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第3期

过往期刊

  • 2022年第2期
  • 2022年第1期
  • 2021年第4期
  • 2021年第3期

编委会

封面题字: 杨 辛
主办单位:北京大学
顾 问:王义遒 林钧敬 张 彦
编委会主任:陈宝剑
副主任:陈占安   徐善东    王逸鸣

              户国栋 
委 员(以姓氏笔画为序):
王天兵    王艳超    冯支越 匡国鑫     
孙 华       关海庭    陈建龙 刘    卉    

刘海骅    宇文利    吴艳红    李   杨  

陈征微    金顶兵 查 晶 祖嘉合   

夏学銮    蒋广学 霍晓丹 魏中鹏
刘书林(《思想理论教育导刊》常务副主编)
杨守建(《中国青年研究》副主编)
彭庆红(《思想教育研究》常务副主编)
谢成宇(《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社长)

屈晓婷(《北京教育(德育)》副主编)
夏晓虹(《高校辅导员》常务副主编)
周文辉(《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社长)
李艺英(《北京教育(高教)》社长)
郑 端(《思想理论教育导刊》编辑部主任)
陈九如(《高校辅导员学刊》副主编)
毛殊凡(《中国高校社会科学》总编室主任)
主 编:王艳超
编 辑:许    凝   马丽晨   朱俊炜
               王   剑   吕    媛  李婷婷      
               李   涛  侯欣迪   杨晓征

               宋   鑫   张会峰   陈秋媛 

              马    博  陈珺茗  陈   卓              
审    校:青年理论办公室   

             

大学以棋育人探究 ——以北京大学等高校为例

作者:李晓鹏 发布日期:2021-01-24

摘要:棋类运动是受许多大学生喜爱且易于开展的一类心智竞技运动和休闲文化活动。文章基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深化体教融合的背景,对大学生棋类运动和棋文化的育人价值进行阐释挖掘,对大学“以棋育人”体系的建设路径作分析梳理,力求为深化体教融合的棋类运动方案探寻理论依据和现实经验。

关键词:棋;育人;大学生;体教融合

 

202010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1]8月,体育总局、教育部印发经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审议通过的《关于深化体教融合 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的意见》[2]。两个文件的出台体现了党中央和国务院对于学校体育的高度重视,是对新时代深化体教融合、促进学校全面育人的顶层设计和重大部署。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曾指出,要更加注重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广泛开展形式多样、健康向上、格调高雅的校园文化活动[3]。以北京大学为代表的高校积极发展棋类运动和棋文化育人,探索构建“以棋育人”体系,由此创新大学体教融合及文化育人的有效途径和棋类方案。

一、大学生棋类运动和棋文化的育人价值

棋类运动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文化积淀,其作为一种游戏,至少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围棋、象棋发源于古代中国。“棋”与“琴、书、画”并称“四艺”,体现了棋的艺术性[4]和传统文化渊源。国际象棋一般被认为发源于古印度,经千百年的广泛传播,至今已成为遍及全球的智力运动。古今中外,有不少著名的科学家、政治家、军事家、企业家、文化名人和社会活动家都是棋类爱好者。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棋类运动大众化走势明显,普及范围不断扩展,每年参与线上线下棋类活动的人数以亿计。

棋类运动集竞技性、科学性、思想性、知识性、逻辑性、艺术性、趣味性于一体,富有规则文化、伦理文化内涵和寓教于乐功能,体现了效率原则、公平精神、理性魅力、自主观念、进取意识、创新价值和艺术美感,适合互联网时代发展,是一项文明、高雅、大众化的互动式心智运动。其天然具有的竞技性、趣味性、挑战性、逻辑性、知识性、实践性、互动性等特点与青年学生群体的擅动脑、喜创新、爱交流、求知欲强、有进取心等特点十分契合。综合来看,棋类运动和棋文化具有立德、增智、育心的综合功能,对于大学生成长成才、全面发展的促进作用明显。

(一)提升心智,磨练意志

列宁曾言:“象棋是智慧的体操。”歌德有说:“象棋是智慧的试金石。”从棋艺理论、博弈思维、竞技心理学等视角看,棋类运动考验参与者的智力水平和心理素质。

1.脑力游戏:优化智力结构,强化思维训练

棋是思维艺术,是科学、艺术和竞技的结合,是经验思维、逻辑思维、辩证思维、直觉思维、战略思维的统合[5]。知用规则、排兵布阵、观察局面、评估价值、审时度势、研判走向、构思战略、谋划战术、比较策略、筛选方案、推理步骤、计算着法等下棋的各环节、多要素,对参与者的记忆力、观察力、判断力、想象力、运筹力、推理和计算等方面的能力具有调动和激发的作用。下棋可以帮助大学生养成正确的思维方式,增强处理矛盾、解决问题、克服困难的能力,更好发展逻辑思维、辩证思维、大局思维、战略思维、应变思维、对策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2.竞赛活动:锻炼心理素质,培养强大意志力

竞技性是棋类运动的本质属性之一。弈者的意志力、自信心、进取心、能动性、自制力、专注力、韧性、毅力、情绪稳定性、抗挫折能力等都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棋局发展态势,机智、敏捷、沉着、勇敢是对高水平棋手的素质要求。北京大学曾在给夺得国际象棋世界大赛冠军的学生的贺信中指出:“学校号召全校师生学习你们不畏强手、顽强拼搏、自强不息、奋发进取的体育精神。[6]”顽强的意志、高昂的斗志、稳定的心态都是棋局取胜的关键要素,也是参与对弈的人获得锻炼和成长比较多的方面。

(二)知识扩展,启示人生

2014年五四青年节,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同女子国际象棋世界冠军、北大学生侯逸凡交谈时精辟指出:“人生如棋局,外交如棋局[7]”,阐明了棋文化具有重要的育人价值和丰富内涵。

1.棋如人生:棋道蕴含世间哲理和生活道理

棋类发源于人们的日常生活,模拟军事策略,运用博弈思维。弈者的高境界是跳出小棋盘,从人生的大视角和世界的多维度俯瞰棋局,将棋道与世间万事万物之道相联系。《围棋与国家》系列丛书诠释了棋文化的博大精深,棋道棋理与人类社会生活相通相融[8],丛书涵盖《弈史》《弈论》《弈诗》《弈画》《弈典》等史料文献,也包括《围棋与国家》《围棋与战略》《围棋与哲学》《围棋与文化》《围棋与人生》等文论创作,从围棋是中华民族思维标本的高度,系统阐发了围棋丰富的文化内涵。围棋泰斗吴清源先生认为,棋盘就是宇宙,围棋思想与阴阳思想相通[9]。围棋亦称手谈,双方平淡落子间交流棋道与人生体悟,小小纹枰蕴藏大智慧。国际象棋世界冠军卡斯帕罗夫曾撰写《棋与人生》,阐述棋与人生、社会、生活的关联,以及各种有机联系中蕴藏的道理和哲理。下棋可分为三种境界:技、艺、道。探寻棋道精神与追求真理、不断超越的大学精神相通[10]。大学以棋育人追求的不仅是竞技水平的精进,更多是思想文化、精神境界层面的提升,这也是大学棋类教育和中小幼棋类教育的重要区别。

2.规则体系:树立规则意识与公正理念

规则体系是下棋的基本要件,公平竞赛是所有竞技运动的基本遵循。弈者必须遵循棋规行棋、赛规比赛,尊重规则、尊重对手。久而久之,规则意识、公正理念会被内化于心,有利于健全人格和养成遵纪守法的行为习惯。

(三)以棋会友,促进交流

棋类运动是人际交流的载体,也是文化展示的舞台。不同棋种呈现的不同规则体系,体现了中西方思想文化体系的特征差异。有人把棋比作“桥”,它连接对局双方,架设交往平台,凭借世界共通的规则,促进跨地区、跨文化的人际交流和智慧交融。棋局让各类参与者碰撞思想、切磋技艺、增进了解,乃至收获友谊。文明有源,智慧无界,推广和发展棋文化有助于民族文化、本土文化与世界文化的传播与交流。围棋、象棋有助于大学生学习中华传统文化,国际象棋、国际跳棋有利于大学生开阔国际视野。有大学领导曾讲:“北大是中西文化交流、融合、发展的重镇,作为中西传统智力竞技项目的棋类运动在这里有着深厚的土壤。”[11]

(四)竞赛争光,凝聚团队

棋类比赛对于参赛者的荣誉意识和团队精神具有强化作用,参加国际比赛则是一种很好的爱国主义教育。北京大学先后有十余位学生棋手近百次代表国家征战世界赛场,获得数十项世界棋类大赛冠军。他们的优异表现不仅增强了中国棋手攀登棋坛巅峰的信心,而且鼓舞和激发了广大同学特别是棋类爱好者的爱国心和上进心。北大校友丁立人曾表示,代表国家出战世界奥林匹克团体赛的担子很重,但是感觉很美妙。团体赛要求团队成员在备战中沟通协作、资源共享,在比赛中相互信任、团结一心,具有大局意识和集体主义精神。近年流行的联棋赛更是重点磨练团队配合的有效途径。

(五)攻坚钻研,鼓励创新

竞技体育的魅力在于攻坚克难、突破创新,因循守旧将不进则退。棋类运动也遵循更高、更快、更强的奥林匹克精神。弈法千变万化,钻研创新没有止境,常胜之道在于持续创新引领。棋盘上的激烈竞技、变幻莫测,让棋手必须与时俱进,具有较强的创新求变思维。只有创新型棋手才能长久适应棋坛日新月异的较量革新,不被时代所淘汰。

(六)文明高雅,寓教于乐

棋类运动是一种静心怡情的活动形式,对于提升个人修养具有积极意义。《大学》所说的人生修养路径:定、静、安、虑、得,正是围棋的修习方法和追求境界。围棋作为一种高雅而宁静的艺术,必有一番“定、静、安、虑”的功夫才能有“得”,才能达到上佳境界[12]。其他棋类项目也同样具有养心定神、正心悟道的作用。同时,现代教育学认为,寓教于乐的教育方式是一种先进的教育模式。棋作为游戏化教育中的一类,从爱好者兴趣出发,采取快乐教育的模式,促进教育教学、运动实践与休闲娱乐三者协调统一,利于育人效果的达成。

  二、大学“以棋育人”体系的建设路径

棋类运动和棋文化的教育功能随着校园棋类活动的开展,逐渐得到证明和重视。教育部、体育总局曾印发《关于在学校开展“围棋、国际象棋、象棋”三项棋类活动的通知》(教体艺司(20017号),倡导和支持开展校园棋类活动。从世界范围看,日本、韩国比我国更早地将围棋纳入中小学课程体系,欧美校园中的国际象棋活动十分常见。牛津大学、剑桥大学、哈佛大学和耶鲁大学等世界名校间都有持续百余年的国际象棋校际传统赛事。由于多方面原因,我国大学棋类运动的发展主要是改革开放以来的40余年。如何释放棋类运动和棋文化的育人功能,建设体系化的“以棋育人”模式,让更多大学生的成长成才与棋相伴、因棋受益,是值得深入思考和探索的课题。下文将以北京大学等高校为例,基于对大学棋类活动实践经验的梳理,力求探寻大学构建“以棋育人”体系的主要路径和方式方法。

(一)乘势兴起:创建社团和赛事品牌

上世纪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初,随着聂卫平、谢军分别在中日围棋擂台赛和女子国际象棋世界冠军赛上的优异表现,大学生学习围棋和国际象棋的热潮接连不断。北大、清华两校共同主办的“京华杯”棋类桥牌友谊赛也在这个时期拉开帷幕,至今已举办32。在校内外赛事活动的带动下,两校学生棋类活动逐渐兴起,学生象棋、围棋、国际象棋社团先后成立,成为日常推广普及棋艺、开展棋类活动的学生组织。除了“京华杯”赛以外,“北大杯”和“新生杯”棋赛、“北大—清华—南开”三校间的“西南联大杯”象棋赛、首都高校棋类联赛、南北大学生交流棋赛、世界名校国际象棋赛和围棋赛等都是得到同学们积极参与的赛事活动,为“以棋育人”搭建了最具活力的实践交流平台。

(二)引进人才:加强棋类运动队建设

根据体育总局、教育部的有关政策,自上世纪90年代起至今,一些著名棋手陆续免试进入大学读书,这不仅促进和带动了高校棋类运动队竞技水平的大幅提升,而且对于棋类运动在大学校园中的推广也起到重要的牵引作用。北大团委于2000年正式组建常态化、正规化的学生围棋队、国际象棋队和象棋队;在2005年又将各支单项棋队集中编入学生棋牌总队,设总队长一名,加强了整体化、规范化管理;并配以素质教育活动经费支持和保障棋队日常的训练参赛。2019年以来,北大体育教研部将学生棋队代表国家和学校参赛,纳入普通生运动队建设的统一支持体系中,给予一定激励。北大和清华还曾实施棋类特长生特招制度,面向有棋类特长的高中生开展选拔测试工作,择优给予一定数量的优秀棋手高考降分录取政策。这些举措都有力地加强了大学生棋队建设,北大学生棋队队员在棋类世界大赛、洲际锦标赛、世界大学生运动会、世界大学生智运会、北京大学—哈佛大学国际象棋团队精英赛以及全国高校赛上,捧杯夺冠成为常态。

(三)开设课程:依托第一课堂普及棋文化

第一课堂通常是教学育人的主渠道。本世纪以来,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北京师范大学、深圳大学等一些高校陆续建立棋类课程。以北大为例,围棋、国际象棋、象棋等课程自2003年起先后纳入体育课程体系,每学期每门课设1学分。长期的教学实践证明,棋类课程内涵丰富、形式多样、寓教于乐,学生选修和参与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较高。北大棋类课程开设至今,平均每学年约有350名左右的本科生选修课程。一些著名棋艺专家曾在北大、清华、北师大等高校担任课程主讲教师随着棋类课程建设的深入,适合大学生学习棋艺的教材和参考书籍陆续编写出版。与此同时,大学棋类教学不仅进入课堂,还探索建立相关专业。韩国已经有大学设立了围棋专业[13],我国深圳大学今年创设了国际象棋专业

(四)科技赋能:运用互联网、人工智能发展棋类运动

棋类运动是移动互联网时代最易开展的校园体育活动之一。近年来,以线下教学和比赛为主的传统活动模式,已经逐渐转变为“线上线下”并行并重的综合模式。由于互联网对弈平台、棋类APP学习小程序、网络棋赛实时直播、AI分析等一批科技产品的研发应用,即使在今年疫情影响线下体育活动的形势下,棋类运动依然可以正常开展,北大等高校学生能够如期参加世界大学生体育联合会举办的世界大学生智力运动会(线上);国内学生也能实时观摩国内外网络棋赛。由于AI机器学习技术的快速演进,作为辅助研发测试的棋类运动也随之受益。今天的顶级棋谱已不再属于人类,一流的人工智能间的棋局才是人类学习的范本。在信息化社会,棋类知识获取便捷,辅助智能学习工具多样,这些都为棋类运动发展带来了机遇和优势。

(五)扩展传播:创建棋类新媒体平台

互联网时代的融媒体传播态势对于塑造校园文化具有重要作用。棋类运动和棋文化推广借助新媒体平台的传播优势,可以扩展普及推广的覆盖面,增加大学生棋类人口。“北大好棋”微信公众号自2014年运营至今,持续推送大学棋类运动资讯和棋文化知识,辐射影响力和信息传播力较强,对于促进校园内、校际、校园与社会棋文化交流和知识共享起到重要作用,至今已凝聚了数千名大学生“棋粉”。

(六)综合创新:完善体系拓展棋类育人功效

“以棋育人”并非独立体系,而是紧扣大学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促进体教融合与文化育人、嵌入大学生素质教育体系之中的一种特色育人方式。北大元培书院正在筹划开设的智力运动实践类课程,是未来“以棋育人”探索的一个重要方向,旨在综合统筹各主要棋种,践行博雅教育和实践育人理念,引导和帮助青年学子发扬学习自主性,在师生习棋得道的共同体中,既传承和弘扬围棋、象棋等中华传统棋文化,又能掌握国际象棋等世界共通的智力运动知识,提升跨文化交往的素养和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同时享受棋趣、健全人格、锤炼意志,沐浴在棋文化的精神滋养之中。

根据深化体教融合的有关文件精神,大学普通生运动队的竞赛应得到进一步的重视和支持,竞赛成绩应纳入体育、教育部门双方奖励评估机制,打通教育和体育系统高水平赛事互认通道[14]。开创大学“以棋育人”的新局面,不仅要依靠大学自身的体系构建,还要进一步加强关于“棋教融合”的多视角研究,加强由体育部门、教育部门和全国棋类单项协会等有关方面牵头开展的落地政策、细化方案的制定工作;同时促进学校与社会的交流合作、资源整合,引入更多社会资源支持推进“以棋育人”。

 

 

作者简介:李晓鹏 北京大学党委统战部副部长、北大学生棋牌队和国际象棋协会指导老师 讲师

 

注释:

①此处是指国际象棋。

②此处是指国际象棋。

③现国际象棋排名位居世界第三。

④首届“京华杯”赛于1987年举行,团体赛制设流动冠军奖杯。目前,北大以2210的总比分领先。

⑤仅以北大、清华为例,已有20多位著名棋手入校就读。19952012年间,张文东、许昱华、徐莹、金海英、黄茜、王天一、赵雪、范蔚菁、王皓、侯逸凡、丁立人、唐丹、李喆先后到北大读书;1995年至今,诸宸、殷昊、沈阳、郭琦、古力、宋容慧、江维杰、韦奕、柯洁、郑惟桐陆续入清华学习。

⑥指2012年及以前。

⑦叶江川、徐家亮、方天丰、金海英、姚振章等名师都曾在北大课堂传授棋艺。笔者自20079月起至今,承担北大国际象棋课的教学工作。

2020年起由北大校友侯逸凡主持任教。

⑨自上世纪50年代起至今,国际象棋、围棋等先后被科学家作为研发人工智能技术的评测工具,不同年代的多场“人机棋战”引发世界关注。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EB/OL].新华网,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zywj/2020-10/15/c_1126616323.htm2020.

[2][14]体育总局、教育部.体育总局教育部关于印发深化体教融合 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意见的通知(体发〔20201号)[EB/OL].中国政府网,http://www.gov.cn/zhengce/zhengceku/2020-09/21/content_5545112.htm2020.

[3]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EB/OL].新华社,2016.

[4][12][13]谢国芳.天圆地方——棋语文化[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6:序第1, 96, 陈祖德作序第3.

[5]刘文哲.国际象棋中国学派[M].成都:蜀蓉棋艺出版社,2001:代序3.

[6]北京大学新闻网:http://pkunews.pku.edu.cn/xwzh/2012-08/18/content_249309.htm[EB/OL].2012.

[7]中国青年网:侯逸凡:祝福醒来的东方狮子在世界大棋盘里下出“中国好棋”[EB/OL].http://news.youth.cn/wztt/201405/t20140508_5160871_1.htm2014.

[8]刘建超.围棋与国家系列丛书[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7:前言VIII.

[9]吴清源.中的精神[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3:214.

[10][11]金海英.象棋基础——我在北大讲课[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6:张彦作序第3,张彦作序第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