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第3期

过往期刊

  • 2022年第2期
  • 2022年第1期
  • 2021年第4期
  • 2021年第3期

编委会

封面题字: 杨 辛
主办单位:北京大学
顾 问:王义遒 林钧敬 张 彦
编委会主任:陈宝剑
副主任:陈占安   徐善东    王逸鸣

              户国栋 
委 员(以姓氏笔画为序):
王天兵    王艳超    冯支越 匡国鑫     
孙 华       关海庭    陈建龙 刘    卉    

刘海骅    宇文利    吴艳红    李   杨  

陈征微    金顶兵 查 晶 祖嘉合   

夏学銮    蒋广学 霍晓丹 魏中鹏
刘书林(《思想理论教育导刊》常务副主编)
杨守建(《中国青年研究》副主编)
彭庆红(《思想教育研究》常务副主编)
谢成宇(《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社长)

屈晓婷(《北京教育(德育)》副主编)
夏晓虹(《高校辅导员》常务副主编)
周文辉(《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社长)
李艺英(《北京教育(高教)》社长)
郑 端(《思想理论教育导刊》编辑部主任)
陈九如(《高校辅导员学刊》副主编)
毛殊凡(《中国高校社会科学》总编室主任)
主 编:王艳超
编 辑:许    凝   马丽晨   朱俊炜
               王   剑   吕    媛  李婷婷      
               李   涛  侯欣迪   杨晓征

               宋   鑫   张会峰   陈秋媛 

              马    博  陈珺茗  陈   卓              
审    校:青年理论办公室   

             

将抗疫精神注入高校共青团工作的途径探索——以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为例

作者:卢 敏 发布日期:2021-05-31

摘要:2020年,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取得了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伟大胜利。在此过程中形成的抗疫精神,成为助力青年思想引领和健康成长的力量源泉。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团委深挖抗疫精神中的思政元素,在“三全育人”的工作实践中探索将抗疫精神注入共青团工作的有效方式,引领学生树立崇高理想信念,强化专业认同,增强团结意识,注重身心健康,取得了一定工作成效。

关键词:抗疫精神;共青团工作;思政教育

 

2020年初以来,新冠肺炎疫情席卷全球,给各国人民的生命健康和安全带来了巨大风险。在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全体中国人民勠力同心,英勇战斗,取得了抗击新冠肺炎疫情“阻击战”的胜利,并在此过程中,形成了“生命至上、举国同心、舍生忘死、尊重科学、命运与共”的伟大抗疫精神,激励着新时代中国人在新时代的新起点上,团结一心,不懈奋斗。

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过程中,以“90后”党员为代表的新一代年轻人不畏艰险、冲锋在前、舍生忘死,在各自岗位上做出了卓越贡献。2020年3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给北大援鄂医疗队全体“90后”党员回信,称赞他们:“新时代的中国青年是好样的,是堪当大任的!”给予全体青年极大鼓舞。

全国人民同心协力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历程和由此形成的伟大抗疫精神为高校共青团工作积累了宝贵素材,提供了精神源泉。高校共青团组织应及时挖掘抗疫精神中蕴含的立德树人力量,找准将抗疫精神注入共青团工作的切入点,从而引导青年在学习和实践中弘扬伟大抗疫精神,充分汲取抗疫的精神力量,引导青年增进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广泛认同,自觉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从而让青春在党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绽放绚丽之花。

本文将尝试分析抗疫精神与高校共青团工作的结合点,并以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工作实际为例,探索将抗疫精神注入高校共青团工作的有效途径。

一、抗疫精神与高校共青团结合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无精神则不立,国无精神则不强。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长久生存的灵魂,唯有精神上达到一定高度,这个民族才能在历史的洪流中屹立不倒、奋勇向前。”[1]

抗疫精神作为当代中国的时代精神,能够给中国人民特别是当代青年以充分的精神给养。而思政教育的根本目的是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2]受科技发展尤其是互联网的影响,当代青年身上呈现出鲜明的时代特征,为高校共青团工作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在工作实践中发现,将抗疫精神融入高校共青团工作,有其必要性,也有其可行性。

(一)抗疫精神为理想信念教育提供生动素材

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过程中,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全国人民齐心协力,取得了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伟大胜利,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性获得极大彰显,中国作为负责任大国的国际形象得到极大提升。总书记给北大援鄂医疗队全体“90后”党员的回信,更极大地鼓舞了青年人的战“疫”士气,彰显了青年人的价值。

部分当代青年受不良思想和风潮诱惑,出现了自由主义、拜金主义、虚无主义等倾向,不利于青年的成长和发展,有悖于立德树人的根本遵循。这部分青年人往往对传统理想信念教育有一定的抵触心理,只看皮毛,不学根本,影响了教育效果。抗疫的过程是每一位当代中国青年的亲身经历,一位位抗疫英雄、一篇篇抗疫故事,都会带给他们真实的感受。因此,抗疫过程和抗疫精神为青年理想信念教育提供了生动案例,集结了丰富素材,有助于引领青年真正学深悟透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引导他们保持鲜红底色,厚植家国情怀。

(二)抗疫精神为扎根专业学习注入动力源泉

抗疫精神特别强调“尊重科学”,抗疫的过程也是不断深化对新冠肺炎病毒的认识、不断探索科学治疗手段的过程。医务工作者、科研工作者等从不同角度出发,探索科学有效的治疗手段,找到切实可行的防控手段,为生命争取宝贵时间。同时,雷神山、火神山的“光速”建成,离不开建筑师和建筑工人的专业精神;城市防控、防疫经验传播等,离不开各专业和多语种人才的专业能力。可以说,抗疫的过程让广大青年认识到了专业学习的重要意义。

受一些因素影响,部分青年对自己所学专业的认同性不强,甚至一些青年会受到“读书无用论”的影响,放弃专业学习。从个体上讲,这可能给他们带来学业困难和心理压力;从群体上讲,这可能影响学科发展、影响社会某些领域的进步。在抗疫过程中,各行各业的人都发挥了专业才能,这在一定程度上鼓舞着不同专业的高校青年,让他们认识到了专业学习的深刻价值,为他们扎根专业学习提供了动力。

(三)抗疫精神为弘扬团结精神提供经典案例

抗疫的过程是全国各族人民同心协力向前进的伟大征程,四万余名医务工作者驰援湖北,四面八方的救援物资及时送达抗疫一线,全国人民守望相助,共同取得了抗疫的巨大胜利。“举国同心”是抗疫精神的重要方面,是面对疫情的力量源泉。

部分当代青年团结意识和集体意识较为淡漠,以个人利益和好恶作为为人处世的第一标准,不利于青年思想道德素质的提升,影响着立德树人的工作进程。此次抗疫历程给全国人民尤其是青年人上了生动一课,集体的力量在抗疫中得到了最大程度的发挥,团结的精神在全国人民共同抗疫中充分彰显。可以说,抗疫精神为在共青团工作中弘扬团结精神提供了经典案例。

(四)抗疫精神为养成健康生活方式提供动力

新冠肺炎疫情是全人类面临的巨大生命健康威胁,长久的居家抗疫经历让民众充分认识到健康的生活方式、良好的心理状态、规律的体育锻炼的重要意义。疫情期间,各级政府、各大媒体也通过各种方式,引导民众重视个人身心健康,建立良好的生活方式。

然而,在沉重的课业负担、就业压力面前,一些高校青年体育锻炼意识不强,锻炼时间不足,整体身体素质下降,阻碍了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在这种情况下,弘扬“生命至上”的抗疫精神,能够引导青年充分认识生命的意义,促进他们积极调整生活状态,养成良好生活习惯,促进个人全面发展

二、将抗疫精神注入高校共青团工作的途径探索

在高校共青团工作中,抗疫精神以其先进性和时代性,能够在青年培养和立德树人工作中发挥重要作用,如何将抗疫精神充分注入高校共青团的工作实践,是一段时间内我们应该重点思考的问题之一。本文将结合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团委的工作实践,探索在“三全育人”框架下将抗疫精神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可行性方案。

党的十九大和《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围绕新时代高校“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根本问题,强调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对实施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作了全面系统的部署和规划,为我们做好新时代高校“三全育人”提供了根本遵循。[3]抗疫历程给高校共青团工作开拓了思路,提供了素材。在学习和弘扬抗疫精神的过程中,应该充分发挥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协同作用,努力搭建“三全育人”体系,在支持学生成长成才的各方面、各阶段,注入抗疫精神的力量源泉。

(一)全员育人:动员各方力量进行“战疫”教育

1.充分发挥援鄂医疗队的榜样作用

北大援鄂医疗队为武汉市危重症新冠患者救治做出了突出贡献,多次获得各级表彰,援鄂医疗队代表是进行抗疫精神教育的榜样。自2020年3月起,外院团委三次邀请援鄂医疗队党员代表与外院青年借助线上方式“面对面”交流,通过他们的讲述,展示了援鄂医疗队在抗疫一线的生动工作状态,让外院青年切实感受到了援鄂医疗队青年党员的责任感与使命感,取得了良好育人成效。

2.充分发挥专业课教师的带头作用

全员育人的实质是全体人员都将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强化育人意识和责任担当,加强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引领和教育。[4]无论是辅导员还是专业课教师,都是高校立德树人的中坚力量。专业课教师在学识上更易得到学生的敬仰与崇拜,在思政教育中有身份优势。疫情期间,外院团委组织线上“战疫”读书会系列活动,邀请各专业教师带领学生一起读书讨论。一些专业选择了《鼠疫》等疫情相关书籍,在助力专业学习的同时,陪伴学生居家防疫生活。此外,鼓励以班主任为代表的专业教师积极参加党团日活动、主题班会等日常活动,充分发挥专业教师、人生导师的引领作用。

3.充分发挥优秀校友的引领作用

在战疫过程中,各行各业的优秀青年都做出了突出贡献,为高校青年树立了良好榜样。外院团委注重发挥优秀校友在育人工作中的积极作用,多次邀请选调生代表、事业单位代表、企业代表等,从不同方面讲述“战疫”故事,以他们的亲身经历,彰显当代青年的青春面貌。

4.充分发挥学生之间的朋辈力量

疫情期间,绝大多数高校青年虽不能走上抗疫一线,但他们认真落实防疫政策,积极参与线上学习,为“战疫”贡献了应有力量。其中,一批优秀青年主动就地承担防疫任务,担任防疫志愿者,为社区防疫做出了突出贡献。一批外院青年还积极参与防疫文献的多语种翻译,为防疫经验的传播贡献智慧。基于此,外院团委积极组织“把青春故事讲给党听”系列讲述活动,邀请学生党员、志愿者代表讲述他们的抗疫故事,把“讲座”变“分享”,激发青年群体的朋辈力量。

(二)全过程育人:让抗疫精神贯穿青年成长全过程

1.在新生阶段注重生命教育

新生教育是高校思政教育的重要环节,直接关系到学生入学后的学习生活体验,关系到立德树人的工作成果。在新生教育中,通过心理测评、一对一访谈等了解学生心理健康状态;通过心理专题讲座、疾病防护知识讲座等为学生赋能;通过主题观影、主题读书等心理调适活动,引导学生珍视生命。2020年秋季,外院团委积极组织师生趣味运动会、师生健康跑等体育活动,将爱国卫生运动落到实处,从身体、知识和心理状态等各方面帮助青年做好迎接大学生活的准备。

2.在低年级阶段注重专业认同教育

专业学习是高校青年的最主要任务,第二课堂要为第一课堂保驾护航。抗疫的过程让高校青年认识到了专业能力的重要作用,而低年级学生的专业认同感相对较低,有开展专业认同教育的必要性。外院团委注重发挥第二课堂对第一课堂的辅助作用,积极开展能够增进专业了解、增长专业知识、提升专业认同的各项活动,如开展“圆桌骑士”论坛青年交流活动,锻炼语言能力,搭建沟通桥梁。2020年“北大外院人”微信公众号推送学术资源分享、留学攻略经验、学术技能培训等相关文章50余篇,为外院青年提供多样化的学习支持。

3.在高年级阶段注重团结教育

高年级学生学业和个人发展压力相对更重,更加注重个人收获与个人成长,部分学生集体意识相对更加淡漠。外院团委充分发挥抗疫精神在弘扬团结精神方面的突出优势,通过多种方式培养学生集体意识。在组织建设方面,积极调整研究生团支部设置,将42个小微研究生团支部重构为9个纵向设置的联合支部,扫清工作“死角”,增强团组织的战斗力和凝聚力。在骨干培养方面,依托外院团校,邀请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进行专业授课,解读“战疫”过程中“中国力量”,通过抓牢骨干培养的关键节点,推进学生集体精神建设。

4.在毕业阶段注重责任教育

理想信念教育贯穿高校青年成长的各个阶段,毕业时期,对青年的责任感与使命感教育尤为重要。抗疫历程中,青年人不畏艰险、勇于担当,树立了良好榜样。在毕业教育中,外院团委邀请援鄂医疗队代表讲述“最后一课”,分享他们在武汉亲身抗疫的感人故事;邀请选调生代表分享基层抗疫的艰苦历程。同时,在各类毕业活动、毕业典礼中融入抗疫精神元素,营造弘扬抗疫精神的良好氛围,进一步引导毕业生强化责任意识,为党和人民做出应有贡献。

(三)全方位育人:让抗疫精神融入青年学习生活

1.在专业学习中强化思政教育

全院动员,做好课程思政方案顶层设计,“一课一策”制定课程思政实施细则,在公共语言课中强化思想引领,引导三万余名北大学生学战疫、爱中国、懂世界。扎实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课堂、进教材,思政教育入脑入心。积极将《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多语种版本纳入学习范畴,在专业学习中深刻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引导学生在理论学习中回顾“战疫”历程。

2.在主题教育中筑牢红色堡垒

疫情期间,外院团委以党团日主题活动为契机,开展四场总书记回信精神集体学习活动,讲述“战疫”故事,弘扬伟大抗疫精神,党团骨干、社团骨干、兼职辅导员、团学骨干全员全过程参与,实现全覆盖。在学生党团支部活动开展过程中,学院提前筹划,制定具有可操作性的活动方案,帮助各党团班拓展工作思路,拓展工作平台,提升抗疫精神的学习效果。在活动主题设置上,以抗疫精神中的崇高理想信念、伟大团结精神为主,科学精神、生命教育配合设计,活动主线明确,内容丰富。

3.在志愿服务中实现青年价值

疫情期间,外院团委组织青年投身多语种防疫志愿翻译,在行动中培育家国情怀,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国内疫情严重时,组织翻译了21个语种的多语种防疫专业术语对照表,助力国外捐赠物资在国内的转运和使用;国外疫情爆发后,组织翻译了中国防疫文献手册数十万字,惠及20余个国家、数亿人。志愿翻译工作打破了防疫工作中的语言隔阂,不仅有助于我国防疫抗疫工作的开展,还有助于在世界范围内讲好中国故事,传递中国声音,贡献中国智慧。同时,学院与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来凤县中小学共同举行“千言万语共学习,燕园来凤同成长”线上陪伴活动,进行线上英语教学,亲身助力湖北一线抗疫,在专业志愿服务中实现青年价值。

4. 在社会实践中熔铸崇高信仰

2020年暑期,外院团委积极开展思政实践课程,带领学生走进祖国大课堂,亲身感受党中央领导下的卓越“战疫”成果。在山东胶州,师生走进境外归国人员隔离医院,现场学习疫情防护知识;在浙江余杭,师生与当地科技企业开展座谈,共同探讨高新技术在防疫过程中的运用;在重庆洪崖洞,师生与当地企业家讨论疫情下的“网红”旅游经济。课程中,选取《之江新语》为指定教材,引领外院青年在祖国的大课堂中学思践悟中国共产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和社会主义发展史,感受“举国同心、命运与共”的抗疫精神,思想引领作用发挥显著。

5.在线上宣传中凝聚抗疫力量

疫情期间,外院团委充分利用“北大外院人”微信公众平台,进行防疫科普,宣传战疫活动,塑造抗疫典型,2020年全年共发布防疫相关推送300余篇,发挥了网络平台作为“第三课堂”的作用。同时,借助“北大外院人”微信公众平台,积极塑造“外院人”集体形象,在宣传中强化“外院符号”,通过特色文创、特色标题等,增强外院学子对学院的认同,积极刻画集体形象,凝聚战疫力量。

三、结语

在党中央的领导下,全国人民守望相助、矢志奋斗,取得了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伟大胜利,形成了伟大抗疫精神。作为高校共青团工作者,要及时学习、领悟以抗疫精神为代表的时代精神,敏锐发现抗疫精神与思政工作的结合点,不仅带领广大青年积极学习抗疫精神,更充分汲取抗疫精神中蕴含的宝贵力量,将其融入立德树人工作的方方面面,凝聚育人合力,让抗疫精神在纵向上贯穿青年成长和发展的各个环节,横向上覆盖青年在校内校外、线上线下学习和成长的各个方面,不断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积蓄力量。

 

 

作者简介:卢 敏 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团委书记、专职辅导员 讲师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J].党史文汇,2016(11).

[2]陈万柏,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79.

[3]张微,吴婷.新时代高校“三全育人”研究[J].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2021(2).

[4]董秀娜,等.“三全育人”理念下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三维路径[J].思想教育研究,20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