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第3期

过往期刊

  • 2022年第2期
  • 2022年第1期
  • 2021年第4期
  • 2021年第3期

编委会

封面题字: 杨 辛
主办单位:北京大学
顾 问:王义遒 林钧敬 张 彦
编委会主任:陈宝剑
副主任:陈占安   徐善东    王逸鸣

              户国栋 
委 员(以姓氏笔画为序):
王天兵    王艳超    冯支越 匡国鑫     
孙 华       关海庭    陈建龙 刘    卉    

刘海骅    宇文利    吴艳红    李   杨  

陈征微    金顶兵 查 晶 祖嘉合   

夏学銮    蒋广学 霍晓丹 魏中鹏
刘书林(《思想理论教育导刊》常务副主编)
杨守建(《中国青年研究》副主编)
彭庆红(《思想教育研究》常务副主编)
谢成宇(《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社长)

屈晓婷(《北京教育(德育)》副主编)
夏晓虹(《高校辅导员》常务副主编)
周文辉(《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社长)
李艺英(《北京教育(高教)》社长)
郑 端(《思想理论教育导刊》编辑部主任)
陈九如(《高校辅导员学刊》副主编)
毛殊凡(《中国高校社会科学》总编室主任)
主 编:王艳超
编 辑:许    凝   马丽晨   朱俊炜
               王   剑   吕    媛  李婷婷      
               李   涛  侯欣迪   杨晓征

               宋   鑫   张会峰   陈秋媛 

              马    博  陈珺茗  陈   卓              
审    校:青年理论办公室   

             

发展的脚步:积极建设《北大青年研究》平台,全面提升北大学生工作科学化水平

作者: 发布日期:2012-06-03

《北大青年研究》杂志创刊于2005年初,现已成为北大学工系统理论探索和工作交流的重要平台。七年来,杂志编委会和编辑部立足学生工作领域的丰富实践和不懈创新,紧密围绕“依靠实践、服务实践”的办刊方针,不断规范编辑流程、不断夯实发展基础、不断提高服务能力,充分利用刊物平台,竭诚服务于学校人才培养和辅导员队伍建设,全面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科学化水平,努力打造专业化、学术化的学生工作和青年工作研究主阵地。

 

一、杂志创刊缘起

200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号),提出必须努力拓展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大力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建设,并对高等院校适应新变化、新形势,切实推进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

 与此同时,围绕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北大学生工作队伍已经在青年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健康辅导、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特殊群体学生教育管理工等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在具体工作开展过程中积累了大量经验。如何归纳总结日常实践,将其中具有推广价值的优秀经验进行理论提升,以进一步指导工作的新发展、新跨越,成为这一时期学校面临的重要课题。

为深入学习、贯彻和落实中央文件精神,进一步了解和掌握当代青年大学生群体的思想状况,加强理论研究和学术探讨,推动学校青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理论水平和研究能力的提高,全面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认识水平和实践能力,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科学化和专业化发展,在时任北大党委副书记、杂志编委会主任张彦同志的具体主持和全力推动下,2005年春《北大青年研究》正式创刊。时任教育部副部长袁贵仁同志发来贺信,寄望杂志不断探索青年工作的新领域、新方法和新思路,把青年理论研究工作推向新的高度;时任北大党委书记闵维方教授提出“让青春的智慧在这里闪光”,时任北大校长许智宏院士为杂志题写刊名。

 

二、杂志研究对象与功能

《北大青年研究》的刊名含义有三:一是就北大青年状况所开展的研究,二是对北大青年发展和青年工作所进行的研究,三是立足北大放眼全国所探索的青年研究。从内容上看,《北大青年研究》不仅包括原《北大学工通讯》等对学校学生工作最新动态的资讯报道与信息传递,又兼具原《北大青年工作研究》对涉及青年工作热点问题的前沿探索;同时,杂志进一步吸取了两者优势,实现了两者内容的有机整合,进一步明确了自身着眼于“青年工作创新与青年群体发展”的办刊定位。

自创刊起,杂志始终将北大青年作为自身研究的对象,以关注青年工作的时代话题和前沿问题为主线,将目光投向高校学生党建工作、大学生思想引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高校学生社团及青年自组织管理等方面,并在此基础上结合时代特点与时事热点,全面分析和研究高校青年在成长发展过程中直面的问题,以及该时期学生工作的重点、焦点和难点问题。已出版的29期杂志积极关注不同时期青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情况与新变化,将青年学生的思想政治状况和成长成才需求作为研究的立足点和出发点,紧密依靠北京大学学生工作的实践基础,通过全面的观察与深入的调研,努力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营造良好的环境氛围,助力“文明生活、健康成才”主题教育活动的持续推进。

办刊过程中,《北大青年研究》杂志日益明确了它在北大学生工作转型跨越的大背景下的三项核心功能,即:统一学生工作系统的指导思想、拓宽学工队伍的专业视野、提升学工队伍的整体研究实力。杂志不仅鼓舞并推动了北大学生工作者从切身视角入手,基于全面把握和深入研究,积极助推学校学生工作日益精进;同时借助杂志平台,将成熟的工作理念与具有实际可操作性的方法思路推向全国,在高等教育战线发挥了示范引领作用,产生了一定的社会影响力。

 

三、杂志组织结构与运行方式

在多年的办刊实践中,《北大青年研究》得到了学校领导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获得了学校机关职能部门及基层院系辅导员的广泛参与,基本形成了由编委会牵头、统领杂志发展规划大局,以编辑部为基础、负责日常具体事务,以全校学工队伍为依托、打造广泛作者群的体系化组织结构和科学化运转方式。

 杂志编委会由学校领导、相关部门负责人和校内外相关领域学者专家以及全国德育和思想政治教育领域权威刊物主要负责人共同组成,编委会主任由学校主管领导党委常务副书记、副校长张彦同志担任。编委会每年召开一次全会、若干次专题会议与杂志成果转化会,探讨刊物的发展和当前青年工作领域的热点难点问题,不断调整杂志定位和发展方向;编委会形成的决议由杂志编辑部具体落实执行,使得杂志始终站在青年问题研究的前沿,以前瞻性眼光探索新时期青年工作和学生工作。

 《北大青年研究》以全校学生工作系统为依托,目前已基本形成一支庞大的作者队伍,他们来自全校与学生成长发展相关的一线岗位,对大学生思想政治现状与学生工作领域热点问题具有深入认识,具备较好的理论概括与抽象能力。杂志作者根据自身工作和时代特点,着眼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动发现和探索现阶段学生工作的重点、难点问题,沟通思想、交流经验、展示成果,取得了积极效果。

 作为专业化、学术化的研究阵地,《北大青年研究》提倡并鼓励基层辅导员和一线学生工作者对丰富实践经验进行总结,同时近年来不断推动理论成果的转化与交流,通过研讨会等形式,搭建沟通桥梁,深入推进学生工作问题理论思考与实践探索的双向互动。另一方面,充分发挥青年研究中心的组织优势和资源优势,利用相关院系的专业学科资源,积极开展以青年工作时代问题与前沿问题为主题的课题研究,如2012年联合新闻与传播学院共同申报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专项任务项目《高校BBS的科学转型和可持续发展研究》。

 

四、杂志工作队伍

《北大青年研究》杂志工作队伍主要由专兼职编辑团队以及全体学工干部为主体的作者群构成。杂志始终坚持办刊宗旨,充分利用刊物平台,竭诚服务学工系统的人才培养和队伍建设战略,不断提升学术化、专业化水平,全力发挥理论“孵化器”和实践“助推器”作用。

1.完善专兼职编辑团队建设,着力提升编辑专业化水平

《北大青年研究》编辑部设在北大青年研究中心,杂志主编由中心主任担任,目前已基本构建了由青年研究中心、学工部、校团委和医学部学工系统相关工作人员担当常任编辑,院系及相关单位代表担任流动编辑的工作机制。专兼职编辑在充分参与每期杂志专题拟定、组稿以及文字编辑、校对、外推等工作的过程中,始终保持与学校学生工作和青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前沿的紧密联系。

 编辑部坚持“专业化”办刊标准,结合编辑出版学科的专业规范及国家颁布的相关条例规定以及编辑过程中的实践经验,通过编写和修订《<北大青年研究>编辑部工作手册》,对出刊流程和编辑规范进行系统梳理,并以“精致化”理念为指导不断总结经验、进行增订完善。邀请《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常务副主编刘曙光、《北京教育·德育》资深编辑包和春等杂志编辑专家主讲期刊撰稿与编辑规范,进行专题培训;参加《思想理论教育》和《北京教育》等期刊主办的交流活动,不断提升专业水平和队伍能力。

2.全面覆盖广泛作者群,有效拓宽理论研究视野

目前杂志作者群覆盖了学生工作系统的全部干部教师,以及党办校办、教务部、人事部、国际合作部、保卫部、特殊用房管理中心、餐饮中心等管理服务部门的一线学生工作者,此外马克思主义学院、教育学院、医学部等教学单位的专家学者也从教学安排、学术研究的角度对青年工作进行了独到思考。

为不断提升北大学工队伍的能力素质以及北大学生工作的整体水平,青年研究中心和杂志编辑部尝试发挥实践“推进器”作用,不仅积极引导理论成果转化,实现认识对实践的反推作用,同时借助人物榜样、典型方法、系统理论的“杠杆效应”,努力实现“外部信息、资源、力量”的内化效应,积极构建内驱型自主创新机制,打造学习型编辑部和作者队伍。

 为加强同兄弟院校的合作,青年研究中心和杂志编辑部还积极组织发起“高校青年工作研究阵地建设交流研讨会”,开展深度交流,向兄弟院校展示北大学生工作的实践探索和理论创新,同时借鉴兄弟高校的好做法、好思路、好模式。

 

五、杂志阶段性成果

经过七年多的积累和发展,《北大青年研究》在刊物文章水平提升、作者队伍扩大,以及工作实效性增强、学工队伍能力素质提高和对外辐射影响扩展等方面获得了长足进步,取得了可喜阶段性成果。

1.文章质量逐年提高,理论研究成果丰硕

 多年来,依托杂志平台推出了大批由我校学工系统干部教师撰写,具有实践意义、理论价值和学术水平的理论成果。2011年杂志共刊发文章102篇,总字数约50万字,经编辑部推荐被校外核心和权威期刊转载的文章达63篇,转载率首次突破60%。发表范围包括《高校理论战线》、《思想理论教育导刊》、《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思想教育研究》、《中国高等教育》、《中国青年研究》、《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等核心期刊和《北京教育·高教》、《北京教育·德育》、《高校辅导员》、《高校辅导员学刊》、《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等领域内权威期刊。

 在杂志刊发文章的基础上,杂志编辑部分别于2007年、2009年和2011年,出版发行了《跨越与转型——北京大学加强和改进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论文选编》、《实践与探索:北京大学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论文选编》和《创新与发展——北京大学加强和改进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论文选编》等系列专著,全面呈现了北大学生工作的发展历程,也成为学工系统理解传统、交流思想、创新工作的全新教材。

2.作者队伍迅速扩充,理论研究热情高涨

 《北大青年研究》的稿源锁定学生工作队伍、学校管理部门、专家教师群体,通过充分整合学工经验与理论实践的相互转化,提高杂志整体文章水平。目前每年都会涌现大批优秀作者,为杂志提供源源不断的新生力量以及新鲜的工作思路与创新理论成果。在每年的年度编委会上都会对优秀作者进行表彰和鼓励,为作者队伍素质的进一步提升和群体的扩大提供了示范性榜样。在多方努力下,目前北大学工队伍对理论研究呈现出持续高涨的热情,每期征稿都能收到近60篇高水平文章。编辑部严格按照专业刊物的标准,认真把关和编校,切实保证文章的质量,用稿率接近50%

3.工作时代性增强,贴近青年成长发展

《北大青年研究》除了关注德育工作、第二课堂建设的工作实践的前沿发展以外,同时坚持将传统育人理念方法与当前形势热点相结合,面对新机遇新挑战进行深入思考和研究,尤其关注如何服务学生成长成才、引领学生健康发展为主题的经验、方法和规律探索。

以近年为例,针对网络化发展形势,杂志以理论研究反推工作实践,大力推动辅导员掌握各种新媒体信息发布、传播、沟通手段,尽快适应以人人网、微博为代表的多媒体交流、互动新平台,为实现“全方位育人”发挥了积极作用。目前,利用微博、校内、飞信和BBS与学生进行沟通已成为北大学工队伍的基本方式,网络话语的主动权进一步稳固。

4.对外辐射影响加强,杂志品牌效应凸显

近年来,杂志文章外推数量稳步大幅增长,且去向主要为校外核心和权威期刊,影响力和品牌效应不断提升,吸引了社会各界的参与和支持。目前编委会成员中有多位校外编委,包括《思想理论教育导刊》常务副主编刘书林、《中国青年研究》社长刘俊彦、《思想教育研究》常务副主编彭庆红、《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副社长谢成宇、《北京教育·德育》副主编寇红江、《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社长周文辉、《高校辅导员》编辑部主任夏晓虹、《思想理论教育导刊》编辑部主任郑端等。

青年研究中心和杂志编辑部在做好编务工作的同时,也充分利用杂志平台开展各类交流研讨和成果推广活动,以进一步扩大《北大青年研究》服务对象和范围,有效提升青年理论研究对学生工作实践的反哺能力。开展的各项活动受到了多方面社会媒体的特别关注。2011年举办的“北大青年研究成果转化与学生工作实践推进”座谈会,被《中国青年报》、中国教育新闻网、香港凤凰网等主流媒体大量报道、转载。当年,中国青年报以《北大青年研究中心引导青年实现“集体成长”》为题,专题报道《北大青年研究》杂志集实践探索与方法研究为一体,准确把握青年思想和文化传播规律,为青年成长成才提供科学理论指导。

 

六、杂志发展前瞻

立足于杂志的未来发展与学工队伍研究能力建设,杂志将围绕以下四个方面谋发展、求突破,在“精致化”理念的指导下夯实理论研究平台建设,进一步提升学工队伍的研究能力与素养。

第一,实现杂志编辑与平台建设的统一。积极发挥理论交流功能,稳步提升辅导员分析研究问题的能力,形成工作持续发展和个人不断成长的良好格局。

第二,实现实践探索与学科探索的统一。针对理论发展和实践发展的双重需要,整合北大学术资源和学科优势,既做好“理论孵化器”,同时发挥“实践推进器”作用,助力成果转化与运用。

第三,实现理论研究“科学化”与“专业化”的统一。既要大力提升学工理论研究的科学化水平,也要积极增强队伍研究的专业化能力,并在“精致化”理念的指导下,推进刊物的持续创新发展,建设好北大学生工作队伍交流思想、共同进步的平台。

第四,实现全国视野与国际标准的统一。一方面,北大作为走在全国高校前列的排头兵,应当在全国范围内起到示范引领的模范作用,尤其在理论研究领域内给全国其他高校的学生工作提供借鉴与示范;另一方面,世界一流大学应当拥有国际化的广阔视野,国际化背景下的理论研究工作也应当参照全球标准,逐步形成符合世界一流大学要求的学工创新视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