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第3期

过往期刊

  • 2022年第2期
  • 2022年第1期
  • 2021年第4期
  • 2021年第3期

编委会

封面题字: 杨 辛
主办单位:北京大学
顾 问:王义遒 林钧敬 张 彦
编委会主任:陈宝剑
副主任:陈占安   徐善东    王逸鸣

              户国栋 
委 员(以姓氏笔画为序):
王天兵    王艳超    冯支越 匡国鑫     
孙 华       关海庭    陈建龙 刘    卉    

刘海骅    宇文利    吴艳红    李   杨  

陈征微    金顶兵 查 晶 祖嘉合   

夏学銮    蒋广学 霍晓丹 魏中鹏
刘书林(《思想理论教育导刊》常务副主编)
杨守建(《中国青年研究》副主编)
彭庆红(《思想教育研究》常务副主编)
谢成宇(《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社长)

屈晓婷(《北京教育(德育)》副主编)
夏晓虹(《高校辅导员》常务副主编)
周文辉(《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社长)
李艺英(《北京教育(高教)》社长)
郑 端(《思想理论教育导刊》编辑部主任)
陈九如(《高校辅导员学刊》副主编)
毛殊凡(《中国高校社会科学》总编室主任)
主 编:王艳超
编 辑:许    凝   马丽晨   朱俊炜
               王   剑   吕    媛  李婷婷      
               李   涛  侯欣迪   杨晓征

               宋   鑫   张会峰   陈秋媛 

              马    博  陈珺茗  陈   卓              
审    校:青年理论办公室   

             

从“薪火班”看选调生工作“后半篇文章”的三个着力点

作者:陈征微 张 勇 张 雯 发布日期:2021-07-28

 

摘要:高校加强基层就业引导,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政治意义,文章分析了延伸工作链条、做好选调生工作“后半篇文章”的必要性。以北京大学选调生返校培训“薪火班”为例,具体分析其“后半篇文章”效果,包括与选调生实现情感共鸣、为选调生成长鼓劲赋能、促进在校生与选调生交流。基于案例,文章总结提出选调生工作“后半篇文章”的三个着力点,具体包括基于高校人文精神,满足情感需求;基于高校资源优势,支持成长诉求;基于立德树人使命,整合交流平台。

关键词:“薪火班”;选调生工作;后半篇文章;着力点

 

我们党历来高度重视引导大学生到基层培养锻炼,夯实基层组织建设的同时,培育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1983年,中组部印发《关于选调应届优秀大学毕业生到基层培养锻炼的通知》,自此选调生工作成为一项制度性安排。党的十八大以来,作为干部队伍源头建设的基础性工程,以及培养高素质管理人才的战略性工程,各地组织部门日趋重视从重点院校定向引进优秀毕业生,选调生逐渐成为重点院校引导毕业生赴基层和西部地区工作的主渠道。

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将开启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征程。1月28日,中央政治局审议《关于加强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意见》,强调要从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和维护国家政权安全的高度,深刻认识做好基层治理工作的重要性。为政之要,惟在得人。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高校以选调生工作为抓手,进一步做好基层就业引导,努力保证党的事业薪火相传、后继有人,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政治意义。

 

一、选调生工作“后半篇文章”的缘起与发展

 

所谓“后半篇文章”,是指毕业生作为选调生离校后,学校仍然以多种形式对其持续关注、关心、关怀,为其干事创业加油鼓劲。目前,从高校角度,围绕选调生工作形成了“扶上马、送一程、关怀一辈子”的普遍共识,具体举措包括举办基层校友论坛、校领导赴地方看望慰问等。

究其原因,选调生工作不同于一般意义的“找工作”,是组织行为的体现。

1993年起,高校学生就业实行毕业生自主择业、用人单位择优录用的双向选择制度,经历近30年发展,一个成熟的就业市场已基本建立,政府、企业、学校、学生的责权边界基本明确。通常情况下,学校就业部门是学生和用人单位对接的桥梁,包括岗位提供/信息发布、手续办理/入职协助,以及围绕“选择”这一关键问题,提供关于自我认知的生涯规划指导。

但是,与互联网、金融、教育培训等热门行业比较,由于定向选调生项目启动较晚,同时很长一段时期招录省份和岗位数量总体偏少,造成了不少在校生对其相对陌生,为此在就业市场中还处于竞争力培育的阶段。围绕服务国家战略、体现学校育人导向,此时学校就业部门不能仅仅作为用人单位与学生的信息桥梁,而是需要发挥教育者的引导作用,帮助学生更多关注扎根基层一线对个人社会价值的满足,开展精神层面的激励,从而对学生求职动机进行“纠偏”,对求职结果进行有意识“干预”,为基层治理现代化建设源源不断输送优秀人才,从根本上改善干部队伍来源结构。

既然是组织行为,也就意味着学生离校不是工作的终止,而是一个新阶段的开始。从对党的事业负责任的角度,鼓励毕业生奔赴基层只是第一步,更为关键的是发挥作用、实现成长、做出贡献,也就是常说的“下得去、待得住、干得好”。学校要聚焦校内与校外的“衔接”问题,与组织部门加强联动,实现工作链条的延伸,基层就业引导不是“一阵子”而是“一辈子”。

                          

1:组织行为视野下的选调生工作链条

选调生工作“后半篇文章”突破了最初的高校和地方组织部门“各管一段”的基本模式,即从时间逻辑上,高校负责在校生教育引导、而地方组织部门负责选调生招录使用。实践探索的动态过程中,在校友情感、岗位资源、网络技术等因素的共同作用下,高校、地方组织部门、在校生、选调生这四者构架起了新的关系图谱。最突出的一点,是在高校与组织部门的推动下,在校生与选调生建立了稳固的双向互动,具体形式包括选调生招录宣讲、职业分享沙龙、实习实践期间面对面访谈等,此外基于问题咨询导向的个体自发性联系也日益密切。

                         

图2:当前选调生工作的关系图谱

种动态变化,促使学校从校内教育培养的角度,围绕基层就业引导,需要拓展选调生工作“后半篇文章”的着眼点——尽管目标群体是选调生,但也不能忽视选调生对在校生职业生涯规划的作用,需要因势利导,将网络环境中随机的自发联系纳入组织视野,发挥选调生积极作用,为在校生不仅提供当前最为关注的就业信息咨询,而且讲好“小我”融入“大我”的奋斗故事与成长感悟,引导在校生思考更为重要的职业选择背后的价值实现。

 

二、“薪火班”举办及其“后半篇文章”的效果分析

 

北京大学始终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2018年提出重点领域就业引导“红绿蓝”三色战略,2019年启动深入基层“薪火计划”。聚焦基层治理能力现代化主题,2019年10月和2020年10月,先后举办了“薪火班”一期、二期,邀请各地北大选调生返校培训一周。学生就业指导服务中心、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院、研究生院等三家主办单位,在梳理各自优势的基础上充分整合资源、精心设计课程。这一形式在全国高校属首次,试点取得积极效果,学校党委已明确提出“薪火班”要长期举办。

(一)涵养初心,与选调生实现情感共鸣

近年来,就业中心基于日趋完善的信息数据库,加强对选调生的调研力度。“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中,针对收集反馈的工作3-5年很容易出现的“职业倦怠”情况,拓展毕业生服务功能,启动策划首次邀请选调生返校培训。

“薪火班”是北京大学迄今为止唯一一个由学校组织的成规模毕业返校培训活动,充分体现了对基层就业毕业生“扶上马、送一程、关怀一辈子”的负责任态度。学校主要领导出席相关活动,与学员亲切交流。培训安排上,注重情境还原和情感共鸣,学员在湖光塔影中再次感受北大文化滋养,重温北大人家国情怀,相互加油鼓劲,坚定干事创业的信心。学员收到邀请以后,纷纷表示非常意外、非常惊喜、非常期待。

(二)体现优势,为选调生成长鼓劲赋能

北京大学学科门类齐全、学术底蕴深厚,这是学校的宝贵资源。“薪火班” 学员由各地组织部门依据学校提供计划指标进行推荐,建议资格中明确提出向多年工作在乡镇、街道等基层一线的干部倾斜。结合其日常工作的需要,培训坚持历史和现实相贯通、国际和国内相关联、理论和实际相结合。

聚焦基层治理能力,三家主办单位精心安排课程,以学习培训为主要特色,着力服务信仰锻造、能力提升。一是坚持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邀请专家学者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专题导读,组织学员参观校史馆、香山革命纪念馆、沙滩红楼等,与援鄂医疗队队员共同学习近平总书记给北京大学援鄂医疗队全体“90后”党员回信,开展经典著作集体阅读,通过多种形式强化学员政治素养和理论武装。二是授课均为名师大家,以理论讲解、案例分享等方式,从政治、经济、法律、社会、文化、卫生、生态、科技等方向,向学员讲授当前基层治理面临主要矛盾的学术动态与政策背景。三是针对学员差异化需求,坚持小班研讨,围绕“基层治理的实践与思考”,邀请知名教授进行发言点评,指导学员更深刻理解新时代、新要求、新任务。学员对此普遍反馈认为“很及时、很解渴、很有用”,坚定表态北大选调生在新长征路上要有新作为。

(三)实现统筹,促进在校生与选调生交流

“薪火班”的举办,与学校既有社会实践项目形成了“走出去”与“请进来”的互补。“薪火班”一期时,新疆选调生钟梓欧受邀为全校入党积极分子上党课,十余家单位邀请学员中的院友返回院系,以专题报告形式分享职业选择的初心与北大人的使命,取得强烈反响,学生评价认为“真诚和真实最能打动人”。“薪火班”二期时,全体学员走上《形势与政策》课程讲台,面向2000余名2020级本科新生,讲解新时代中国基层实际与治理实践;在首个“选调咨询开放日”,为超过600名2021届毕业生求职选择提供指导,就基层成长帮助建立科学规划。

针对在校生关心生涯规划的现实情况,学校从“薪火班”学员中选拔代表,上典礼、进课堂、上网络,拍摄视频片,出版《北大选调生:我在抗疫一线》《圆梦初心:北大选调生榜样故事》《北大选调生:90后青春故事会》等系列图书,多种形式分享呈现青春奋斗历程,发挥榜样作用,创新性开展事业观教育。

 

三、关于选调生工作“后半篇文章”着力点的思考

 

(一)基于高校人文精神,满足情感需求

毕业生响应党的号召,放弃舒适环境和优厚待遇,主动选择奔赴基层一线和西部地区就业,这是青年一代与党同心、与国同行的最直接体现。从高校角度,积极引导这种选择、充分肯定这种选择,以及持续支持这种选择,这三者是紧密关联的。

母校是毕业生永远的精神家园,具有特殊的情感依恋关系。由此,在从学生到干部的身份转变,以及从校园到基层的环境转变中,高校可以在组织部门的协助下开展有温度的关心关怀,让毕业生感到“母校一直在身边”,既是对毕业生扎根基层职业选择的充分肯定,也是对在校生进一步明确学校育人导向。

(二)基于高校资源优势,支持成长诉求

年轻干部是基层治理的有生力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提高解决实际问题能力,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高校学术和智力资源对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具有积极推动作用,理论与实践的再结合,对选调生履职能力提升意义重大,是高校主动参与年轻干部培养这一重大工程的责任体现。

学校关心选调生成长,有态度更要有行动,特别是工作以后聚焦成长抓保障。学校需要立足自身定位,密切与组织部门的互动,将联系选调生的情感纽带,拓展为促进地方发展的合作桥梁,建立完善的基层服务促进机制。

(三)基于立德树人使命,整合交流平台

基层就业引导本身就是思政教育,通过解决实际问题与解决思想问题相结合,引导在校学生不断增进政治认同、思想认同、情感认同,把爱国之情、强国之志转化为报国之行,营造将个人成长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连的浓厚校园文化氛围。

应当看到,目前高校毕业生对“基层”的了解还非常欠缺,一方面高校生源结构在发生变化,另一方面网络成为在校生信息来源的重要渠道,“以为的基层”与“真实的基层”相去甚远。这种状况不利于基层就业引导,也不能对思政教育形成“反哺式”支撑。

为此需要整合交流平台,最大限度发挥选调生朋辈引领作用,让有信仰的人讲信仰,以青春榜样领航有志青年。其优势在于,真实的个人经历最能打动人,既讲清楚优点也不回避矛盾,既鼓励追求个人社会价值的实现也不忘提醒要做好应对各种困难的准备,帮助学生在全面了解后作出理性选择,科学规划职业生涯,尽可能避免选择基层后“水土不服”的问题。

 

 

作者简介:陈征微 北京大学学生就业指导服务中心主任 副教授

张 勇 北京大学学生就业指导服务中心副主任、会议中心副主任 讲师

张 雯 北京大学学生就业指导服务中心干部 助教

 

注释:

①选调生,是各省党委组织部门有计划地从高等院校选调品学兼优的应届大学本科及其以上毕业生到基层工作,作为党政领导干部后备人选和县级以上党政机关高素质的工作人员人选进行重点培养的群体的简称。

②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青年一代要见风雨、经磨砺,勇于到基层“墩墩苗”。2013年1月,他在甘肃兰州视察期间指出,“基层工作很重要,基础不牢,地动山摇”。2013年5月,在天津考察过程中,他勉励当代大学生“志存高远、脚踏实地,转变择业观念,坚持从实际出发,勇于到基层一线和艰苦地方去”。2016年12月的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他提出“要鼓励高校学生把视线投向国家发展的航程,把汗水洒在艰苦创业的舞台,到基层去、到西部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2020年3月,在给北京大学援鄂医疗队全体“90后”党员的回信中,他寄语青年一代“让青春在党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绽放绚丽之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