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第3期

过往期刊

  • 2022年第2期
  • 2022年第1期
  • 2021年第4期
  • 2021年第3期

编委会

封面题字: 杨 辛
主办单位:北京大学
顾 问:王义遒 林钧敬 张 彦
编委会主任:陈宝剑
副主任:陈占安   徐善东    王逸鸣

              户国栋 
委 员(以姓氏笔画为序):
王天兵    王艳超    冯支越 匡国鑫     
孙 华       关海庭    陈建龙 刘    卉    

刘海骅    宇文利    吴艳红    李   杨  

陈征微    金顶兵 查 晶 祖嘉合   

夏学銮    蒋广学 霍晓丹 魏中鹏
刘书林(《思想理论教育导刊》常务副主编)
杨守建(《中国青年研究》副主编)
彭庆红(《思想教育研究》常务副主编)
谢成宇(《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社长)

屈晓婷(《北京教育(德育)》副主编)
夏晓虹(《高校辅导员》常务副主编)
周文辉(《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社长)
李艺英(《北京教育(高教)》社长)
郑 端(《思想理论教育导刊》编辑部主任)
陈九如(《高校辅导员学刊》副主编)
毛殊凡(《中国高校社会科学》总编室主任)
主 编:王艳超
编 辑:许    凝   马丽晨   朱俊炜
               王   剑   吕    媛  李婷婷      
               李   涛  侯欣迪   杨晓征

               宋   鑫   张会峰   陈秋媛 

              马    博  陈珺茗  陈   卓              
审    校:青年理论办公室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医学教育的意义与路径探索

作者:郭光华 郭 琦 发布日期:2021-05-31

摘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凝聚着悠久的历史积淀与丰富的文化精髓,对于青年人的价值观与个人发展都有着引领作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也蕴含着诸多的医学元素与医疗文化内容,在培养医学生家国情怀与爱国主义精神,培育高尚的审美情操与坚实的文化自信,形成良好的职业精神与医学品德等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文章拟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到医学教育的意义,阐述传统文化对于医学生教育的影响,并探索传统文化融入医学教育的途径。

关键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医学教育;医学生;文化育人

 

党的十八大以来,对传承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视程度不断提升,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的实施做出了具体要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所积淀的文化精髓,蕴含着丰富的人生哲学与价值导向。我国高等教育进入新时代,医学教育管理面临着新的挑战,特别是“健康中国”战略的提出,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成为重要一环,要培养出适应当今社会发展的高质量医学人才,加强医学生人文素质培养,增强医学生文化自信,已成为现代医学教育改革的重要任务。以往研究显示,对于青年医学生而言,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对于全面提升医学生的人文情怀,培养能够扎根中国大地、服务中国百姓的好医生有着重要的价值与意义。[1-4]本文结合工作实践,试阐述中华传统文化融入医学教育的意义,并探索其融入的有效途径。

一、在现代医学教育中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面临挑战

(一)医者精神在传统文化中有崇高的地位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五千多年的文明发展中孕育而生,“蕴含着丰富的道德理念和规范”,“积淀着多样、珍贵的精神财富”[5],并通过多种表现形式和载体彰显出来,融入在各行各业当中。我国自古便有着“不为良相,便为良医”的观点,古代的知识分子们,首要的选择是仕途,他们的最高理想是辅佐君王治理国家,施以仁政。然而,仕途并不容易。而儒与医在“仁”这一思想上达成了一致的价值取向。儒家思想倡导“仁”,提倡“仁者爱人”等思想,医学正是这一思想的完美体现。《孟子·梁惠王上》称:“无伤也,是乃仁术也”,这句话被总结为“医乃仁术”,是对我国传统医学中医德文化的高度凝练。于是,在中国传统医学的发展历史中,也出现了许多由儒转医的现象,这些人被后世称为“儒医”。随着“儒医”现象的兴起,“医乃仁术”的思想更是被不断提及与强调,仁学思想的介入,也为医者的职业操行和道德素养提出了近乎于神圣化的要求。进而也在大众意识中形成了对于医德以及医生对病人人文关怀的较高期待。

(二)优秀传统文化在现代医学教育体系中面临边缘化的境遇

在我国当前的教育体系中,传统文化教育的内容在不断增加。但是相关研究表明,当前的传统文化教育更多地是宽泛地介绍各家学派的理论,浅尝辄止,缺乏与实际教学内容和教学实践相联系,无法做到经世致用、知行合一。尤其是在医学教育领域,医学专业性强、学业负担重,而且当前社会对于医疗的关注,对于医生的期许,也进一步提高了对医学生职业素养的要求,使得医学院校非常重视对学生专业性、职业化的培养,在培养方案中体现为专业课程以及专业学习任务非常重,学生的关注点也更多地集中在专业课上。这导致了传统文化教育所依托的通识类课程重视不足、人文素养培育的力度不够。在医学院校的人文素质教育当中,涉及传统文化教育的内容则少之又少,一定程度使得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在医学院校的素质教育中走向边缘化。对于树立医生职业道德、提升职业素养极为重要的传统医者文化没有发挥其应有的精神培育作用。对于医学院校来说,这不仅是传统文化教育方面的不足,更是医学生核心素养培育的缺憾。

(三)传统医疗文化在现代医学教育体系中存在着一定的缺失

中国的传统医疗文化是在中国特有的社会形态、风土民情以及文化背景的影响下形成的,与我国的历史进程交织融合在一起。中医是中国本土的医学,中国的传统医疗文化自然和中医的发展有着一定的关联,无论是中医文化还是传统医疗文化,都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部分,需要代代相传,接力发扬。千百年来沉淀下来的传统医疗文化,有助于让医学生更好地认识我国当前的医疗体系以及培育学生的医学人文精神。然而,在当前的医学院校当中,大多数是以西医为代表的现代医学为主,在这些以西医为主的现代医学的教育体系当中,除了医学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学习以外,相对于中国的传统医疗文化,学生接触更多的是与西医相关的医学发展背景以及专业伦理内容。渐渐地,中国传统医疗文化的概念与内容在医学生的视野里慢慢地被淡化,甚至,在公众的视角中,也很容易把中国传统的医疗文化与中医文化相混淆,将二者等同来谈。这是对传统文化中医疗文化部分认识的误区,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在医学生教育体系中传统医疗文化教育的缺失。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当前医学生的教育意义

(一)深植坚定的家国情怀与爱国主义精神

中华传统文化从“经世致用”的价值导向出发,最终指向了一种“以天下为己任”的家国情怀和爱国精神。“经世致用”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人生观的清晰而有力的训诫。所谓“经世”,就是以天下为己任,以社会需求为自身追求;所谓“致用”,就是学习与实践相结合,而这个实践所指向的就是儒家所倡导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追求。这其中“治国、平天下”的最高追求是对理想的大同世界的追求。在这一追求中,又造就了强烈的家国情怀和爱国主义基因。我们所熟知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都充分体现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家国情怀和爱国主义精神。[6]同时,“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这样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所蕴含的价值追求及思想,也“都有其鲜明的民族特色,都有其永不褪色的时代价值。”[7]

医学青年承载着“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的使命与责任,更需要家国情怀的滋养,民族情感的浸润。因此,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充分挖掘传统文化中“经世致用”的价值导向,有助于引导医学生以社会发展与社会需求为己任,激发学生的责任感与担当意识,有助于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将其转化为实际行动,践行青年使命,将个人之小我与大我相融合,将爱国主义精神与家国情怀植根于每位医学生的内心。这样才能更好地完成一名新时代医学工作者的使命与职责。

(二)培育高尚的审美情操与坚实的文化自信

传统文学艺术作品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载体,在我国悠久的历史进程中,一代又一代的文人墨客创作出了大量不朽的文学艺术作品,从绚丽多彩的诗词歌赋,到意态纵横的书法绘画,再到争奇斗艳的音乐戏曲等,每一个历史时期都留下了辉煌的艺术成就,这些传统的文艺作品运用中华民族特有的语言与艺术形式,共同妆点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文艺历史的星河。因此,学习传统文化有利于培育学生高尚的审美情操。同时,基于医学院校当前对医学生的培养情况,加强传统文化教育,对于医学生高强度的专业学习能够发挥一定的减压的作用,能够让学生在品读经典的过程中放松身心,通过审美情趣调适紧张的学习工作节奏,进而达到全面提升医学生人文精神的目的。

另一方面,思想和价值观念是文学艺术作品中的灵魂,每个时期的文艺作品都承载着中华民族各个时代所特有的精神文化,都具备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特征与烙印。引导医学生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尤其是引导医学生品读经典文艺作品,能够让学生更为广泛深入地了解我国的历史与优秀传统文化,感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伟大卓越,从而提升青年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自信。

(三)形成良好的职业精神与医学品德

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中医文化是其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一方面,中医文化在发生、发展的过程中深受以阴阳五行文化、易学文化、道学文化、儒学文化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另一方面,中医文化也反过来影响、丰富了中国传统文化”。[8]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中指出,要“充分发挥中医药独特优势”“提高中医药服务能力”“加强中西医结合”[9]。中医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和作为医者的职业精神与职业道德标准。在医学教育中,融入并加强医学相关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引导学生感悟中国古代医者身上的优秀品质与操守,有助于促进当代医学生树立良好的职业精神,将中华民族高尚的医德精神根植在医学生的学习生涯中,促使其逐渐养成一名医者应有的品德。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儒家文化作为主流文化,对我们生活的各个方面都有着深远的影响,也产生了“儒医”这一重要的职业形象。儒家文化以人为核心,重视人,关注人的生命,关注人的存在与身体。“夫医者,非仁爱之士,不可托也”,在我国医疗文化中,“仁”素来被认为是医者的首要条件,体现着对于医者德行的期待,孙思邈所著的《备急千金要方》中的“大医精诚”篇,更是千百年来被封为我国医学界的医德规范并被广泛传颂。医学生加强对于“儒医”思想的学习,有助于养成良好的人文关怀,加强对人的关注与对生命的尊重,形成同理心,能够更好地理解病人的需求与感受,从而更进一步地推进医患关系向好发展。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医学教育的有效途径

(一)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

要深入有效地开展文化教育,营造浓郁的文化氛围是重要途径。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医学教育中的有效融入,要关注当前医学生所喜闻乐见的文化传播形式,要重视互联网发挥的重要平台作用,综合运用书刊、报纸、电台等各类媒体平台,创新表达形式,加强优秀传统文化在医学生视听范围内的传播。当然,在高校医学教育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也要注意针对医学生所需,根据专业特点,融入与医学关联性较强、能够吸引医学生、真正激发医学生兴趣的优秀传统文化内容,从而达到积极的教育引导作用。

同时,要充分利用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高尚的审美元素,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让学生沉浸在充满文化元素的环境中,达到润物无声的环境育人成效,让学生在校园文化氛围中找到对传统文化元素的归属感与认同感,春风化雨般育人于无形,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感悟传统文化的精妙。

(二)坚持知行合一的教育原则

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社会实践是青年学生练就过硬本领的“大熔炉”,青年学生既要读万卷书,也要行万里路,不仅要读有字之书,更要读无字之书,在社会实践中认识中国国情,了解社会。足以见得,社会实践对于大学生成长成才具有重要意义与价值。基于当前传统文化教育开展的现状来看,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不仅应该加强课堂的理论教学,让学生充分了解其中的文化内涵以及美德精神,同时应该融入相关的实践活动,让课堂教学与实践有效地结合起来。可以充分挖掘现有的图书馆、文化馆、艺术馆等资源,充分发挥这些公共文化机构对于学生学习和感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作用。

在社会实践的开展过程中,可以着重选取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且具有学习与教育意义的地区,组织学生进行实地参观与考察学习。在实践过程中,重点以中国红色经典文化以及不同地区的乡土文化,引导学生在不同地区实践考察的过程中,感受中国的地大物博,领略中国历史长河中的不同时代精神,体会不同民族地区的特色文化,从对人民群众生活的理解中,切身感受到从医的社会意义和职业价值,体悟传统文化中“儒医”悬壶济世的精神品格。

(三)加强传统文化活动设计

要进一步加强医学生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与传承,必须加强文化活动的整体设计,从细节上着手,从学生的精神体悟出发,用“沉浸式”的手段,将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更好地融入到医学生日常学习生活的各方面。在学生活动中要尽可能地融入传统文化元素。

首先,利用好传统节日的教育契机,在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七夕、中秋节、重阳节等节日中,引导学生理解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传承节日习俗;其次,加强传统节气、立法、生肖和饮食文化的宣传,让学生深入了解几千年来,中华文明中所流传下来的生活智慧;第三,根据学生现实需求,结合传统文化的优越性,充分挖掘利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审美元素,筹建传统文化艺术沙龙系列活动,通过书法、绘画、词曲艺术等内容,让医学生在学习之余能够在此类活动中释放压力、放松身心,培养高雅的生活情趣和兴趣爱好,让医学生的生活增添文化底蕴与色彩的同时,更加深刻地体悟传统文化的魅力。

 

 

作者简介:郭光华 北京大学基础医学院团委副书记 助教

     郭 琦 北京大学医学部学生工作部副部长、北京大学基础医学院党委副书记 副研究员

 

参考文献:

[1]包东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高校医学生中传承的现实境遇和化解途径[J].宿州教育学院学报,2020,23(01):26-28+50.

[2]郭秀华.中国传统文化在医学生教育中的有效融入[J].职业,2020(03):100-101.

[3]王烨.高校医学生第二课堂中华传统文化回归与引入[J].教育教学论坛,2020(29):88-89.

[4] 王小路,刘凌宇,霍丽丽,宁南,迟梦雅,左军.浅谈文化自信视域下优秀传统文化对医学生的德育功能[J].科技风,2020(16):206.

[5]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EB/OL].http://www.gov.cn/zhengce/2017-01/25/content_5163472.htm.

[6]马新,杨朝明,刘德增,杨守森.中华传统文化读本[M].北京:中华书局,2017.4

[7]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11 

[8]臧守虎,贾成祥.中医文化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7.12

[9]“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N].上海中医药报,2016-11-2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