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第3期

过往期刊

  • 2022年第2期
  • 2022年第1期
  • 2021年第4期
  • 2021年第3期

编委会

封面题字: 杨 辛
主办单位:北京大学
顾 问:王义遒 林钧敬 张 彦
编委会主任:陈宝剑
副主任:陈占安   徐善东    王逸鸣

              户国栋 
委 员(以姓氏笔画为序):
王天兵    王艳超    冯支越 匡国鑫     
孙 华       关海庭    陈建龙 刘    卉    

刘海骅    宇文利    吴艳红    李   杨  

陈征微    金顶兵 查 晶 祖嘉合   

夏学銮    蒋广学 霍晓丹 魏中鹏
刘书林(《思想理论教育导刊》常务副主编)
杨守建(《中国青年研究》副主编)
彭庆红(《思想教育研究》常务副主编)
谢成宇(《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社长)

屈晓婷(《北京教育(德育)》副主编)
夏晓虹(《高校辅导员》常务副主编)
周文辉(《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社长)
李艺英(《北京教育(高教)》社长)
郑 端(《思想理论教育导刊》编辑部主任)
陈九如(《高校辅导员学刊》副主编)
毛殊凡(《中国高校社会科学》总编室主任)
主 编:王艳超
编 辑:许    凝   马丽晨   朱俊炜
               王   剑   吕    媛  李婷婷      
               李   涛  侯欣迪   杨晓征

               宋   鑫   张会峰   陈秋媛 

              马    博  陈珺茗  陈   卓              
审    校:青年理论办公室   

             

习近平扶贫重要论述的源头活水——以《摆脱贫困》一书为中心的分析和探讨

作者:罗永剑 发布日期:2021-05-31

摘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扶贫重要论述,必须把握重要论述产生发展的历史脉络,尤其是对重要论述产生发展的源头进行探讨。文章以《摆脱贫困》一书为中心,分析和研究习近平扶贫重要论述早期源头——宁德时期的有关扶贫论述,阐释了其主要观点和内容,以便更加深入地把握习近平扶贫重要论述的立场观点方法及丰富内涵。

关键词:习近平;扶贫;重要论述;摆脱贫困

 

十八大以来,在习近平总书记的亲自指挥、部署和推动下,经过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努力,我国的脱贫攻坚战取得历史性成就,在迎来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的重要时刻,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现行标准下9899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832个贫困县全部摘帽,12.8万个贫困村全部出列,区域性整体贫困得到解决,完成了消除绝对贫困的艰巨任务,创造了又一个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这是习近平扶贫重要论述指导实践取得的辉煌成果,充分证明了其科学性、真理性和无穷力量。

深入学习并把握习近平扶贫重要论述,是进一步推动脱贫攻坚事业、解决相对贫困、实现乡村振兴的必然要求。要全面把握习近平扶贫重要论述,必须了解和认识其产生发展史,特别是对习近平在宁德时期的扶贫论述和实践进行深入研究。宁德时期有关扶贫的论述和实践是习近平扶贫重要论述的萌芽期、发生期,重要论述在当时多已见雏形、蕴含待发。本文以收录这一时期习近平重要讲话和文章的《摆脱贫困》一书为中心,进行初步的探索和考察,以便我们更加深刻系统全面地学习和把握习近平扶贫重要论述。

一、弱鸟要有“先飞意识”——脱贫首先是思想脱贫

像闽东这样以交通闭塞、信息短缺、市场经济发展缓慢等为标志的贫困地区如何发展脱贫致富,是习近平这一时期工作和思考的中心。他认为,这些贫困地区要实现发展、摆脱物质贫困,首要的是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摆脱精神贫困。“地方贫困,观念不能贫困”,他突出提出和强调了“弱鸟先飞”[1]意识的重要性和先导性。

习近平提出和强调的“先飞”意识有着丰富的内涵,纵观全书,大概有四层“先飞”意识和要求。一是不能谈贫色变,失去自信,自暴自弃,要掌握辩证法,树立“弱鸟可望先飞,至贫可能先富”[2]的自信意识,增强战胜贫困的信心和勇气。二是不能“安贫乐道”“穷自在”“等、靠、要”,怨天尤人,从事事依靠外力,转变到树立“事事先求诸己”的自立自强意识,贫困地区完全可能依靠自身的努力、政策、长处、优势在特定领域“先飞”,以弥补贫困带来的劣势。[3]三是不能空喊观念转变,却依旧在落后的思想窠臼里打转,要树立和“逐步形成与现代生产和生活相适应的思想观念、道德品质和生活方式” [4]。商品观念、市场观念、竞争观念对贫困地区来说都是崭新的观念,都应成为“先飞”意识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这些观念,我们即便天天高喊商品经济也只是一句空话。”[5]四是不能主次不分,抓不住根本,搞“政治、经济”两张皮,要抓住主旋律,树立“经济大合唱”[6]意识,集中精力搞好经济建设这个中心,经济建设要“先飞”。他强调,大家都要围绕经济工作这个主旋律齐声合唱,如果每个部门、每个单位都强调自己工作的重要性,各吹各的号各唱各的调,那非唱“砸锅”不可。“经济大合唱”就是要讲协调和配合。光有主旋律,不讲同心协力不行,搞内耗和摩擦更不行,需要调动各个部门、各个方面的积极性。[7]

习近平之所以高度强调贫困地区的“先飞”意识,是与他对贫困问题的深刻理解密切相关的。和一般人仅仅把贫困看作物质贫困的认识不同,他认为贫困既包括物质贫困,也包括思想贫困和精神贫困,所以脱贫致富不能仅仅理解为生产力的高度发展,还必须有高度的精神文明。真正意义上的脱贫致富,“一方面要让人民过上比较富足的生活,另一方面要提高人民思想道德水平和科学文化水平”[8]。由此出发,他格外重视思想文化建设在脱贫致富过程中的作用,强调要把思想文化建设“贯彻于脱贫致富的整个过程”[9],以更好地调动广大干部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去战胜艰辛和困难。他对加强贫困地区的思想文化建设有着深入系统的思考,主要强调和突出了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要“真正把教育摆在先行官的位置”[10],优先抓好贫困地区的教育。他指出,贫困地区的教育要适应贫困地区农村经济的发展,突出“泥土味十足”[11]的教育特色,把发展基础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成人教育结合起来,培养更多的能脱贫致富的知识型劳动者,发挥科学技术在脱贫中的关键作用,实现教育、科技、经济相互支持、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

二是要把脱贫和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有机结合,移风易俗,树立新思想,建立文明的健康的生活方式。他指出,要创造条件改善贫困地区的卫生状况,改变“贫困—不卫生—疾病—贫困”的恶性循环状态。[12]要加强“文明礼貌、爱护公物、遵守公共秩序、维护社会治安、尊重他人、洁身自好、尊老爱幼”[13]等文明社会基本道德教育,“切不可物质上脱贫了,精神上却愚昧了”。“现在农村有些地方致富以后就大兴土木修庙建坟,求神拜佛,这值得我们深思。”[14]

三是要宣传弘扬贫困地区之光,增强自信和吸引力。他强调,要加强贫困地区“锦绣河山”[15]的宣传、“灿烂文化传统”[16]的宣传、少数民族独特文化[17]的宣传、革命精神和传统的[18]宣传等,使贫困地区的人们全面认识、热爱自己的家乡,使贫困地区以外的人们了解、向往这片热土,激发脱贫致富的激情和合力。同时,他还指出,这些宣传和文化推广要讲究形式,要为群众“喜闻乐见”;要有群众性、符合大众的口味,不能曲高和寡;要提倡节约意识,少花钱,多办事。[19]

二、要弘扬“滴水穿石”的精神——脱贫关键在精准实干

崇尚实干是习近平思想和行为的一个重要特征。他在《摆脱贫困》的跋中说:“我是崇尚行动的。实践高于认识的地方正在于它是行动的。”[20]由此,在谈到贫困地区脱贫发展问题时,他反复强调要弘扬滴水穿石的精神。他认为,贫困地区受历史条件、自然环境、地理因素等各方面的制约,脱贫发展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须树立持久战思想,需要一代代人以滴水穿石的精神,锲而不舍、前赴后继、接力奋斗。

他在《滴水穿石的启示》一文中,具体剖析了滴水穿石精神的内涵,主要有三层含义。一是表现为“一种前赴后继,甘于为总体成功牺牲的完美人格”[21]。在一个经济落后地区的发展进程中,党员干部应“不追慕自身的显赫”,注重寻求一点一滴的进步,甘愿像水滴那样成为“牺牲者”,作为“总体成功的铺垫”。二是表现为一种“敢”字当头,迎难而上的勇气。面临各种错综复杂的局面,党员干部要有一股“唯物主义者的勇气”,迎难而上,不能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畏难而逃,“那样就什么也别想做,什么也做不成”。[22]三是表现为一种“胸有宏图、扎扎实实、持之以恒、至死不渝”[23]的精神。他认为,仅有敢为担当的勇气还是不够的,必须像一滴滴水对准一块石头那样,目标一致,矢志不移,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滴下去、干下去,创造出滴水穿石的神奇。

“滴水穿石”就要求我们在脱贫发展中因地制宜、精准实干、久久为功。他以发展为第一要务,探索了像闽东这样的贫困地区脱贫发展的具体道路和举措。

一是借助外力,“双向开放”“飞洋过海”。他指出,越是贫困的地区,越是要加大对内对外开放的力度,既要积极参与本地区和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的市场竞争,大力引进信息、资金、技术和人才,进行优势互补,又要积极参与国际竞争和交换,努力发展外向型经济,促进本地区经济的全面发展。[24]他强调,对外开放关键要探索自己的路子,在做好投资环境等“硬环境”建设外,关键是改革创新建设对外开放的“软环境”,“软功夫是贫困地区这只弱鸟借以飞洋过海的高超艺术。”[25]他卓有远识地提出了一系列改革创新举措:比如,“一个窗口、一个图章”,简化手续、降低费用、改善服务质量等;针对实际情况,出台地方性法规,保护外商的合法权益;避免把外商投资企业办成国有企业,要真正让外商按国际惯例进行生产管理等。

二是因地制宜,“双向开发”“丰满羽翼”。他认为,弱鸟要先飞,必须探讨一条因地制宜发展经济的路子。一方面要做好本地区“山海田”等优势资源的开发,“靠山吃山唱山歌,靠海吃海念海经”[26],发展大农业,立足于“土”、立足于“农”,建立面向农产品资源加工利用、吸收大量富裕劳动力、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为主的工业企业,农工共同发力促致富。另一方面,要开发市场,根据市场需要努力发展种植业、养殖业和加工业,企业发展要“特”要“外”,面向国外市场,有自己拳头产品,能占有市场份额。他反复强调,无论是资源开发或是市场开发都要精准、有好的效益,抓有特色的产品,形成“一村一品”[27]。绝不能为了出政绩,而盲目上项目,劳民伤财。

三是开发“崭新资源”,做好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习近平高度重视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问题,并对如何转移安排剩余劳动力有自己独到的观点和见解。他认为,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总的方向是“就地消化,离土不离乡,进厂不进城”[28],因地制宜转移,宜农则农,宜林则林,宜渔则渔,宜牧则牧,同时鼓励兼业经营,如运输、饮食服务、服装加工等。他强调有计划地做好劳动力转移工作,指出要加强信息引导,有关部门主动对接用工单位,引导群众就业;要指导兴办经济实体;要组织富裕劳动力进入流通领域;要加强对富裕劳动力的就业培训等[29],这些举措都是比较超前和有见地的。

四是注意增强集体经济实力,为扶贫提供保障。在扶贫过程中,要注重增强乡村两级集体经济的实力,是这一时期习近平扶贫有关论述的一个突出特征。他认为,在扶贫过程中能不能不断增强壮大集体经济实力,事关扶贫工作能否得到基本保障和动力,能否保持扶贫成果的一个根本性、全局性的大问题。因此,在扶贫过程中,应把“发展集体经济实力摆到应有的位置”[30]。他强调,壮大集体经济要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的原则,从实际出发,以市场为导向,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对于发展农村集体经济的具体形式和路子,他主张大胆探索,百花齐放,既可是农村合作社、乡村办的企业,也可是集体与个体的联营型、股份型,个体联营型、股份型等。他还从健全投入机制、实行优惠政策、增强乡村集体经济发展机能等方面[31]给出了务实的建议和举措。

三、要“加强脱贫一线的核心力量”——脱贫根本在党的领导

习近平在《摆脱贫困》一书中指出,党的领导是贫困地区脱贫发展的根本保证,但“没有终生廉洁、终生为民的鸿鹄之志,期待飞得长久、‘扶摇直上’是困难的”[32]。他在书中反复强调,要从严治党、为政清廉,“为官一场,造福一方”,并深刻地阐述了共产党人的为官之道, 突出了“为官四要”:为官之本在于为官一场,造福一方;为官之理在于讲奉献;为官之德在于清廉;为官之义在于明法[33]。他谆谆告诫党员干部从政有约、把带领人民脱贫发展作为执政追求。他指出,为政者要注重修身,做到“五要”:要有党性观念、要有度量、要有气节、要诚实、要有气魄[34],提出了党员干部自我完善的具体标准和要求。

他格外重视农村党组织建设,强调要建设好农村党支部,增强党组织的凝聚力,加强脱贫第一线的核心力量,进一步巩固党对农村的坚强领导,为贫困农村走向富裕道路提供坚强保证。他生动而具体地阐释了加强农村党组织建设的具体举措:

一是农村党组织要代表群众的意愿和利益,抓好带领群众脱贫发展、共同富裕这个主旋律,农村党组织的各项建设都要围绕这个主旋律来“弹钢琴”,让“要想脱贫致富,必须有一个好支部”成为群众的共识,使农村党组织真正赢得群众,发挥领导核心作用。[35]

二是在农村各种组织中,必须坚持党组织这个领导核心,农村改革深入只能不断强化党组织的核心作用,农村脱贫深入只能不断增强党组织的力量,要在指导思想和组织保证上使农村党组织真正站到前台,真正居于“第一线”,名副其实发挥核心作用。[36]村民自治是在党的领导下的自治,只有依靠党的领导,村民自治才能健康发展。

三是纯洁队伍,加强党组织自身建设。要抓好党支部成员的选拔,把农村中思想政治素质好、工作能力强、群众威望高的优秀分子选拔到支部中来。要格外重视党支部书记的选拔,选好带头人,带好一班人。要提升党员的素质,变革观念,提高为群众服务的本领。

四是改进工作方法,密切联系群众。要主动深入群众,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把思想政治工作做到群众的心坎上。要主动发现群众关切的问题,主动解决群众面临的实际困难,为群众办实事,坚持不懈。要提高办事的水平,讲究办事的科学性和政策性。

四、要“促进少数民族的共同繁荣和富裕”——脱贫一个民族都不能少

关注少数民族的脱贫发展,是宁德时期习近平关注的又一个重点。《摆脱贫困》一共收录习近平这一时期的29篇文章,其中《畲族经济要更开放些》《巩固民族大团结的基础——关于促进少数民族共同繁荣富裕问题的思考》等多篇文章,就是专门论述少数民族的脱贫发展问题,可见少数民族的脱贫发展在习近平心中的位置和分量。

他深刻论述了搞好少数民族脱贫发展的重大意义,指出民族事业是我们事业的一个重要方面,少数民族脱贫发展是巩固民族大团结的基础,“我们正在进行的脱贫致富的伟大事业,少了畲族人民的积极参与不行,少了各民族的共同努力奋斗也不行”[37]

他指出,搞好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离不开国家的支持和帮助,需要外来“输血”,但支持和帮助的意义应主要用于增强少数民族地区的自我发展能力,增强自身的“造血”功能。要增强“造血”功能,重要的是“充分利用民族地区同其他地区的自然区域分工条件,发挥当地资源优势,根据民族的特点建立自己的‘种、养、加’的经济模式”[38]

他强调,大力培养少数民族干部,是党的一项重要政策,是解决民族问题的关键。要从战略的高度大力培养少数民族干部,要继续培养和不断提高现有少数民族干部的素质,要注意发现和培养少数民族干部后备力量,要合理安排少数民族干部在地、县二级中的比例。

他高度重视少数民族文化的继承和保护问题,强调少数民族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创造了辉煌灿烂的文化,这不仅是少数民族的瑰宝,也是我们国家的宝贵财富,在脱贫发展过程中一定要继承、保护和发扬好这些优秀的传统民族文化。他指出,要继承和发扬少数民族文化中优秀的部分,少数民族语言、歌曲、服饰等都应很好地继承。要抓紧挖掘整理少数民族文化遗产,诸如民俗、民谚、民乐、舞蹈、故事等,要组织力量进行深入研讨,取其精华,古为今用。[39]

通过以上的分析和探讨,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在《摆脱贫困》一书中,习近平以通俗的语言、贴切的比喻、恰当的举例、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故事和成语等,深入浅出地阐述了习近平扶贫重要论述的主要观点、要旨和内涵,诸如扶贫先扶志、激发调动内生动力,扶贫要力戒形式主义、实施精准方略,扶贫关键要靠党的领导、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特点和优势,扶贫路上不能少了一个民族、扶贫就是要实现各民族的共同富裕等。《摆脱贫困》可以说是习近平扶贫重要论述的源头活水,通过分析和研究《摆脱贫困》中的习近平有关扶贫的论述,我们就能生动地看到和把握习近平扶贫重要论述在其基础上如何进一步系统化、丰富化,并不断形成内在体系的发展脉络,有利于我们更好学习和把握习近平重要论述,并更好地贯彻和指导我们的实践。

 

 

作者简介:罗永剑 北京大学国内合作委员会办公室(扶贫工作办公室)副主任 副研究员

 

 

参考文献:

[1-39]习近平.摆脱贫困[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2:2,21,3,154,3,10,10-11,149,153,174,176,8,155,155,21,21,23,155,24,216,59,58,59,122,5,6,8,168,169-170,192,199-200,9,37-39,43-46,161,161-162,117,123,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