的权威性与说服力。刘曙光立足时代特点,提出当代思想政治教育应以整体性思维和系统性思维为指导,抓住新媒体发展的机遇,同时积极应对新媒体发展带来的焦点娱乐化、青年叛逆心理增长等挑战。

林钧敬对杂志发展提出了重要意见。他提出,办好杂志首先需要坚持和积累,学校要坚持投入、坚决支持,杂志的编辑和作者要总结经验、不断改进。同时杂志还需要扩大作者队伍、关注受众和受益面,更加重视作为教育者的教师和作为被教育者的学生对杂志的需求。杂志应增强实践性,与时俱进地对现实问题做更多针对性研究,充分发挥对具体工作的指导促进作用。

王义遒认为,“全环境育人”要关注“全员育人”和“全园育人”两个层面,要强调大学在建设良好的校园育人环境方面的重大责任。他表示,教育者要认识网络科技的“双刃剑”作用,认识到思想教育关乎全人类命运的重要性,从实际出发解决问题。针对杂志进一步发展,他提出杂志应以研究问题为中心,针对问题展示不同观点的碰撞,从而吸引读者,提高杂志的专业化水平。

会议最后,叶静漪作总结讲话。她回顾了十年来杂志取得的巨大成绩,代表学校表达了对各专家编委、作者和杂志编辑部的感谢。她提出,当前社会发展与教育环境正在发生深刻变革,现实社会与网络社会正在持续深刻交融,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挑战与难度将不断增大,与此同时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要求和标准将进一步提升,这其中蕴藉着杂志发展的宝贵机遇。在新的发展阶段,《北大青年研究》应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高校智库”为建设目标,在原有阵地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北大多学科资源优势,在世界一流大学创建背景下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创新提供决策咨询、趋势判断与方案优化,在全国范围内起到示范引领的模范作用。她提出,杂志应坚守文章质量这条生命线、夯实专业支撑这条保障线、抓好成果转化这条发展线,在北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传承与变革的整体发展进程中作出更大的贡献。

 

与会人员合影

研讨会上,青年研究中心还集中推出了本年度的理论研究和实践研究成果,如2014年7月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网络社会的崛起与大学使命的传承——北京大学网络育人工作的实践探索与理论思考》、2015年1月由中国文史出版社出版的《以科学化、精致化理念推进北大立德树人工作——<北大青年研究>创刊十周年德育成果精选》、2015年1月由北大出版社出版的《传承与变革——北京大学加强与改进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论文选编》等著作,以及《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建设和理论创新(纲要版)》《北京大学2014年度网络舆情分析报告》等内部文集。

 

附:

 青年研究中心2014年度部分研究成果展示

《北大青年研究》杂志2014年度优秀作者:姚静仪 张莉鑫 吴旭 宋飞 粘怡佳 

 优秀作者合影

 《北大青年研究》杂志2014年度优秀编辑:于晨 王欣涛 陈默 徐鹏 陈楚珂

 优秀编辑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