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第3期

过往期刊

  • 2022年第2期
  • 2022年第1期
  • 2021年第4期
  • 2021年第3期

编委会

封面题字: 杨 辛
主办单位:北京大学
顾 问:王义遒 林钧敬 张 彦
编委会主任:陈宝剑
副主任:陈占安   徐善东    王逸鸣

              户国栋 
委 员(以姓氏笔画为序):
王天兵    王艳超    冯支越 匡国鑫     
孙 华       关海庭    陈建龙 刘    卉    

刘海骅    宇文利    吴艳红    李   杨  

陈征微    金顶兵 查 晶 祖嘉合   

夏学銮    蒋广学 霍晓丹 魏中鹏
刘书林(《思想理论教育导刊》常务副主编)
杨守建(《中国青年研究》副主编)
彭庆红(《思想教育研究》常务副主编)
谢成宇(《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社长)

屈晓婷(《北京教育(德育)》副主编)
夏晓虹(《高校辅导员》常务副主编)
周文辉(《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社长)
李艺英(《北京教育(高教)》社长)
郑 端(《思想理论教育导刊》编辑部主任)
陈九如(《高校辅导员学刊》副主编)
毛殊凡(《中国高校社会科学》总编室主任)
主 编:王艳超
编 辑:许    凝   马丽晨   朱俊炜
               王   剑   吕    媛  李婷婷      
               李   涛  侯欣迪   杨晓征

               宋   鑫   张会峰   陈秋媛 

              马    博  陈珺茗  陈   卓              
审    校:青年理论办公室   

             

高校贫困学生骨干发展支持体系构建——以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资助工作为例

作者:刘 卉 发布日期:2020-01-17

摘要:文章围绕“高校贫困学生骨干发展支持体系构建”这一议题,在对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学生背景和发展现状进行调研的基础上,结合学院资助工作的实践,运用多要素分析方法,渐次论述各类贫困学生骨干的层次与类别、开展针对性培养的具体途径,以期在充分把握组织机构和学生群体多样性的基础上,为多层次、多类别、多角度、全方位构建贫困学生骨干发展支持体系提供一种有价值的参考。同时,文章也对体系本身的丰富性和包容性进行了相关讨论,以期通过体系的构建和制度的落实,增强学生骨干的获得感,提升学生骨干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使学生骨干群体与高校思政工作构成更为高效与良性的联动关系,进而为新时代大学思政工作提供新的可能性。

关键词:高校贫困学生骨干;支持体系;资助工作;思政工作

 

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颁布实施以后,国家有关部门密集出台了一系列高校学生资助政策和措施,仅在过去的6年时间里,先后出台高校学生资助政策6项、配套政策13项,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得以进一步完善,从制度上保障了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顺利入学并完成学业。通过利用国家大数据平台对经济困难学生隐形特征的挖掘分析,不难发现,贫困学生普遍有提高自信心、提升人际交往能力、明晰职业规划、开拓国际视野、增强创新精神等发展性需求,尤其是贫困学生骨干对其职业规划发展的诉求更为强烈。当前高校普遍重视对贫困学生的经济资助,强调公平规范使用各类资助款项,而针对困难学生的个性化、深层次的需求进行的更为深入的分析和研究则略显不足。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背景下,如何切实帮助贫困生骨干提高整体能力和综合素质,使其发挥引领示范作用,保证人才培养的质量,已成为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本文围绕“高校贫困学生骨干发展支持体系构建”这一议题,以高校贫困学生骨干的发展和培养为主要研究对象,对高校资助育人工作的现状和出路展开讨论,以期构建更为精准、全面、有效的贫困学生骨干支持体系。

一、高校贫困学生发展支持体系的现状与问题

(一)高校贫困学生发展支持体系的现状

大学资助机制主要用于帮助和保护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目前,基本形成了“政府主导、大学为中心、社会积极参与”的多元资助模式,构建了“奖励、援助、贷款、勤勉、补贴、免除、补偿”的多元一体的资助体系。2007年至今,特别是十八大以来,教育部、财政部等有关部门全面实施中央决策和部署,继续推进大学生资助体系建设,先后颁布和完善20 多项补贴政策。经过多年的探索与实践,北京大学也建立了包括国家励志奖学金在内的多种助学渠道,例如,为有特殊困难的学生提供校内的勤工俭学工作,为入伍和退伍复学的学生提供学费补偿、社会团体(企业、社会慈善事业)慈善基金等。从大学报到之日起,北大就为有经济困难的学生设立了“绿色通道”,一站式办理相关手续。在入学后,由辅导员确定其家庭经济困难的程度,分为一般困难、困难和特殊困难等层级;从大学二年级开始,优秀且渴望学习的贫困学生也可以申请每年 5000 元的国家励志奖学金。

2017年初,财政部和教育部联合发布了关于进一步落实高等教育学生财政支持政策的通知文件,要求对大学生救助政策的实施和监督进一步规范。2017年启动了“全国学生资助规范管理年”活动,按“标准管理制度、规范监督责任、规范资金程序、规范资金管理、规范信息化”等六项标准实施,根据要求,高校也进行了自查自纠等工作,根据教育部、财政部的考察报告,我国高校资助监督机制已基本建立。同时,学生资助金额正在增加。根据国家助学管理中心近五年来发布的学生资助发展报告中的权威数据,普通高校学生资助资金从2013年到2019年连续七年保持快速增长,由574.11亿元增长至1550.74亿元,增幅达到 87%。

(二)高校贫困学生发展支持体系的问题与困境

然而,高校贫困学生发展支持体系仍然面临许多问题与困境。

首先,贫困生评定机制尚不健全。大多数高校认定贫困生主要是基于村委会和街道所开出的贫困证明。认证机构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一些未能达到贫困生标准的学生也可能通过其他途径获得经济资助,各地区之间的经济条件也存在差异。

其次,物质支持仍然是高校贫困生资助的重点,为使贫困学生能够顺利完成学业而为他们提供必要的学费和生活费。但缺乏明确的制度设计等问题阻碍了全面筹资目标的实现。因此,帮助贫困大学生成为具有良好人格、独立精神和全面发展的人是高校贫困生资助的最终目的。

再次,落实政策措施是高校贫困生资助工作的主要重点,而不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角度来教育和帮助贫困学生,很容易导致贫困学生“等待、依赖、缺乏”和“只有权利,没有义务”的懒惰思想的增长。从长远来看,贫困学生将偏离诚信、感恩、自立和承担社会责任的主流价值观,难以满足现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在一定程度上,会对贫困大学生的自力更生、自我完善和长远发展产生不利影响。

最后,教育资助是经济援助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结合,在一定程度上,它可以解决贫困生在心理、诚实和感恩等方面的问题。毋庸置疑,以教育为基础的财政资助体系,既注重物质支持,又注重精神支持,加强财政援助的心理健康教育功能,促进财政援助的进一步发展,但是忽视了贫困大学生整体发展所需要的自学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

二、高校贫困学生骨干的位置:新的支持体系为何必要?

由于贫困生大多来自经济欠发达的农村、山区,当地教育观念较为落后,教育资源往往不足,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平台和资源缺乏。贫困生由于家庭经济条件的制约,对于除家乡之外其他地区的风土人情、社会发展情况鲜有了解,存在视野不够开阔、社会实践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较弱等方面的劣势。近年来,随着我国高校资助力度的增大,物质资助覆盖面的提高,高校资助工作的重心已经逐渐从单一的经济资助向资助育人方面倾斜。在资助育人的目标体系中,能力和素质的提升是其中的重要方面。由于学生骨干承担着一些社会工作,对其能力素质有着高于普通学生的要求,有着学生组织干部的锻炼平台,有着多于普通学生的实践机会,也有更多的与教师和广大同学接触和沟通及获得教师的指点,及时发现和反思不足,尽快弥补和提升能力欠缺的机会。因此,要通过日常活动和常规平台引导贫困生群体整体提高能力素质,在此基础上,尽量多地发现、挖掘其中可塑性强的优秀分子成为学生骨干,用更高的要求对他们加以引导,资助育人的目标不应止于合格,这应成为资助工作的一项亮点。

因材施教的教育观点说明,普遍成才和个别卓越是教育工作者应该务实力行的育人目标。通过分析和实践,笔者发现在贫困生群体中的一些典型弱势之余,这一群体中的一些优势和积极特质不仅非常可贵,而且恰与学生骨干培养的要求相协调。首先,贫困生在自己的成长经历中,会面对更多困难,经历更多挫折,这样的家庭背景可以锻炼贫困生的吃苦精神和坚韧的毅力。其次,贫困生从“寒窗苦读”到“金榜题名”,往往要比其他学生付出的努力更多,这种努力更多地体现在对待困难的态度、上进心的追求、责任感的明确和对“自我实现”的强烈期待,因此他们会表现得更为成熟和稳重。再次,高校贫困生的家庭环境和较高的自我目标往往会使肩上的重担不断提醒他们珍惜眼前的学习机会,普遍能更虚心地听取教师对其提出的有益建议。最后,高校贫困生因为家庭和经济的客观原因,大部分会自觉或自然地不涉及“网络”“恋爱”等问题,集中精力在自我完善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如果帮助贫困生充分发挥这些优势,悉心加以引导,培养出的大批贫困生骨干可以成为高校培育优秀人才的重要源泉和广大学生的成才表率。

对高校贫困生骨干的培养,意义并不局限于对贫困生中的一部分人的锻炼和培育,这项系统工程不仅作用于被培养的学生骨干个体,也能辐射和带动整个贫困生群体德育水平的提升。心理学中的“榜样效应”表明,具有代表性的先进人物在影响和激励人们的过程中能产生重要的效果。贫困生中的学生骨干与其他贫困生有着相似的家庭经济状况、成长环境对于家庭责任和人生目标也有着相似的追求,因此,他们之间的人际沟通更为顺畅,更容易建立亲密的朋友关系,而且贫困生中的榜样更容易在本群体中产生示范和共鸣作用。因此,在贫困生中培养一批品学兼优、全面发展的学生骨干能够起到以点带面的积极效应。

三、新的支持体系如何成为可能?

(一)优化资助工作的发展路径:“发展型资助”和“引导型资助”

现阶段,高校管理者应正确认识到坚持与时俱进、转变资助观念的重要性,树立正确的“发展型资助”“引导型资助”理念,切忌只给予简单的物质、资金资助,而是要与本校的教育理念结合起来,要始终秉承“优化教育结构,维护教育公平,促进教育持续健康发展”的办学原则,以全心全意解决贫困生生活学习问题为目标,综合提升学生理论知识、专业技能、心理素质等多方面素养,进而推动学生健康全面发展。

新形势下,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注重发挥贫困资助的育人作用,创新资助内容,具体来说就是,每年针对大一新生,或者在每年进行资助前夕,基于政策层面,统筹规划,将受助学生的专业学习、职业生涯规划、思想与心理教育等与教育、管理、发展等环节高度结合起来,避免将教育、发展与资助分离开来。如,鼓励和引导贫困生参与专门为他们设计定制的贫困生技能培训、职业发展规划、素质提升等活动,关注每一位贫困生的日常学习、生活和工作,帮助他们健康成长成才。

“发展型资助”和“引导型资助”体系应高度重视育人功能,将资助渗透到学生的生命、生活、发展中去,将传统的“物化”“静态”的资助转变为“人性化”“动态”的资助,具体来说就是实现物质解困与教育持续发展的有效结合,将贫困生的当前生活改善与未来职业发展、终生发展高度统一起来。要让学生了解到资助是暂时的,无法包治一切,也不会是自己发展的终点,资助实践是促进、助推贫困生人生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目的就是通过真实、真诚的资助行为来激活学生内在发展动力,从而积极向上、追求更美好的人生价值。

新形势下,发展型资助体系中的载体也不再是单一的“资金”,而涉及人力、科研等项目等诸多因素,学院结合本校贫困生的实际情况,因人而异,为其提供学生针对性强、效果好的教育服务产品。如,针对受助贫困生开展兼职招聘、企业实习、社会实践等活动,旨在落实“发展型资助”“引导型资助”的理念。新形势下,随着发展型资助体系的构建,学院也积极采用有偿资助模式来为学生创造更多有技术含量的岗位,引导学生去实践与创新创业。教育部已制定出台了勤工助学岗位标准,但由于这些标准不够统一、也没有强制性,导致很多高校都没有按照该标准执行,而是不管什么岗位都给予相同的工资。所以,学院在制定勤工俭学、勤工助学岗位时,基于不同的岗位职责,给学生开出不同的薪资待遇,如,技术岗应比一般的工勤岗待遇要高,等等。其次,学院也尝试将创新创业资源向受助贫困生们倾斜,如,将一些创新创业机会与资金优先提供给贫困生们,进而在满足贫困生基本生活保障的同时,引导他们树立远大理想并为之奋斗。

以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多年扎实深入的学生工作经验为基础,创新高校教学培养理念,以多层次、多类型、一流人才培养为根本,以学科为基础,更加注重结构布局优化协调,探究高校学生资助育人工作的创新路径,使资助工作沿着“基本保障型资助”到“发展型资助”再到“引导型资助”方向迈进,优化高校学院资助工作的发展路径。

(二)强化资助工作与思政工作的联动:从“精准资助”到“资助育人”

在资助工作中,学院也特别注意资助工作与思政工作的联动,从而以“精准资助”达致“资助育人”的效果,尝试在资助工作中回答“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这一重大问题。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除了依靠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学生党建工作是最有力的工作抓手。北京大学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通过创新培训方式、丰富培训内容、强化培训力度,分层次、全方位地对写入党申请书的学生、入党积极分子、中共预备党员、中共正式党员和学生党员骨干展开系统培训,不断提高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在培训机制中,学院尤其重视对贫困生的培养,使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特别是鼓励其中的优秀分子端正入党动机,积极向党组织靠拢,并专门为其安排优秀党员学生作为贫困生入党积极分子的联系人,经常与他们谈话,提高他们的思想觉悟。以党建为龙头,贫困生骨干的政治素质得到了充分提高,其中不少贫困生还担任了学生党支部的书记或支委。

以学业指导为途径,提高贫困生骨干的学习能力。学院引导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抱负,打好专业基础。学院鼓励贫困生参加科研立项、实验室开放基金、大学生创新性试验计划、“挑战杯”培育项目等本科生科研项目。近两年来受助学生参加科研立项的比例达到90%以上,其中不乏获得校级一等奖的学生。学院经过有针对性的引导,不仅使贫困生骨干的学业水平有了显著提高,并且带动了贫困生整体学习成绩的提升。

以自信自强教育为载体,培养贫困生骨干的阳光心态。学院积极鼓励贫困生骨干正视贫困对个人成长的正面影响,鼓励贫困生磨炼意志,用理想激励自己,不断克服消极情绪。学院还通过深度辅导、与学生在工作中的交流,帮助贫困生骨干发掘自身优势和潜力,找到支撑其自信的立足点,使他们即使经济困难,也能坦然地正视贫困,也有足够的理由对自己充满信心。比如“淳朴”的性格、吃苦耐劳的品质、渴望通过自身奋斗改变家庭境遇的责任心等,让他们拥有不攀比、不抱怨的平和态度和对未来充满希望及对现状不自怨自艾的阳光心态。

以社会实践为平台,锻炼贫困生骨干的能力素质。为了让贫困生获得作为骨干培养的机会,学院除了选拔贫困生中素质基础非常好的学生之外,更注重鼓励和发掘具有潜力、基础较好的更大比例的贫困生,给予他们在各个学生组织担任干部的锻炼机会。同时学院把对贫困生的人际沟通、团队协作和创新精神作为对贫困生骨干能力培养的重点。在实践中,以环保宣讲、暑期支教等大型社会实践活动为平台,让贫困生在其中担任领导或承担组织工作,加强他们与广大同学的沟通,锻炼他们与社会各类、各层次人群交往的能力,丰富他们的视野和阅历。学院通过开展先进班集体、优秀团支部、优秀主题团日、优秀社会实践活动、生科之星等评选活动,为全体学生干部提供展示和交流的机会,激励贫困生骨干在竞争氛围中创新思路,提升能力素质。全过程累进支持、全方位匹配资源,以期构建学生骨干全面发展的支持体系。注重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和资源的有效配置,实现以学生能力培养为核心的发展体系,提升资助工作的科学性、针对性,为精准资助、资助育人提供强有力的实践支撑。

四、构建一种新的支持体系:理论与反思

(一)打破“信息孤岛”,实现系统互通与联动

目前,根据学生所提交的家庭经济困难量化测量表、地方民政部门出具的贫困证明、 班级同学的民主评议,基本上可以确定学生的贫困情况,并能够划分出一般贫困和特别贫困。 同时也应该认识到,贫困生的认定不是僵化的,而是动态的,实行的是动态管理,可以通过信息比对、调查走访、数据分析的形式,对受助学生进行深入了解,确保困难学生档案和资料的真实、准确、无误,并根据事实情况进行增补和分流,从而确保贫困生认定的科学规范和公平公正。另外,建议相关部门对生源地民政部门、乡镇、村委会加强引导及监督,让贫困证明的开具更严谨、更规范,并按规定进行公示和动态管理,真正做到公开、公平、公正。 打通建档立卡贫困户数据与高校贫困生库数据,实现资助系统与学籍系统、民政、扶贫、残联等部门数据库的有效对接。国家对建档立卡贫困户的认定数据对高校很有参考价值,也是高校资助中心、学院、年级、 班级评议小组识别贫困生的主要参考依据。而对于家庭确实比较困难的非建档立卡家庭,地方政府和行政部门应进一步畅通贫困证明的办理渠道,既不能随意开证明,也不能僵化地“一刀切”,真正满足不同贫困层次的人群。

(二)丰富资助育人内涵,拓宽育人机制途径

资助工作是一项庞大的复杂的系统工程,层层叠加,环环相扣,在客观、公平和公正地做好贫困生认定的基础上,要不断加强对受助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 诚信感恩教育和榜样示范引领指导,充分发挥资助工作的育人功能。一是通过定向教育引导,将资助育人工作与思想政治教育有机结合,除了在“物质”上投入外,还需要在“精神”上进行教育引导,特别是针对受助学生进行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只有将资助育人与思想政治教育进行有机结合,才能从经济上帮扶学生,又能在素质提升、能力培养、精神助困上锻炼学生,从而更好地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二是将勤工助学与能力提升精准结合,着力培养学生的劳动意识,将自立、自强、感恩、诚信精神教育融入资助工作全过程。运用杜威的道德教育理论,从认知、情感和实践三方面的教育,充实与丰富感恩教育的内涵。

(三)创新学生资助育人机制,助力构建贫困学生骨干发展支持体系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精准扶贫,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要“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精准不仅是扶贫工作的基本要求,也是学生资助工作的基本要求。精准资助,就是要做到资助对象精准、项目资助精准、项目力度精准。首先,进一步健全“信息采集、量化测评、民主评议、实地走访”四维程序,结合定量测评和定性分析,集中认定与动态调整、校内评议与校外走访的认定方式,探索新生入学前家庭走访新模式,做到资助对象指标明晰,精准认定资助对象。其次,项目设计须人性化,保障资助需求精准。进一步完善国家资助、学校资助、社会捐助、学生自助“四位一体”的资助工作机制,设计实施“来校—入学—毕业”全方位全节点的资助项目,并以学生群体分类和需求导向为依据,统筹安排资助内容,探索分层分类个性化、差异化资助形式,促成实践实习、就业创业等发展型资助项目,形成显性和隐性、资助与自助、无偿和有偿有机结合的项目机制,确保最合适的人获得最合适的资助帮扶,确保对贫困学生骨干给予充分、合理的支持。再次,以精细化管理为手段,以信息化平台为基础,增强资助和受助数据共享、集成与分析功能,以互联网大数据管理为保障,保证实现每一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应助尽助”,确保资助力度真正符合学生实际所需。通过细致的情况统计和优化数据统计方法,筛除不能反映真实情况的“坏数据”,保留“好数据”,形成科学量化评估指标体系,进而最终确定受助学生名单。这种方式不仅为真正的贫困学生提供了资助,而且让贫困生更有尊严地接受资助,这既是一种人文关怀,亦是对学生无声的教育。

高校资助育人机制探索任重而道远,更具针对性、人性化地推动新时代高校学生资助工作的开展,是当前和未来一段时期的首要任务。这要求高校资助育人工作的开展不能仅停留在显性资助层面,而且还要在“资助政策”和“育人理念” 相关机制的确立、政策制度的设计上,加强对受助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和社会责任感的培养,着重加强对学生精神层面的培育,形成经济解困、心理解压、思想解惑等多层次机制构架,真正将资助与育人相结合,同步推进资助和育人两大工程,构建全方位的高校贫困学生骨干发展支持体系。

 

 

作者简介:刘 卉 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党委副书记 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