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第3期

过往期刊

  • 2022年第2期
  • 2022年第1期
  • 2021年第4期
  • 2021年第3期

编委会

封面题字: 杨 辛
主办单位:北京大学
顾 问:王义遒 林钧敬 张 彦
编委会主任:陈宝剑
副主任:陈占安   徐善东    王逸鸣

              户国栋 
委 员(以姓氏笔画为序):
王天兵    王艳超    冯支越 匡国鑫     
孙 华       关海庭    陈建龙 刘    卉    

刘海骅    宇文利    吴艳红    李   杨  

陈征微    金顶兵 查 晶 祖嘉合   

夏学銮    蒋广学 霍晓丹 魏中鹏
刘书林(《思想理论教育导刊》常务副主编)
杨守建(《中国青年研究》副主编)
彭庆红(《思想教育研究》常务副主编)
谢成宇(《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社长)

屈晓婷(《北京教育(德育)》副主编)
夏晓虹(《高校辅导员》常务副主编)
周文辉(《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社长)
李艺英(《北京教育(高教)》社长)
郑 端(《思想理论教育导刊》编辑部主任)
陈九如(《高校辅导员学刊》副主编)
毛殊凡(《中国高校社会科学》总编室主任)
主 编:王艳超
编 辑:许    凝   马丽晨   朱俊炜
               王   剑   吕    媛  李婷婷      
               李   涛  侯欣迪   杨晓征

               宋   鑫   张会峰   陈秋媛 

              马    博  陈珺茗  陈   卓              
审    校:青年理论办公室   

             

新冠肺炎疫情背景下医学院校学生社会实践路径探究

作者:王双佳 张景怡 黄 薇 段瑞阳 彭春晓 发布日期:2021-05-31

摘要:社会实践对于大学生的发展与成长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新冠肺炎疫情为医学院校学生社会实践带来了新的挑战和考验,同时也带来了反思和契机。在新冠肺炎疫情特殊时期,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从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优化指导教师队伍结构、树牢专业认同感和归属感、拓展实践活动实施四个维度,为医学院校学生社会实践路径探究提供了宝贵经验。

关键词:新冠肺炎疫情;学生;社会实践

 

2020年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先后给在北京大学首钢医院实习的西藏大学医学院学生和北京大学援鄂医疗队全体“90后”党员回信,勉励广大青年“努力在为人民服务中茁壮成长、在艰苦奋斗中砥砺意志品质、在实践中增长工作本领”。“让青春在党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绽放绚丽之花”成为各高校扎实推进实践育人工作的愿景目标和前进方向。

2020年7至8月,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紧扣高校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并积极落实学院“培养公共卫生未来领军人才”的人才培养目标,组建了25支团队开展暑期社会实践。包括本科生和研究生在内的215名同学积极参与,分别在内蒙古、福建、广东、四川、湖南、河南等20多个省市,实地开展志愿服务、脱贫攻坚、环境保护等方面的调研和思政实践工作。通过创新性地在抗击疫情、共克时艰的背景下开展社会实践工作,有效激发了预防医学青年学子对于专业学习的深度思考,加深了对国家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医疗卫生现状的认识,厚植家国情怀、激发公卫担当于全过程教育教学之中。

一、社会实践对于大学生发展与成长的重要意义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作出一系列关于实践育人的重要论述,强调要重视实践育人,坚持教育同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广泛开展各类社会实践,让学生在亲身参与中认识国情、了解社会、受教育、长才干[1]。大学生社会实践已成为高校实践育人的根本途径、素质教育的重要载体以及立德树人工作的有力抓手,对于大学生的发展与成长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是有助于增强社会阅历和人际交往能力。社会实践使大学生与社会、成年人及各类社会组织处于紧密的互动关系中[2]。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大学生接受了社会全方位的教育和锻炼,能够更加深入地认识社会,明确自己的社会位置,为未来担当新的社会角色做好思想准备。与外界的互动增加,对于自己和他人的认识也会更加全面深刻,在处理人际关系时也会变得更加包容自信,注重友好和团结。

二是有助于培养创新能力。在社会实践过程中,大学生不再是一个被动的接受者,而是一个主动的参与者,能够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不断开放自己的思维,打破原有的思维定势,从不同的角度去分析和思考新问题,培养开拓创新实践能力。

三是有助于完善知识结构。大学生在社会实践中深入基层和一线,用专业知识服务社会,帮助群众解决实际问题,有助于在实践中进一步树立专业目标。同时,通过广泛了解民意民情,认识知识技能和社会需求之间的差距,不断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和能力,提升基于解决问题的专业课学习热情。

二、新冠肺炎疫情对于医学院校学生社会实践的影响和启示

(一)带来新的挑战和考验

2020年高校暑期来临之前,虽然我国的新冠肺炎疫情已经得到了有效控制,进入了常态化疫情防控阶段,但疫情形势仍有反复,外防输入、内防反弹的任务依然艰巨。非毕业年级学生尚未返校,组织学生开展跨地域线下实践存在一定风险,这给学生暑期社会实践的开展带来了新的挑战和考验。

(二)扩大社会实践的覆盖面和同一地点社会实践的可持续性

疫情使得同学们分散在祖国大江南北,可以围绕实践主题,线上组建社会实践团队,在各自所在地级市内(如所在村镇、社区或地方政府、企业等)进行线下调研,并就不同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开展比较研究,反而扩大了社会实践的覆盖面。

一项高质量的社会实践需要精心的设计和规划,以及效果的反馈和评估。通过社会实践来观察国情和改变现状,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实现的。每年参加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的队伍很多,但持续时间较短,同一支队伍每年都去同一个地方持续追踪实践目标效果的机会较少,实践的质量和预期效果难以得到保证,甚至还给当地带来负面影响,这是众多大学生社会实践团队的不足之处。2020年暑期,因为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大学生在各自家乡属地开展实践,在最熟悉的地方和未来最容易返回的地方开展实践,能够连续多年进行持续性观察和研究,有助于深入挖掘实践内容和成效,为后疫情时代的大学生暑期实践活动提供了新思路。

(三)“危”与“机”并存,增强学生对于专业的思考和认同感

新冠肺炎疫情使公共卫生再度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为我国公共卫生教育发展带来新的反思和契机。健康中国的战略需求和预防为主的卫生方针,加之本次疫情对国家经济社会和人民健康带来的巨大影响,对我国公共卫生体系改革发展提出了迫切需求,而相关的公共卫生教育与人才培养是最基础性和根本性的工作[3]。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要求学生“在学中干、在干中学”。新冠肺炎疫情的出现,是预防医学专业学生对于专业进行深度思考的重要契机,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我国国情和公共卫生现状的认识与理解,还能提高学生发现、分析、解决公共卫生实际问题的能力和水平,从而获得对于专业的深度认同感。

三、新冠肺炎疫情背景下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学生社会实践的路径探索

(一)实践过程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学生是整个社会实践过程的主体,实践过程要充分了解学生的需求,尊重学生的意愿,如果社会实践中指导教师参与过多,学生只是成为了教师实践思想的执行者,就会严重打击学生的积极性,学生缺乏主动思考和积极作为,实践效果将会大打折扣;但学生的社会经验少,对于社会实情和所学专业的认知还不够深入,如果只考虑学生的兴趣,缺乏专业教师的指导,社会实践的方向容易偏离,深度和意义会有所欠缺。2020年暑期社会实践,因为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学生遍布祖国各地,公卫学院的指导教师无法亲临前线指导,学院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以及专业进行自主选题和实践,指导教师引导学生注重观察和思考社会现象,思考所学专业和社会现象的关系,思考自身未来的职业规划。在实践过程中,指导教师始终和学生保持一致,给予学生精神上的支持、专业知识上的指导、帮助与社会机构搭桥牵线,使学生的潜能得到了充分挖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增强,与人沟通的能力得到了提升,最终涌现出了许多优秀的实践成果。

(二)优化社会实践指导教师队伍结构,升华实践效果

大学生社会实践是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大学生自身社会化的重要途径,是理论应用于实践,提升专业水平的载体。2020年暑期社会实践,公卫学院进一步优化了社会实践指导教师队伍结构,在依靠长期从事思政工作、专职辅导员、团干部的基础上,还积极吸纳了一批专业课教师加入队伍中来。前者侧重于引领大学生深入了解参加社会实践的意义和价值体系,强化修身立德。后者侧重于解决学生“理论与实践脱节”“专业素养欠缺”“研究视野不够开阔”等问题,教师还能通过解答学生疑惑,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方向和计划,实现教学相长。结构合理、专业扎实和素质过硬的指导教师队伍,是社会实践顺利进展和取得良好效能的重要保障,最终实现修身立德、关注社会和专业认同的统一。

(三)以疫情为契机,在社会实践中树牢专业认同感和归属感

“健康中国”建设需要大量高素质公共卫生人才,现有预防医学教育和人才供给不能适应新挑战和新要求。调查研究显示,2012—2016年我国部分高校预防医学相关专业第一志愿填报率较低,尽管第一志愿填报率有逐年增长的趋势,但2016年也只达到53.0%[4]。王俊玲等的研究显示,兰州大学预防医学专业2014—2016年转出率高达20.5%[5]。这反映出了学生对预防医学专业的认知度不够,预防医学专业的社会吸引力不强,优秀人才进入公共卫生领域的机率较小等一系列问题。因此,加强学生的专业思想教育,树牢学生对预防医学专业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对于稳定公共卫生人才队伍至关重要。

2020年暑期社会实践,北京大学公卫学院积极组织了25支社会实践团队,共215名同学在祖国各地开展了形式丰富又亮点突出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新冠肺炎疫情背景下的社会实践,是预防医学专业同学深入基层发挥学科优势,进行专业学习的好机会。学院鼓励同学们结合自身专业开展考察实践活动,25支社会实践团队中有15支团队的实践内容均与预防医学专业紧密相关,实践地点覆盖家乡基层疾控中心、卫生院、环保机构、社区一线等;调查方式包括问卷调查、人物访谈、实地观察等。同学们掌握了大量一手资料,了解到本次疫情爆发后,基层公共卫生治理领域暴露出的短板和不足,人们对传染病关注度的变化;观察到家乡生态环境质量的变化、垃圾分类的回收现状等。同时,同学们还积极深入社区一线进行科普宣讲,积极倡导科学健康文明生活理念和生活方式,提高公众生态环保意识。

实践出真知,在疫情的大背景下,社会实践激发了同学们的专业兴趣,使同学们领悟到了预防医学专业的社会价值和公卫人的光荣使命,对专业的认识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有助于树牢对公共卫生事业的专业认同感与归属感,实现第二课堂和第一课堂的有效衔接。公共卫生学院赴蒙冀豫赣闽滇“助力基层防控,力行青年担当”实践团还获得了2020年“青年服务国家”首都大中专学生暑期社会实践优秀团队以及北京大学医学部2020年暑期社会实践一等奖的荣誉,生动阐释了北大公卫青年的使命、责任和担当,绽放了绚丽的青春之花。

(四)充分运用信息化、网络化的模式拓展实践活动实施维度

社会实践团队采取“线上组队、属地实践、远程协同”形式组队立项,成员在实践过程中充分运用信息化、网络化模式拓展社会实践活动实施维度,紧密围绕实践主题,由队员在各自家乡进行调研;调研过程中积极运用电话访谈、视频交流等形式获取调研材料;通过微信群聊、每日“实践日志”打卡、腾讯会议等方式在线组织讨论、就不同地区的不同情况开展比较研究、凝练实践内容、总结成果。

实践过程中,学院通过微信群每天收集所有团队的活动情况特别是安全情况,了解各团队成员的活动地点、活动内容、安全动态。将社会实践各项主题内容通过网络平台进行有效传播,学院微信公众号实时更新各实践团队活动进行情况,展示成员风采,宣传实践成果,把握学生动态,关注网络舆情。同时做好思想引领工作,通过宣传实践过程中挖掘的先进人物事迹发挥榜样的力量,树立典型,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五)建立长期联系,实现社会实践的可持续性

由于疫情的影响,同学们都在自己的家乡进行社会实践,许多团队在实践结束后及时将实践成果形成了完整的实践报告,并积极向实践单位进行反馈,实现了双方受益。为了避免社会实践容易存在的“蜻蜓点水”和“走过场”现象,借助家乡的属地优势,许多团队都和当地疾控、卫生院、环保部门、社区、乡镇等建立起了良好的联系,并走出单纯的暑期阶段,返校后利用电话、网络、微信等方式保持长期沟通和反馈,来年暑假继续返乡开展实地调研,通过持续性研究,将实践做深做实,对基层的工作推动和社会发展发挥积极作用。

 

 

作者简介:王双佳 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团委书记(借调) 助理研究员

     张景怡 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党委副书记 高级辅导员

     黄 薇 北京大学环境医学研究所副所长 研究员

     段瑞阳 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学生办公室主任 讲师

     彭春晓 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学生办公室 助教

 

 

参考文献:

[1]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青年学生成长成才重要思想,大力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N].光明日报,2017-09-08.

[2]高旺.社会实践对大学生发展的影响及其内在机理分析[J].河北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20,32(6):5-11.

[3]后疫情时代公共卫生人才培养的若干思考[N].中国青年报,2020-04-27.

[4]任晓晖,张雪,余飞,等.2012—2016年我国部分高校公共卫生相关专业本科生招生与就业调查[J].现代预防医学,2018,45(23):4412-4416.

[5]王俊玲,刘兴荣,白天,等.新形势下公共卫生人才专业稳定性调查及策略分析[J].卫生职业教育,2018,12(4):99-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