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第3期

过往期刊

  • 2022年第2期
  • 2022年第1期
  • 2021年第4期
  • 2021年第3期

编委会

封面题字: 杨 辛
主办单位:北京大学
顾 问:王义遒 林钧敬 张 彦
编委会主任:陈宝剑
副主任:陈占安   徐善东    王逸鸣

              户国栋 
委 员(以姓氏笔画为序):
王天兵    王艳超    冯支越 匡国鑫     
孙 华       关海庭    陈建龙 刘    卉    

刘海骅    宇文利    吴艳红    李   杨  

陈征微    金顶兵 查 晶 祖嘉合   

夏学銮    蒋广学 霍晓丹 魏中鹏
刘书林(《思想理论教育导刊》常务副主编)
杨守建(《中国青年研究》副主编)
彭庆红(《思想教育研究》常务副主编)
谢成宇(《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社长)

屈晓婷(《北京教育(德育)》副主编)
夏晓虹(《高校辅导员》常务副主编)
周文辉(《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社长)
李艺英(《北京教育(高教)》社长)
郑 端(《思想理论教育导刊》编辑部主任)
陈九如(《高校辅导员学刊》副主编)
毛殊凡(《中国高校社会科学》总编室主任)
主 编:王艳超
编 辑:许    凝   马丽晨   朱俊炜
               王   剑   吕    媛  李婷婷      
               李   涛  侯欣迪   杨晓征

               宋   鑫   张会峰   陈秋媛 

              马    博  陈珺茗  陈   卓              
审    校:青年理论办公室   

             

从助人到育人:高校发展型资助模式探索与实践——以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为例

作者:蔡洪波 张新平 谭卓立 宋宛儒 发布日期:2021-11-28

摘要:高校资助政策自新中国成立以来经历了多次的变动与发展,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家的政策更加偏重保障性质为主的资助模式;步入新时代后,部分高校开始提出发展型资助,更加强调资助工作的育人属性。文章从发展型资助的历史背景入手,以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开展的资助工作为实际案例,介绍发展型资助模式的产生原因、实施过程及其对学生、高校、社会带来的影响,进而分析这一模式之下可能存在的工作困难与不足,并提出改进建议和可能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高校;发展型资助;资助育人;北京大学

 

一、高校资助工作发展历史与现状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高校就十分重视资助工作。古人曾云:“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高校作为中国高等教育的承办方,所具备的不只是教育的功能,还承担着促进社会流动与社会公平的任务。韩丽丽、李延洲(2018)[1]认为,高等教育资助可以帮助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得到平等接受教育的机会。教育是社会阶层流动最重要的路径之一,促进教育机会平等可以助推教育选拔的公平性,维持社会阶层的良性流动。高等教育资助的重要性可见一斑。

学界研究高校资助的学者不在少数。在资助政策发展史上,余秀兰(2010)[2]整理了新中国成立60年来我国大学生资助政策的变化,她在论文中将高校资助政策分为3个阶段:(1)新中国成立后至20世纪80年代初:免学费政策加上人民助学金制度;(2)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中后期:设立优秀学生奖学金、专业奖学金和定向奖学金这三种奖学金,再辅助以贷款、困难补助、勤工助学和学费减免等资助措施;(3)20世纪90年代末至今:以政府为主的多元混合资助体系,进一步强调了资助体系在政府主导地位的基础上,吸引社会力量参与到资助体系中来。资助政策为什么会随着时代的变迁而不断发展?不同的资助政策之间究竟有什么区别呢?鲍威(2015)[3]提出了这样的设想并得到论证,不同类型的资助方式对大学生学业成就的影响程度存在较大差异,而且影响机制各不相同。其中,赠与型的奖励资助对学生学业发展有正向的促进作用,而学费贷款这种形式则对学生的学业发展存在负向作用。这一点也佐证了杨钋(2005)[4]的观点,他认为高校资助减轻了学生的经济压力,学生此前花费于勤工助学的时间可以投入到学习中,因此赠与型资助对其学习成绩产生了正向作用。

以往对高校资助的研究多关注资助模式的变迁、资助对教育公平或学生学业成绩的影响、资助政策的现状或问题研究、精准资助等,而“发展型资助”在高校资助领域还是一个比较新鲜的话题。其中,徐斌、高秋燕(2020)[5]指出,高校开展发展型资助工作既是政治任务,也是历史使命,开展高校发展型资助育人机制研究在推进国家战略、社会发展和个体成长等方面都有积极意义。赵群、卢琳、于磊(2021)[6]认为发展型资助符合当下时代背景,与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扶贫先扶志”要求相契合。本文将以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的资助工作为实际案例,重点关注高校院系范围内,发展型资助是在何种背景下提出的,实施的过程是怎样的,以及最终给学生带来了怎样的影响。

 

二、发展型资助缘起——社会现实与学生发展的需求

 

发展型资助育人是建立在保障型资助的基础上,根据教育发展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充分满足在校经济困难学生的发展性需求,助推困难生全面发展,实现立德树人的目标。从某种意义上,发展型资助模式的出现是必然的,是符合规律的。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将人的需求按照金字塔结构分为五个层级,从底层结构向上依次是生理、安全、社交、尊重和自我实现。随着中国经济水平的快速发展和保障型资助体系的逐步完善,现在的高校学生基本都解决了最底层的生理层次的温饱需求,他们需要追求更高层次的满足。相对应地,发展型资助的出发点正是满足学生高层次的发展需求,助推学生全面发展、成人成才。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发展型资助应运而生,拥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

发展型资助也有着强大的现实需求。小至个人,大到社会、国家,发展型资助都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1)于个人而言,发展型资助关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学业发展、职业规划、兴趣培养等方面的发展性需求,通过开展学业辅导与答疑活动、开设兴趣爱好班、举办职业规划讲座、支持学生发掘和发展兴趣爱好等丰富多样的形式,助推学生成长成才。

(2)于社会而言,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要“推进教育公平”,发展型资助在促进教育公平的过程中起到了资源再分配的作用,将更多的资源投入到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同时,也给同学们提供了更好的发展平台。与扶贫攻坚的逻辑相同,“扶贫先扶志”,发展型资助更加注重学生的发展性需求,通过激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内生动力,推动人才的可持续发展,进而达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3)于国家而言,适当合理地应用发展型资助也可以推动国家战略的实现。比如将资助与就业导向相结合,可以通过资助一些实践实习项目,引导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回到山区、农村进行经济建设,进而培养学生服务基层、扎根基层的就业导向,为我国的乡村振兴、区域协调发展提供人才支持。

 

三、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的资助实例和发展型资助工作探索

 

资助认定是所有资助工作的前提,建立一个全面且准确的资助库是精准资助的基础。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全方位、多角度、多渠道、动态化地收集困难生信息,覆盖全体学生。特别地,学院通过学生助理信息报送制度、学生骨干信息联系机制及学院—班级双向反馈机制,再结合学生资助中心反馈的困难生信息和迎新工作中收集到的学生信息,为家庭经济情况认定提供了强大的数据支持。认定的过程和标准和学校资助中心的要求保持一致,先成立由党委副书记、学生工作办公室老师、带班辅导员、班主任代表等组成的评议小组,随后按照家庭人均年收入小于一定额度可以发放助学金的标准对学生的申请进行审核。在认定过程中,秉持着“应助尽助、优先资助有经济缺口学生”的原则,对来自国家级贫困县、建档立卡户、低收入家庭、家庭成员有重大疾病或者发生重大变故、父母下岗、本人有慢性疾病等情况的学生,利用浮动金额对学生家庭收入进行动态调整,适当下调有各类特殊情况的学生家庭人均年收入;同时,对虚报乱报家庭经济情况的学生,上调其家庭人均年收入,或是直接取消其申请资格。

城市与环境学院的资助工作从资助类型上可以划分为保障型资助和发展型资助。保障型资助主要包括助学金的发放、困难学生家庭走访、临时困难补助和一些学院助学计划。统计数据显示,2020年城市与环境学院有59名本科生获得助学金,共发放187项,共计83.27万元;疫情期间线上走访22户经济困难学生家庭,跨本科5个年级、16个省份。除学校层面的常设项目外,学院设置了一些自设项目,比如,学院的临时困难补助、冬衣购置补助、寒假返乡路费报销等,基本能够满足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生活所需,保障所有困难生都拥有相对安逸的学习生活条件。

发展型资助是近年来开始提出并付诸实践的一种新的资助模式,其主要目的是定向促进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学业发展和兴趣特长培养等,以达到全面发展的效果。城市与环境学院近几年尝试的一些做法如下:

(1)“新生购书资助项目”。让所有家庭经济困难新生去购买专业相关或是个人感兴趣的拓展类书籍,在一定范围内凭票给予报销,以此鼓励学生在刚入学的时候就养成多阅读、多积累的习惯,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

(2)“心城计划”。该计划旨在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拓展其在文艺、体育等方面的兴趣爱好,所有学生自主申请符合个人需求的心愿,学院帮助学生完“城”。比如,部分同学们通过“心城计划”购置了吉他、尤克里里、篮球鞋、课外书籍等物品,部分同学通过“心城计划”办理了游泳卡、健身卡,也有同学报名参加一些兴趣、能力拓展类的课外培训班,学生提交有关票据即可获得对应资助。这一计划高度迎合了全方位育人的理念,鼓励家庭经济困难同学们在学习之余丰富生活、锻炼身体、强健体魄、提升综合能力。

(3)资助毕业生亲属参加毕业典礼。全额资助被认定为特殊困难学生的家长来京参加毕业典礼,资助项目包括往返路费、住宿费等。这一做法旨在通过仪式教育加强学生感恩教育。不少学生和家长表示,自学生入学以来,家长从未到过北京,学院的这一做法令其非常感动。

(4)针对经济、学业双重困难的学生开展学业辅导。学院出资,邀请高年级学术能力强的同学为“双重困难”学生进行小班式学业辅导。通过资源的适度倾斜,缩小他们在学业基础上与其他学生的差距,进一步促进教育公平。

 

四、发展型资助的再认识与再出发

 

(一)发展型资助的构建路径

1.精准认定是基础

正如上文中城市与环境学院的做法,发展型资助的对象依旧是在校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因此做好第一步的精准认定是发展型资助推进的基础。在结合传统认定程序的基础上,可结合大数据(比如餐卡消费数据)等技术手段对困难生进行科学、精准认定。在认定结束后,也应有情况再收集和反馈的过程,通过学生、院系和学校等途径,利用日常观察和家庭走访等方式,跟踪学生真实家庭经济情况的变化,加强认定结果的精准性和实效性。

2.育人方向是核心

就资助育人来讲,顾名思义,资助的最终目的是实现育人效果。在学院通过助学金发放、临时困难补助、冬衣补助计划等常规资助手段满足困难学生的保障型需求后,偏向育人的发展型需求就更加值得重点关注。拓宽学生视野、提升发展格局十分重要,因此学院在近年来不断尝试学业辅导、购书支持、“心城计划”和资助困难生家属来京参加毕业典礼等做法,助推学生全面发展、成长成才。

3.思想引领是结果

通过上述做法,学院对学生进行了潜移默化的思想引领。在资助文体爱好的过程中,促进学生强健体魄、全面发展;在资助学生家长参加毕业典礼、加强学生毕业仪式感的同时增强感恩教育;在学校学生资助中心的组织下前往乡村山区进行社会实践,帮助学生拓宽视野,增强其家国情怀和对乡村振兴的信心;在发放一次性就业创业补贴和中西部基层就业补贴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基层就业导向,立鸿鹄志于乡野。

(二)二级院系开展发展型资助面临的困难和局限性

学院作为高校的二级单位,同时也是资助工作的最小单元,是资源从国家到学生手里的最后一站。以学院为单位开展发展型资助有很多得天独厚的优势,比如,掌握学生家庭经济情况一手资料,了解学生发展特长与短板,能及时准确发现学生成长动态。但同时,学院在开展发展型资助时也面临着一些实际困难和局限。

1.经费不足

作为二级单位,学院手中所拥有的可用于资助工作的经费十分有限,很多时候只能压缩学工其他业务口的经费来满足资助工作所需。城市与环境学院能够开展相关项目,一方面得益于学院领导班子的大力支持,同意在这个项目上投入部分资金,另一方面,得益于部分校友、企业的捐助。但总的来说城市与环境学院的这部分经费是不足的,因此,在举办很多发展型资助项目时,经费常常会影响项目落地的成功率和完成率,或者限制有关项目的高频开展。其他院系则可能没有类似的专款,发展型资助也就无从谈起。鉴于此,上级教育主管部门如能给高校专门拨款用于提供学生发展型资助,将有利于引导和促进各高校、院系开展相关活动。

2.人力有限

通常来讲,一个学院都会有一个负责资助工作的经办人,来统筹学院的资助相关的工作。但作为高校二级单位的学院很少会有专门负责资助工作的办公室,资助工作只是资助经办老师所承担的众多工作中的一部分,通常被当作学生工作的一个小的分支。因此,在学院开展相关资助项目时,就可能存在着无人可用的情况,导致有的项目无法开展,有的项目则无法做到更加精细。在人力充足的情况下,发展型资助可以实现为开展系列能力拓展培训班,或是文艺培训、汇演,体育项目培训、竞赛组织等形式,而非简单地提供发展型资金,为学生的兴趣买单。

以上这些问题,一定程度上能在学校层面得到有效解决。学校层面拥有更加充足的经费支撑,同时也有着专门负责资助工作的部门和人员。由学校来进行部分发展型资助项目的统筹,则可以协调各个院系的资助工作经办人,令其分组合作负责开展多个发展型资助项目,这样既可以解决单一学院在开展工作时的乏力,也可以达到资助配置效率最大化。

(三)发展型资助工作的重要意义与展望

发展型资助工作仍处在探索、完善阶段,但它的重要意义是毋庸置疑的。高校资助工作本质上应该是一项育人工作,保障型资助可以为学生提供良好的物质条件,而发展型资助可以更好地实现资助工作的育人属性,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引导其树立良好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1.拓宽育人维度,助力立德树人

资助育人工作是实现立德树人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发展型资助,可以在学生学习和生活的方方面面给予他们更多的资源倾斜和情感关怀。为他们的兴趣培养、能力提升和视野开拓提供更多更好的机会和平台。

2.提高资源再分配效率,促进教育公平

发展型资助相比于保障型资助,拥有更大的边际效益。在学生的物质条件得到了较大程度的提升后,将经费投入到发展型资助中,可以最大程度地发挥资金的效用,助力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全方位发展,缩小家庭经济带来的学生在眼界、特长等方面的差距,进一步促进教育公平。

3.服务于国家人才培养战略,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很多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来自中国的农村、山区或是中西部偏远地区。如果没有人为地对资源分配进行干预,那么他们很难在激烈的教育竞争中超越其他人。但是通过资助育人体系,尤其是发展型资助,他们得到了更好的发展机会和平台。更关键的是,如上所述,通过开展部分基层就业导向的资助项目,受资助学生有着更大的概率和动力回到家乡,到中国更落后的基层去发挥作用,“在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绽放出绚丽的青春之花”,进一步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作者简介:蔡洪波 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学工办副主任

     张新平 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党委副书记 副教授

     谭卓立 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学工办主任、团委书记 讲师
     宋宛儒 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团委常务副书记 讲师

 

 

参考文献:

[1]韩丽丽,李延洲.改革开放40年我国高等教育资助体系的回顾与展望[J].中国高教研究,2018(6):29-36.

[2]余秀兰.60年的探索:建国以来我国大学生资助政策探析[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10(1):151-163.

[3]鲍威,陈亚晓.经济资助方式对农村第一代大学生学业发展的影响[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15(4):80-96.

[4]杨钋.大学生资助对学业发展的影响[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9(5):101-108.

[5]徐斌,高秋燕.高校发展性资助育人机制研究[J].才智,2020(25):45-46.

[6]赵群,卢琳,于磊.高校二级学院学生发展型资助模式的实践研究[J].黑龙江教师发展学院学报,2021(4):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