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第3期

过往期刊

  • 2022年第2期
  • 2022年第1期
  • 2021年第4期
  • 2021年第3期

编委会

封面题字: 杨 辛
主办单位:北京大学
顾 问:王义遒 林钧敬 张 彦
编委会主任:陈宝剑
副主任:陈占安   徐善东    王逸鸣

              户国栋 
委 员(以姓氏笔画为序):
王天兵    王艳超    冯支越 匡国鑫     
孙 华       关海庭    陈建龙 刘    卉    

刘海骅    宇文利    吴艳红    李   杨  

陈征微    金顶兵 查 晶 祖嘉合   

夏学銮    蒋广学 霍晓丹 魏中鹏
刘书林(《思想理论教育导刊》常务副主编)
杨守建(《中国青年研究》副主编)
彭庆红(《思想教育研究》常务副主编)
谢成宇(《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社长)

屈晓婷(《北京教育(德育)》副主编)
夏晓虹(《高校辅导员》常务副主编)
周文辉(《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社长)
李艺英(《北京教育(高教)》社长)
郑 端(《思想理论教育导刊》编辑部主任)
陈九如(《高校辅导员学刊》副主编)
毛殊凡(《中国高校社会科学》总编室主任)
主 编:王艳超
编 辑:许    凝   马丽晨   朱俊炜
               王   剑   吕    媛  李婷婷      
               李   涛  侯欣迪   杨晓征

               宋   鑫   张会峰   陈秋媛 

              马    博  陈珺茗  陈   卓              
审    校:青年理论办公室   

             

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下高校基层院系就业工作挑战与应对——以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为例

作者:王宇凡 周 伟 发布日期:2020-07-07

摘要:新冠肺炎疫情使得2020年就业工作面临前所未有的形势,加之中美贸易战等因素影响,高校就业工作形势尤其严峻。国家、地方各级政府和高校在疫情期间推出一系列就业帮扶措施,举全国之力稳就业。高校把毕业生就业作为头等大事,推出一揽子帮扶措施。同时,基层院系作为服务学生的“最后一公里”,在疫情期间创新工作举措,加大支持力度,集中工作力量,破解疫情之下就业难的诸多问题。

关键词:新冠肺炎疫情;就业;院系

 

2020年我国高校毕业生人数达874万,同比增加40万人,再创历史新高。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就业形势更加严峻,毕业生就业工作面临更多约束条件。疫情发生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和党中央高度重视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提出“要统筹做好毕业、招聘、考录等相关工作,让他们顺利毕业、尽早就业”。2020年2月28日起,由教育部大学生就业网举办的“2020届高校毕业生全国联合网络招聘——24365校园招聘服务”活动正式推出。3月4日,教育部印发《关于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做好2020届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就进一步指导推动各地各高校积极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开展网上就业服务、拓宽就业和升学渠道、强化就业困难帮扶等工作,作出部署安排。4月15日,为了稳就业,教育部确定了首批48对各地高校与湖北高校“一帮一”名单,建立“六共”帮扶机制。

北京大学第一时间启动稳就业工作方案,推出“最暖就业季,还在你身边”主题活动,依靠信息化手段,实现毕业生就业手续办理“一趟不用跑”、职业咨询“一次不能缺”、就业机会“一个不会少”,招聘宣讲线上双选会、分行业岗位精准对接“敲门行动”、聚焦重点人群“暖春助力”就业支持专项服务、北大—武大学生生涯发展月等工作收效显著。在学校整体就业工作一盘棋部署和大力支持下,基层院系打通学生就业“最后一公里”,帮助毕业生们主动适应新形势、新业态,积极创新思路,转换方式,用好“互联网+就业”新技术以及一对一、网格化帮扶机制,与毕业生同向同行,共同打赢就业这场战“疫”。

 

一、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下高校毕业生求职困境

 

(一)宏观经济受到强烈冲击带来就业市场重构

新冠肺炎疫情爆发以来,我国宏观经济受到较为强烈的冲击。购物、餐饮、快消、旅游、房地产、制造业、物流、航空等行业有效需求严重缩减,企业用人成本上升,用人需求和意愿下降。受国际疫情严峻形势以及逐渐恶化的国际政治、经济环境影响,我国对外型、出口型企业受到持续冲击。承接毕业生最多的中小企业受疫情影响最为严重,部分中小企业在无法以较低成本融资的情况下,采取缩减业务规模、暂停招聘、调岗调薪等措施以谋求生存。尽管国家采取了减免房租、职工社保等一系列帮助企业恢复生产的措施,但由于中小企业劳动密集型的较多,企业人工成本普遍较高,在企业经营陷入困难的情况下,劳动报酬的支出对于中小企业的压力依然巨大。

疫情也催生了一些新的机会,如互联网、创新技术、信息服务、教育服务等行业发展迎来新的机遇,相关人才的市场需求量增加,就业岗位在一定程度上有所增加。政府机关和事业单位千方百计稳就业,释放一定国企央企、事业单位和公务员岗位,改变了继往的就业结构。以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为例,2020届毕业生意向选择高校、科研院所、相关研究机构的为25%,与过去5年相比基本持平;意向选择政府机关和事业单位为21%,相较过去5年有大幅增加;选择教育行业的为18%,与过去5年相比有所增加;进入房地产、建筑企业的毕业生有一定减少,不足10%;进入信息技术企业的比例上升至13%。

(二)疫情期间面对面招聘形式受限

为避免人口大幅度流动和大范围聚集,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全国各地先后采取了居家隔离、封城、封村、居家办公等防控措施,多地公共交通限制出入,甚至禁止机动车运行,跨区域求职困难重重。原本于2月份启动的2020年就业春招推迟至3月中下旬才陆续开始,各单位公开招聘在疫情防控期间均改为网上组织或延期举行,暂停组织线下现场报名、笔试、面试活动,以减少人员聚集交叉感染风险。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网络招聘会、空中宣讲会、云就业信息发布成为高校毕业生获取求职信息和投递简历的主渠道。城市与环境学院2020届毕业生,有36%参加了远程视频面试,其中有近四分之一的同学通过远程视频面试与用人单位确定了最终岗位意向,大部分同学反映远程面试效果并不理想。由于采取线上面试,企业普遍减少面试频次,而在网申和笔试环节加大了筛选和淘汰力度,学生求职前几轮的通过率降低。部分学生由于无法到企业到岗实习而无法与企业签订用人协议。还有部分事业、企业单位在笔试后延迟举办面试,等待防控管制措施放开后依旧进行面对面线下面试考核。

(三)出国留学不确定性使毕业生转向就业

2019年我国出国留学人数已达71万,中国成为海外留学生最多的国家。随着国内疫情的好转,国外的疫情却大有愈演愈烈之势,安全因素成为阻碍出国留学的一大因素。外国排华势力的抬头成为阻碍毕业生出国留学的另一因素。国外泛起的种族歧视伴随着疫情的发展而迅速蔓延,国外舆论对留学生负面影响加剧,面对这些不确定性,不少原本预计出国留学的毕业生转向就业市场。近10年来,城市与环境学院毕业生出国率连年超过20%,本科生出国率稳定在40%以上,出国留学深造每年都是很多毕业生的选择。2020年,受疫情影响,出国比率降低为17.5%,原定出国留学的毕业生在观望国际形势,有可能转向国内就业市场,出国比率降低近30%。

 

二、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基层院系就业工作改进与创新

 

疫情冲击之下,院系就业工作迅速调整思路,适应特殊就业形势,推动毕业就业工作有序、有效、有力开展。城市与环境学院疫情期间的就业工作主要围绕“信心”“安心”“暖心”“放心”四心建设,取得一定成效。

(一)研判形势、疏导情绪,做“信心”工作

学生心态直接影响求职的行动效率和行为效果。城市与环境学院在学生“信心”建设上下足功夫,在疫情最严重的时期第一时间召开各毕业班班会,面向全体毕业生和准毕业生做就业动员,邀请就业中心老师讲解整体就业形势和态势,重点阐释“红绿蓝”三色战略就业前景,介绍基层选调生政策。随着学校就业举措不断丰富,学院及时将国聘行动、学校就业中心线上双选会等通知递到毕业生手中,关注毕业生求职心理变化,对求职受挫、心态失衡的同学进行疏导和指导,对因为拖延症迟迟不能投入求职的同学进行不间断督促提醒,对因各种原因存在求职困难的同学,协助联络就业岗位、牵线搭桥,保障毕业生求职心态稳定,积极应对就业困难和形势变化。除此之外,学院请先确定岗位的毕业生同学分享新鲜出炉的求职经验,发挥朋辈带动作用,增加就信息共享。

(二)送岗上门,解后顾忧,做“安心”工作

北京大学就业中心在疫情期间推出敲门行动后,城市与环境学院参考“敲门行动”的理念和模式,构建了以学院学工办老师和就业助理为主要力量的院系版“敲门行动”,敲响毕业生、用人单位的门,送岗位、送服务、送指导上门,打通就业最后一公里,获得毕业生一致好评。学院学工办建立全体毕业生就业台账,持续追踪占毕业生总人数23%的学院重点就业人群,对学业困难、经济困难、心理问题、湖北地区等各类学生“一人一册”,分类施策,点对点服务。对于进展不顺利、情绪不积极、时间难保证等求职异常状况,学工办老师和辅导员及时介入处理,提供帮助。学院就业助理深入各毕业班级,每人对接10—20名毕业生,实现就业信息实时推送,就业政策及时解答,就业引领潜移默化的效果。院系版“敲门行动”不仅实行了就业信息的精准递送和就业手续办理的细致解答,还帮助学院全面掌握学院毕业生求职动态,方便老师对同学们施以精准帮扶,极大提高了学院就业辅导的效率和效度。

(三)全院联动,全面保障,做“暖心”工作

学院党委高度重视、多次研究疫情防控期间毕业生就业工作,明确“不让一个毕业生掉队,争取百分之百充分就业”的工作目标。城市与环境学院于2月初成立毕业生就业工作领导小组,党委书记、院长任组长,统筹协调全院力量,最大限度保障毕业生毕业和就业。一方面,学工办与教务办密切配合,联合开展毕业论文进度和求职进度调查,共同探讨毕业就业困难学生的辅导方法和指导形式,顺利帮助十余位双重困难学生脱困。另一方面,学院充分挖掘校友资源助力毕业生就业,主动出击,向广大用人单位和校友企业发出邀请,已对接联系了四十余个规划、咨询、地产、环境领域的就业和线上实习岗位,努力解决本专业就业岗位不足的困境。疫情期间,学院有17位同学在学院学工办一对一指导下从投递简历、笔试、面试到获得合适岗位,其中有79%的岗位资源来自于学校就业中心和国聘行动推荐岗位,有21%的岗位来自于学院对接的内推就业岗位。

(四)细致周密,一站服务,做“放心”工作

疫情期间的毕业手续办理面临从线下转至线上的新挑战。城市与环境学院较早启动了就业手续全流程线上办理服务。根据学校疫情防控期间的毕业生就业管理办法,学院出台了学院疫情防控期间毕业生就业管理办法,一方面推出清晰、简洁的网上就业手续办理指南,另一方面由学工办老师全权代理各项就业手续。据不完全统计,学院学工办老师面向近200名毕业生于学期内完成代办就业推荐表、就业协议书、鉴定材料、博后进站说明、档案查阅等事项百余次,收取、寄送就业手续材料170余件,保证了毕业生就业手续办理顺利推进,赢得学院毕业生的信任和赞誉。

 

  三、“后疫情时代”毕业生就业工作展望

 

6月3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作出重要批示,要求各地区、各部门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全面强化就业优先政策,层层压实责任,抓实抓细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这一重中之重。对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而言,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并非一朝一夕就能消弭,未来几年就业形势、就业体量、就业压力等将持续受到疫情影响,进入“后疫情时代”。基层院系就业工作人员应该充分认识形势、及时调整思路,全力保障未来几届毕业生好就业、就好业。围绕北京大学育人导向,结合基层院系工作实际,“后疫情时代”毕业生就业工作应提前发力,加强引导,细化需求,长线服务,在以下四个方面下功夫。

(一)深耕“红绿蓝”战略,引导重点领域就业

为服务国家发展和重点领域建设,北京大学就业中心提出“红绿蓝”三色战略,着力引导学生到基层、国防军工领域和国际组织求职就业。后疫情时代,“红绿蓝”三大就业领域在整个就业版图中的重要性将得到进一步提升。一方面,相比于其他行业受到的冲击和承受的压力,基层选调、国防军工、国际组织等重点就业领域因其事关社会发展、国防安全和国际影响力提升,岗位供给将保持稳定,甚至可能呈增长态势,是毕业生就业的良选;另一方面,新冠肺炎疫情让当代大学生亲自见证甚至经历了一场关于制度、关于信仰、关于使命与担当的思政教育课,激活了更多毕业生心中的家国情怀,引导更多的毕业生将国家发展的需要和个人价值的实现紧密结合起来,让服务国家、奉献时代成为未来几届毕业生求职择业中的重要考量。

(二)依托“敲门行动”,前置就业指导

后疫情时代,学生就业焦虑下沉,学校学院的就业指导就需要前置。各基层院系的求职指导和服务应尽早从应届毕业生群体扩展到非应届毕业生群体,依托就业中心“敲门行动”,根据行业领域对毕业生进行分类指导、分群引领。在学院现有的依靠就业助理,分班分组,网格化、点对点、一对一进行就业政策、手续办理服务的基础下,深入挖掘职业选择引导和笔面试技巧的指导,切实提升学生在求职过程中的竞争力。按照就业中心“敲门行动”分行业、分领域重构组织的思路,根据学生职业兴趣和择业方向重新分组,形成跨班级甚至跨年级的求职兴趣小组,精准对接就业中心、学院院友等各处的资源和服务,并将求职兴趣小组有效链接至就业中心相应的行业对接人手中,帮助学生更早、更准、更快地认识行业、熟悉企业、了解岗位,从而在求职竞争中脱颖而出。

(三)落实“市场化社会化就业”要求,适当调整预期

宏观经济受到冲击,就业市场重构。在经济下行、就业形势较为紧张的“疫情恢复期”,毕业生的求职预期需要做出适当调整。作为基层院系就业工作者,要帮学生理性分析行业态势,放宽视野,多关注传统热门就业地区和传统热门行业之外的机会,特别是结合国家战略发展重点领域,在时代发展中谋求借力和支持。与此同时,加强职业选择指导的专业化水平,帮助学生能够科学地分析自身兴趣、能力,从个人就业优势和行业发展机会的最优结合点出发进行定位和选择,增强长期职业发展的持续性和稳定性。基层院系就业工作者在帮助学生调整求职预期的同时,也需要打开自己的视野,主动了解、接触、走进更多的行业,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就业信息,真正做到“促就业举措要应出尽出,拓岗位办法要能用尽用”。

(四)进一步打通渠道,拓展就业资源

专业教师资源和校友资源是推动毕业生就业的重要助力,在疫情带来的就业“寒冬”中可谓雪中送炭。目前,学校部分基层院系已经形成了较为系统成熟的对接院友企业用人信息的工作体系,但仍有相当比例的院系对院友资源的开发还不充分,仅停留在邀请院友返校交流求职经验和工作体验的层面,而未有效利用院友身边潜在的用人需求。各院系就业办公室应与校友办公室密切合作,打通人才培养供给端和需求端,通过针对性指导、内部推荐、实习留任等方式,消化部分求职需求。当前,无论是双一流学科建设评估还是教育部学科评估都将培养学生的就业满意度、就业分布、就业质量等作为重要考核指标,人才培养在支撑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服务基层中的重要作用越来越被强调。为更好地推动院系就业工作,院系党政领导班子应进一步建立机制,转变专业教师中可能为数不少的唯学术导向观念,积极动员专业教师参与就业资源拓展工作,形成毕业生就业工作合力,更好地促进学校专业领域人才培养。

 

 

作者简介:王宇凡 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团委书记、学生工作办公室主任 讲师

          周 伟 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学生团委常务副书记、专职辅导员 助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