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第3期

过往期刊

  • 2022年第2期
  • 2022年第1期
  • 2021年第4期
  • 2021年第3期

编委会

封面题字: 杨 辛
主办单位:北京大学
顾 问:王义遒 林钧敬 张 彦
编委会主任:陈宝剑
副主任:陈占安   徐善东    王逸鸣

              户国栋 
委 员(以姓氏笔画为序):
王天兵    王艳超    冯支越 匡国鑫     
孙 华       关海庭    陈建龙 刘    卉    

刘海骅    宇文利    吴艳红    李   杨  

陈征微    金顶兵 查 晶 祖嘉合   

夏学銮    蒋广学 霍晓丹 魏中鹏
刘书林(《思想理论教育导刊》常务副主编)
杨守建(《中国青年研究》副主编)
彭庆红(《思想教育研究》常务副主编)
谢成宇(《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社长)

屈晓婷(《北京教育(德育)》副主编)
夏晓虹(《高校辅导员》常务副主编)
周文辉(《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社长)
李艺英(《北京教育(高教)》社长)
郑 端(《思想理论教育导刊》编辑部主任)
陈九如(《高校辅导员学刊》副主编)
毛殊凡(《中国高校社会科学》总编室主任)
主 编:王艳超
编 辑:许    凝   马丽晨   朱俊炜
               王   剑   吕    媛  李婷婷      
               李   涛  侯欣迪   杨晓征

               宋   鑫   张会峰   陈秋媛 

              马    博  陈珺茗  陈   卓              
审    校:青年理论办公室   

             

北京大学学生社会实践的理论思想溯源与工作路径探索

作者:范星盛 发布日期:2021-01-24

摘要:学生社会实践是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形式。中国共产党始终高度重视高校实践教育。在新的历史时期,习近平总书记对实践工作做出一系列重要指示,明确了实践指导思想和实践教育方针。北京大学在120余年的发展历程中,结合时代主题,不断创新学生实践工作开展形式。2019年以来,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引领下,坚持党的领导和党的实践指导思想,积极探索了具有北大特色的实践教育模式,融合了北大百年实践活动历史经验,开办了一系列思想政治实践课程。

关键词:社会实践;工作路径;思想政治实践课

 

实践出真知。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大学生社会实践是以在校学生为参与主体,围绕教育教学目标开展的、由学生亲身体验的实践活动,具体指大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参与的社会考察、志愿服务、挂职锻炼、科技发明、公益劳动、勤工俭学等活动,是联结高校学生与中国社会、中国人民的重要纽带[1]。社会实践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教育工作之重要组成部分,北京大学于百年发展历程中,对实践育人思想和工作路径做出了持续而深入的探索,在新时代逐步形成了具有北大特色的思想政治实践教育体系。

一、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高校社会实践指导思想

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青年实践工作。民主主义革命阶段,党领导下的青年实践工作与传播先进思想、争取民族解放紧密相连。延安时期,党的高等教育方针贯彻“理论联系实际、教育同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原则,树立起学以致用的办学理念,毛泽东同志在延大开学典礼的讲话中也眀确提出:高等教育“要为实际服务,不搞教条主义,不脱离实际[2]

新中国成立以来,“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成为全国教育的重要指导思想。19874月,邓小平同志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的讲话中指出:“为了培养社会主义建设需要的合格人才,我们必须认真研究在新的条件下,如何更好地贯彻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方针”[3],在强化思想政治教育与劳动教育的背景下,阐述了社会实践在青年教育中的作用,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对社会实践的指导作用。

习近平总书记也多次对青年大学生实践作出指示。19907月,时任福州市市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与北京大学福州社会实践团同学座谈,强调:“只有在实践中才能不断提炼自己狂热、浪漫的想法”“不要认为学校中学到的知识是高超的、万能的,只有到社会中与群众打成一片、扭到一起后,产生了社会责任感,才能获得真知灼见”“同学们的忧国忧民,只有到基层中去、到实践中去、到人民中去,才能真正知道所学的知识如何去发挥、如何去为社会作贡献”,勉励青年学子深入基层,以社会实践服务人民和社会,指出了社会实践对推进理论与实际结合、塑造青年社会责任感的重要意义[4]

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同首都各界优秀青年代表座谈时,指出:“人类的美好理想,都不可能唾手可得,都离不开筚路蓝缕、手胼足胝的艰苦奋斗。实践是提高本领的途径。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既是高尚品德和健康人格的重要标志,也是创新行为和实践能力的动力之源,仅在课堂上、在书本中难以体会和感受到责任的分量。要使责任感真正成为学生的内在心理品质,必须强化实践环节,在实践中培养责任感。要创新体制机制,使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和社会服务制度化。要把社会实践作为一项重要教育课程,制定实践教学标准,改革实践教学内容和机制,完善实践教学体系,建立科学规范的评价及监督体系,建立社会实践档案。要加强校内外实习实践基地建设,加强综合实践课指导教师队伍建设”,深入阐释了社会实践在大学生德育教育中的地位、作用、内涵和开展思路,将社会实践教育提升到课程教学建设的高度,对建立实践教学体系做出了明确指示。

 2018年,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爱国、励志、求真、力行”的总体要求,强调:“学到的东西,不能停留在书本上,不能只装在脑袋里,而应该落实到行动上,做到知行合一、以知促行、以行求知……不论学习还是工作,都要面向实际、深入实践,实践出真知;都要严谨务实,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苦干实干。广大青年要努力成为有理想、有学问、有才干的实干家,在新时代干出一番事业”,将坚定理想信念与力行实践结合起来,详细阐述了实践与新时代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关系,对北大学子和当代大学生投身社会实践提出了具体要求[5]

2019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指出:“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马克思主义是在实践中形成并不断发展的,要高度重视思政课的实践性,把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在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中,教育引导学生把人生抱负落实到脚踏实地的实际行动中来,把学习奋斗的具体目标同民族复兴的伟大目标结合起来,立鸿鹄志,做奋斗者”,将社会实践“大课堂”作为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理想信念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揭示了青年社会实践与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融合、统一的关系,明确了实践育人工作的方向和目标。

总之,中国共产党在不同历史阶段,都高度重视大学生社会实践,并始终坚持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实践指导思想,如“教育同生产劳动相结合”本身就是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的基本原理之一[6]

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社会实践的一系列论述,从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高度,回答了社会实践是什么、为什么和怎么做的关键问题,阐述了社会实践与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间的关系,明确了厚植爱国情怀、坚定理想信念、强化社会责任、促进知行合一、力行艰苦奋斗、服务基层社会的实践价值导向和教育目标。将社会实践作为意识形态教育、思想政治课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建立思政实践教育体系、建设实践教师队伍等问题提出了具体要求,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

二、北京大学学生社会实践历程与特征

北京大学的学生社会实践有着悠久历史和光荣传统。在新文化运动时期,大兴社会实践是蔡元培先生革新校务、改善校风的关键举措。蔡元培先生提出了“好学力行”的观念,并提出“发扬学生自动之精神,而引起其服务社会之习惯”,鼓励学生投身实践活动。在他的倡导下,各种具有实践性质的学生团体和学生活动逐渐兴起。“盖自蔡校长任事以来,集会一风,一时大盛。少年学子,既富于自动之本能,而校长职员,又富多方提倡,以故事业勃兴,不可遏抑”。

蔡元培先生倡发的学生社会实践,不是单纯的课余活动,而是赋予了其引领学生重视知行合一、关注救亡图存、担负社会使命的精神内核,他指出:“大凡研究学理的结果,必要是影响于人生,倘没有博爱人类的心情、服务社会的习惯,不但印证的材料不完全,就是研究的结果也是虚无”。由是,他发起了北大“学术演讲会”,演讲会重视知识普及,内容涉及哲学、政治、经济、史学、新闻、教育、文学艺术和国际问题以及物理、化学、地质、生物等各个方面,以倡导师生面向社会现实,在实践中面向大众传播先进文化、唤起爱国情怀[7]

新中国成立以后,政务院颁布了《关于实施高等教育课程改革的决定》,其中规定“有计划地组织学生的实习和参观,并将其作为教学的重要内容”。北京大学为此开展了一系列辅助学习、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工作,引导学生结合专业知识,投身工厂农村,“到最艰苦的地方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参加社会主义建设,并成为全国高校的标杆。

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成为新的时代目标,北京大学的社会实践也进入新阶段。其中,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是1982年的“百村调查”。

19822月,受原国家农委的委托,北京大学部分家在农村的大学生,在寒假期间,就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来各方面的情况,进行“百村调查”,形成了一系列调查报告。此项活动使得北大学生亲身感受到了改革开放后社会生产力的极大解放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推行后农村生产焕发出的勃勃生机,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国情有了深刻认识,也在全国范围内产生了较大反响。

团中央认为,这项实践活动对于推动教育改革、引导和帮助青年学生健康成长,具有不可低估的意义。198310月,团中央、全国学联发出《纪念“一二·九”运动48周年,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周”的通知》,得到北京大学的积极响应。北京大学实践团走进北京门头沟,开展了社会调查、普法宣传以及慰问演出等实践活动,进一步丰富了社会实践育人的形式和内容,为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广泛开展提供了经验。在这一年,全国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也正式迈上了历史舞台。

随之而起的“智力支边”项目是北大80年代中期开展的专项社会实践,智力支边团所到的地方大多是贫困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包含多个国家级贫困县和省级贫困县。北大实践团遵循“发挥优势、突出重点、量力而行、注重实效、持之以恒”的方针,深入贫困地区、少数民族地区人民日常生产生活,举办各类科技培训班,协助解决工农牧业生产中的技术难题,同时为技术转让、开拓市场牵线搭桥,使科技扶贫、智力支边活动落到了实处。规模较大的“赴黔智力支边服务团”成效最为显著,《人民日报》为此登载了特稿,实践团在贵州开展了培训、考察、讲座、咨询和技术服务等多种形式的实践活动,共举办了大中型学术讲座28场,听课人员达6000多人次,并派出专题考察组,对贵州不同地市的经济发展、乡镇企业发展、军工发展进行深人实际的考察,掌握了第一手数据和实例,提出了一些卓有见解的设想及规划,写出了《贵州经济发展战略构想》,获得地方人民和政府的好评[8,9]

这两项实践活动奠定了北京大学在改革开放新时期学生实践活动的新局面,对全国高校社会实践工作发挥了引领作用。

梳理北京大学不同时期的社会实践工作历史,可以观察到北大实践的重要特征:作为新文化运动的中心和“五四”运动的策源地、中国最早传播马克思主义和民主科学思想的发源地、以及中国共产党最早的活动基地,从救亡图存的革命年代,到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新页,再到改革开放的伟大转折,北大和北大的学生社会实践一直与国家与民族的命运同频共振,践行了“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精神,体现了北大青年厚重的家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呈现出鲜明的精神底色和时代特点;社会实践的内容和开展形式丰富多元,参与群体广泛,班团集体、学术团体、学生社团等均积极发挥了组织作用,充分调动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实践调研注重学术性,引导学生结合专业学习,为地方发展建言献策,彰显了北京大学作为综合性大学的学术优势,切实做到了“理论联系实际”与“知行合一”;实践活动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扎根中国大地了解国情民意,体现了为祖国和人民服务的价值导向。

三、北京大学思想政治实践教育路径探索

北京大学思想政治实践课程建设始于2019年,是学校党委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全方位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大决策,贯彻了党对实践育人工作的指导思想,也是对北大既往实践工作经验的总结和北大特色实践教育模式的探索。

思政特色鲜亮,依托实践讲理论。思政实践课成为本科生必修课,成为北大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实践环节。坚持党的领导是北大思政实践工作的政治底色,学校党委指导实践工作,牵头成立思想政治实践课程建设领导小组。马克思主义学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院教师参与课程设计,明确了课程的思政教育导向;各院系作为授课单位,党委书记、院长领衔授课,专职辅导员参与课程组织,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生、学生党员骨干担任课程助教,形成了政治素养过硬的实践组织体系。

学术特色浓厚,依托学术讲政治。各院系的专业教师担任实践团领队,结合专业特长,在田间地头、基层一线授课,践行了课程思政建设的总要求,解决了专业教育和思政教育“两张皮”问题,体现了北大“以学术讲政治”的实践育人特色。如信息科学技术学院杭州实践团结合计算机、人工智能学科特色,创新性设计前沿实验室参访、智能工厂调研、机器人程序设计比赛、“习近平总书记与杭州新经济建设”读书会等实践环节;考古文博学院泉州实践团参访海上丝绸之路考古遗址和博物馆,调研中外文化交流遗产,开展“一带一路·命运共同体”主题实践,都将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有机融合到实践当中,发挥了润物无声的育人效果。

基地特色多元,依托基地讲“四史”。思政实践基地涵盖了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革命老区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展现新时代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重大成就的改革前沿阵地,服务保障国家重大区域战略、重大工程、重大项目、重点任务、聚力脱贫攻坚的地区或相关单位,蕴含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地区,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深化科技创新发展的企业、科研院所或相关领域单位等多个类型,既综合考虑了不同学院的学科特点,又充分展现了我国传统和现代文化的丰富多元。革命老区临沂、抗战纪念地卢沟桥、人文胜地黄陵县、改革前沿盐南高新区等新建实践基地,包纳了中国古代遗产、红色文化圣地、改革开放成就等主题鲜明的教育场域,在祖国的大江南北形成了系统开展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实践学习的教育阵地。

组织特色鲜明,依托重构组织讲信念。在实践筹备和进行过程中,打破了原有的以班级、宿舍为主体的学生活动开展形式,拓展了学生学习和活动空间,以思政实践团建设重构集体组织。在实践中利用临时党支部、临时团支部、读书会小组、实践工作小组的形式,充分发挥授课教师、党员骨干、学生干部的引领作用,进一步塑造具有思政属性、发挥凝聚作用的新型学生组织。政府管理学院实践团临时团支部在实践地开展重温入团誓词活动,强化理想信念教育。信息科学技术学院实践团在实践结束后仍以实践小组形式定期开展专题政治学习,在重构的组织中影响人、教育人、改变人,实现了组织育人、环境育人、协同育人。

实践没有终点,进取没有止境。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引领下,在北京大学百年学脉的滋养下,新一代北大学子必将在社会实践中担起时代责任、培养实干精神,在实践中成长成才。北大思政教育工作者也将践行“爱国、励志、求真、力行”总要求,在思政实践的大课堂上,扎根中国大地,落实好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作者简介:范星盛 北京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专职辅导员 讲师

 

 

参考文献:

[1]李薇薇.改革开放以来大学生社会实践教育研究[D].北京:北京大学,2015.

[2]曾鹿平.重温高等教育“延安模式”[J].中国社会科学报,2017222.

[3]曹勇.当代大学生社会实践的理论探索与实践创新[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15.

[4]本书编写组.习近平与大学生朋友们[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20.

[5]习近平.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

[6]梁祥云.更好地贯彻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方针——学习马列教育文选的一点体会[J]高教探索,1987(2).

[7]梁柱.第一改革的是学生的观念—蔡元培革新北大的一个重要思路[A]//北大讲座(第十七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8]沈千帆.青春行:北京大学学生社会实践的历程与探索[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6.

[9]沈千帆.青春的征程:北京大学共青团经典瞬间回眸[R].共青团北京大学委员会编,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