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第3期

过往期刊

  • 2022年第2期
  • 2022年第1期
  • 2021年第4期
  • 2021年第3期

编委会

封面题字: 杨 辛
主办单位:北京大学
顾 问:王义遒 林钧敬 张 彦
编委会主任:陈宝剑
副主任:陈占安   徐善东    王逸鸣

              户国栋 
委 员(以姓氏笔画为序):
王天兵    王艳超    冯支越 匡国鑫     
孙 华       关海庭    陈建龙 刘    卉    

刘海骅    宇文利    吴艳红    李   杨  

陈征微    金顶兵 查 晶 祖嘉合   

夏学銮    蒋广学 霍晓丹 魏中鹏
刘书林(《思想理论教育导刊》常务副主编)
杨守建(《中国青年研究》副主编)
彭庆红(《思想教育研究》常务副主编)
谢成宇(《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社长)

屈晓婷(《北京教育(德育)》副主编)
夏晓虹(《高校辅导员》常务副主编)
周文辉(《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社长)
李艺英(《北京教育(高教)》社长)
郑 端(《思想理论教育导刊》编辑部主任)
陈九如(《高校辅导员学刊》副主编)
毛殊凡(《中国高校社会科学》总编室主任)
主 编:王艳超
编 辑:许    凝   马丽晨   朱俊炜
               王   剑   吕    媛  李婷婷      
               李   涛  侯欣迪   杨晓征

               宋   鑫   张会峰   陈秋媛 

              马    博  陈珺茗  陈   卓              
审    校:青年理论办公室   

             

在学习贯彻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中引领青年学生坚定文化自信

作者:张莉娟 张亚楠 发布日期:2021-11-28

摘要:为引导青年学生坚定文化自信,文章以十九届五中全会“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促进满足人民文化需求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相统一”为指导,指出高校思政教育应立足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以青年文化自信的培育为基石,把握坚定文化自信的基本遵循理念,探索青年学生坚定文化自信的实践路径。

关键词: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文化自信;青年工作;实践路径

 

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要促进满足人民文化需求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相统一,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身处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置身“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适逢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面对存在诸多不确定性的外部环境,面对国内发展环境的深刻变化,每一位国民比任何时候都更加感受到“船到中流浪更急,人到半山路更陡”的艰险,这意味着比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引领当代青年学生发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精神血脉、坚定文化自信,积极投身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生动实践中。

 

一、推动青年坚定文化自信的重要意义

 

(一)适应新发展阶段的现实需求

十九届五中全会公报中将“四个全面”中第一项任务目标,由“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更替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1]该表述的重大变化,标志着我国即将迈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发展阶段。

新发展阶段是高质量发展阶段,战略机遇与危机挑战并存。从历史唯物主义视角来看,青年作为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将在新发展阶段发挥积极作用。在推翻资产阶级统治的历史进程中,马克思与恩格斯明确指出,工人阶级中青年的成长是阶级的未来,也是人类的未来,肯定了青年在参与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建立新社会中的作用。在马克思主义思想的指导下,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始终把青年工作作为党的一项极为重要的工作,始终坚持把青年作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生力军。李大钊、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蔡和森、赵世炎等一代代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者和组织者们,都是在青年时代便满怀信仰和豪情地加入了党组织,探寻中华民族独立、复兴之路,为党和人民奋斗终身。他们所创建的新民学会、天津觉悟社、北京大学马克思学说研究会等研究马克思主义学说的青年社团,在推动马克思主义的国内大众化进程、指导青年革命运动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准确把握新时代青年和青年工作的新特点,在一系列重要论述中明确指出:“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2]这一论断深刻阐明了青年工作在党的事业全局中的重要地位。在当前复杂的国际国内政治经济形势下,习近平总书记在2020年5月3日向全国各族青年的节日寄语中指出:“新时代中国青年要继承和发扬五四精神,坚定理想信念,站稳人民立场,练就过硬本领,投身强国伟业,始终保持艰苦奋斗的前进姿态,同亿万人民一道,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新长征路上奋勇搏击。”[3]这一论断科学阐释了当代青年承担的时代任务和在新发展阶段中的奋斗目标,充分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当代青年的高度重视、充分信任和殷切期望。青年要坚定文化自信,加强文化认同,坚定站稳人民立场,才能承担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时代任务,才能积极投身“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新长征历史进程中,锤炼过硬本领。

(二)贯彻新发展理念的必然要求

当前,我国经济长期向好,治理效能提升,但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面对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带来的新特征新要求,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对贯彻新发展理念有着战略性的意义。

从党的十三大正式提出“三位一体”的战略布局,到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正式提出“四位一体”思想,继而到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五位一体”布局,文化建设始终是党的全局工作部署中的重要一环。“五位一体”布局凝结着马克思主义关于辩证法的思想灵魂,“五位”的各个“部分”互为补充、相互促进,又共同服务于社会主义建设这个“整体”。其中,经济建设是基础,政治建设是前提,社会建设是保障,生态文明建设是条件,文化建设作为总体布局中的“灵魂”,统筹协调好“五位”有利于发挥提升人民素质、引领社会风尚、推动社会发展的功能。

党的十七大、十八大、十九大分别作出重要论述,指出要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明确建设文化强国,坚定文化自信。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4]十九届五中全会首次提出“2035年建成文化强国的战略目标”,明确了具体时间表。引领青年学生坚定文化自信,助推文化强国建设,成为高校承担立德树人使命的重要抓手。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根植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5]这一重要论断为建设新时代文化强国提供了根本遵循,即多维度理解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回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史,也是回望中华文化的繁荣兴盛史。中华文明作为世界四大古老文明其中唯一未曾中断、延续至今的文明,为世界人类文明的发展做出了持续而独特的贡献。建设新时代的文化强国,就是要坚持引领青年学生彰显文化自信,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熏陶青年,使青年的人生奋斗步调与新时代征程步调相一致。

(三)实现新征程目标的力量之源

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坚定文化自信,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促进满足人民文化需求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相统一,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6]

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新征程中机遇与挑战并存。新冠肺炎疫情对世界经济造成了巨大冲击,不同经济体背后的意识形态斗争也愈发剧烈。美国对华政策仍然处于极其不稳定状态,面对着“东升西降”的全球发展态势,美国等西方国家一直试图进一步加大对我国意识形态的渗透。在这一大背景下,西方自由主义、历史虚无主义等错误思潮试图侵入高校,试图影响我国青年一代的思想观点,试图从根本上削弱我国实现新征程目标的奋斗力量。

面对这一新斗争局面,高校要坚持把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的“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使命,作为高校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具体指向。文化自信作为文化软实力两大重心之一,既是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引领青年学生坚定文化自信,有利于引导青年滋养初心、淬炼灵魂,以坚定的理想信念把稳思想之舵、筑牢信仰之基,坚定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的自信;有利于引领青年立志投身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征程,将个人的成长成才与民族复兴伟业同频共振,为实现新征程目标汇聚源源不断的青春力量。

 

二、推动青年坚定文化自信的基本遵循

 

(一)把握导向——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核心价值观是文化软实力的灵魂、文化软实力建设的重点,这是决定文化性质和方向的最深层次要素。一个国家的文化软实力,从根本上说,取决于其核心价值观的生命力、凝聚力、感召力。[7]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国家、社会、公民三个层面提出了价值要求,蕴涵着绵延数千年的中华文明价值体系的精华,为高校引领青年学生坚定文化自信明确了导向。

坚持在青年学生中培育和弘扬核心价值观,能够有效整合青年群体社会意识。青年学生正处于人生价值观形成期,家庭、学校是青年人生价值观形成的两大影响源。囿于中学阶段家庭、学校的导向,青年往往以追求个体学业为主要价值取向,自我意识较强,在社会意识尤其是集体意识方面的关注没有进入自觉层面。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够让青年在大学阶段这个拔节孕穗期,增强集体意识,树立家国情怀,进而自觉把“小我”融入“大我”,在奋斗过程中实现全面发展。

坚持在青年学生中培育和弘扬核心价值观,能够有效以点带面弘扬文化自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横向体系里蕴含着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纵向体系里则蕴含着五千年中华文化历史上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其中既有“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的理想追求,也有“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社会追求,还有“德不孤,必有邻”的道德追求。以核心价值观为辐射点,向青年阐释这些宝贵精神财富中鲜明的时代价值,有利于加深青年群体文化认同,有利于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青年中的传承,有利于青年形成契合我国历史文化、契合新时代发展问题和奋斗目标结合的人生格局,“扣好人生第一颗扣子”,投身时代大潮中建功立业。

(二)把握方向——坚持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使命

十九届五中全会开启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提出了提高社会文明程度、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的具体目标。这就要求高校在推动青年文化自信培育工作时,既要着眼十四五建设和2035远景规划需要,又要着眼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

推动青年文化自信培育工作,要把握文化建设时代使命,坚持以繁荣发展文化事业、文化产业为近期目标。增强文化软实力是文化强国建设路上的重要任务。青年作为社会发展进程中的活跃动能,可以通过志愿服务渠道来提高社会文明程度,通过社会实践渠道来加强精神文明建设,通过文艺宣传渠道来提升群众文化自信,继而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

推动青年文化自信培育工作,要立足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远期目标。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社会的价值取向,高校应当以青年文化自信的培育为基石,以培育青年把勤学、修德、明辨、笃实内化为行动自觉为延伸,以引导青年把人生出彩与民族复兴融合贯通为方向,在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实践中绘就青年篇章。

 

三、高校推动青年坚定文化自信的实践路径

 

(一)以宣传思想工作为阵地,推进文化自信思想宣传占领主阵地

青年学生思想活跃、接受能力强,同时又处于人格不稳定期,形成的社会认知容易受各种思潮影响。高校宣传思想工作要把握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把握青年群体发展特点,自觉承担“两个巩固”根本任务,推进文化自信思想宣传占领主阵地。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在哪儿,宣传思想工作的重点就在哪儿,网络空间已经成为人们生产生活的新空间,那就也应该成为我们党凝聚共识的新空间。”[8]随着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高校内的宣传阵地已经拓展为线下+互联网双领域。以校报、学报、校园内宣传展示橱窗为主要表现形式的线下渠道,和以微信公众号、微博官方号、抖音等短视频官方平台为主要表现形式的线上渠道统筹建设而成的融媒体文化平台,已经成为当前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主流阵地。高校应当有效整合校内各类传播资源,推动形成载体多样、渠道丰富、覆盖广泛、可管可控的移动传播矩阵,致力于弘扬文化自信、凝聚青年力量,引领合力、同频共振。宣传思想工作要通过讲述坚定文化自信的榜样模范和先进典型故事,冲破传统讲授、表达方法,利用视频、动漫、H5等青年乐于接受的表达形式,大力传播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时代声音,丰富青年学生的精神文化活动,推进铸魂育人工程。鼓舞青年学生为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贡献力量,激励青年学生凝心聚力奋勇夺取新时代的胜利,让文化自信的主旋律唱得更响。

(二)以文化自信培育工作为阵地,构建“三维度、两坐标”结合的科学教育体系

“欲知大道,必先为史”,纵观世界人类发展历程,没有哪一个民族会否认历史文化对于后人的意义。中华历史文化,博大精深、灿烂辉煌、源远流长,是世界文明史上唯一没有中断的文化,这与中华民族历来重视治史修文的优良传统密切相关。中国青年关乎党的事业薪火相传和中华民族永续发展,高校更应以文化自信培育工作为阵地,构建“三维度、两坐标”结合的科学教育体系。

“三维度”即不忘本来、立足当下、指向未来。高校应当引导青年学生从波澜壮阔的近代历史中体察民族危亡的根源,以及救亡图存、匹夫有责、民族大义的使命担当;在螺旋向上发展的现当代史中领悟党性初心、家国情怀和民族复兴;在蓝图铺展、规划发展的未来之路中,明晰自身的责任担当、发展方向和动力源泉。

“两坐标”即精神价值层面坐标和现实实践层面坐标。知所从来,方明所去。高校应当在文化自信教育体系中,着重把握中华民族不同历史时期尤其是党领导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征程,引导青年从中汲取生生不息的思想力量、文化基因、精神动能;着重把握中国政治治乱兴替演进的现实实践,找寻党带领人民取得伟大斗争胜利、走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实践方法,掌握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指引青年实现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三)以课程顶层设计工作为阵地,推动文化育人全面融入高校教学

在党的教育方针指导下,文化育人工作理念当前已在我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全面铺开。但与当前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的复杂形势和严峻挑战相比,与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相比,高校的文化育人工作还存在一些薄弱环节,需要持续加强和改进。在工作实践中,文化育人工作体系的整体效能有待进一步凝聚提升,“全员育人”工作理念入脑入心并不均衡,“全过程育人”的氛围营造还需进一步强化,“全方位育人”举措还需进一步创新。在教学活动中,有的教师更注重专业知识的传授,对专业课蕴含的文化育人资源的挖掘缺乏主动性。

马克思曾深刻指出:“问题就是时代的口号,是它表现自己精神状态的最实际的呼声。”面对新时代的新考题,高校要立足牢牢坚持党管思想政治工作原则这个根本,将文化育人顶层设计工作作为一项重要的工作来抓,推进文化育人相关教育改革制度建设,把立德树人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要突出构建思想政治工作一体化育人格局这个中心,对标《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精神,结合工作实际,详细规划文化育人全面融入高校教学具体实施路径,不断建立健全一体化育人格局,把文化育人作为推进高校落实“三全育人”工作的支撑和保障。要推动新时代文化育人理念与学校教育教学体系深度融合,全面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课程教材要求,把握各学科发展历史沿革和时代特点,夯实高质量发展的基础,构建与时代发展相适应的文化育人、专业育人协同体系,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四)以校园文化建设工作为阵地,促进文化育人内涵不断丰富

校园文化是大学个性特征的重要标志,是办好大学重要的精神资源和无形资产,是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重要保障。国务院印发的《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中,明确要求:“加强大学文化建设,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形成优良校风、教风、学风,推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9]校园文化对青年学生的道德情操、精神面貌等发挥着“润物细无声”的影响力和塑造力。

社会主义高校的校园文化建设,首先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方向,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统领,着力培养师生高度的文化认同、文化自觉、文化自信。其次要把握弘扬主旋律与丰富多样性的统一,既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强化主流文化、彰显高雅文化、抵制低俗文化,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成为校园文化的主基调;又要结合实际,不断推出健康向上、丰富多彩、符合青年成长规律的文化活动和产品,满足青年学生的精神文化生活需要。同时要把握物质要素与精神要素的统一,既要以人为本,围绕青年学生成长诉求,创造更加美好的校园文化环境;又要坚持以文化人,善于挖掘运用优秀传统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所蕴含丰富教育资源,引导和塑造青年学生。

“先立乎其大者,则其小者不能夺也。”高校应紧扣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以青年文化自信的培育为基石,把握坚定文化自信的基本遵循,在学习贯彻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中引领青年学生坚定文化自信,承继“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志向和传统,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赶考”中,勇立时代潮头,勇发时代先声,在强国伟业中全面发展练就过硬本领,在不懈奋斗中砥砺初心书写青春华章。

 

 

作者简介:张莉娟 北京大学医学部资深辅导员 副研究员

     张亚楠 河南科技大学党委组织部综合科副科长 讲师

 

 

参考文献:

[1][6]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公报[EB/OL].新华社,2020-10-29.

[2][5]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EB/OL].新华社,2017-10-27.

[3]习近平寄语新时代青年强调 坚定理想信念站稳人民立场 练就过硬本领投身强国伟业 向全国各族青年致以节日的祝贺和诚挚的问候[EB/OL].新华社,2020-05-03.

[4]始终坚定文化自信 高质量建设民政新闻宣传主阵地[N].中国社会报,2020-12-14.

[7]汪信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当代中国文化软实力建设[N].光明日报,2019-03-04.

[8]习近平.习近平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并发表重要讲话[EB/OL].新华社,2019-01-25.

[9]国务院关于印发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的通知(国发〔2015〕64号) [EB/OL].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5-11/05/content_102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