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第3期

过往期刊

  • 2022年第2期
  • 2022年第1期
  • 2021年第4期
  • 2021年第3期

编委会

封面题字: 杨 辛
主办单位:北京大学
顾 问:王义遒 林钧敬 张 彦
编委会主任:陈宝剑
副主任:陈占安   徐善东    王逸鸣

              户国栋 
委 员(以姓氏笔画为序):
王天兵    王艳超    冯支越 匡国鑫     
孙 华       关海庭    陈建龙 刘    卉    

刘海骅    宇文利    吴艳红    李   杨  

陈征微    金顶兵 查 晶 祖嘉合   

夏学銮    蒋广学 霍晓丹 魏中鹏
刘书林(《思想理论教育导刊》常务副主编)
杨守建(《中国青年研究》副主编)
彭庆红(《思想教育研究》常务副主编)
谢成宇(《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社长)

屈晓婷(《北京教育(德育)》副主编)
夏晓虹(《高校辅导员》常务副主编)
周文辉(《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社长)
李艺英(《北京教育(高教)》社长)
郑 端(《思想理论教育导刊》编辑部主任)
陈九如(《高校辅导员学刊》副主编)
毛殊凡(《中国高校社会科学》总编室主任)
主 编:王艳超
编 辑:许    凝   马丽晨   朱俊炜
               王   剑   吕    媛  李婷婷      
               李   涛  侯欣迪   杨晓征

               宋   鑫   张会峰   陈秋媛 

              马    博  陈珺茗  陈   卓              
审    校:青年理论办公室   

             

高校利用互联网平台开展思想政治工作探析——以北京大学为例

作者:于雅茹 马丽晨 陈卓 发布日期:2021-01-26

摘要: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渐趋成熟,互联网深刻改变了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面对“网络原住民”一代的青年学生,互联网平台越来越成为高校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依托,因此,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载体的运用研究显得尤为必要。文章以北京大学为例,梳理北京大学互联网平台运营现状,总结当前利用互联网平台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积极探索,并探讨其发展瓶颈与未来发展方向,以期充分发挥互联网平台优势,实现思政教育模式创新。

关键词:互联网平台;非专业化 ;思想政治教育

 

互联网渗透了青年学习、生活等方方面面,也对高校思政工作也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互联网越来越成为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要平台。北京大学搭建了包括微信公众号、微博、BBS、P大树洞、B站、抖音等各类网络平台,是了解青年思想动态的重要渠道、建设校园网络文化的重要阵地和传播主流价值观念的重要手段。文章从北京大学实际工作中总结基于高校互联网平台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经验教训,并希望通过明确不同平台风格、创新切入角度、提高媒体专业素养来完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对互联网载体的运用,创新思政教育形式,以提升思政工作质量。

 

一、北京大学互联网平台运营现状

 

网络信息发展迅猛,高校内互联网平台丰富多彩,根据平台属性不同,包括微信公众号、微博、BBS以及各类网络平台等。

(一)校内微信公众号运营情况梳理

校内微信公众号依据运营主体及服务内容特性归纳为以下几类:

1.北京大学官方微信公众号及院系学生会或团委运营的公众号

这类公众号主要以宣传学校、各院系,传递各院系内资讯、活动信息以及分享学生生活、答疑等为内容。在此类公众号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有“北京大学”“数院学生会”“北大经院人”“北大艺术人”“北大新青年”等。北京大学日常阅读量2—5万不等;数院学生会的平均阅读量在500—2000不等,个别爆款文章阅读量上万;北大经院人平时平均阅读量在500—1000,偶尔会出现3000+的情况;北大艺术人平均阅读量500—1500左右。

2.学生会及社团活动类公众号

学生会公众号主要发布学校内与学生相关的各类活动信息,分享活动内容等。例如“北京大学学生会”“北大体育”“北大十佳”等。北大学生会平均阅读量1000—3000左右;北大体育日常平均阅读量500—1000不等,时有文章阅读量上万;北大十佳日常阅读量300—3000左右。

其他社团类公众号以各社团活动通知、活动回顾、社员风采等为内容。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有“北大山鹰社MAPKU”“元火动漫社”“风雷街舞社FLCrew”等。山鹰社平均阅读量在500—1000不等;元火动漫社平均阅读量300—500左右;风雷街舞社平均阅读量1000—2000左右。

3.杂志、报社及相关服务类公众号

杂志类公众号以“北大青年”“北大青年研究”“此间INSIDEPKU”为代表,数量较少,内容以人物报道、事件报道、评论等为主。“北大青年”关注数约14万,日常阅读量3000左右;“此间INSIDEPKU”日常阅读量2000—4000不等,时有上万。校内其他相关服务类公众号主要以发布资讯为主,起到服务校内师生的作用。例如“北大选调生”“北大就业”等。“北大选调生”日常阅读量3000左右;“北大就业”日常阅读量500—5000不等。

(二)官方微博运营情况

官方微博因其受众广泛和其自身的话题性及关注度,仍然是校内网络平台运营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现北京大学官方微博为“北京大学”,即我们常说的官微。此外还有“北大未名BBS”“北大医院”等账号,但因影响范围相对较小,暂不做具体分析。

“北京大学”官方微博内容丰富,更新速度快,紧随时事。除此之外,也有一些特定的话题如“燕园光影”“燕园深夜食堂”“北大新闻”“北大体育”“北大科研”等,内容十分全面,有简单介绍北大风景、衣食住行的版面,也有关于学生活动、丰富生活的展现,也有关于北大教育教学、科研成果的介绍;除此之外,官微还会发起一些创意投票活动,如“你的宿舍群名是什么”,一般参与度相对较高。

(三)未名BBS校内社区平台建设

北大未名BBS是北京大学官方BBS站,主要为北京大学在校师生提供互联网电子公告牌服务,定位于“校内信息平台、师生文化社区、网上精神家园”,是了解师生诉求与观念、加强校园管理、保障校园安全稳定的重要工具。建站至今,北大未名BBS在形成和影响校园舆论话题方面始终发挥着重要作用。其中,未名BBS的帖文以话题为中心,便于网友对同一话题交流看法。近年来,北大采取系列措施有效维持了BBS人气,传承了未名BBS的文化,使得师生网友对于未名BBS这一社区的强烈认同感得以维护,师生热衷于在BBS上自由展开交流讨论,形成丰富多样的话题热点。

(四)其他媒体平台建设

1.PKU Helper与P大树洞平台搭建

作为互联网新媒体时代产物的PKU Helper与P大树洞,依托于移动客户端,随时随地使用的便捷性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传统的的时空限制;同时,PKU Helper与P大树洞的即时性特征能够满足当前快速获取信息和社交的需求,匿名性特征又使得话题更为多元、讨论更为深入,极大地增强了平台的热度与活跃度,成为最为活跃的校园网络平台之一。P大树洞是基于PKU Helper的校内匿名互动社区,是PKU Helper平台内置的一个校内匿名信息交流平台。相较于传统网友社区,P大树洞匿名性强、即时性强但话题性组织弱,因此成为了青年学生交换即时信息,分享心理情绪类信息的重要平台。

2.B站、抖音等视频平台运营情况

北京大学官方B站账号于2019年10月开通,北京大学官方抖音账号目前粉丝约354.7w,获赞1879.2w,动态627个,每条视频点赞量在1000到100000不等,内容既涵盖校内重大活动时事热点,也包括重要人物和学术活动展示,也有符合抖音气质、利用当时很火的歌曲和形式拍出的视频。“北大新青年”抖音账号目前粉丝6716,获赞11.8w,动态129个。疫情防控期间,“北大新青年”抖音号跟进报道“北大援鄂抗疫国家医疗队”的先进事迹、传播校园战疫正能量,并出品各类专题视频,内容涵盖校内重大活动、原创抗疫主题系列文艺作品等。同时,“北大新青年”抖音号契合抖音传播特点,结合时下热门歌曲和形式生产展现校园景色和青年学子积极风貌的作品,倡导健康向上、内涵丰富的校园网络文化。

 

二、校内网络平台对思想政治教育的积极探索

 

(一)网络平台搭建成为了解青年思想动态的重要渠道

校园网络平台及其承载的校园网络舆情,以青年学生为主体,是观察了解青年学生所思所想进而开展观念引导和思想教育工作的重要渠道。以未名BBS和P大树洞为例,为更好地了解并传递未名BBS和P大树洞舆论场中所反映的青年思想观念,学校由专门部门负责收集、分析、研判BBS和P大树洞舆情,把握师生日常动态,并尤其关注意识形态讨论。此外,随着各教学、管理、服务部门增强了对校园网络舆情工作的重视程度,未名BBS和P大树洞已成为收集学生意见、展开师生对话的有效渠道。

(二)网络平台运营成为建设校园网络文化的重要阵地

以北大未名BBS为例,未名BBS为校园文化建设提供了重要的交流展示平台。当前,未名BBS站下设14个主题分区及数百个人气版面,其中既包括“社团群体”分区,方便学校社团宣传展示活动成果、交流活动心得;也包括“人文艺术”分区及“剧”“诗词歌赋”“图片艺术”等相关版面,便于师生交流分享。此外,BBS各版面通过原创分、精华区等功能,鼓励网友产出原创文化成果。对于未名BBS网友产出的优秀校园文化成果,BBS管理团队一方面通过官方微信公众号、官方微博向外传播;另一方面延伸至线下,通过开发文化周边产品,举办周年纪念图片展等,不断增强校园师生及社会平台对北大校园文化的认可。

(三)网络平台主体培育成为传播主流价值观念的重要手段

主流价值观念的传播不仅发生在课堂讲授或辅导教育的过程中,在开放、平等、自由的网络讨论氛围中,人们同样完成了价值观念的塑造。在学生自发的讨论交流中,正能量的话题、事迹同样能够得到广泛、深入地传播。在讨论中,青年学生有着更加理性客观的态度与较高的专业学识,校园网络平台的环境也较少受到世俗化因素影响而更为纯粹,因此青年能够在与同辈的话题讨论和思想碰撞中,更新自身的价值观念,传播北大精神、时代精神,塑造正确的理想信念。

 

三、校内网络平台发展瓶颈——非专业化社会媒体性

 

(一)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及风格的模仿性及固化性

纵观当今校内众多网络平台,不难看出的是,这些平台的内容及风格都在某种程度上呈现出一种模仿性和固化性。例如,除具有鲜明特色的个别平台之外,各大高校内院系的微信公众平台所推出的内容和围绕的主题都十分相似,能够做出自己独特风格的少之又少。

另一方面,由于校内可传播和报道的重大活动内容相对固定,因此校内网络平台所关注的传播点也比较相似,并且在周期内呈现出某种固化性。例如,校内官方微信公众平台和抖音账号都会关注到“校园十佳”歌手这一校园热点,并且,在一年的周期内都会关注这一事件,由此形成一种“虽然每年不同,但年年都相似”的报道困局。

(二)校内学生运营群体的内在局限性

同时,由于校内网络平台运营者中学生占据相当一部分的比例,并且作为重要的内容产出者和创造创意想法的主体参与到校内新媒体平台的运营中去,因此研究学生这一运营群体成为讨论校内网络平台建设瓶颈不能缺少的要素之一。一方面,学生充满想法、创新、热情,契合新媒体平台的发展要求;而另一方面,由于存在时间精力有限、缺少传播技巧、不成系统化和体系化的运营管理方式、运营激励机制的不成熟等问题,学生运营群体自身的诸多局限性也成为制约校内网络平台发展的因素之一,这也再一次体现出了校内新媒体平台的非社会性和非专业性。

(三)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审查的限制性

高校网络平台在建设初就与其高校本身进行了挂钩,其发展的目的也主要是为了服务校内师生和向外宣传高校形象,因此,高校网络平台有必要也必然受到学校的官方引导。其平台运营内容的审查虽然在把握和引导正确的传播主题大方向的同时还能够有效统筹和规划校内庞多的网络平台,形成一股齐聚的内外传播力量,利于高校发展,但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校内新媒体平台内容产出的范围和风格多样化发展。在坚持内容审查和谋求创新创意之间寻找某种平衡或许是高校新媒体平台建设发展亟待探究的问题,也成为取得突破的关键因素。

 

四、未来可发展方向、建议与对策

 

(一)清晰定位,明确思想政治教育的独特风格

拥有清晰的思想政治工作定位是网络媒体平台的运营最为基础的部分,更进一步的是如何在创作过程中坚持并不断完善。总的来说,一方面要保持产出内容在某种意义的一致性,以符合整个平台的风貌,一方面是重视一定限度内的创新和拓展,避免过于混杂而导致特色不突出、内容体系混乱,给受众过于复杂的体验。目前校内大多网络平台是以综合的姿态呈现的,质量相对平均,没有独特的记忆点。同时需要注意的是,运营过程中创作者会不可避免地去参考优秀范例,但更需要发挥其主观创新能力,在模仿前期模式的基础上对作为核心的内容和风格进行自我创新。这样才能避免内容同质化,使得总的校园网络思政教育内容呈现更加丰富、优质的图景。

(二)广泛取材,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切入角度

针对校内重大活动的集中、重复报道导致的内容相似化问题,应当适度“开源”,提高“新闻嗅觉”,捕捉校内更多值得报道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可以转换角度,从较少关注但具有价值的小事,或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事件切入,由此一方面保证了内容的独特性,也开辟了新的视角。如“数院学生会”公众号发布的文章“【数短论长】再见肯教”,选取了小西门外肯德基停止营业的小事,但因为其与学生生活的相关性,引起了较多关注。

另一方面,对固定的重大活动,由于其自身的热度和受关注性,是不可能直接放弃的。于是需要思考在千篇一律的内容中从何处切入更能带给受众新鲜感,可以是从形式上,如“人民日报”“一笔画出70年”的创新形式,或其他与视频、小程序结合等,也可以是从内容上侧重重大活动事件背后鲜为人知的故事,丰富人们对该事件的认知。

(三)招揽人才,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专业素养

校内网络平台运营主体往往是学生,这就决定了与全职专业人员在时间付出和内容质量上的差异。而时效性作为网络平台的一大特征之一,尤其与较低的制作效率形成了尖锐的矛盾。如果想要保持更高的更新频率以维持热度,招揽更多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人才并且完善组织架构是第一选择。首先配备足够的专业人员,尽可能地通过合理建构管理机制,使得每一个成员都活跃起来,组织整体达到高效状态,共同推进工作发展。同时为提升质量,在招揽技术人才之外,也应当组织选题、写作、宣传等相关技能培训,以符合创作要求。

 

 

作者简介:于雅茹 北京大学青年研究中心干部

     马丽晨 北京大学青年研究中心干部

     陈 卓 北京大学中文系2019级本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