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第3期

过往期刊

  • 2022年第2期
  • 2022年第1期
  • 2021年第4期
  • 2021年第3期

编委会

封面题字: 杨 辛
主办单位:北京大学
顾 问:王义遒 林钧敬 张 彦
编委会主任:陈宝剑
副主任:陈占安   徐善东    王逸鸣

              户国栋 
委 员(以姓氏笔画为序):
王天兵    王艳超    冯支越 匡国鑫     
孙 华       关海庭    陈建龙 刘    卉    

刘海骅    宇文利    吴艳红    李   杨  

陈征微    金顶兵 查 晶 祖嘉合   

夏学銮    蒋广学 霍晓丹 魏中鹏
刘书林(《思想理论教育导刊》常务副主编)
杨守建(《中国青年研究》副主编)
彭庆红(《思想教育研究》常务副主编)
谢成宇(《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社长)

屈晓婷(《北京教育(德育)》副主编)
夏晓虹(《高校辅导员》常务副主编)
周文辉(《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社长)
李艺英(《北京教育(高教)》社长)
郑 端(《思想理论教育导刊》编辑部主任)
陈九如(《高校辅导员学刊》副主编)
毛殊凡(《中国高校社会科学》总编室主任)
主 编:王艳超
编 辑:许    凝   马丽晨   朱俊炜
               王   剑   吕    媛  李婷婷      
               李   涛  侯欣迪   杨晓征

               宋   鑫   张会峰   陈秋媛 

              马    博  陈珺茗  陈   卓              
审    校:青年理论办公室   

             

好的思想政治工作何以像盐:建构主义的视角——兼谈新冠肺炎疫情下的高校思政育人

作者:陈 平 发布日期:2020-10-25

摘要:“好的思想政治工作应该像盐”,这一重要思想指出了思政工作的一个重要规律。从建构主义的理论视角认识,就是要求思政工作紧扣青年成长环境,精心创设适宜价值观念和理想信念养成的认知情境;主动了解并融入青年的经验背景、认知结构和心理状态,进而激发青年理解情境意义、重组认知结构、更新价值观念的主观能动性。当前,思政育人要紧扣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社会背景,找准认知“锚点”、创设“合法的边缘性参与”机会,握准时机为青年构建适宜涵养价值观念、树立“四个自信”的认知情境。

关键词:思想政治工作;建构主义;情境认知;新冠肺炎疫情

一、背景与问题

2016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好的思想政治工作应该像盐,但不能光吃盐,最好的方式是将盐溶解到各种食物中自然而然地吸收[1]。这不仅以盐之于人体的重要性,形象比喻了思政工作之于青年成长的重要性,还生动指出了思政工作的科学性与艺术性[2]。笔者认为,这一重要思想的落脚点是在强调要“将盐溶解到各种食物中自然而然地吸收”,就是要求思政工作不能单调、抽象地灌输价值观念,不能与青年的外部成长环境与内部心理状态割裂开来,而是帮助他们在鲜活的社会现实中主动汲取思想滋养。因此,这个精妙的比喻道出了思政育人的重要规律,非常具有实践指导意义。

“这是一次危机,也是一次大考。”从2020年初至今,在全球各地新冠肺炎疫情不断蔓延加重的形势下,我国以科学有效、雷霆万钧的应对举措,有效控制疫情、坚决捍卫人民健康,充分彰显中国共产党“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执政理念,有力证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生动展现中华民族在大灾大难面前强大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当代青年生逢其时、身临其境,因而是涵养正确价值观念、牢固树立“四个自信”的生动教材,也是思政育人的特殊契机。

经过文献梳理,笔者发现对这一重要思想的学习认识,大多停留在对“盐”“食物”“吸收”等的概念类比层面。例如,思政工作者应像高明的厨师那样,准确把握用盐的分量、时机和食材[3]。如此简单生硬、强行灌输的说教,如同直接吃盐一样非常苦涩、咽不下去,不仅不被教育对象认同、接受,甚至还会起负面作用,结果背道而驰[4]。尽管这类见解通俗易懂、具有积极意义,但仍在“就事论事”,尚未透过实践表象、突破概念比喻。

本文试图借鉴认知科学领域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以期更加深入认识这一重要思想背后所蕴含的教书育人规律;再紧扣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社会背景,思考这一重要思想对当前高校思政育人的现实意义。本文论述的核心问题包括逻辑关系密切的两方面:一是“为何要将盐溶解于食物”,二是“如何将盐溶解于食物”。希望为促进高校思政育人工作的“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做出有益的思考。

二、“盐与食物”的喻指内涵

这一重要思想包含三个关键词:盐、好的思想政治工作、食物。其中“盐”和“好的思想政治工作”是一对明确的比喻关系。“好的思想政治工作”之所以可比喻为“盐”,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盐对人体健康不可或缺,正如“思想政治工作”之于人的精神健康具有极端重要性一样。在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思想政治工作是学校各项工作的生命线[5]。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因此思政工作对青年成长发展,也如同生命线一般重要。

然而,第三个关键词——“食物”所喻指的对象却并未明确。生活经验告诉我们,为了维持身体健康,人体无时无刻不需要盐分,但人类又极少直接摄取食盐,而是将其“溶解到各种食物中自然而然地吸收”。从这个意义上讲,适合添加食盐的食物应该要满足两个最基本的条件:首先,让盐分进入人体之前易于溶解,即为盐分提供适宜的外部环境;其次,让盐分进入人体之后适合饮食习惯易于吸收,即为盐分发挥生理功能营造适宜的内部环境。

由此可见,如果用“盐”来比喻“好的思想政治工作”,那么溶解盐分的“食物”就可比喻思政工作的内外“环境”。外部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比如祖国壮美河山可以成为爱国主义教育的自然环境,而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时代背景可以成为涵养“四个自信”的社会环境;内部环境则是指思政工作对象先前的经验背景、认知结构和心理状态。所以,按照“盐与食物”的比喻关系逻辑,习近平总书记这一重要思想可进一步理解为:好的思想政治工作,应该充分融入思政工作对象所处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并且要适应于思政工作对象的经验背景、认知结构和心理状态。

当然,除了盐分之外,人体维持健康还必须摄入其他多种营养成分,而且很多食物还会在适当时机、添加适量盐分之后变得更加美味、更易吸收。正所谓“好厨子一把盐”,此时“盐”又成为“食物”的关键和灵魂,因而两者具有相辅相成的辩证关系,正如“好的思想政治工作”是立德树人工作的灵魂一样。

由此可见,习近平总书记这一重要思想不仅用“盐”为比喻,形象指出了思政工作的重要性,更重要的是借助“盐”与“食物”之间的辩证关系,生动强调了思政工作应重视社会环境、时代背景以及工作对象的心理认知状态。

三、为何要将盐溶解于食物:建构主义的启示

盐溶解于食物后更适合人体吸收,这是容易理解的经验常识。但问题关键在于,为何思政工作“溶解于食物”后同样更易“吸收”?我们不能满足于基于生活经验的解释,也不能简单套用生理规律理解教育现象,而应寻求更高理论型态的认识工具,透过表象探究本质。

同样是在2016年12月的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还强调,做好高校思政工作要遵循教书育人规律,遵循学生成长规律[6]。学生成长的首要途径是学习,通过学习积累知识本领、涵养道德情操,所以有关学习的规律就是学生成长规律的核心部分。在教育心理学中,把有关学习规律和学习条件的系统阐述称之为“学习理论”,致力于揭示学习怎样发生,以及解释为什么有的学习有效,有的学习无效[7]。由于人类学习行为的复杂性,对学习的研究与认识也一直在发展中。从19世纪末期,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基于动物研究模型提出“刺激—反应”学习理论开始,学习理论在百余年的发展历程中经历了三次主要的范式演进:行为主义、认知主义和建构主义[8]。本文主要借鉴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

(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核心观点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知识是高度情境性化的,人类知识与特定情境密不可分,是活动(Activity)、环境(Context)和文化(Culture)产品的一部分,并在其中运用和发展[9]。如果将人类知识、认知行动与这个世界割裂开来,那么习得的知识就是一种“脱离躯壳的智力”(Disembodied Intelligence),因而也是虚假的(Artificial)、不真实的(Unreal)和不具备实际行为意义的(Uncharacteristic of Actual Behavior)[10]

虽然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流派较多,但都认可一个首要原则:知识并非被动接受,而是由认知主体主动建构的[11]。认知主体并非“空着脑袋”被动接受知识,而总是带着先前知识与经验,在新旧知识经验冲突调适下实现认知结构重组[12];认知主体也绝不会在“真空环境”中建构知识,而是在特定情境或环境指导或支持下,通过有意识选择、加工和处理信息,最终获得意义的理解与建构[13]。有学者将建构主义学习模式概括为下图[14]

 

 
 

 

图 1:建构主义学习模式

上图揭示了建构主义关于学习的核心观点。第一,学习本质是认知主体主动的意义建构;第二,学习结果是经验系统的变化(认知结构重组);第三,先前经验、学习情境和学习共同体是影响有效学习的三个主要因素。正如图 1模式概括者所言,“个体并不是一个孤立的探究者……实际上还在与周围共同体相互作用”,这里单列“学习共同体”凸显了人际因素对学习成效的影响,因此也可将其视为外部情境的一部分。由此可见,影响有效学习的因素可归结为内部因素(先前经验和心理状态)、外部因素(学习情境与共同体)。

(二)有效的思政工作:认知主体的内、外因作用与主动建构

帮助青年养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是思政工作的核心诉求。用建构主义的话语体系表述,思政工作就是帮助青年进行一种特殊的知识建构——价值观念和理想信念的建构。然而,实践经验反复提醒我们,如果只有机械、空洞的灌输说教,思政工作不仅难以让青年认可接受,反而可能排斥逆反。而这不正是“光吃盐”所要警示的深刻道理吗?所以,要想青年“不光吃盐”,我们就必须思考“好的思想政治工作”到底适合“溶解”到哪里。

作为人类精神世界和意识形态的关键组成部分,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不会凭空产生和改变,必然受到生活经验和成长环境的深刻影响。正所谓“蓬生麻中,不扶而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已成年的大学生虽然主要成长于家庭和学校,但也绝非处于社会“真空地带”;虽然还处于“扣扣子”的人生阶段,具有很强可塑性,头脑也远非“白纸”一张。价值观念和理想信念的养成是多重逻辑综合作用的合力结果,青年的心智状态、成长环境与经历都是必不可少的基础,非常适合将“好的思想政治工作”溶解其中。

首先,高校思政育人的一个重要任务是要教育引导青年学习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必然性和规律性,建立起对人类历史、社会发展规律的正确认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正是当代青年“生于斯长于斯”的真实社会情境,自然也是青年感知和建构社会发展规律的认知情境,非常有必要将思政工作融入其中。

其次,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任何事物发展都是内因、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内因占据主导,规定事物发展方向。毋庸置疑,青年成长发展也同样是内因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而建构主义认为影响有效学习的因素既有外因(环境),也有内因(心理),同时更为强调认知主体的主动建构,因此也是更重视内因的决定影响。由此可见,“好的思想政治工作”不仅要与社会环境(认知情境)充分融合,更应充分考虑青年先前经验背景和心智状态,才能让占据主导作用的内因,为青年成长发展发挥切实有效的正面影响。

再次,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认识的本质是在实践基础上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这种能动反映是认识主体在思维中对客体信息的重构过程[15]。建构主义首要原则是“知识并非被动接受的,而是由认知主体主动建构的”,两者对主观能性的强调非常一致。

综上,无论是依据思政工作最重要的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还是依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好的思想政治工作”都应融入青年所处的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充分调动青年的认知能动性,在适宜的认知情境中推动认知结构的重组。

四、如何将盐溶解于食物:基于新冠肺炎疫情的背景

前文依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初步回答了为何要将盐溶解于食物,接下来将讨论如何将盐溶解于食物。为了对育人实践更具参考意义,后文联系当前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社会背景,探讨如何更好地将思政育人融入社会环境与认知情境。

第一,教育者要从知识传授者转变为认知情境创设者和知识建构促进者。传统观念指导下的教育者凭借知识与话语权威,牢牢占据教育活动中心,借助语言和文字符号,通过讲解和演示等手段,把知识技能和价值观念“传递”给学习者。然而,建构主义认为知识是高度情境化的,脱离了情境的知识是没有意义的,即真正的知识不能轻易从情境中抽离出来,相对来说也难以传递或移植到他人头脑。因此,教育者第一要务是为学习者创设富含知识意义和价值信念的学习情境,然后帮助、引导和促进学习者在认知情境中主动感知情境意义、建构知识体系、完善信仰系统,使学生成为教育活动的中心。

与众多所谓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相比,尚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我国,执政理念与治理能力等方面的制度优越性在疫情防控斗争得到充分彰显。抗击疫情这种真实、又难以复制的社会情境,不仅有助于青年一代在切身经历中涵养“四个自信”,也是理解人类历史发展和制度规律最鲜活、最有说服力的事实依据,因而是绝不能忽视和错失的认知情境。

第二,学习者不仅要从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还要在认知共同体中协作会话、共同进步。在建构主义理论流派中有“个人建构主义”与“社会建构主义”的分野[16]。在共同认可“知识不是被动接受而是主动建构”这一首要原则基础上,社会建构主义认为,认知主体不应也不能做一个“孤立”的知识建构者,还要在认知共同体中、在与他人互动交流中,实现对意义的理解与知识的建构[17]。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任何单一个体都难以完整感知认知情境的全貌。正所谓“兼听则明”,主动对话和交流互动就成为弥补个体视野盲点和认知局限的有效举措。

疫情防控是一场“没有硝烟的人民战争”,不同战线上的个体经历肯定不尽相同。即便同样是大学生,身处湖北武汉与其他地区的经历感受难免存在差异,医学生与非医学生对疫情防控的感知认识也可能显著不同。如果让学习共同体中不同经历背景的青年展开深入的对话、交流与合作,共同围绕特定议题搜集信息、分析研讨、价值澄清、达成共识,将非常有助于在这一重大社会情境中建立科学理性的认知。

第三,努力融合新旧媒体创设认知情境。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之所以在本世纪初对我国教育界产生深刻影响,一个极其重要的原因就是恰逢互联网与信息技术迅猛发展,诸如情境再现、学习资源创设等建构主义特别重视的理念更容易实现。到了移动互联、虚拟现实、人工智能等日新月异的今天,可用于认知情境创设的技术手段更是不可同日而语,这既是现实挑战也是特殊机遇。

当今时代,全世界的信息触手可及,都可成为青年感知世界、建构世界观的认知情境。青年信息获取途径复杂多元,国内主流媒体并不一定为他们偏好,要特别警惕青年被不良媒体的“议程设置”和“拟态环境”误导。在疫情背景下还要主动作为,深入发掘国际组织、境外媒体和对华友好人士对我国的客观公正评判,将其作为创设认知情境的鲜活素材。例如,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谭德塞称赞疫情防控的“中国速度、中国规模、中国效率”以及“中国制度的优势”等客观评价[18],无疑非常有助于青年坚信党和政府始终将人民健康福祉视为最重要的使命。如果看到日本前首相鸠山由纪夫疫情期间专门在《人民日报》发文,高度赞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彰显出强大生命力和巨大优越性[19],无疑有助于增强青年对我国政治体制与社会制度的信念与信心。

第四,全面深入发掘思政育人的“锚点”。建构主义教学模式中一个典型代表是抛锚式教学(Anchored Instruction)。“锚”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呈现的真实的、有感染力的、相对完整的真实事件或问题情境,所以这一模式也被称为“实例式教学”或“基于问题的教学” [20]。抗击疫情的社会背景让思政育人的“锚点”选设变得更加丰富而极具现实意义。例如,在抗疫一线的王辰院士指出:我们迅速实现疫情防控的阶段性胜利,主要依靠的是“社会组织的仗、而非科技仗” [21],就可作为国情世情教育和理想信念教育的问题情境(“锚点”),引导青年理性看待疫情暴露出来的优点与不足。引导青年既不“妄自菲薄”,也不“妄自尊大”,在人生关键阶段立下鸿鹄之志,发愤图强提升我国科技水平,将论文书写在祖国大地上。

另一个极为重要的思政育人“锚点”是习近平总书记给北京大学援鄂医疗队全体“90后”党员的回信。作为疫情斗争前线最年轻的战士,他们与在校生的年龄和思维方式最接近,在残酷考验中的言行举止,就是在校生耳闻目睹的真实育人情境,可以发挥有效的示范作用,因而回信精神是一次特别宝贵的教育行动抓手,适合作为构建认知情境的“锚点”。

第五,特别重视疫情背景下的“合法的边缘性参与”。建构主义重要流派——情境认知理论认为“学习是在实践共同体中合法的边缘性参与”(Legitimate Peripheral Participation)。“合法的”意味着不是被动旁观,“边缘性”意味着多元化、多样化和或多或少参与[22],这与思政育人重视的“实践性”非常契合。无论是自发参与,还是基层组织的有意识动员,只要青年置身疫情防控一线,就可能了解最真实的基层治理工作,切身感知基层群众工作的难度挑战与重要意义。正如一位参与家乡疫情防控的大学生所言,参加疫情防控才真正感受到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绝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更加坚定了加入中国共产党的决心[23]。不言而喻,一次“边缘性”的疫情防控经历可能比反复的“空洞说教”更为有效。

医学是将科学和民生联系最为紧密的崇高事业。作为这项事业的后备军——医学生,尤其是临床医学生离不开临床带教老师的言传身教和耳濡目染。所以尤其应当重视疫情背景下医学生“合法的边缘性参与”。在保障健康安全的前提下,让医学生在抗疫中积累诊疗技术、涵养仁心仁术,切身感知疫情斗争的艰巨性和复杂性,锤炼职业精神和思想觉悟。

 

 

作者简介:陈 平 北京大学医学部党委宣传部副部长 讲师

 

 

参考文献:

[1]本报评论员.沿用好办法 改进老办法 探索新办法——三论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讲话[N].人民日报, 2016-12-11(1).

[2]张啸飞.好的思想政治工作应该像盐[N].内蒙古日报(汉),2018-07-16(5).

[3]蔡建昭.思想政治工作要如盐在肴融于细微[N].解放军报,2018-10-08(2).

[4]李永胜.好的思想政治工作应该像盐[J].政工学刊,2017(11):76-77.

[5]张烁,王晔.习近平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 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N].人民日报,2018-09-10(1).

[6]张烁.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 人民日报,2016-12-09(1).

[7]施良方.学习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1:5-6.

[8]姚梅林.从认知到情境:学习范式的变革[J].教育研究, 2003(02):60-64.

[9]BROWN J S, COLLINS A, DUGUID P. Situated Cognition and the Culture of Learning[J]. Educational Researcher, 1989,18(1): 32-42.

[10]Norman D A . Cognition in the Head and in the World: An Introduction to the Special Issue on Situated Action[J]. Cognitive Science, 1993, 17(1):1-6.

[11]钟启泉. 知识建构与教学创新——社会建构主义知识论及其启示[J].全球教育展望,2006,35(08): 12-18.

[12]陈威.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综述[J].学术交流, 2007(03): 175-177.

[13]威尔逊.MIT认知科学百科全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0:767.

[14]刘儒德.建构主义:知识观、学习观、教学观[J]. 人民教育,2005(17): 9-11.

[15]《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编写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8:65.

[16]王文静.社会建构主义研究[J]. 全球教育展望, 2001(10): 15-19.

[17]钟启泉.知识建构与教学创新——社会建构主义知识论及其启示[J].全球教育展望.2006,35(08):12-18.

[18]王远.习近平会见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谭德塞[N]. 人民日报, 2020-01-29(1).

[19]鸠山由纪夫.携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N].人民日报, 2020-03-02(3).

[20]何克抗. 建构主义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与教学设计[J].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7(05): 74-81.

[21]王辰.别以为已经胜利了,大家只是对新冠缺乏想象力[EB/OL]. (2020-04-06)[2020-04-11]. 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6853160.

[22]J·莱夫.情境学习:合法的边缘性参与[M].王文静,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3.

[23]陈平.非常时期感受榜样力量[N]. 健康报, 2020-02-2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