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第3期

过往期刊

  • 2022年第2期
  • 2022年第1期
  • 2021年第4期
  • 2021年第3期

编委会

封面题字: 杨 辛
主办单位:北京大学
顾 问:王义遒 林钧敬 张 彦
编委会主任:陈宝剑
副主任:陈占安   徐善东    王逸鸣

              户国栋 
委 员(以姓氏笔画为序):
王天兵    王艳超    冯支越 匡国鑫     
孙 华       关海庭    陈建龙 刘    卉    

刘海骅    宇文利    吴艳红    李   杨  

陈征微    金顶兵 查 晶 祖嘉合   

夏学銮    蒋广学 霍晓丹 魏中鹏
刘书林(《思想理论教育导刊》常务副主编)
杨守建(《中国青年研究》副主编)
彭庆红(《思想教育研究》常务副主编)
谢成宇(《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社长)

屈晓婷(《北京教育(德育)》副主编)
夏晓虹(《高校辅导员》常务副主编)
周文辉(《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社长)
李艺英(《北京教育(高教)》社长)
郑 端(《思想理论教育导刊》编辑部主任)
陈九如(《高校辅导员学刊》副主编)
毛殊凡(《中国高校社会科学》总编室主任)
主 编:王艳超
编 辑:许    凝   马丽晨   朱俊炜
               王   剑   吕    媛  李婷婷      
               李   涛  侯欣迪   杨晓征

               宋   鑫   张会峰   陈秋媛 

              马    博  陈珺茗  陈   卓              
审    校:青年理论办公室   

             

以大学生为中心探索全面认识自我与合理规划发展的内涵

作者:王 蓓 发布日期:2021-11-28

摘要:全面认识自我对于大学生的合理规划发展而言至关重要,合理规划发展反过来又能够促进大学生更好地认识自我,成为更好的自己。而这循环往复的过程正是中西方哲人所倡导的,最终要达到修养自身、学以成人的目标。文章立足全面认识自我和合理规划发展的辩证统一关系及其内涵意蕴,在中国研究型顶尖一流大学的语境下,以大学生为中心,以央视心理剧《出走的打卡少年》为案例,探索大学生认识自我与规划发展的要义和内在意蕴,进而探求大学生适应大学生活、更好地进行心理调适、享受大学生活和个人成长的关键要素。

关键词:认识自我;规划发展;大学生;学以成人

 

一、引言

 

大学四年,是大学生人格走向成熟、三观确立、自我意识形成的关键期,也是人生的关键期。大学期间,大学生要完成从校园人格向社会人格的转变。这是一个需要化茧成蝶的过程,伴随着自我意识的矛盾、冲突与统一。在大学期间,大学生遇到的很多问题,往往都跟认识自我和规划发展有关。“全面认识自我与合理规划发展”是大学生涯中需要首要解决的一组主要矛盾。从某种程度上说,就大学生成长和发展的角度而言,它几乎是大学生涯的全部。

对于大学辅导员来说,每天处理和面对的学生工作,无论是学业还是就业,无论是思想政治还是人格发展,都与此有关。所以它也是大学辅导员工作中需要特别引起重视的一组主要矛盾。只有充分认识到这组矛盾的重要性,才能在工作中发挥其威力,引导、助力学生更好地成长成才,同时更好地完成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二、认识自我的重要性

 

“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到哪里去?”是哲学的三个终极问题。古今中外,无论是唯物主义还是唯心主义,“我”始终处于社会核心地位。人类发展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是我与他人、我与社会和我与自然的关系。认识自我,其实也是对于这三个终极问题的一种探索。一位哲人感叹道:只有当“我”知道自己是谁时,“我”才知道什么是可能的。[1]人生第一要事,就是认识自我,看清自我。唯有这样,才能真正懂得人生的意义。

希腊古城特尔斐的阿波罗神殿上刻有七句名言,其中流传最广、影响最深,以至被认为点燃了希腊文明火花的却只有一句,那就是:“人啊,认识你自己”。 这是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留给人类最珍贵的礼物。卢梭认为这句话比伦理学家的任何巨著都更为重要,更为深奥。在古代东方,《论语·为政》篇中:“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圣人的精彩人生就是深刻认识自我与把握自我的奋斗史,值得学习和借鉴。

充满东方智慧的古代经典《孙子兵法》在《谋攻篇》中有云:“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这是历代兵家必修之法。在当代,李彦宏在百度公司的纪录片《二十度》中说:“简单可依赖是百度的性格,无论发生什么,我们都要潜心专注于既定的目标,知我长,知我短,修身养性,不断完善,最大的敌人就是我们自己,要清醒地认识自己、认识目标。”这也意味着,优质的企业和企业家都要做到认识自己,才能超越自己,只有认清自己、才能明确并专注于目标,才能不断完善自身。

在大学阶段,大学生的规划发展往往是一道道选择题。每一个选择都意味着不同的发展道路或前进方向。只有认识自我,才能选择适合自己的发展路径。只有对自我有一个相当的认识,才能对未来作出更为合理的选择,并在自我形成过程中负责。[2]大学生对自己的规划,往往多限于学习、升学、就业和生活方面,而人格发展或者说个性系统的建构则容易被忽视。应该说,能够主动有意识地对个人成长进行规划的人并不多。多数人的个人成长往往都是在无意识的状态下进行的,所以难免会走一些弯路。不同人的成长经历是有差异的。而差异的根源,就是来自于自我认知。

自我亦称自我意识。自我意识是个体对自身的认识。具体地说,自我意识是个体对自身的认识和对自身周围世界关系的认识,是对自己存在的觉察。认识自己的一切,大致包括个体对自身生理状态、心理状态和与周围关系的认识和评价三方面的内容。在人格结构中自我意识始终处于核心地位,发挥着统领人格各组成部分的角色。大量事实证明,人的自我意识对个体与社会的发展发挥着主导作用,这也是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正是人类所拥有的理性与智慧,使我们能够不断地克服发展中面临的种种难题,不断创造新的文明。

除了自己,没有人能够教会我们怎样变成自己。如果自我意识这个指挥中枢出了问题,就可能导致人格障碍,甚至人格分裂,例如出现偏执型人格、极端自负、反社会人格等。他们均表现出严重的自我扭曲。自我意识的严重偏误,是人格障碍形成的重要原因。青年期,或者成年早期,是个体自我意识逐渐确立的关键阶段。能否形成积极和统一的自我观念,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人格的健康与完整,也会对今后成年期的生活幸福和事业发展产生深刻影响。在“内卷时代”,“压力山大”的日常生活时常会令大学生感到自身的无力与渺小。尤其是在顶尖的研究型一流大学中学习,有人会在经历种种的挫折后被强烈的自卑所支配,精神上被各种生活和学业、职业倦怠所压垮,成为无自我价值感的人。然而,挫折其实也是人生中宝贵的财富,每一次挫折,都会增强自我“抗击打”的能力。接受自己的不完美,与自我和解,积极面对,才能轻装上阵。挫折能磨砺意志,激发心理潜能,丰富人生阅历,增进自我的内在力量。享受风雨,强者更强。

 

三、全面认识自我与合理规划发展的关系

 

认识自我是个体与社会发展的基本使命,但认识自我从来都是艰难且复杂的,需要持续终身的探索。人们的规划发展,也不是一张蓝图绘到底的固定方案,它必须随着对自我的不断探索和完善而不断地进行调整。

从时间上看,全面认识自我先于合理规划发展;从空间上看,全面认识自我是合理规划发展的基础,合理的规划发展必须要建立在全面认识自我的基础上;从联系上看,全面认识自我是因,合理规划发展是果,只有全面地认识自我,才能合理规划发展,因地制宜、量体裁衣。如果没能全面认识自我,合理规划发展就无从谈起。但二者又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关系,因与果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可以相互转化,相互促进。全面认识自我可以促进个人发展的合理规划的实现,而合理的规划发展,将有助于促进自我从量变到质变。经过质变所达到的是一个全新的自我。潜能被激发后,自我随之升级。认识自我同时也进入了一个新阶段。这时,对于自我的认识会更加清晰和全面。由此可见,全面认识自我与合理规划发展,实际上是相辅相成、辩证统一的关系。

 还有一点值得注意。“全面认识自我和合理规划发展”中的“全面”与“合理”。应该说,“全面”“合理”只能作为认识自我和规划发展目标,绝对的“全面”“合理”是不存在的,但却可以被无限接近。全面和合理,是人们一直追求,却永远无法到达的目标。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说:“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中国的成语“时移世易”也是在讲这个道理。“这个世界上永恒不变的就是它一直在变”。世界一直在变,你我一直在变。那认识自我和规划发展就不太可能达到绝对的全面和绝对的合理,它只能是相对的。但是,为之付出的每一份努力,都在帮助我们无限地接近它,都会让我们自己、我们的生活以及我们生活的世界变得更好。

人生的不同阶段都需要对自我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因此,认识自我,规划发展的过程是持续进行的。从人生旅程来看,它是永无止境的。两者循环往复,螺旋式上升,如能保持一种动态平衡,那么不断进步就将成为必然。

 

四、向阳而生——北大原创短片《出走的打卡少年》分析

 

从大学生人格发展的角度而言,北大和央视心理剧栏目合作的校园心理情景剧《出走的打卡少年》中的男主角李轶凡的故事,可以作为本文的一个典型案例,用以观察现实生活中大学生在顶尖一流大学里的认识自我与规划发展的深刻内涵。

曾经,漂亮的成绩单掩盖了李轶凡在以往各个阶段教育中未及时解决甚至未发现的问题,但在大学时期,它们都随着适应性问题而爆发。大学前他被父母保护得“太好”,内心世界未得到充分关注,因此在人格发展方面存在一些问题,影响了他对大学——新环境的适应,影响他自己面对挫折、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一方面需要他调整心态,重新认识自我、塑造自我,将大学当做人生的全新起点,另一方面也需要认清自己所处的环境,顺势而为。

独立感的出现是青年自我观念发展中的一个显著特点,是青年心理发展中的正常现象。但作为家长却往往看不到自己孩子内心深处已经滋生的独立意识。显然,“打卡式”已经不能适应大学阶段的亲子关系。在《出走的打卡少年》中,李轶凡的母亲对此后知后觉。可是,李轶凡的问题也不都是因为妈妈“打卡式”育儿造成的,他不能将自己的“锅”都甩给父母。客观上,父母虽然方法不可取,但是更多是由于亲情之爱和育儿惯性,未能在第一时间意识到自己已经转变为大学生家长,因而未能及时调整自己的角色定位。而李轶凡也没思考过,如果换种方式与父母沟通,父母或许是有可能意识到问题并主动调整的。所以,李轶凡的原生家庭需要他们三人一起去认识,去改变,同步成长,否则双方一旦心理失衡,就会产生一系列问题,不论对家庭还是个体都是极大的伤害。

李轶凡就读于顶尖大学的热门专业,但这些“完美”都是父母的选择,而不是他的。李轶凡从一个听话的“学霸”到叛逆的“学渣”,某种程度上是他对原生家庭的“反抗”,也是他自我意识矛盾冲突的表现。换句话说,18岁左右的青年身心发展尚不平衡,成年人的身体里很可能还住着个孩子。但自我意识的矛盾冲突是青年在心理层面走向成熟的必经阶段,这也是大学之于青年成长的关键所在。这个“不平衡”和“自己的不完美”,是李轶凡首先要直面的客观现实。全面认识自我就是要认清“好的和不好的都是我的”。他需要学着客观评价自己的优点和缺点,正视并接纳不完美的自己,与值得信赖的老师、同学、家人或朋友分享成长历程,同时观察他人是“如何成长起来的”“有何异同”“这些异同带来自己或他人哪些长处,哪些短处”,等等,真正发现自己的内心世界,并努力寻求主客体自我的统一。

另外,李轶凡在充斥“学霸”的名校里被各种碾压之后,自信心所剩无几。对于他而言,当务之急是要找回存在感、重建自信。每个人的大学之路都不可复制,既需要取长补短,也需要重视每个个体的特殊性。李轶凡唱歌很有天赋,那就可以有意识地培养自己在唱歌方面的能力,在这个领域,可能较容易获得成就感。这样,制胜的方法是可以复制的。成就感会增强自信心,找到存在感,坚持从每一件小事做起,每天把能做的事情先做了。逐渐地,基于对自我的认识和完善,在补短板强弱项的同时,学会扬长避短,不断探索人生的价值与意义。相信李轶凡也能走出自己的路,真正向阳而生。

成长的路上,关于“如何看待过去、现在、未来的自己”,每一个人都有“故事”。大学生需要倾诉,同时也需要学习聆听。如果家人尚未了解其自身所处的环境,那么老师和同学作为“同行者”和“过来人”可能对李轶凡的境遇更具有同理心。比如,片中高洁这个朋辈辅导员,她非常能够理解李轶凡的“切肤之痛”,愿意陪伴“曾经的自己”一起成长,提出积极建议,帮助李轶凡“破茧成蝶”。等到李轶凡自己也成长为朋辈辅导员时,李轶凡还会意识到,其实无论是心理咨询中心的专业咨询师还是学院老师,大家都在“台前幕后”关注和支持着学生的成长,致力于引导学生激发内生动力,积极面对挫折、不怕困难,哪怕逆水行舟,也能持续前进、乘风破浪、勇敢驰骋。

 

五、小结

 

大学生涯的规划发展,首先得从认识自我开始。全面认识自我大约要经历认识自我、了解(探索)自我、发掘(激励)自我、完善自我这四个步骤。而大学生涯培养出来的自我,其辐射能量又远超大学这四年时光。大学生涯,是大学生未来人生路中不可替代的重要准备阶段。认识自我是规划发展这座人生大楼的地基,地基的质量是决定大楼高度和稳定性的关键,而个体发展质量又是影响社会发展水平的重要因素。

埃里克森的人格终生发展论,为不同年龄段的教育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教育内容。它的研究表明,任何年龄段的教育失误,都会给一个人的终生发展造成障碍。它也告诉每个人“我”为什么会成为这个样子,“我”的心理品质哪些是积极的,哪些是消极的,各在哪个年龄段形成的,给人以反思的依据,从而不断自我完善。在这样一个竞争激烈的社会,每个人都应该对自己有一个清醒的认识,阻碍自我发展的最大敌人不是别人,而是自己。对于大学生而言,需要确定自己的人生价值和积极的生活目标,脚踏实地,迈向幸福的彼岸。

楼宇烈先生曾指出:“人不为己,天诛地灭”中的“为”读阳平(二声),而非读去声(四声),此处的“为”是“修养,修为”的意思。整句话的意思是说,如果人不修身,那么就会为天地所不容。对于大学生而言,更应该把修养自身作为首要任务,学以成人。积极的自我观念,能够使人格发展更具主观能动性。尽管先天的遗传如身体素质、遗传特征等,对人格的发展会产生影响,但人格的养成主要是后天的产物。如果能用心去感悟和发现自我的精彩,发展更为自信与积极的自我,则会在社会里更具活力和游刃有余。

根据马克思主义的全面发展观,没有个体个性的、健康的全面发展,就不可能有一切人的全面发展。[3]大学生个体人格的健全发展会给未来社会的发展注入更多活力。在个性系统的建构过程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引领正是可以培育大学生养成正心正念和积极人生态度的精神指引,有利于引导大学生与党和国家同向同行,促进社会风尚良性发展,促使社会系统良性循环,厚植更利于人才成长的土壤,使立德树人工作取得更大成绩。

 

 

作者简介:王 蓓 北京大学艺术学院党委副书记 讲师

 

 

参考文献:

[1][2]宁维卫.青年自我观念的探索与个性完善[J].当代青年研究,1996(2).

[3]余家权.将埃里克森人格发展理论引入德育和学校管理的思考[J].云南电大学报,199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