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第3期

过往期刊

  • 2022年第2期
  • 2022年第1期
  • 2021年第4期
  • 2021年第3期

编委会

封面题字: 杨 辛
主办单位:北京大学
顾 问:王义遒 林钧敬 张 彦
编委会主任:陈宝剑
副主任:陈占安   徐善东    王逸鸣

              户国栋 
委 员(以姓氏笔画为序):
王天兵    王艳超    冯支越 匡国鑫     
孙 华       关海庭    陈建龙 刘    卉    

刘海骅    宇文利    吴艳红    李   杨  

陈征微    金顶兵 查 晶 祖嘉合   

夏学銮    蒋广学 霍晓丹 魏中鹏
刘书林(《思想理论教育导刊》常务副主编)
杨守建(《中国青年研究》副主编)
彭庆红(《思想教育研究》常务副主编)
谢成宇(《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社长)

屈晓婷(《北京教育(德育)》副主编)
夏晓虹(《高校辅导员》常务副主编)
周文辉(《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社长)
李艺英(《北京教育(高教)》社长)
郑 端(《思想理论教育导刊》编辑部主任)
陈九如(《高校辅导员学刊》副主编)
毛殊凡(《中国高校社会科学》总编室主任)
主 编:王艳超
编 辑:许    凝   马丽晨   朱俊炜
               王   剑   吕    媛  李婷婷      
               李   涛  侯欣迪   杨晓征

               宋   鑫   张会峰   陈秋媛 

              马    博  陈珺茗  陈   卓              
审    校:青年理论办公室   

             

聚焦学生工作理念创新 关注高校发展建设环境 ——《北大青年研究》2016年夏季号出刊

作者: 发布日期:2016-07-15

近日,《北大青年研究》2016年第2期(总第46期)顺利出刊,共推出12个专题,32篇文章。本期杂志继续保持当期专题与常设专题相结合的设置,在持续关注高校改革发展与学生教育工作的同时,着眼于学生工作理念创新,探索高校建设新领域,推出了一批兼具理论深度与实践意义的文章。

 

面对当前的新形式、新任务、新要求,青年教育与学生管理的理念创新成为了重中之重。校党委副书记叶静漪撰文《尊重青年主体性、发展性和创造性——新时期北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事务管理工作理念的传承与变革》,提出以“尊重青年主体性、发展性和创造性”为核心导向的学生思政教育与事务管理转型。她指出,尊重青年主体性,就要倡导和培养青年的自主意识与自主能力,创新价值观培育思路;尊重青年发展性,就要倡导和培养青年的自律意识与自律能力,构建学生成长生态系统;尊重青年创造性,就要倡导和培养青年的自新意识和自新能力,营造创新型校园文化环境氛围。通过主动协同育人,创造“快乐学习、健康成长、全面发展”的环境,培育学生“自主学习、人生日新”的氛围,形成以青年作为教育创新发展原动力的局面,最终培育新时期合格、可靠新青年。

北大青年研究中心推出的《青年网络语言的变迁与高校育人事业的变革——兼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青年主体性问题》一文,则以青年网络语言的变迁为线索,探讨网络信息时代高校育人事业所面临的挑战,以及其中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的青年主体性问题。文章分析了青年网络语言的变迁及其时代意蕴,由此关注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创新,论证了全环境育人理念和青年主体性原则在思政教育理念模式创新中实现辩证统一的可能性与可行性。

本期杂志设置了“北京大学综合改革与‘十三五’发展规划”“高校网络文化传播与建设”“高校党建与育人工作”“毕业生与校友工作”“青年工作”“大学生就业”“书·生漫谈”等专题,从多个视角全面立体地探讨了北京大学全面发展与协同育人的工作及成果。作者既有来自学校党办校办、发展规划部、社会科学部、国际合作部、学生工作部等机关部门的工作人员,也有来自哲学系、生命科学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学者教授。内容涉及广泛,就学科发展、高校党建、学生工作、治学方法、人生态度等进行了深入探究,并借鉴了国内外各领域的先进经验,向历史学习、向青年学习,提倡新理念,构建新方法。

此外,本期“青年视点”栏目,着眼于高校班级建设与集体归属感的培养,采访了“五·四奖杯”获奖班级师生,采用访谈报告的形式,展示优秀班级风采,对网络时代下班级如何加强凝聚力、发挥育人作用进行了深入探索。

《北大青年研究》始终立足学生工作全局,着眼青年工作发展,致力于提升杂志的专业化程度和科学化水平。杂志将不断增强现实关怀,拓宽研究视野,提高理论研究和实践指导水平,积极发挥理论研究在解决育人工作现实难题中的基础指导作用,努力扮演好“理论孵化器”和“实践推进器”的重要角色,继续为学校人才培养改革与创新作出新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