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第3期

过往期刊

  • 2022年第2期
  • 2022年第1期
  • 2021年第4期
  • 2021年第3期

编委会

封面题字: 杨 辛
主办单位:北京大学
顾 问:王义遒 林钧敬 张 彦
编委会主任:陈宝剑
副主任:陈占安   徐善东    王逸鸣

              户国栋 
委 员(以姓氏笔画为序):
王天兵    王艳超    冯支越 匡国鑫     
孙 华       关海庭    陈建龙 刘    卉    

刘海骅    宇文利    吴艳红    李   杨  

陈征微    金顶兵 查 晶 祖嘉合   

夏学銮    蒋广学 霍晓丹 魏中鹏
刘书林(《思想理论教育导刊》常务副主编)
杨守建(《中国青年研究》副主编)
彭庆红(《思想教育研究》常务副主编)
谢成宇(《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社长)

屈晓婷(《北京教育(德育)》副主编)
夏晓虹(《高校辅导员》常务副主编)
周文辉(《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社长)
李艺英(《北京教育(高教)》社长)
郑 端(《思想理论教育导刊》编辑部主任)
陈九如(《高校辅导员学刊》副主编)
毛殊凡(《中国高校社会科学》总编室主任)
主 编:王艳超
编 辑:许    凝   马丽晨   朱俊炜
               王   剑   吕    媛  李婷婷      
               李   涛  侯欣迪   杨晓征

               宋   鑫   张会峰   陈秋媛 

              马    博  陈珺茗  陈   卓              
审    校:青年理论办公室   

             

新冠肺炎疫情下互联网+就业趋势及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应对策略

作者:吕媛 发布日期:2020-07-07

摘要:数字经济在推动全球经济增长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新冠肺炎疫情加速了“互联网+”行业趋势,工作岗位正在经历一轮创造性的调整,数字化人才成为新兴产业发展和传统产业转型急需的人才。大学生在数字化就业趋势下有其自身优势,但也存在数字素养和职业观念有待提升的问题。高校有责任通过教育教学设计和就业指导服务帮助学生提升数字素养和理念,从而更好地应对数字化就业趋势下的未来职业挑战。

关键词:新冠肺炎疫情;互联网+ ;数字化就业;大学生就业

 

一、互联网+行业发展与新的就业趋势

 

(一)疫情催生“互联网+”行业发展趋势

蔓延全球的新型冠状肺炎疫情给世界经济带来了巨大的冲击。2020年5月13日,联合国发布了《2020年中期世界经济形势与展望》(World Economic Situation and Prospects as of mid-2020),世界经济预计将在2020年萎缩3.2% [1],这标志着世界经济发生了自20世纪30年代大萧条以来最强烈的经济收缩。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数字,2020年第一季度中国经济同比下降6.8%[2],这是自1992年以来首次出现负增长。疫情不仅持续时间长、影响强度大,波及的行业更是广泛。但在此次疫情中,一些行业却逆势上行,在危机中获得了新的发展机遇。如果以人才需求的扩大作为一项行业发展状态的指标来看,根据社会第三方机构的市场调查显示,2020年春季以来,国内劳动力市场新增中高端人才需求最大的是互联网行业,占据全行业的32.27%,具有绝对优势。从细分领域角度看,生活服务类平台、在线教育、互联网医疗、企业级应用等领域中高端人才需求均获得了迅速增长,同比增长均超78%[3]。这些领域在疫情之下满足了人们生活和工作方式发生改变的需求,其实也正在培育和重塑人们的工作和生活习惯,可能在疫情结束之后推动未来行业发展的方向。

同时,传统行业在疫情下面临巨大挑战。不少行业从自救角度进行生产经营模式的调整,如生活消费行业转向电商、社区团购等线上渠道,探索“共享员工”人力运营路径,房地产行业探索线上展示和营销模式等。另外,社会管理服务部门也纷纷倡行“无接触服务”“不见面审批”“零聚集服务”等,通过公众号、朋友圈、微信群等信息分发渠道开展数字化扶贫助农行动等。传统行业依托互联网平台正在形成新的发展业态和经营服务模式。

可以说,疫情之下无论是互联网行业的扩大发展,还是传统行业的调整转型,都具有显著的信息化、数字化的特点,“互联网+”行业发展趋势日益显现。

(二)数字化对产业升级和经济增长的作用日益突出

如果说此次疫情是“互联网+”行业发展趋势的催化剂和加速剂的话,以计算机和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技术发展,及其快速商业化进程对经济和社会的全方位影响,早在上个世纪末就已经开启。1995年美国学者唐·泰普斯科特(Don Tapscott)在《数字经济:网络智能时代的希望和危险》(The Digital Economy: Promise and Peril in Age of Networked Intelligence)一书中提出了数字经济的概念。在随后的二十多年里,数字经济在全球经济增长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纵向上看,从产品研发设计、生产制造到营销管理、服务支撑等,数字化已经渗透到产业链的各个环节,促进经济从主要依靠人力和资本等生产要素投入向全要素生产率驱动转变。从横向上看,以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和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数字技术正在加速与各个传统行业融合。例如,在金融领域,随着底层科技发展与完善,金融科技领域产生极大上升发展空间。一项银行业调查显示,92%的经营者计划在未来五年内大幅增加使用人工智能技术,95%采用人工智能技术的银行表示将利用该技术来制定公司战略,加强风险管理,改善客户体验,降低成本等[4]。根据埃森哲的一份研究报告显示,2015年全球数字经济的规模约为19.2万亿美元,占总GDP的22.5%,到2020年将增长到24.6万亿美元,GDP占比将升至25% [5]

近年来,世界主要国家都认识到数字经济对推动经济增长的重要作用,积极制定相关的发展规划和战略政策,如美国的《数字经济议程》、欧盟的《产业数字化规划》、英国的《英国数字战略》等。

中国也积极拥抱数字经济浪潮,政府出台一系列政策来推动数字经济的发展,2016年举办的G20峰会强调数字经济是实现效率提升和经济结构优化的重要推动力。据测算,从2008年到2016年中国数字经济规模从6900亿美元增长到3.8万亿美元,GDP占比约为30%,已经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新引擎[6]。尽管发展势头迅猛,数字经济对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潜力仍然十分巨大。2018年5月,埃森哲和中国总会计师协会共同发布的报告《数字化转型CFO新使命》表明,过去两年把数字技术作为首要战略举措的公司已有28%,展望未来两年,这个比例将上升到58%。但只有4%的企业从数字化战略布局中获得了突出的收益,仍有80%的企业尚未获得预期的理想回报。

(三)数字经济对就业的结构性影响

数字经济正在深层次地改变整个社会,首当其冲的是对工作岗位的调整和影响。据布鲁塞尔智库(Bruegel)2014年预测,受数字化影响,欧盟内54%现有职位将受到冲击[7]。随着行业和企业的数字化转型,工作世界中原有的职位正在经历一轮数字化的“创造性破坏”,一些职业被重新定义,一些职业趋向消亡,同时一些新的职业开始浮出水面。美国劳工部开发的职业信息系统O*NET从2016年到2019年新增了62个职业,包括数字界面分析师(Web and Digital Interface Designers)、数字鉴证分析员(Digital Forensics Analysts)、数据科学家(Data Scientists)等,另外该数据库在定期更新中不断加入根据市场招聘需求新增的数字化技能要求。目前,90%的法国40大企业(CAC40)都设有首席数字官这一职位,引导企业进行数字化转型[8]。另外负责以图形的简单形式清晰呈现内容复杂或难以表述信息的数据设计师(data designer)、以数字化手段提升企业用户体验的用户体验设计师(User eXperience designer),也是雇主青睐的新型人才。

2019年12月30日,经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同意,中国就业培训技术指导中心发布16个新职业,这些职业绝大部分与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智能制造行业有关,都具有较为显著的信息技术和互联网分类属性。腾讯和中国信通院于2020年5月发布《2019—2020微信就业影响力报告》显示,藉由微信的数字化能力就带动就业机会2963万个,自2014年以来年均增长22%[9]。可以预见,未来中国劳动力市场上数字化人才就业的蓝海效应将进一步显现。

首先,从需求上看,中国产业发展的数字化进程呈现逐渐从需求端向供给端扩展的趋势特点。互联网、大数据和人工智能在消费品、生活服务等行业的应用为这种扩展提供了良好的技术和经验基础,工业、制造业、医疗卫生等传统行业的数字化转型仍然有很大空间。同时值得关注的是,与消费品、生活服务等需求端的数字化发展主要依靠海量用户红利相比,供给端的数字化转型更加依赖人才驱动,对高质量人才的需求会随着转型升级不断强化。目前国内数字化从业人员总数大概在72万多,其中在传统信息技术行业分布占到46.6%,其他主要分布在制造、金融、消费品、医药、企业服务、教育、文化娱乐等行业,这些行业未来人才需求潜力巨大[10]。5月11日,教育部和阿里巴巴联合启动“数字经济网络专场招聘会”,推出40万个数字经济相关就业岗位,金融、教育、销售等传统行业迫切需要数字经济人才,还有不少企业招聘“直播主播”等新职业。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的发展趋势,令数字化人才成为新兴产业发展和传统产业转型最急需的人才。

其次,从供给角度看,目前市场上数字人才的技能分布还不足以满足产业升级发展的对应需求。数字人才的短缺,一是缺顶尖专业人才,二是缺具备数字技术和行业经验的跨界人才,也就是说,既要有某个行业的专业知识和经验,又要对“互联网+”的运作方式有较为深刻的理解。同时,雇主对数字人才除了希望具备专业技能外,也更加强调管理和领导力相关技能,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特征明显。

 

二、数字化就业趋势下大学生就业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一)“数字原生代”具有的先天优势

数字经济的发展对众多行业和企业转型升级带来的不仅仅是技术上的革新,更是理念和文化上的转变,包括组织方式、业务管理方式、用户服务方式甚至是商业模式的转变。不少雇主往往更加倾向于雇佣青年人,比如毕业生,来帮助企业推进理念和文化上的数字化转型。“95后”青年人从小就成长在各式数字产品和服务的社会生活环境,因而也被称为“数字原生代”(Digital Natives)。当前大学生的数字化生活方式特点日益明显,手机、电脑等数字设备早已成为大学生日常生活和交流不可或缺的工具。有调查发现目前大学生课余时间的第一选择是上网,被调查者平均每周上网时间为 18.9小时,每天近 3小时[11]。他们凭借与生俱来的互联网思维和行为习惯,不仅正在消费和享受数字经济,在他们踏入职场之后也会自觉地或者更加积极地成为数字化生产方式和工作方式的推动者和实践者。可以说,互联网+背景下行业和企业数字化转型升级的大趋势为大学生就业提供了新的机遇。

(二)大学生的数字素养有待提升

“数字原生代”在当前数字化就业趋势下有其特有的优势,但他们想要抓住这一趋势,将其转化为个人职业起步和发展的有效助力,现实中也存在诸多挑战。首先便是数字素养亟待提升。欧洲一项大学生调查显示,尽管95.9%的大学生会使用各类线上学习资源平台、文献管理软件等,并进行文字、图像、视频等的简单创建,但只有12.0%的学生认为自己能够熟练地运用这些资源对知识进行重新整理,并根据自身需要选用合适的媒体来输出和表达 [12]。国内一项针对双一流高校本科生调查显示,学生对数字素养的价值普遍较为认可,但由于对自己能力不自信以及缺少动力等,较少有学生进行数字内容创造以及学习如何独立解决技术问题[13]。着眼于未来求职和职业发展所需的数字素养,不应仅仅是对数字化产品的消费或者数字化工具的简单使用,更应该是会利用数字资源进行工作创造和迁移使用,以及对数字化理念的深刻理解。

(三)大学生的职业理念需要重塑

数字化时代,尤其是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是否会替代人的工作角色、减少工作岗位,曾一度有很多的讨论。目前主流的观点越来越认为“人机协同”将成为未来新的工作模式。因为职业的工作岗位由具体的工作内容组成,人工智能不能直接替代职业岗位,而是替代部分工作内容,尤其是高度流程化和数据化的内容可以通过技术实现智能化。由此,在数字化时代“人机协同”的工作模式下,人的工作角色可能更多转向后台的管理、监督、评估、交流等内容,人的岗位价值更应该突出创造性和创新性,花费更多的时间来思考如何利用机器和技术来优化工作流程、提高单位产出,进而提升人的工作时间价值。大学生应该通过各类学习和实践活动理解和认识数字化就业下工作对于人的意义和人的岗位价值,并提升自我数字化创新意识。

同时,数字化时代岗位更新的速度大大加快。世界经济论坛(WEF World Economic Forum)《2018未来就业》(The Future of Jobs 2018)报告指出,自动化技术和人工智能的发展将取代7500万份工作,但是随着公司重新规划机器与人类的分工,另有1.33亿份新工作将应运而生。雇主会更加关注劳动力优化,比如更多采用混合式雇佣模式,这意味着工作的流动性将大大增加,灵活就业的形式会越来越常见,传统职业观念所看重的“工作稳定”的价值主张会受到冲击。对大学毕业生来说,在进行职业规划和初职选择时,应该建立更加关注长期和适应变化的价值理念。

岗位的更新也意味着胜任工作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迭代的速度也会大大加快。传统职业观念中关注寻找“专业对口”的工作可能需要新的补充定义,大学生毕业生在求职时寻找与自己的专业知识和能力素质相匹配的工作,更应该在大学期间和踏入职场后的长期职业规划中主动培养与自己期待工作相匹配的知识和能力。面对数字化时代传统岗位的改造和新兴岗位的创造,劳动者需要通过终身学习实现人力资源的自我开发,尤其是人际沟通、团队合作、解决问题、信息处理等非认知能力的持续强化,使自己能够适应未来工作世界的各种变化。

 

三、高校做好数字化就业指导服务的应对策略

 

在数字化时代,劳动力市场的能力需求结构正在发生变化,“软能力”的作用更加凸显。澳大利亚青年基金会(FYA)2015年一项关于雇主对青年求职者能力需求的调查显示,数据素养的需求增长在各项能力中遥遥领先[14]。不仅在求职环节上,数字素养对于大学生未来能否获得职业成功的作用日益突出。美国新媒体联盟(NMC)2017年一项面向全美35所学院和大学调查显示,35.1%的研究生因其在本科阶段受到的数字素养培训而在职业上更有成就感,38.3%的研究生在过去一年内获得晋升。由于在大学阶段接受了数字素养准备工作,许多毕业生对他们在工作中利用技术技能、保持与职业领域的相关性以及提高沟通和协作技能有了更大信心[15]。由此,大学有责任教育和引导学生提升数字素养和理念,从而更好地应对数字化就业趋势下的挑战,利用“数字原生代”的优势在未来求职就业中做好充分准备。

(一)将数字素养的培养分层次地融于教育教学中

约瑟夫·奥恩(Joseph E.Aoun)在其《教育的未来——人工智能时代的教育变革》(Robot Proof: Higher Education in the Age of Artifical Intelligence)一书中提出,教育应该培养学生的数据素养、科技素养和人文素养。学生需要数据素养来管理大数据流,需要科技素养来了解机器的工作原理,也需要人文素养(人性、沟通和设计)以在未来的劳动力市场中与智能机器协同合作[16]。数字素养应该是面向未来人才培养的大学教育不可或缺的主题。

高校开展数字素养教育,需要采取分层次的教学设计模式。在初级层次,着眼于数字化理念的传播、数字化工作的使用,以及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的基础性知识,可以通过开设全校性的选修课的形式开展。在高级层次,将其与专业教育相结合,融入不同学科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因为服务于未来职业发展所需要的技能,应该强调创造性的数字素养,即利用数字化工具、数字化理念将本专业知识在未来职业和行业情境中创新应用的能力。各学院可单独开设本学科专业在数字化场景下知识和技能运用的院内选修课程,或者在现有专业课程内容中加入一些与数字化运用相关的内容。实际上,为了使毕业生更加具有职场竞争力,许多国家的大学纷纷加强有专业学科应用特色的数字素养教育。例如,法国巴黎四大、巴黎九大等的市场营销专业都开设了数码电子课程。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商学院开设决策者数字素养课程,帮助非技术背景出身的未来管理者具备在数字化时代实现变革所需的工具和理念。

(二)提升学生就业指导服务体系数字化水平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17]。如果说数字素养是学生求职和未来职业发展的重要素质,那么作为为学生提供求职和职业发展辅导的高校就业指导服务工作,应当主动提升自身数字化水平。疫情期间,高校线下各类就业服务全部停止,改为线上开展,比如北京大学自行研发线上就业双选招聘系统,将就业指导课借助慕课平台进行,开展远程线上视频职业辅导等,充分利用数字化平台和工具保证学生居家学习和求职阶段各项服务的覆盖面、精准度和时效性。

实际上,提升高校就业指导服务工作信息化、数字化水平,不仅是疫情下的应急之举,更是适应劳动力市场需求、符合青年群体习惯的长远之策。以线上招聘为例,2005年网络招聘的占比不足5%,而2007年超过了 10%,2013年超过20%,之后一直保持在20%以上,2019年占到20.1%[18]。北京大学学生就业指导服务中心2020年初进行的一项调查发现,北大学生获得各类就业指导服务活动信息最主要的网络渠道是微信公众号(约有24.64%的学生选择)。不同学历的学生最主要的网络渠道存在一定差异,本科生通过北大未名BBS获得信息的比例(20.43%)高于研究生(18.88%),而研究生使用北大就业信息网的比例(24.88%)显著高于本科生(13.10%)。

未来高校学生就业指导服务需要推进线上与线下平台的深度融合,尤其是形成全流程、全覆盖、立体化的数字化系统平台,包括线上招聘信息挖掘和分类发布、线上雇主宣讲和综合双选、线上求职状态评估和精准信息推送、线上简历投递和视频面试、线上求职辅导和个体指导、线上手续办理和咨询答疑、线上调研统计和智能分析等不同模块,满足雇主和学生群体多层次多样化的服务需求。

 

 

作者简介:吕 媛 北京大学学生就业指导服务中心副主任 讲师

 

注释:

① 这16个新职业是:全媒体运营师、虚拟现实工程技术人员、人工智能训练师、工业互联网工程技术人员、智能制造工程技术人员、无人机装调工、电气电子产品环保检测员、高铁线路综合维修工、装配式建筑施工员、网约配送员、健康照护师、呼吸治疗师、出生缺陷防控咨询师、康复辅助技术咨询师、连锁经营管理师、供应链管理师。

 

 

参考文献:

[1]联合国.2020年中期世界经济形势与展望[EB/OL].https://www.un.org/development/desa/dpad/publication/world-economic-situation-and-prospects-as-of-mid-2020/.

[2]国家统计局.2020年第一季度国内生产总值指数[EB/OL].http://data.stats.gov.cn/tablequery.htm?code=AB0304.

[3]猎聘.疫情下2020中高端人才开工大数据报告[EB/OL].http://www.chinanews.com/business/2020/02-12/9088362.shtml.

[4]对话.2020年人才趋势:数字化人工智能改变就业格局[EB/OL].https://www.sohu.com/a/380014362_120058719 .

[5][10]清华经管互联网发展与治理研究中心.中国经济的数字化转型:人才与就业[R],2017年11月发布.

[6]中国信息化百人会课题组.信息经济:“物联网+”时代产业转型路径、模式与趋势[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7:32.

[7][8][12]周秩伦.数字化转型催生新就业契机 欧盟54%现有职位受冲击[N].欧洲时报,2017-9-30.

[9]2019-2020微信就业影响力报告[EB/OL].http://www.caict.ac.cn/kxyj/qwfb/ztbg/202005/t20200514_281774.htm.

[11]黄燕.大学生数字素养的现状分析及培养路径[J].思想理论教育,2015(3).

[13]刘倩.双一流建设高校本科生数字素养状况及其影响因素[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9.

[14][18]岳昌君.疫情对高校毕业生就业有何影响[N].中国青年报,2020-3-9(8).

[15]陈钦安.新媒体联盟《2017 数字素养影响研究报告》解读及启示[J].图书与情报,2018(04).

[16][美]约瑟夫·E.奥恩,教育的未来:人工智能时代的教育变革[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8.

[17]习近平.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