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题字: 杨 辛
主办单位:北京大学
顾 问:王义遒 林钧敬 张 彦
编委会主任:陈宝剑
副主任:陈占安 徐善东 王逸鸣
户国栋
委 员(以姓氏笔画为序):
王天兵 王艳超 冯支越 匡国鑫
孙 华 关海庭 陈建龙 刘 卉
刘海骅 宇文利 吴艳红 李 杨
陈征微 金顶兵 查 晶 祖嘉合
夏学銮 蒋广学 霍晓丹 魏中鹏
刘书林(《思想理论教育导刊》常务副主编)
杨守建(《中国青年研究》副主编)
彭庆红(《思想教育研究》常务副主编)
谢成宇(《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社长)
屈晓婷(《北京教育(德育)》副主编)
夏晓虹(《高校辅导员》常务副主编)
周文辉(《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社长)
李艺英(《北京教育(高教)》社长)
郑 端(《思想理论教育导刊》编辑部主任)
陈九如(《高校辅导员学刊》副主编)
毛殊凡(《中国高校社会科学》总编室主任)
主 编:王艳超
编 辑:许 凝 马丽晨 朱俊炜
王 剑 吕 媛 李婷婷
李 涛 侯欣迪 杨晓征
宋 鑫 张会峰 陈秋媛
马 博 陈珺茗 陈 卓
审 校:青年理论办公室
摘要: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高屋建瓴,发人深省。讲话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主题,提炼了“坚持真理、坚守理想,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的伟大建党精神,并以“以史为鉴、开创未来”为坐标,将中国共产党建党百年的成功经验概括总结为“九个必须”,使整篇讲话成为“两个一百年”衔接转换的纲领性文献,为以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为目标的第二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关键词: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建党精神;以史为鉴、开创未来;九个必须
2021年7月1日,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在北京天安门广场隆重举行,习近平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在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回顾与总结了中国共产党百年来的奋斗历程、丰功伟绩和成功经验,明确宣告我们党在建党百年之际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昭示了全党对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信心与决心,对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衔接与转换提出了希望、要求与期待。
一、讲话主题: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以下简称“建党百年讲话”)中指出:“中国共产党一经诞生,就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确立为自己的初心使命。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进行的一切奋斗、一切牺牲、一切创造,归结起来就是一个主题: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十个字本身并不是一个全新的概念,早在1987年,中国共产党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就明确指出,我们党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界定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阶段”。2016年7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也在回顾党史后提到:“今天,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信心、有能力实现这个目标。我们完全可以说,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一定要实现,也一定能够实现”[1]。
在建党百年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用“浴血奋战、百折不挠”“自力更生、发愤图强”“解放思想、锐意进取”“自信自强、守正创新”4组词、32个字对百年党史四个阶段,即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所取得的伟大成就进行了概括。在这样的叙述中,“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成为了一个贯穿党史百年的历史线索——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的实践经验与理论探索,归根结底就是要回答“如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历史命题。
一部中国共产党党史,就是一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史。过去一百年,我们努力的目标是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未来三十年,我们奋斗的方向依然是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既是我们对过去的总结,也是我们对未来的展望,这是整篇讲话的主题所在。
正是在这样的时间节点上,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里明确指出:“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以英勇顽强的奋斗向世界庄严宣告,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了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从“一定要实现”“一定能够实现”到“不可逆转”,是因为我们走出了成功的经验,这个经验概括起来就是:
1.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核心。1840年以来的中国史已经充分证明,没有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国人民不可能取得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历史性成就,民族复兴必然是空想。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本遵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一条既不同于西方,也不同于苏联的新路。道路决定命运,不同于西方,意味着我们走的不是通往资本主义的邪路;不同于苏联,意味着我们走的不是封闭僵化的老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来自实践、来自人民、来自真理,是已经证明了的成功之路、胜利之路。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制度保障。在持续的实践探索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得以不断完善,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逐渐走向现代化,展现出独特的发展性与创新性特征,制度优势和治理效能不断彰显。
4.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行动指南。习近平总书记在建党百年讲话中强调:“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因为马克思主义行!”马克思主义之所以在中国取得如此重大的成就,是因为中国共产党人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中,注重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走出了一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道路,产生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一大批理论成果。特别是作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其系统回答了“什么是新时代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如何在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问题,是我们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精神支柱。
二、讲话精神:提炼了32个字的伟大建党精神
习近平总书记在建党百年讲话中指出:“一百年前,中国共产党的先驱们创建了中国共产党,形成了坚持真理、坚守理想,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的伟大建党精神,这是中国共产党的精神之源。”“坚持真理、坚守理想”“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对党忠诚、不负人民”,这32字就是对我们百年来建党精神的生动概括,是我们中国共产党的精神源头。
精神是动力,是支柱,是旗帜,是号角。我们党一向有着注重精神建设的传统。毛泽东曾指出:“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无产阶级的革命精神就是由这里头出来的。”[2]邓小平也在“南巡讲话”中提到:“没有一点闯的精神,没有一点‘冒’的精神,没有一股气呀、劲呀,就走不出一条好路,走不出一条新路,就干不出新的事业。”[3]早在2004年,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总书记就在《发展出题目,改革做文章》一文中特别强调:“良好的精神状态,能极大地激发人的智慧和潜能,产生巨大的力量,从而克难制胜,成就事业。”[4]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我们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浴血奋战、百折不挠,铸就了红船精神、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等。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我们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自力更生、发愤图强,铸就了抗美援朝精神、红旗渠精神、大庆精神和铁人精神、雷锋精神、焦裕禄精神、“两弹一星”精神等。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我们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解放思想、锐意进取,铸就了改革开放精神、女排精神、抗洪精神、载人航天精神、抗震救灾精神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我们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自信自器、守正创新,铸就了探月精神、新时代北斗精神、伟大抗疫精神、脱贫攻坚精神等。一百年来,共产党人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不懈奋斗中铸就的精神谱系,随着历史的长河川流不息,代代相传,成为我们的传家宝、聚宝盆。而这一切的精神品格都源于伟大建党精神的感召与指引——“坚持真理、坚守理想”,坚持的是马克思主义,坚守的是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践行初心、担当使命”,就是牢记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就是保持不畏强敌、不惧风险、敢于斗争、勇于胜利的风骨和品质;“对党忠诚、不负人民”,就是忠诚于党、忠于人民,在党爱党、在党为党,心系人民、情系人民,忠诚一辈子,奉献一辈子。
伟大建党精神是我们的宝贵精神财富,作为新时代的共产党人,我们要不断继承并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向着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前进。
三、讲话主旨:以史为鉴、开创未来下的“九个必须”
在建党百年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围绕“以史为鉴、开创未来”这一主题,提出了“九个必须”的根本要求。从思想理论上来把握“九个必须”的重要意义必须明确以下三点:
1.注意把握“以史为鉴、开创未来”与“九个必须”的整体性与统一性。“以史为鉴、开创未来”是“九个必须”的前提与背景,二者是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以史为鉴”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与中国共产党革命、建设、改革历史经验的结合,凸显了“九个必须”的历史性与经验性;“开创未来”是在历史进程中论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由“摸着石头过河”的“石头”演变为“指南针”的过程,凸显了“九个必须”的预见性与科学性;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则是历史坐标,凸显了“九个必须”的当下现实性。只有把“以史为鉴、开创未来”与“九个必须”结合起来,才能够充分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大历史观中蕴含的宏大视野。
2.注意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体系中把握“九个必须”的科学内涵。对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基本内涵和基本方略,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分别从“八个明确”和“十四个坚持”的角度加以概括。“八个明确”和“十四个坚持”构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内容。而建党百年讲话中提到的“九个必须”不仅是对百年党史的凝练、概括和总结,也是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体系的凝练、概括和总结,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最新成果。
3.注意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把握“九个必须”的历史脉络。改革开放以来,邓小平于1979年所作的题为《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讲话是最早以“必须……”的表述总结党的成功经验的理论文献。在讲话中,邓小平提出的“必须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必须坚持无产阶级专政”(后改为“人民民主专政”)“必须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必须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等“四个必须”最终以“四项基本原则”的名义确定下来,成为党在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的重要内容,并于1997年作为党的指导思想写进党章。
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发展脉络来看,“九个必须”不仅包含了“四个必须”的全部内容,更是对其的深化与拓展,如“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坚强领导”多了“坚强”二字,体现了加强党的领导的重要性与必要性;“必须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必须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升华为包含“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必须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进一步诠释为“必须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除此之外,“九个必须”还突出强调了人民的向往、强军的意义、外交的价值、斗争的重要性、中华儿女大团结的必要性和党的建设的自我革命意义。
从历史继承性上来看,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最新理论成果的“九个必须”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创新性发展。
四、讲话寄语:青年与北京大学
对青年人的谆谆教诲始终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之一。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在不同场合提到青年是民族的未来,是国家的希望。在建党百年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特别提到:“一百年前,一群新青年高举马克思主义思想火炬,在风雨如晦的中国苦苦探寻民族复兴的前途”。这群高举马克思主义思想火炬的新青年里,有不少是来自北京大学的师生和校友,这充分说明了北京大学和中国共产党长达百年的血脉相连。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5月2日考察北京大学时指出:“北京大学是中国最早传播和研究马克思主义的地方。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和一些早期著名活动家,正是在北大工作或学习期间开始阅读马克思主义著作、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并推动了中国共产党的建立。这是北大的骄傲,也是北大的光荣。”[5]北京大学的传统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传统,就是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的传统。“百年来,几代北大人投身党领导的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始终挺立时代潮头。在党的百年发展历程中,北京大学的发展史就是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接受和拥护党的领导、积极投身民族复兴事业的历史”[6]。中国共产党早已为北京大学注入了鲜明的红色基因。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高校学习并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建党百年讲话精神的关键就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把百年党史融入思想政治课堂,让学生知党爱党、真懂真信,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培养追梦者与圆梦人。作为新文化运动的中心和五四运动的策源地,同时也是我们党在北京早期革命活动的历史见证地,北京大学使命光荣,责任重大。北大师生有责任有义务赓续红色传统,担负时代重任,与党同心、与国同行,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挺立潮头,贡献更多的智慧与力量。
作者简介:梁 田 北京大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院 助理研究员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J].求是,2021(9).
[2]毛泽东.艰苦奋斗是我们的政治本色(一九五六年十一月十五日)//毛泽东文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
[3]邓小平.邓小平南巡讲话(全文)[EB/OL],共产党员网:https://news.12371.cn/2016/01/21/ARTI1453342674674143.shtml?from=singlemessage.
[4]习近平.发展出题目,改革做文章(二○○四年三月二十五日)//之江新语[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
[5]习近平.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2018年5月2日)[N].人民日报,2018-5-3.
[6]邱水平.把党史作为立德树人的最好教科书[N].学习时报,2021-8-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