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第3期

过往期刊

  • 2022年第2期
  • 2022年第1期
  • 2021年第4期
  • 2021年第3期

编委会

封面题字: 杨 辛
主办单位:北京大学
顾 问:王义遒 林钧敬 张 彦
编委会主任:陈宝剑
副主任:陈占安   徐善东    王逸鸣

              户国栋 
委 员(以姓氏笔画为序):
王天兵    王艳超    冯支越 匡国鑫     
孙 华       关海庭    陈建龙 刘    卉    

刘海骅    宇文利    吴艳红    李   杨  

陈征微    金顶兵 查 晶 祖嘉合   

夏学銮    蒋广学 霍晓丹 魏中鹏
刘书林(《思想理论教育导刊》常务副主编)
杨守建(《中国青年研究》副主编)
彭庆红(《思想教育研究》常务副主编)
谢成宇(《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社长)

屈晓婷(《北京教育(德育)》副主编)
夏晓虹(《高校辅导员》常务副主编)
周文辉(《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社长)
李艺英(《北京教育(高教)》社长)
郑 端(《思想理论教育导刊》编辑部主任)
陈九如(《高校辅导员学刊》副主编)
毛殊凡(《中国高校社会科学》总编室主任)
主 编:王艳超
编 辑:许    凝   马丽晨   朱俊炜
               王   剑   吕    媛  李婷婷      
               李   涛  侯欣迪   杨晓征

               宋   鑫   张会峰   陈秋媛 

              马    博  陈珺茗  陈   卓              
审    校:青年理论办公室   

             

论艺术活动提升高校实践育人效能的路径与机制——以北京大学为例

作者:王 蓓 曾格子 发布日期:2021-01-24

摘要: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高校思政工作需要创新实践育人方式,拓宽路径,完善体系。艺术活动在普通高校实践育人工作中有着独特功用,蕴含着心理治疗的功能,有助于提高青年学生的人生境界。文章以北京大学开展艺术活动为例,探讨如何将艺术活动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发展,从而提升艺术活动在实践育人中的效能。最后提出在“五育并举”的新时代,以健全活动体系,完善平台设施,加强专业指导等形式推动艺术活动在实践育人中的长效建设。

关键词:艺术活动;实践育人;思政教育

 

在新时代,大学生实践与社会时代发展的联系更加紧密。习近平总书记在教育文化卫生体育领域专家代表座谈会上强调,要加强和改进学校体育美育工作,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爱国情怀、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他多次强调“实践育人”,并明确指出实践育人工作需要紧跟时代新变化。面对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处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高校思政工作的挑战与机遇并存。以“网生代”为主要对象的大学生群体,高校思政工作更加需要重视实践育人的功能,不断创新方式,拓宽路径,完善体系,切实推动实践育人形成长效机制。

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统一。加强实践育人工作,是全面落实党的教育方针,把“立德树人”贯穿教育全过程,提高教育质量的必然要求。引导学生成长成才,守初心、担使命,深入探讨不同形式的实践方式在“三全育人”中的重要作用,总结经验,分析当下实践育人中仍存在哪些问题,制定相应改进措施,对于回答“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这一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一、艺术活动在普通高校实践育人工作中的独特功用

艺术是作为可感的自由精神活动对象的人造物(彭锋,2020)。朱光潜认为:“艺术是一种创造技能,由人内心至深的情感和想象力所构成,是人类生活中一种不可或缺的精神行为。”[1]时任北大校长的蔡元培确立了以道德教育为核心、以世界观教育为终极目的、以美育为桥梁的教育方针[2]。随着高校“三全育人”的不断深入,艺术活动作为艺术素质教育的延伸,旨在面向普通学生开展充满实践性和互动性的美育教育,开始受到越来越多学生的欢迎。作为实践育人的有效形式之一,艺术活动是指创造精神文化产品的实践活动,并不仅仅是狭义上的某几种艺术活动,而是将艺术性融入实践育人中,充分发挥艺术在实践育人中的独特功用。“高校艺术教育不是要把学生培养成艺术家、鉴赏家,而是通过艺术教育活动来培养健全的人、健康的人、和谐的人、高尚的人、创新的人、具有审美情趣的人。”[3]此处的艺术活动在本质上与高校艺术教育的目标是一致的,不同的是它更多地是体现在“第二课堂”中。在艺术活动具有的多重社会功能中教育功能突出,它在实践育人中也具有特殊的意义和作用。艺术活动是高校美育和思政教育的抓手,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

艺术活动蕴含着心理治疗的功能,20世纪以来,艺术活动所具有的抚慰和保健作用被广大的心理学家和心理学工作者认可和运用。通过艺术活动可以去疏导、化解甚至治疗大学生出现的一些心理问题,保持其心理健康。艺术作用于人的精神,可以直达人的内心世界。艺术活动作为人类表达情感、展现自我的方式,有助于维护人的精神和谐,帮助人的内心达到宁静和平的状态,促进彼此之间沟通和理解,促进人与人之间和谐相处。艺术活动开展的环境和方式相对开放,可以在一定范围内帮助学生全面认识自我、挖潜自我、激励自我、重塑自我,从而不断完善自我。艺术活动本质上是一种具有连贯性的实践活动,创新协调能力、沟通组织能力等在艺术活动中能够得到全方位提升。

艺术活动还有助于提高青年学生的人生境界,激发学生对真、善、美的认同和追求,使其跳出狭隘的时空和视野局限,从功利性的情感中升华,建立起超越世俗的理想人生情怀。艺术活动使人的思维变得更为灵活和敏捷,更富有想象力。艺术感受与体验往往伴随着丰富的情感体验,在培养学生的审美、想象力、创造力等方面有着独特优势,以感性的方式,提升审美情趣、锻炼充实精神力量、发挥综合效应,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是实践育人中不可替代的组成部分。艺术活动可以培养情趣高雅的人,使人“诗意的栖居”,提高人的生命质量。

艺术活动不同于其他教育形式,教育本身的功利性在艺术活动中被弱化,学生亲身创作与体验的艺术实践取代了被“说教”和“知识灌输”,加之艺术自身的丰富性和审美特征,更容易获得大学生的青睐。对于非艺术类专业的综合性高校而言,面向全体学生不断扩展艺术活动的广度,促进全面发展持续加强艺术活动的深度,创新艺术活动的方式路径,充分挖掘艺术活动在实践育人中的效用,把艺术活动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方面的独特功用充分发挥出来,激发学生渴望发展的内生动力,对于提高学生人文素质,培育全面发展的高素质时代新人,意义重大。

二、艺术活动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发展路径

习近平总书记结合思政教育的现实问题,以马克思主义文艺育德理论为基础,论证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文艺育德思想。文艺育德是指利用文学艺术进行思政教育[4]。总书记指出文艺是铸造灵魂的工作,好的文艺作品能温润心灵,陶冶人生。开展艺术活动也可能存在两种错误的观念,一种是“无用论”,一种是“功利论”。这两种观念是互相联系的,都十分危险,可能“导致整个民族精神水平的下降以及整个社会的庸俗化”。“大学教育不仅要注意专业的教育,还要注意文化素质和文化品格的教育。[5]青年学子在强调“可用”“功利”的环境下不可能获得健康全面成长,一个审美能力、审美精神缺失的人,不可能登高行远。作为新时代思政教育中实践育人的有效路径,艺术活动的真正意义在于,培养健全人格、塑造美好心灵、提高综合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添砖加瓦。因此,将思政教育理念有机融入艺术活动是时代要求,只有这样才能促使艺术活动真正发挥在实践育人中的突出作用,使艺术活动与思政教育实现有机融合。

(一)坚持思想引领,把“立德树人”贯穿始终

把艺术活动作为实践育人的重要抓手,应强化思想引领,坚守初心和使命,将“立德树人”置于组织开展艺术实践的目标源头,以“立德树人”来指导艺术活动的开展,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做好顶层设计,推进艺术活动中不断做实走深。

北京大学发挥艺术学科优势、人文传统和美育传承,开展了系列优质艺术活动,拓宽学生眼界,提升动手能力。比如,北京大学艺术学院2019年结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所开展的“湖畔艺术季”系列活动,从4月一直持续至12月,贯穿全年。该活动的主题是“艺久弥新”,着眼于传统艺术的现代化创新,通过学生毕业艺术展,“博雅美谭”美育公开讲座,青年艺术家成长分享会,“学院奖”评选、展映及颁奖典礼,“湖畔艺术节”文艺演出,院友电影作品公映及创意展览等多种、多场、各具特色的活动形式,以引起青年学生对于艺术随时代发展而变化的关注和思考,在新与旧的碰撞中坚定学术志向、丰富生活情趣,自觉主动投身于历久弥新、守正创新的理论与实践之中。同时,这些活动都是以学生为主体,在老师的带领和指导下完成,同学们通过参加这些实践活动,切实地提高了思想政治素质,提升了组织管理、解决问题及人际交往等方面的能力,实现了育人形式的多样化。

(二)坚定文化自信,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文艺事业的发展要以优秀的传统文化为重要基础。开展艺术活动需要借鉴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精华部分,赋予艺术活动新的生机。美学、美育,从华夏的远古时代便一直存在于人们的视野中,在历史的长河中熠熠生辉。新时代做好艺术活动实践育人的思政工作正是要借美育的力量塑造新时代青年,坚定文化自信,应将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作为重点,立于中华传统文化之上。

北京大学艺术学院带领学生前往敦煌莫高窟、云南弥渡、四川宣汉等地研学采风或社会实践,在石窟艺术中感悟历史变迁,在民间艺术中汲取创作源泉,在花田乡间构思文化创意。校园传承版《牡丹亭》海内外巡演,极大推进了昆曲的学术研究和教育普及,昆曲经典开始成为普通大学生校园艺术生活的组成部分。同时,北大师生走进中小学课堂,教授专业文化艺术知识,指导中小学生现场排演,在实践中实现教学相长。不论是深入实地挖掘传统文化精粹、排演经典戏曲剧目、面对面展演还是互动性传播至更多学生,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让艺术活动融入更加丰富的人文内涵,进一步坚定了文化自信和建设文化强国的决心。

(三)以美育人,培养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提到,新时代的文艺精神主要表现为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在艺术教育与实践活动中,引导广大师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6]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线,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通过艺术活动这一载体,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行为规范,将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春风化雨。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培养新时代青年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与人生观,启迪思想,温润心灵,培根铸魂。

近年来,北京大学面向全校师生讲授“博雅艺术讲坛”、“博雅美谭”美育公开讲座,叶朗、白先勇等名师大家与大学生面对面交流。创办五四青春诗(歌)会、美育文化月、“一二·九”爱乐传习师生歌咏比赛、十佳歌手大赛、剧星风采大赛、“湖畔艺术季”系列活动、艺术家工作坊、颗粒艺术实验室等,艺术学院还组织学生赴敦煌游学,遴选优秀学生赴欧美重要艺术机构参访,资助学生策划艺术展、参与影视音戏剧作品创作,不断完善“学院奖”“艺术扶持计划”等孵化机制,学生高水平艺术团和各类艺术类社团成为繁荣校园文化的主力军。北大学生合唱团获2019世界合唱大奖赛金奖。

为迎接120周年校庆,北京大学艺术学院历时3年推出原创音乐剧《大钊先生》,以李大钊先生受刑为切口,讲述历史、梦想、青春与新时代的关联。这部音乐剧创排演的过程也是一场生动的大思政课。早在剧组建成初期,全体成员到李大钊故居和李大钊纪念馆采风,创作和编排过程中,以高质量的文艺作品为载体,展现家国情怀,彰显文化底蕴,弘扬时代主旋律,展示青春力量。在创作实践中,学生们在精神上受到了洗礼,用质朴真挚的表演表达出大钊先生及进步青年对党对人民的深情厚意,充分发挥文艺作品教育人、鼓舞人、激励人的作用,让学生在创作和欣赏中主动完成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改造。除《大钊先生》外,北京大学近年还创排了原创红色歌剧《青春之歌》《为你而来·王选之歌》《北大1918》以及摇滚音乐剧《元培校长》等,成为北大的新生“必修课”,全国演出共99场,100000余人次观看。由北大师生共同创作的15分钟微电影《星空日记》全网点击量超1亿,不仅深受广大青年人喜爱,其所蕴含的理想信念和精神力量也备受肯定,2019年荣获全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微电影一等奖。高水准的艺术活动成为向当代青年传播核心价值观的有效途径,也展示出新时代学子的青春风采,弘扬青年正能量。

(四)以文化人,扎根时代沃土扎根人民生活

“文艺是时代的报春花。”[7]我国正处于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伟大进程中。现实生活中涌现出令人敬佩和感动的人物、事迹,开展艺术活动不应该脱离这个伟大时代,更不能脱离人民,而要将美好而丰富的现实生活作为艺术活动的基础,引导学生在艺术活动中扎根时代生活,弘扬美育精神,用青春书写和记录伟大的时代。疫情期间,北京大学积极开展师生艺术创作,阿卡贝拉改编版《奉献》、云合唱作品《想家》、原创歌曲MV《最美的相约》《圆梦新一代》《最美英雄花》《你的背影》、说唱歌曲《野草》、诗朗诵作品《汉江春》等,向所有奋战在一线的医护人员、青年的榜样,隔空传递爱与力量。《最美的相约》入围中国教育电视台的优秀曲目,被《全国校园抗击疫情主题原创歌曲MV》专辑收录,在QQ音乐、酷狗音乐、酷我音乐同步上线;师生耗时2个月,用1.6万颗骰子在同一张画作出袁隆平和钟南山的颗粒艺术作品《医食无忧》,致敬疫情下的国之担当,全网点击量超3亿。只有扎根时代生活,艺术活动才能焕发出持久生命力。这些实践活动令学校美育工作全面加强和改进的同时,取得了巨大的社会效益,繁荣校园文化的同时,育人成效显著。

三、加强艺术活动在实践育人中的长效建设

实践育人是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手段。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要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遵循学生成长规律,沿用好办法,改进老办法,探索新办法,不断提升工作能力和水平。在“五育并举”的新时代,美育在“立德树人”中的地位空前提高,艺术活动蓬勃发展,校园文化氛围浓厚,但仍面临诸多挑战。例如,艺术活动的辐射范围不够广,艺术活动与创新能力结合有待加强,尚未形成健全体制机制等,艺术活动实践育人工作仍存在需要加强和改进之处。

(一)健全活动体系,加强顶层设计

高校开展艺术活动,以美育人,以文化人,需要继续加强系统性规划和顶层设计。结合不同专业、不同阶段等特征的学生群体特点,整合资源,制定艺术活动实践育人的教育方案,用艺术活动赋能实践育人,引导学生全面发展。缺少整体规划统筹势必会导致活动混乱、缺乏精度深度广度。育人成效不明显,无法发挥实践育人的效能,直接影响全方位育人目标的实现。在现有的基础上,仍需要遵循学生成长规律,结合专业特点,进一步探索艺术活动内容和形式,进行多元化扩展。

(二)完善平台设施,加大投入力度

艺术活动的长远有效发展离不开合理的组织机构、完备的软硬件设施等。高校可以进一步拓展和完善资源体系,抓住国家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重要机遇,为开展艺术活动提供强有力的组织和物质保障。同时,畅通信息渠道,加大宣传力度,加强信息平台等软性设施建设。利用网络平台进行有针对性的宣传,做到正确导向,突出重点,规范内容,增强相关活动信息的传播效能。

(三)加强专业指导,形成育人合力

艺术活动富有层次性,可以因繁就简进行群众性活动,也可以是精益求精的系统工程,总要在各主体、各要素、各环节的协同合作中取得实效。不断提高专业教师专业水平和综合素养,完善人才培养方案,加强专业师资对学生的指导,吸纳更多专业教师、优秀艺术工作者和具有艺术素养的辅导员加入到学生艺术活动的指导工作中来,提升艺术活动的专业性,促使学生在第二课堂收获高质量的艺术体验。吸纳更多优质社会资源,在现有实践基地的基础上,与政府、艺术院团、企事业单位、社区等多方融合,推动不同类型的艺术基地建设,为艺术活动提供良好社会平台和载体,推进艺术活动常态化,同实践基地建立有效沟通和联系纽带,促进学生不断挖掘个人潜能,全面提升自我。

四、结语

高校的思政教育工作关乎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根本问题。实践育人是一项系统性工程,不仅需要育智育德,也需要育体育美育劳。思政教育理念融入艺术活动是在传统“实践育人”上的一种创新探索,用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方式发挥潜移默化的实践育人效果。提升艺术活动效能,丰富实践育人体系,需要继续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作为重要内容,整合各方资源,形成实践育人统筹推进的工作格局,构建起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引领指导的教学实践、艺术实践和社会实践机制,使学生能够在艺术活动中,真正做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不断增强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从而实现个人与社会发展的和谐统一。

 

 

作者简介:王 蓓 北京大学艺术学院党委副书记 助理研究员

     曾格子 北京大学艺术学院专职辅导员 助教

 

注释:

 北京大学艺术学院将其所承担的北大艺术教育分解为艺术学术教育、艺术素质教育和艺术专业教育三方面任务。艺术学术教育的实施对象从本专业的本科到直博,改善本科到博士教育的衔接,侧重艺术学术研究,强调知识广度和研究深度的结合,以更好地培养艺术研究人才。艺术素质教育侧重美育,覆盖全校所有专业的学生,学院负责全校艺术通选课和学生艺术团的工作,在素质教育和校园美育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艺术专业教育实施对象是艺术硕士,强调艺术实践和作品创作,突出艺术专业教育的特征以更好地培养艺术专业人才。这三部分的教育既有明确分工,又有贯通协作。

 

 

参考文献:

[1]朱光潜.朱光潜全集(第二卷)[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87:90-91.

[2]彭韬.孔子和席勒美育思想比较研究——兼论蔡元培对二者的继承[J].基础教育,2014(11).

[3]张晓黎.高校艺术教育的使命、挑战与作为[J].北京教育,2009(3).

[4]刘晓哲.马克思注意文艺育德思想研究[M].北京: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

[5]叶朗.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人文内涵[J].中国大学教育,2002(11).

[6]袁贵仁,王一川,刘川生,龚裕,许江,胡正荣.学习讲话精神创新艺术教育[J].西部素质教育期刊,2015(1).

[7]高建平.新时期、新世纪、新时代——改革开放40 年与中国文论的发展[J].文艺争鸣,201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