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第3期

过往期刊

  • 2022年第2期
  • 2022年第1期
  • 2021年第4期
  • 2021年第3期

编委会

封面题字: 杨 辛
主办单位:北京大学
顾 问:王义遒 林钧敬 张 彦
编委会主任:陈宝剑
副主任:陈占安   徐善东    王逸鸣

              户国栋 
委 员(以姓氏笔画为序):
王天兵    王艳超    冯支越 匡国鑫     
孙 华       关海庭    陈建龙 刘    卉    

刘海骅    宇文利    吴艳红    李   杨  

陈征微    金顶兵 查 晶 祖嘉合   

夏学銮    蒋广学 霍晓丹 魏中鹏
刘书林(《思想理论教育导刊》常务副主编)
杨守建(《中国青年研究》副主编)
彭庆红(《思想教育研究》常务副主编)
谢成宇(《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社长)

屈晓婷(《北京教育(德育)》副主编)
夏晓虹(《高校辅导员》常务副主编)
周文辉(《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社长)
李艺英(《北京教育(高教)》社长)
郑 端(《思想理论教育导刊》编辑部主任)
陈九如(《高校辅导员学刊》副主编)
毛殊凡(《中国高校社会科学》总编室主任)
主 编:王艳超
编 辑:许    凝   马丽晨   朱俊炜
               王   剑   吕    媛  李婷婷      
               李   涛  侯欣迪   杨晓征

               宋   鑫   张会峰   陈秋媛 

              马    博  陈珺茗  陈   卓              
审    校:青年理论办公室   

             

身体和灵魂都只活一次——学到只睡一小时不值得宣传

作者:肖宇睿 发布日期:2021-05-31

近来,各大媒体平台流行起公布“学霸时间安排”,一张张严谨有序的时间表中,我们看到了学霸们一丝不苟,自律自强的精神,更是有人从中看到了“孩子的榜样,中国的未来”。然而,愈演愈烈的“时间表展示”中,产生了些许极端的现象,媒体将学霸的时间表公开,上面赫然显示着他们学习到凌晨两点、四点,甚至是六点的安排。

这不禁令人费解:“身体和灵魂,固然总要有一个在路上,可是,身体和灵魂不是都只能活一次吗?”的确,“学霸”甚至“学神”的存在不可否认,有一小部分人是适应甚至喜欢高强度学习与工作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物钟和作息习惯。

然而,并不是大部分人能够适应“只睡一小时”的。我们惊异的不是世界上竟有这样的人,而是媒体何必宣扬、崇尚这种做法。无论是家长们的“鸡娃”现象,还是打工人的“996”“007”,成年人和未成年人都已经生活在和周围人不停比较的辛苦之中,媒体再推波助澜,不由让人觉得,今晚早睡是不是有错?

 

一、学固无止境,眠亦有“刚需”

 

古代确实有“悬梁刺股”之孙敬与苏秦,勤奋学习也确实值得尊敬,然而就算以悬梁刺股的方式强行跳过困意一遍一遍的来袭,也抵挡不住一个人对睡眠的“刚需”。古人进入黑夜后想看书未必有充足光线,何时困倦入眠亦未可知,而今有灯,有咖啡,精确到只睡一个小时更为可行,可想而知,当代人熬夜看书恐怕与古人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

睡眠是每一个人的“刚需”,现实中确实存在少数人对睡眠有着更少的需要,凭借适合熬夜的体质挑灯夜战,在自己的领域发光放热。我们也赞扬黄大年先生“争分夺秒”为祖国开辟新的技术领域,敬佩南仁东先生“二十四载”为天眼无私奉献,赞扬之余,我们是否会惋惜,惋惜英才消逝,惋惜生命脆弱。

灵魂的旅行,很重要,我们爱知识,爱智慧,希望用知识来帮助身边的人,帮助国家、民族。可是,当我们第二天顶着黑眼圈坐在教室,听着课却昏昏欲睡毫无所获时,是否会后悔昨天没好好睡一觉;当我们再看到高校学生在教室自习时猝死的新闻时,心头除了惋惜、后怕,是不是应该反思一下,值得赞扬和学习的究竟是好学的精神还是那张塞满了的“时间表”。

 

二、学习与身体,不妨为“双标”

 

有趣的是,许多外国人对中国人的印象恰恰有两方面:善于学习、会武术。出国留学的学生们,往往能证实前者,而对于后者,非但武术鲜有人会,基本的身体素质,往往难以和外国人相比。整日沉浸在学习中,“废寝忘食”,最终赢得了一个出国的机会或是一份高薪的职业,是否导致了学生们在身体素质上的“偏科”。

近代以来,“东亚病夫”的帽子扣在中国人民的头上。美剧《破产姐妹》中,一名华裔演员饰演的角色,憨,在剧中是小酒店的老板,却始终被员工嘲笑他的身高,这也体现了一直以来西方眼中中国人矮小瘦弱的刻板印象。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经济社会的发展,体育健儿在体育领域崭露头角,甩开了那顶“特殊的帽子”,可是,还有一顶“普遍的帽子”留在了人们心里,人们心里,对体育、身体的重视,远不如学习。

不少年轻人说自己喜欢某项运动,只是喜欢看别人动。事业的成功,国家的兴旺发达,民族的伟大复兴,似乎只有通过学习,我们才能参与其中,果真如此吗?早在1919年,蔡元培先生就提出了前瞻性的主张:“完全人格,首在体育”,认为只有重视体育、锻炼体格,才能健全人格、建设家国。

当今社会,我们更加应当提倡学习与体质两项标准,德育和体育齐头并进。让学生们既重视自己的学习,又爱惜自己的身体。这是对每个学生的生命负责,也是树立中国形象的一环。

 

三、流水不腐,户枢不蠹;人之形体,其亦由是

 

过去是社会发展太慢,人们难以明白体育的重要性,而今却是社会发展太快,人们容易忽略体育的重要性。

青年毛泽东在《体育之研究》中早已提出:“国力苶弱,武风不振,民族之体质,日趋轻细。此甚可忧之现象也。”蒋南翔先生曾在清华提出“为祖国健康工作五十年”的口号,我深以为然。如今体育老师仍在讨论:“如果大学生征兵标准下调,将来真要完成作战任务的时候,他们行吗?”

学生时代,既是积累知识,打好知识大厦地基的时候,也是锻炼身体,打好身体素质地基的时候。只休息一两个小时,且不论参与体育锻炼的危险性,光是为学习提供动力也难以长久。

身体之于灵魂,如灯油之于光芒。光芒耀眼固然重要,可是转瞬即逝的事物在美好背后留给人们的还有对生命的珍惜。媒体不应渲染出“以时光换荣光”的紧张气氛,须知,“身体和灵魂都只能活一次”。

 

 

作者简介:肖宇睿    北京大学哲学系2020级本科生

李许婕对本文亦有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