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第3期

过往期刊

  • 2022年第2期
  • 2022年第1期
  • 2021年第4期
  • 2021年第3期

编委会

封面题字: 杨 辛
主办单位:北京大学
顾 问:王义遒 林钧敬 张 彦
编委会主任:陈宝剑
副主任:陈占安   徐善东    王逸鸣

              户国栋 
委 员(以姓氏笔画为序):
王天兵    王艳超    冯支越 匡国鑫     
孙 华       关海庭    陈建龙 刘    卉    

刘海骅    宇文利    吴艳红    李   杨  

陈征微    金顶兵 查 晶 祖嘉合   

夏学銮    蒋广学 霍晓丹 魏中鹏
刘书林(《思想理论教育导刊》常务副主编)
杨守建(《中国青年研究》副主编)
彭庆红(《思想教育研究》常务副主编)
谢成宇(《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社长)

屈晓婷(《北京教育(德育)》副主编)
夏晓虹(《高校辅导员》常务副主编)
周文辉(《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社长)
李艺英(《北京教育(高教)》社长)
郑 端(《思想理论教育导刊》编辑部主任)
陈九如(《高校辅导员学刊》副主编)
毛殊凡(《中国高校社会科学》总编室主任)
主 编:王艳超
编 辑:许    凝   马丽晨   朱俊炜
               王   剑   吕    媛  李婷婷      
               李   涛  侯欣迪   杨晓征

               宋   鑫   张会峰   陈秋媛 

              马    博  陈珺茗  陈   卓              
审    校:青年理论办公室   

             

新时代高等教育评价的主要问题与改革路向探析

作者:吴雅文 发布日期:2021-05-31

摘要:教育评价对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的进一步发展和改革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但目前高等教育评价在关于学生、学术和教师的评价机制上还存在一定问题,这制约了教育评价激励功能的发挥。文章梳理了目前高等教育评价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了《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的实施意义,并对未来高等教育评价改革的特点和方向进行了探析。

关键词:高校;改革路向;教育评价

 

进入高等教育改革发展新时代,教育的关键任务是发展优质高等教育,培养卓越人才,提升我国科学技术水平,为创新型社会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原动力。我国原有的教育评价体制存在一刀切的弊端,制约了新时代高等人才的培养和创新成果的产出。“扭转不科学的教育评价导向,坚决克服唯分数、唯升学、唯文凭、唯论文、唯帽子的顽瘴痼疾”,是健全与发展“立德树人”落实机制的重要内容和目标。在此基础上,《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以下简称《总体方案》)的出台,在教育全面普及的新时期,旨在确保教育健康前行、科学发展,推进“双一流”建设,实现高等教育现代化。在当前国际形势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背景下,教育评价体系不断明确改革重点,完善改革方案,统筹推进改革,对新时代高等教育发展具有特殊意义。

对此,有一些问题亟待思考:第一,高等教育评价改革目前存在哪些主要问题?第二,《总体方案》的出台从哪些方面推动了评价体系改革?第三,未来高等教育评价改革还有哪些重点?

一、目前高等教育评价存在的主要问题

1985年,针对我国教育尤其是高校教育评价体系和标准,《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从顶层设计层面做出了整体要求。总体来说,20多年来,在提升高等学校的管理水平、办学效益、教育质量以及办学积极性等方面,教育评价的实践发挥了一定的促进作用。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和大众知识水平的普遍提升,教育评价体系逐渐落后于时代发展,新需求伴随高等教育发展新形式出现,但却无法得到有效满足。因此,根据高等学校教育评价体系的现状,采取具有针对性的改革措施具有十分重要的实践意义。目前高等教育评价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在学生评价方面,存在重智育轻德育、重分数轻素质的片面办学倾向。不少高校仍将学生的学分绩点和学术发表作为单一评价指标,忽视了对学生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的考察,忽略了教育的发展功能,这与科学性、多元化人才培养目标之间存在偏差。此外,高校对学生出口把关不严,在过程性考核和学位论文审查等方面力度不足,大学生发展失衡与学术不规范的现象普遍存在。同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不够深入,学生难以在就读期间形成完整的人生观、价值观,从而造成人才培养德育短板。

2.在学术评价方面,存在着“唯论文”“重数量、轻质量”的倾向,科研评价导向并不合理。在评价方法上,片面地将论文发表数量、项目数量等作为学术评价的唯一指标,并与绩效挂钩,具有重大学术贡献和社会贡献的支撑人才的培养得不到足够关注。在评价依据上,绝大部分项目成果仍然主要依靠SCI、SSCI、 CSSCI等索引工具进行评价,学术同行评价指标未被量化,这消解了其评价作用,忽视了成果的学术价值和实际影响。其次,在学术科研的评价过程中,对基础研究、重大课题研究及研究成果的转化等方面重视不够,科学评价机制建设不足,未能针对不同学科、不同研究有效设置不同的评价体系。再者,在职称制度改革中,评价机制的改革创新不充分,职称评价渠道不畅通,在关键岗位的用人考核中未能做到“能上能下”,职称制度与科研体系未能实现有效衔接。学术评价体系依旧较为僵化,不能有效地反映科研人员及科研机构的真实科研能力、学术水平。

3.在教师评价方面,短期评价、单一指标评价仍占主导地位,对教育教学评价的重视程度不够,未能建成针对师德失范行为的管理制度。高校普遍使用期刊索引收录论文数量、被引用情况、承担科研项目等级或数量、人才称号等指标评价教师,这容易挤压教师的人才培养投入,促使其选择短平快地出成果,不利于引导教师从更长的周期来规划学术发展,也不利于教师潜心研究可能引领经济、社会、技术变革的重大科研课题。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但目前高校的教育评价体系在对教师进行评价时,对教学实绩、一线教学工作重视不够,在引导教师推进学生全面发展方面仍存在不足。

4.在教育评价的体制机制方面,缺乏专业性、独立性、客观性的保障体系,督查落实体制有待进一步健全。同时,教育立法和实施机制仍需完善,管理部门服务效能仍有待提高。

二、教育评价改革方案的改革要点

在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的基础上,《总体方案》出台。作为新中国成立以来首个关于教育评价系统改革的文件,《总体方案》成为教育评价系统改革的重要抓手。《总体方案》的出台实施,明确了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的指导思想、主要原则和改革目标,契合新形势下高等教育评价体系的新要求,对于完善新时代立德树人体制,在理论上具有重要的指导价值,在实践上表现出较强的引领作用。

一是将教育评价改革首次放在了“事关教育发展方向”的战略高度,明确了教育评价改革的重要性。这有利于教育评价的判断、引领、指导、管理和改进功能的进一步发挥。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系统阐述了教育改革发展中的“九个坚持”,创造性地提出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新理念、新基准和新路径。此次审议通过《总体方案》,充分落实了教育改革发展中的“九个坚持”,进一步满足了社会外在需求和学生个体发展内在需求,并最终使“个人本位”与“社会本位”这两种教育价值能够有机结合。此外,立足解决教育评价改革领域的具体问题,《总体方案》明确了改革对象与改革目标,针对性地提出了改革工作的指导原则和具体标准,以期建立一个富有时代特征、彰显中国特色、具备世界水平的教育评价体系。

二是充分吸收了国内外针对教育评价改革的相关理论成果,在顺应时代浪潮的同时,探索中国的教育改革道路。《总体方案》提出,教育评价要“遵循教育评价规律(内在逻辑),……以及不同类型教育特点”,同时必须充分考虑教育系统的复杂性、学校教育在教育体系中的特殊性、学生个体发展随着教育推进而呈现出的差异性,通过教育评价改革实现“管教评”分离,达成“以评促建”的目标,使教育体系中不同“利益相关者”的不同诉求得到满足,最终实现教育的公平性和质量的协调发展。《总体方案》不仅推动了中国与世界在高等教育评价体系上的接轨,也有利于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评价体系,促进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新时代人才的培养,推动高等教育的持续健康发展。

三是有利于贯彻落实“立德树人”这一根本教育任务,使教育评价体系挣脱“工具理性”的裹挟,回归根本的价值追求,使其服务于“人”本身。《总体方案》提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这一要求明确了教育评价改革的推进导向。具体来说,就是要整体把握“德才兼备”这一人才培养标准,而不能单纯地依赖传统的应试或灌输等方式。传统的评价范式只注重考核学生的书本记忆与能力训练,学生情感思维和价值观念的变化过程没有得到足够重视,从而导致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在推动上存在一定的困难。科学的教育评价观进一步推动了知识传授、能力培养、思维提升与价值引导等方面的有机结合,更重视学生在独立思考和个性展现过程中的自我成长,对学生的学习全程加以充分考虑,能够有效地将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贯穿于教育全过程。

三、未来教育评价改革的几个重点

一是要将明确主体作为教育评价改革的基础。传统上,我国的教育评价主要关注直接的教学和科研成果,且以内部评价为主,较少考量成果的外部影响和长期价值。教育评价的主体、内容与范围相对狭窄和单一,是“五唯”现象出现的原因之一。在新时代,建立、健全科学且具有时代性的教育评价制度和机制,需要进一步拓宽教育评价的主体和内容。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国社会主义教育就是要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是“我们党的教育方针,是我国各级各类学校的共同使命”。在此思路之上,教育评价改革要求进一步强化外部评价、社会评价与学生评价,提升教育体系中的“客体”在教育评价体系中的重要性。在此基础上,教育评价改革还需健全人才培养评价体系,完善传统的过程和结果评价标准,在进一步探索增值评价模式的基础上,实现综合评价体系的完善,补足在德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评价等方面的短板,注重发展性评价和诊断性评价,把评价作为促进学生、教师和学校发展的重要手段。

二是教育评价改革要充分利用新技术。随着第四次工业革命的来临,5G、人工智能、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和量子科学等众多前沿科技正处于叠加发展的状态,技术变革带来社会的改变,教育作为社会结构变革的重要部分,其演变和发展同样受到技术变革的影响。第四次工业革命背景下的教育,正不断融入万物互联、跨界融合等新趋势。教育形态由工业时代的“传统教育+教研系统辅助”模式,向信息化、智能化转变,教育教学全过程与互联网、物联网、人工智能和区块链等新技术紧密联系、深入融合。因此,新时代的教育评价也需要充分利用前沿技术,构建更科学高效的评价制度,并具备足够的前瞻性,以满足教育结构变革带来的新要求。

三是要加强教育评价改革的专业性。教育评价是一项历史性、实践性难题,同时又是一项科学性、专业性很强的时代课题。长期以来,我国的教育评价重思辨、重经验,轻数据、轻实证,有时甚至以一般的行政管理代替专业评价,教育评价的管理主义和行政化倾向严重、随意性强、专业化程度不高。教育工作者普遍缺乏评价素养,并不熟悉现代教育评价的理论和实践,对结果评价、过程评价、增值评价、综合评价的理论依据、内涵、特点也知之甚少。无论是指标体系的构建、方法的选择,还是过程的控制、结果的解释,教育评价实践都需要一整套理论基础和技术规范。当前,加强教育评价的专业化建设,迫切需要建好、建强专业化的教育评价机构,这包括专业化的考试管理机构、科研评价机构和第三方教育评价机构。因此,要重视教育评价学科的建设,在高校设立独立的教育测量和教育评价专业,培养从事教育评价的专门人才。要大力扶植教育测量与评价方面的学术期刊,鼓励教育评价的理论和技术创新,尤其是要通过岗位培训和实践探索,提高一线教育评价工作者的评价素养。

四是要明确教育评价改革的新路径。教育评价具有复杂性,涉及学生、教师、学校等不同评价主体,也包含课程、教学、德育、创新与实践活动、学科建设、队伍建设等不同评价元素。同时,教育评价改革具有时代性,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这都要求高校教育评价改革紧跟党和国家事业发展需要和教育事业的发展趋势,随之不断深化。要坚持问题导向,针对目前教育评价工作存在的“唯分数”“唯升学”“唯文凭”“唯论文”“唯帽子”等顽瘴痼疾,有针对性地推出相应改革举措,着力解决高等教育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推动教育评价关键领域取得实质性突破。要坚持目标导向,把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作为教育评价改革的根本导向,完善更加科学、更具时代性的评价体系。坚持结果导向,持续健全深化教育评价改革的体制机制,建立健全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部门各负其责的领导体制,将教育评价改革作为学校“十四五”时期改革发展的重要内容,把精力和资源配置更加有效地集中到探索教育评价体系改革上来,形成强大合力,共同推进教育评价改革,促进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坚持包括问题导向、目标导向、结果导向在内的“三个导向”始终是辩证统一的有机整体,并作为未来教育评价改革的实现路径。

 

 

作者简介:吴雅文 北京大学政策法规研究室战略规划办公室主任 助理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