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第3期

过往期刊

  • 2022年第2期
  • 2022年第1期
  • 2021年第4期
  • 2021年第3期

编委会

封面题字: 杨 辛
主办单位:北京大学
顾 问:王义遒 林钧敬 张 彦
编委会主任:陈宝剑
副主任:陈占安   徐善东    王逸鸣

              户国栋 
委 员(以姓氏笔画为序):
王天兵    王艳超    冯支越 匡国鑫     
孙 华       关海庭    陈建龙 刘    卉    

刘海骅    宇文利    吴艳红    李   杨  

陈征微    金顶兵 查 晶 祖嘉合   

夏学銮    蒋广学 霍晓丹 魏中鹏
刘书林(《思想理论教育导刊》常务副主编)
杨守建(《中国青年研究》副主编)
彭庆红(《思想教育研究》常务副主编)
谢成宇(《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社长)

屈晓婷(《北京教育(德育)》副主编)
夏晓虹(《高校辅导员》常务副主编)
周文辉(《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社长)
李艺英(《北京教育(高教)》社长)
郑 端(《思想理论教育导刊》编辑部主任)
陈九如(《高校辅导员学刊》副主编)
毛殊凡(《中国高校社会科学》总编室主任)
主 编:王艳超
编 辑:许    凝   马丽晨   朱俊炜
               王   剑   吕    媛  李婷婷      
               李   涛  侯欣迪   杨晓征

               宋   鑫   张会峰   陈秋媛 

              马    博  陈珺茗  陈   卓              
审    校:青年理论办公室   

             

浅析研究生培养中的仪式教育——以北京大学2020届毕业生专场学位授予仪式为例

作者:陈秋媛 李 想 发布日期:2021-07-28

摘要:仪式教育是通过仪式中具有象征意义的行为,发挥引导思想情感和价值观念的作用。由于研究生阶段以学习科研为主,仪式教育在研究生培养中往往没有得到充分关注。文章尝试以北京大学2020届毕业生专场学位授予仪式为例,并由此生发,更加广泛地梳理研究生培养中各种类型的仪式教育,分析阐述仪式教育在研究生培养工作中的重要意义。

关键词:研究生;仪式教育;立德树人;过程培养

 

2020年,由于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的影响,很多2020届毕业生无法返校,只能通过“云端”参加毕业典礼,为毕业季增添了遗憾和不舍。北京大学向2020届毕业生郑重承诺,将在2021年5月校庆期间安排专场学位授予仪式。2021年5月4日上午,北京大学兑现承诺,在邱德拔体育馆举办2020届毕业生专场学位授予仪式,领导嘉宾和师生员工等齐聚一堂,共同见证特殊时刻,为近2000名返校毕业生送上祝福。此次专场学位授予仪式既补齐了2020届毕业生毕业教育的关键一环,更成为仪式教育的一次创新实践,得到2020届毕业生高度评价,受到社会各界广泛关注。

本文将重点分析北京大学2020届毕业生专场学位授予仪式所发挥的仪式教育作用,全面梳理研究生培养中各种类型的仪式教育,尝试阐述仪式教育在研究生培养工作中的重要意义。

 

一、研究生仪式教育

 

仪式通常指举行典礼等活动的程序、形式,体现为一系列具有象征意义的行为。通过具有象征意义的行为,仪式能够将组织者的思想情感和价值观念潜移默化地传递给参与者,发挥对参与者的教育引导作用,这便是仪式教育的由来。因此,在大中小学等各个学习阶段,仪式教育均是开展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方式,成为“三全育人”格局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在进入研究生阶段后,学习科研工作占据研究生日常生活的绝大部分,参与仪式的次数和时间相对较少。但这并不意味着研究生仪式教育的重要性降低、能够发挥的育人作用有限。相反,如果以一定的程序、形式为标准广义地理解仪式本身,仔细梳理研究生培养全过程,那么研究生仪式教育实际上贯穿了整个研究生培养过程,承担着重要的育人功能,值得研究生教育工作者加以深入研究和充分利用。

 

二、专场学位授予仪式中的仪式教育

 

北京大学2020届毕业生专场学位授予仪式具有两个特别之处:一是参与对象特别,以往历次学位授予仪式的绝大部分参与者是刚刚毕业、尚未离校的在校生,而此次专场学位授予仪式的参与者是从全国各地甚至是世界各地信守着与母校之间的约定、怀揣着对学位授予仪式的憧憬回校的毕业生校友;二是举办日期特别,此次专场学位授予仪式在123周年校庆日这个特殊的日子举行,从可追溯到的历史来看,1995年至今北京大学尚未在校庆日举行过学位授予仪式。由于以上两个特别之处,再加上全校相关部门和师生员工的共同努力,从教育的高度策划方案、精心设计仪式环节、周密组织仪式流程,确保了仪式的顺利举行,兑现了学校的郑重承诺,为毕业生留下了珍贵回忆,用心用情开展了一次生动的仪式教育。

(一)一诺千金的诚信教育

由于当前仍处于疫情防控常态化阶段,学校密切关注疫情动向和防疫要求,全力筹备专场学位授予仪式。2021年4月,学校组织全校相关部门召开工作协调会,商讨5月4日专场学位授予仪式相关事宜。全校相关部门各司其职,完成毕业生报名、嘉宾邀请、环节流程设计、现场全面消杀、安检测温入场等工作。此次专场学位授予仪式的如约举行,彰显了学校一诺千金、兑现承诺的豪情,是对毕业生的一次诚信教育。

(二)爱国爱校的责任教育

在专场学位授予仪式上,郝平校长代表学校全体师生员工热烈欢迎同学们回家,指出今天的相聚来之不易、弥足珍贵,是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人民,取得了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斗争重大胜利的结果。他表示,作为五四运动的策源地和党最早的活动基地,北京大学百余年来始终与国家和民族的命运紧密相连,“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五四精神”已经成为北大最鲜亮的底色,是北大人奋发有为、勇立新功的不竭动力。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希望同学们继承和发扬“五四精神”,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肩负起时代使命,永续奋斗、砥砺前行,做一名堪当大任的新时代青年。

教师代表、信息科学技术学院教授胡振江讲述了自己从出国求学到回到北大继续启程攀登科研之峰的经历,北大的科研经历使自己完成了由“做梦者”向“造梦者”的蜕变。希望同学们在未来一个又一个特殊的年代,回归赤诚坚韧的“求真之心”,在时代的浮尘中擦亮它,重新启程。

校长致辞和教师代表发言两个环节,为毕业生送上殷切嘱托与谆谆寄语,完成以爱党爱国和“五四精神”为主题的毕业最后一课,勉励毕业生肩负起时代使命、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是对毕业生的一次责任教育。

(三)饮水思源的感恩教育

每位毕业生完成学习科研任务顺利毕业,离不开众多学校教职工和关注学生成长的校外人士的辛勤付出和无私奉献。此次专场学位授予仪式设有献花环节,毕业生代表向教职工、中学校长和捐赠方代表献花,一束束鲜花汇集所有莘莘学子对他们的爱戴之心和感恩之情,离别之际的饮水思源,是对毕业生的一次感恩教育。

(四)荣辱与共的荣誉教育

1.集体佩戴校徽环节

校徽是一所学校的象征与标志,在师生心中包含着自豪与荣耀,以及对母校的归属之情。佩戴校徽是一名学生的行为规范。此次专场学位授予仪式特别增设集体佩戴纪念款校徽环节。 纪念校徽正面按惯例制作(本科生白底红字、研究生橙底白字),背面刻有“2021年5月4日  学位授予仪式留念”(分上下两行)字样。校徽制作采用珐琅工艺,颜色鲜艳,表面光滑,精质高雅。

校徽与校庆和学位授予仪式相结合具有特殊的纪念意义。在北京大学123周年校庆日这个特殊的日子举行学位授予仪式并佩戴上校徽,饱含深意。“1-2-3”是齐心奋进的号召,在建党100周年、“十四五”盛大开局、脱贫攻坚取得全面胜利之际,号召毕业生向着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奋勇前进;“1-2-3”是饱含深情的祝福,祝愿毕业生一步一个脚印地前行,不断地在学习、工作和生活中获得新的收获,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者和追梦人。仪式上举行具有纪念意义的佩戴校徽环节,纪念这个庄严而神圣的时刻,将使“北京大学”四个字成为毕业生们一生的印记。

通过佩戴校徽的过程,毕业生们重温了北大精神,接受了校史教育,这也是“四史”教育的重要内容,体现了北大育人为本、立德树人的理念;通过佩戴校徽,毕业生们感受母校深情、书写家国情怀,体会到了母校对每一位校友的珍视,增强了对学校的认同感、对国家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2.博士成为全场焦点

“我与校长的合影投在了会场大屏幕上!”在电视台的配合下,一台摄像机特写拍摄每位博士与校长合影的过程,并投射到场内大屏幕上。此时,每位博士都是全场的焦点,在学位评定委员会主席、校长的陪伴下,在所有师生的见证下,迎来自己在北大多年学习时光的高光时刻,给自己的博士生涯画上圆满的句号。

“我的名字出现在了会场大屏幕上!”研究生院整理汇总2020届全校博士学位获得者名单,每位博士的名字按院系滚动出现在会场大屏幕上。参加学位授予仪式的博士们纷纷举起手机,拍摄书写着自己和同学名字的画面;没有参加学位授予仪式的博士们,也一道“来到”现场,感受母校为他们准备的隆重而庄严的盛会。

在学校眼中,每位博士都是唯一和独特的,都值得享受母校为你举行的“专场”。在便于博士之间拍摄留念的同时,“我在大屏幕”系列突显了北大博士的独一无二,提升了北大博士的荣誉感、归属感、认同感。

 

三、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的仪式教育

 

上述2020届毕业生专场学位授予仪式是一种具有代表性的研究生仪式教育。研究生仪式教育种类丰富,贯穿整个研究生培养过程,按照时间顺序,可以大致分为新生入学仪式教育、培养过程仪式教育、毕业答辩仪式教育三个阶段。

(一)新生入学仪式教育

新生入学阶段集中了绝大部分具有典型仪式特点的研究生仪式教育。一是开学典礼,校长致辞、教师代表发言对新生未来的学习科研生活提出叮嘱与希望,新生代表发言表达对北大生活的无限憧憬与目标方向,新生在嘉宾、老师们的共同见证下集体佩戴校徽,完成了一次身份转变,是一次对学校的归属与认同教育。二是研究生新生入学第一课暨培养说明会,校领导亲自授课,回顾北京大学和北大研究生教育的历史与发展历程,结合不同时期优秀校友或在校生事迹介绍北大传统与北大精神,实现了一次生动的校史教育;研究生院负责人对北大研究生培养工作进行全面系统的说明,为新生了解适应研究生学习科研生活提供支持。

此外,由于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研究生招生复试采取在线形式进行,在进行设备调试和在线复试等一系列程序的过程中,事实上完成了对所有考生的一次规则意识和专业知识的教育和训练。

(二)培养过程仪式教育

研究生的培养过程以学习科研活动为主,其中所包含的仪式教育元素容易被忽视。研究生的培养过程包括课程学习、研究生导师确定、学科综合考试、毕业论文开题、毕业论文预答辩等环节。在较大时间跨度的层面,这些环节构成了一场研究生培养“仪式”,同时,每一个环节本身也是一个里程碑,是具备一定程序、形式的仪式。因此,按照培养计划按时高质量完成这些环节,既有利于研究生顺利开展学习科研工作,也有利于锻炼研究生稳扎稳打、脚踏实地的意志品质。

2020年12月,研究生院发布了《北京大学关于加强博士研究生培养过程管理的意见》,要求各院系依据研究生培养方案和培养计划,加强过程管理,落实培养环节,建立“研究生学业年度报告”制度,开展博士生年度审核。通过完成年度报告、年度审核相关程序的开展,能够引导研究生系统总结一年来的学习科研情况,培养研究生自我反思、自我完善的能力,推动优秀的学生不断攀登学术研究高峰,帮助迷茫的学生少走弯路、化解学业风险。

(三)毕业答辩仪式教育

毕业答辩是对研究生培养成果的最终检验。毕业答辩具有较为严格的程序,大致分为8个步骤:1.主席宣布答辩委员会名单、主持各项议程;2.导师介绍研究生的学习科研情况;3答辩学生报告论文的主要内容;4.委员及列席人员提问,答辩学生答辩;5.休会,非答辩委员会成员退场回避,学位申请人的导师应回避下一阶段的评议(若导师为答辩委员,可以投票);6.答辩委员会举行会议,宣读导师和论文评阅人的学术评语;对论文及答辩情况进行评议(导师回避);以不记名投票方式进行表决;形成答辩委员会决议书;全体答辩委员签署答辩委员会决议书;7.复会,主席宣布表决结果和答辩委员会决议;8.主席宣布答辩会结束。虽然毕业答辩程序步骤较多,但是每一步骤均发挥着总结学习科研情况、展示学术训练成果、接受专家学者学术评议等的特定作用,是一次对研究生的关乎学术、程序与规范的教育。

 

四、研究生仪式教育的重要意义

 

研究生仪式教育贯穿研究生培养始终,与学习科研训练相辅相成,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对于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加强研究生全过程培养、促进研究生成长成才多重转变具有重要意义。

(一)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由于研究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学科知识储备、问题分析能力以及对待人、事、物的基本价值取向,这便对高校在研究生群体中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等立德树人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灌输式的说教通常效果不佳,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方式往往能够取得良好效果。从方式方法来看,仪式教育中仪式所发挥的将组织者的思想情感和价值观念潜移默化地传递给参与者的作用恰恰是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最需要的。从思想主题来看,开学典礼、新生入学第一课、毕业典礼、学位授予仪式等仪式一般涉及爱国爱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四史”教育、爱校教育、校史教育等主题,这与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内容高度契合。因此,研究生仪式教育能够在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发挥积极的教育引导作用,有利于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增强研究生对党、国家、社会、学校的归属感和认同感,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二)加强研究生全过程培养

研究生教育作为国民教育的最高层次,是培养高端人才的重要途径,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高等教育质量和国际竞争力的直接体现。随着研究生教育由规模扩张向高质量发展迈进,研究生全过程培养越来越受到关注。过程培养质量往往难以衡量,需要通过培养环节把控加以考察。而仪式具有严谨、规矩、庄重的特点,因此,突出培养环节的仪式性能够促使研究生更加重视每一个培养环节,加强日常学习科研积累,稳扎稳打完成每一个培养阶段,推动研究生培养质量不断提升。

(三)促进成长成才多重转变

习近平总书记对研究生教育工作曾作出重要指示,强调研究生教育在培养造就大批德才兼备的高层次人才方面具有重要作用。由研究生成长为高层次人才离不开一次次仪式的中介,且需要经历时间、空间和角色等的多重转变。在开学典礼、毕业典礼、学位授予仪式与培养过程各个环节前后,研究生进入学业、科研或生活的新阶段,会发生时间上的转变;从进入学校到离开学校、从教室学习到实验室科研,会发生空间上的转变;从新生到在校生再到毕业生,会发生角色上的转变。一次次仪式教育的开展激励着研究生适应多重转变,使他们在每一个阶段拼搏努力,最终促进研究生成长为适应党和国家发展需要的高层次人才。

 

 

作者简介:陈秋媛 北京大学研究生院综合办公室副主任 助理研究员

     李 想 北京大学研究生院综合办公室干部 研究实习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