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第3期

过往期刊

  • 2022年第2期
  • 2022年第1期
  • 2021年第4期
  • 2021年第3期

编委会

封面题字: 杨 辛
主办单位:北京大学
顾 问:王义遒 林钧敬 张 彦
编委会主任:陈宝剑
副主任:陈占安   徐善东    王逸鸣

              户国栋 
委 员(以姓氏笔画为序):
王天兵    王艳超    冯支越 匡国鑫     
孙 华       关海庭    陈建龙 刘    卉    

刘海骅    宇文利    吴艳红    李   杨  

陈征微    金顶兵 查 晶 祖嘉合   

夏学銮    蒋广学 霍晓丹 魏中鹏
刘书林(《思想理论教育导刊》常务副主编)
杨守建(《中国青年研究》副主编)
彭庆红(《思想教育研究》常务副主编)
谢成宇(《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社长)

屈晓婷(《北京教育(德育)》副主编)
夏晓虹(《高校辅导员》常务副主编)
周文辉(《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社长)
李艺英(《北京教育(高教)》社长)
郑 端(《思想理论教育导刊》编辑部主任)
陈九如(《高校辅导员学刊》副主编)
毛殊凡(《中国高校社会科学》总编室主任)
主 编:王艳超
编 辑:许    凝   马丽晨   朱俊炜
               王   剑   吕    媛  李婷婷      
               李   涛  侯欣迪   杨晓征

               宋   鑫   张会峰   陈秋媛 

              马    博  陈珺茗  陈   卓              
审    校:青年理论办公室   

             

探索教师党支部和学生党支部的联动共建模式 ——以北京大学哲学系为例

作者:李 林 段 锐 发布日期:2021-01-24

   摘要:加强高校学生党支部建设,创新高校学生党支部的工作方法,提高高校学生党支部的工作能力,对于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加强高校基层组织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通过探索教师党支部和学生党支部的内在关系,构建二者联动平台,可以促进工作方法的创新,提高高校基层党建工作成效,以实际行动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

关键词:高校党支部;教师;学生;联动;共建

 

我们党始终坚定不移全面从严治党,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总结党建成功经验的基础上,探索形成了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等重大理论成果,体现了党的建设与治国理政的高度有机统一。201710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继续提出要“坚定不移全面从严治党,不断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1],而加强基层组织建设是重要一环。党的基层组织是党的全部工作力和战斗力的基础,也是党的执政基础。高校基层党支部是实现党对高校领导的重要基石,是我们党联系广大师生,尤其是对接高等教育第一线的重要桥梁。高校基层党支部建设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整个高校党组织是否坚强有力,是否能够充分发挥战斗堡垒作用。

长期以来,北京大学坚持党的领导,践行党的优良传统,坚决落实党中央的各项决定和要求,在基层党组织建设上不断规范化、制度化。北京大学第十三次党代会报告中指出要强化“抓好党建是最大政绩”,抓好基层、夯实基础,不断提升组织力。新形势下,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迎来了新机遇与新挑战,探索基层党组织建设的新途径和新方法、提高基层党组织生活质量和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有助于为学校发展提供坚强有力的政治保障。

一、北京大学党支部发展现状

目前,北京大学基层党支部多采取教职工和学生分建模式。学生党员所在的基层党组织中,除部分以实验室、课题组、教研室为单位建立支部外,大部分以班级、年级为单位建立;教职工则更多按照专业、部门等建立支部。以上述方式建立党支部,遵循了《中共教育部党组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基层党组织建设的意见》《中共教育部党组关于加强新形势下高校教师党支部建设的意见》等文件要求,便于统一管理和开展学习实践活动。

但也要看到,教师党支部和学生党支部分别建立和开展活动,也可能存在以下问题:

对教师党支部而言,一是部分教师党员由于承担许多教学科研任务,参与党支部活动的时间和频率难以保证,一些教师党员对党的新理论、新精神贯彻不到位、不准确。二是相对于学生,教师可能有着更高的理论水平和领悟能力,但在实践活动的组织过程方面则或许少了一些创造性。三是离退休教师党员远离教学科研一线,部分离退休教师党员由于身体原因深居简出,信息获取不便,组织生活的形式往往较为单一。

对学生党支部而言,首先是本科新生党员数量减少。北京大学本科新生党员数量从2010年前后的每级近200人,缩减到近两年每级不足10人,新生党员的减少导致本科生党支部规模普遍缩小,有的已经无法达到按年级成立党支部的党员数量最低要求,导致新生党员在入学之初难以快速发挥对身边同学的示范带头作用。其次是学生的人生阅历和社会经验尚浅,他们长于活动策划和形式创新,但对党的理论内涵的把握还需一个强化和深化的过程。与此同时,由于学科特点各异,部分学生党员存在就学科谈学科、就党建谈党建的现象,尚不能从国家和历史的维度把专业学习和党性修养结合起来。

针对上述问题,已经有部分高校基层党组织在开展自身建设时采取支部共建的方式,探索跨支部解决问题、聚合力提升效益的方式,形成了很多优秀经验。本研究希望以北京大学哲学系的师生党支部为样板,通过观察、分析支部共建的经验和效果,为高校基层党支部的建设发展提供有益参考。

二、高校基层党支部建设研究综述

关于高校党支部建设发展的研究较多,对这些研究进行梳理,有助于我们更加全面地了解高校基层党支部的整体发展状况和存在问题。

罗中枢、王卓(2007)根据调查数据分析了高校党支部的现状与问题,对把握教师党支部的建设逻辑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但未能将教师党支部与学生党支部这两个主体进行对比分析[2]。类似地,陈荣武(2012)在《增强高校基层党支部支部创新活力的研究》一文中也缺乏这样的整合讨论。[3]这类研究由于忽视了联合的可能性,导致其给出的对策建议要么适用于教师党支部,要么适用于学生党支部,难以给出系统性的解决方案。刘文(2011)具有前瞻性地对高校基层党支部工作的各个环节做了说明,并提到教师党支部与学生党支部之间的互动关系。[4]张晓东(2012)的分析也启发我们,两类支部的联合共建必须充分考虑学生群体的自身特点,避免不切实际的联合活动。[5]

我们可喜地发现,已有部分研究者以高校教师党支部与学生党支部的联合共建为主题进行了有益探索,这部分文献是本研究继续开展的良好基础。张雯娟(2015)在师生党支部联动共建的组织设置方式、共建内容和共建形式等方面提供了有益探索,但其想法缺乏案例支撑,讨论仍然更多地停留在理论分析层面。[6]陶莉、沈洁(2013)将研究重点放在教师党支部对学生党支部的带动指导作用,其工作对理解教师党支部在联合共建中的作用有一定帮助,但他们过分强调教工党支部主导地位,相对忽视了学生党支部的主动性。[7]陶莉、沈洁(2013)的研究提供了一个理论分析与实际案例相结合的范例。

可以发现,相关研究已经指出了教师党支部和学生党支部分别存在的问题,但提出的解决方案更多停留在宏观层面,这表明师生党支部联合共建仍然是高校党支部研究中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亟需提出更加明确可行、更具操作性和借鉴意义的具体策略。如何将共建方案落实到实践层面、如何充分发挥教师党支部和学生党支部在联合共建中的主动性和各自的积极作用,进而让共建的模式更好地与高校基层党支部的实际相结合,是本研究重点关注的问题。[8]

三、探索师生支部共建方案,创建多活动、制度化联动平台

根据已有研究,高校教师党支部和学生党支部的建设模式尚存在一些亟待改善的问题,并且这些问题具有一定共性,需要给出针对这些共性问题的系统化解决方案;部分研究者已经注意到教师支部和学生支部开展共建的诸多益处,从宏观层面给出了一些建议,有必要在这部分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挖掘,提出更加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北京大学哲学系党委结合已有研究成果,针对自身基层党支部建设情况,在坚持理论研究与实际相结合的基础上,进行了一系列有益探索,并总结出一套高校基层党支部师生共建的理论设想和实践方案。

(一)理清教师、学生党支部关系,充分发挥双方在共建中的主体性

在探索共建模式、提出具体方案前,仍然需要的理论准备是理清教师党支部、学生党支部之间,以及共建支部各成员之间的关系,分析各自特点及其在共建中期待发挥的作用。

师生身份的天然差异导致师生党员共同参与组织生活时可能呈现不同的行为和思想特点,因此,首先需要明确的是,在搭建教师党支部和学生党支部联动平台时,支部成员都是以平等的身份参与组织生活,每一位参与者都是组织生活中的一名普通党员。在此基础上,充分结合师生党支部的不同特点,最大程度地扬长避短、形成合力。上文提到,教师党员因教学科研任务较重、彼此时间安排差异较大,可能面临支部活动参与率不高、组织形式较为单一等问题;学生党员参与活动的积极性较高,但有些活动思想性、教育性不够强,或与专业学习联系不够紧密。实际上,教师党支部和学生党支部存在着优势互补的关系——学生的广泛参与可以提升教师党支部活动的创新性和影响力,而有教师参与的学生党支部活动可以提升活动本身的思想性和教育性,并有可能带来更高的活动参与率。因此,在开展师生党支部共建活动时,需要从师生双方的主体性进行考察:

一是充分激发学生党支部活力,吸引学生党员参与活动以带动教师党员积极性。可以由学生党支部“发球”,主动邀请教师党员参与活动,不仅有助于调动教师党员的积极性,而且通过学生党支部的分批次邀请,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教师党员因工作时间分散、教学科研任务重而导致的教师党支部活动参与率不高等问题。

二是充分发挥教师党支部的引导力,为活动思想性、教育性和正确方向保驾护航。教师党员可以引导学生进一步端正入党动机、深入对党的认识。特别是对广大的入党积极分子来说,他们由于多种原因,可能存在入党动机模糊,对党的认识不够全面等问题;而教师党员社会阅历丰富、政治立场坚定、思想觉悟较高,尤其是中年以上的教师党员大多经历过我们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走过的革命、建设和改革过程,对党的认识较为系统、深刻。搭建平台让师生党员共同开展活动,可以发挥教师党员的引领示范作用,强化活动的理论意义和教育意义,使学生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能够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切实深化基础理论学习,增进对党的认识,进一步提高对党组织的归属感、认同感、荣誉感。

三是师生党支部共同建设,有助增强基层党组织的约束力和吸引力。在组织建设上,教师党员和学生党员共同参与,能够对双方支部的党员形成间接约束,增强组织向心力;在活动宣传上,搭建教师党支部与学生党支部活动联动平台,建立若干品牌活动,能够起到较好的宣传作用,扩大宣传面,从而产生积极的舆论效果,带动更多的教师党员、学生党员及非党员参与,有利于增强组织活动的吸引力,夯实组织建设的效果。

(二)建设全环节联动平台,促进共建制度化、常态化

根据教师党支部和学生党支部各自的优势与特点,笔者认为,可以探索搭建一个教师党支部与学生党支部全环节联动的共建平台,覆盖党建活动组织、师生内部交流和支部活动共建共享等各个方面,力求为教师党员和学生党员共同参与党组织活动提供一个制度化、常态化、便捷化、品牌化的样板,吸引更多师生党员主动参与。下面将主要结合北京大学哲学系党委及各党支部的共建经验进行说明。

1.搭建沟通桥梁,拉近师生距离

师生党支部联动共建,意味着党员群体从课堂内的师生关系转向组织中平等的同志关系,这需要更多富有创意和温度的活动提供平台。以哲学系“传薪文献”系列活动为例,该活动2014年在哲学系党委指导下,由系团委发起,主要内容是定期组织学生群体拜访系内离退休老教师,并特别聚焦于离退休教师党员。“传薪”取自《庄子·养生主》中的“指穷于为薪,火传也,不知其尽也。”火传而不灭,象征着后学当继前辈之志,也代表着老教师们对青年学生的教诲之意。通过师生促膝长聊,学生能够近距离地感受到老一辈学者的精神世界,听到生动鲜活的人生经历,并在这一过程中接受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的教育和熏陶。比如,通过学习老党员张翼星教授为“抗美援朝,保家卫国”报名参军的故事,学生体悟到个人前途与国家命运深刻相连的道理;在与老党员赵家祥教授的交流中,学生加深了对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认识,从而更加重视原著研读和史、论、著三者相结合的学习方法;在与老党员李中华教授的讨论中,学生了解到如何深刻思考中国哲学传统与当代社会的关系,如何在专业的哲学学习过程中厚植家国情怀等。

“传薪文献”活动打通了学生与教师、年轻党员与老党员沟通的桥梁。一方面,活动有助于哲学系内部的师生联络和思想交流;另一方面,活动帮助学生党员和教师党员实现了优势互补,增强了党建活动的理论性和教育性,并吸引了越来越多非党员学生甚至其他院系学生参加,形成良好的宣传效果。类似的项目还包括哲学系师生党员赴府学小学和北大附小石景山学校支教系列活动等,这些活动都力图通过“讲述”与“分享”的方式传递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化理想信念教育,让组织活动的影响力和感召力跨出校门、走向社会。

2.加强多方联动,发挥专业优势

在搭建教师党支部和学生党支部联动平台基础上,哲学系还通过专业间联动、院系间联动,乃至校际联动来组织学生党员与教师党员的实践活动。

哲学系多个师生党支部和石家庄陆军指挥学院军队政治工作系“党建和领导科学教研室党支部”进行了共建,共同开展以“知行合一深入军营,携手共建先锋同行”为主题的红色“1+1”活动。党建和领导科学教研室党支部主要由陆军指挥学院的青年教师组成,党支书张岚副教授为全军政治理论教学观摩赛精品课主讲人。其所在教研室主要开展学院研究生和中级培训干部的政治理论教学及相关科研活动,主要方向是军队思想政治教育、国际形势和国家安全战略研究,由教研室主编的教材以及讲授的课程多次获得学院和全军各级奖励。该支部对于更深层次的理论学习、特别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学习有着强烈需求。这一需求和哲学系的专业特长不谋而合,哲学系党委组织系内具有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特长的师生党员代表与党建和领导科学教研室党支部开展了多次交流研讨活动,围绕十八大以来党的最新理论成果互学互鉴。

共建活动收获了良好的效果:一方面,双方在互学互鉴中取长补短、共同成长,党建和领导科学教研室党支部提高了对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唯物史观、社会发展等问题的理论认识,哲学系师生党员则对上述问题的现实意义有了更为全面的了解;另一方面,哲学系师生党员通过共建活动得以接受生动、鲜活的国防教育和理想信念教育,升华对党及党的历史的正确认识,进一步提高党性修养。多次的支部共建实践表明,跨专业、跨院系、跨校的支部共建契合了双方对于支部建设的诸多诉求,有助于结合各自的专业优势,让共建活动起到11大于2”的良好效果。

3.坚持谈话谈心,教师广泛参与

为落实落细基层党支部建设的各项规范和要求,促进教师党员和学生党员双向联动制度化、常态化,一直以来,哲学系全体班子成员、班主任、任课教师、辅导员等都以不同形式、围绕不同主题,定期和学生进行不同规模的谈心和交流活动。

每学期初,由班主任、辅导员、支部党员代表与本班同学进行“一对一”谈话活动,以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学习状况、生活需求和未来规划,对每位学生给出针对性的指导和帮助,并及时发现可能存在的问题,谈话范围覆盖全体学生。通过“一对一”谈话,师生间的信任度逐步提高,情感基础稳步夯实,为共同成长、共同进步、共同解决问题做好了铺垫。各学生党支部定期举办“支部午餐会”,邀请教师代表或优秀学生代表共进午餐,由他们为年轻党员分享人生阅历,解答学习、生活等方面的困惑。在双学位报名季、学生保研季、就业季等学生发展的重要时间节点,学生党支部定期组织交流分享活动,邀请具备成功经验的高年级学生、系友、教师与大家面对面交流,引导学生合理规划、科学应对。

广泛而深入的谈心谈话活动得益于哲学系党委上下的共同努力。一方面,党政主要领导深入思想政治工作一线,与学生党团支部、班级、宿舍等建立直接联系、定期联系、无障碍联系;另一方面,学生工作办公室全体成员以身作则,带头开展“一对一”谈心谈话,确定有关谈话频率、时长、步骤、方式的明确标准,实现谈话对象无死角、全覆盖。在每一次不同规模的谈心谈话过程中,都注重将理想信念教育渗透到学生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引导青年学生尤其是青年党员扎实“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

四、总结

通过理论研究、制度建设和实践探索,哲学系师生党支部共建在制度化、常态化、创新化的互动模式中取得了一定成果,有利于促进学生党员和教师党员的交流,克服过去双方交流有限等问题,也有效解决了教师和学生支部各自存在的局限性,让思想政治教育变得有温度、有深度。下一步,哲学系将继续不断完善构建教师—学生党支部活动联动平台,积极进行更多基层党支部制度建设的探索和创新,在新时代不断提高党支部的工作能力与核心竞争力,引导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以及发挥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为学校基层党组织建设提供更多有益的经验。

 

 

作者简介:李 林 北京大学哲学系党委副书记 讲师

     段 锐 北京大学哲学系团委书记 讲师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 北京:人民出版社, 2017: 61.

[2]罗中枢,王卓. 完善高校党支部制度建设 保持和巩固党的先进性[J].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07(12):27-28.

[3]陈荣武.增强高校基层党支部创新活力的研究[J].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2,28(01):108-111.

[4]刘文.论高校基层党支部工作创新的任务与思路[J]. 思想理论教育,2011(23):61-64.

[5]张晓东.试析高校学生基层党支部建设与对策[J].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12,31(03):55-57.

[6]张雯娟.高校教工党支部与学生党支部联动共建对策研究[J].科技创新导报,2015,12(15):34-35.

[7]陶莉,沈洁.关于高校教工党支部与学生党支部共建的探索[J].社科纵横(新理论版),2013,28(02):39-40.

[8]张云,曹艳,徐满.以教工党支部带动学生党支部在高校基层党建中的作用分析[J].桂林航天工业学院学报,2012,17(04):400-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