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第3期

过往期刊

  • 2022年第2期
  • 2022年第1期
  • 2021年第4期
  • 2021年第3期

编委会

封面题字: 杨 辛
主办单位:北京大学
顾 问:王义遒 林钧敬 张 彦
编委会主任:陈宝剑
副主任:陈占安   徐善东    王逸鸣

              户国栋 
委 员(以姓氏笔画为序):
王天兵    王艳超    冯支越 匡国鑫     
孙 华       关海庭    陈建龙 刘    卉    

刘海骅    宇文利    吴艳红    李   杨  

陈征微    金顶兵 查 晶 祖嘉合   

夏学銮    蒋广学 霍晓丹 魏中鹏
刘书林(《思想理论教育导刊》常务副主编)
杨守建(《中国青年研究》副主编)
彭庆红(《思想教育研究》常务副主编)
谢成宇(《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社长)

屈晓婷(《北京教育(德育)》副主编)
夏晓虹(《高校辅导员》常务副主编)
周文辉(《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社长)
李艺英(《北京教育(高教)》社长)
郑 端(《思想理论教育导刊》编辑部主任)
陈九如(《高校辅导员学刊》副主编)
毛殊凡(《中国高校社会科学》总编室主任)
主 编:王艳超
编 辑:许    凝   马丽晨   朱俊炜
               王   剑   吕    媛  李婷婷      
               李   涛  侯欣迪   杨晓征

               宋   鑫   张会峰   陈秋媛 

              马    博  陈珺茗  陈   卓              
审    校:青年理论办公室   

             

近年来北京大学博士毕业生就业特点分析及建议

作者:吕 媛 刘 琪 谢爱丽 发布日期:2019-11-28

摘要:目前北大博士生就业不存在总量性矛盾,更多的是结构性特点。最为突出的特点是博士生去往高校和科研单位比例呈现下降趋势,去往公共管理和社会服务领域的比例上升。留在北京就业的博士毕业生比例下降,而选择到东部地区就业的比例上升。不同性别和学科的博士生就业差异显著。本研究基于近四年北大博士毕业生就业数据统计,概括其就业若干特点,尝试对成因进行讨论,并对促进博士毕业生就业提出若干建议。

关键词:博士生;高校毕业生就业;学术职业

 

20世纪60年代以来,在各国政府的重视下,全世界的博士生教育规模出现了大幅提升[1]。中国的博士生教育起步较晚,博士学位授予规模扩张主要从1999年开始。从当年的1万人增长至2015年的5.5万人,到2018年博士生规模已跃居于世界第二[2]。博士学位的大规模扩张满足了市场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同时也带来了博士生就业竞争激烈和就业结构性失衡等就业问题[3]

博士生作为学历教育最高层次的群体,其就业的过程和结果体现了高素质专业人力资源的培养、配置和输送。其就业状况从宏观层面讲,反映了高等教育对社会经济发展的服务水平和匹配程度,从微观层面讲也反映了教育对个体成长发展的影响。

近年来,博士生教育的就业问题成为了学术研究的热门话题。David Cyranoski等(2011)对日本、中国、新加坡、美国、德国、波兰、埃及、印度等国家博士生就业情况进行了综合分析,并指出学术性岗位无法满足大量博士生的就业需求[4]。高耀等(2014)基于2014届75所高校就业数据分析表明,博士生升学和出国“双高”、就业单位类型集中、“属地就业”特征明显、行业呈现多元化等现象[5];鲍威等(2017)从个体特质和学术劳动力市场两个视角,阐释博士生学术从业意向的影响因素[6]

本文以2015年至2018年北京大学博士生为样本,对北大博士毕业生的基本情况、就业分布及趋势进行统计和分析,以期为博士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和就业促进工作提供参考。

一、博士毕业生基本情况

(一)人数比例

近四年来,北京大学博士毕业生人数逐年增加,到2018年达到1246人。尤其是近三年来,博士毕业生在全体毕业生中的比例呈现持续增长趋势。

12015-2018年北京大学博士毕业生人数构成

(二)性别构成

从性别角度看,博士毕业生中男生的数量和比例都远高于女生。总体上男生约占总人数的60%,女生约占40%。不过从近四年变化上看,男博士毕业生的比例呈现缓慢下降的趋势,而女博士毕业生的比例呈现上升的趋势。

(三)学部构成

从分学部角度看,理学部的博士毕业生占比最高,有41.30%的博士毕业生来自理学部。经济与管理学部(6.61%)、跨学科类(5.48%)和深圳研究院(3.18%)的博士毕业生规模相对较小。此外,信息与工程学部占17.73%,人文学部占12.92%,社会科学学部占12.77%。不过从四年的变化趋势上看,理学部博士毕业生虽然在总体博士毕业生中仍然占据最大比例,但规模比例呈现缓慢下降趋势。同样出现较为明显的规模缩减的还有社会科学学部。与此相对应的是,占比较小的经济与管理学部、跨学科类和深圳研究院的博士生规模有了持续增长的趋势。总体上,近年来北大博士毕业生学部构成呈现日益均衡化的趋势。

12015-2018年北京大学博士毕业生分学部比例构成变化图

二、博士毕业生就业情况

(一)毕业去向构成

整体上,70.52%的博士毕业生选择毕业后开始工作,11.51%选择到国外继续进行深造,17.10%选择留在国内从事博士后研究。

具体来看,男博士毕业生的就业落实状况要好于女博士毕业生。女博士毕业生选择就业的比例要显著高于男博士毕业生。在继续博士后阶段学习研究的去向上,女博士毕业生更倾向于留在国内高校,而男博士毕业生更倾向于去国外高校。

分学部来看,社会科学学部的博士毕业生就业落实状况相对最好。社会科学学部、经济与管理学部的博士毕业生更多地选择直接就业。理学部、人文学部和跨学科类博士毕业生更多地选择继续学习深造。其中人文学部毕业生绝大部分是留在国内高校,而理学部和跨学科类毕业生一半左右会去往国外高校。

22015-2018年北京大学博士毕业生毕业去向

(二)就业单位构成

从就业单位类型看,从事学术职业始终是博士毕业生最主要的去向选择。约有37.1%的博士生选择到高校就业,9.94%去往科研设计单位。另外去到各类企业的毕业生共计约28.6%,到各类机关事业单位的共计约26.4%。

具体来看,女博士毕业生到高校工作的比例显著高于男博士毕业生。有近一半的女博士毕业生选择学术职业,而男博士毕业生中的选择学术职业的比例只有三分之一。与此相对应的是,男博士毕业生选择到国有企业、民营企业和三资企业工作的比例均显著高于女博士毕业生。有近三分之一的男博士毕业生去往各类企业工作,而女博士毕业生中的这一比例仅有五分之一。

从学部角度,不同学部的博士毕业生选择学术职业呈现出显著的差异和特点。若以全校博士毕业生进入学术职业的平均比例37%为基准线的话,人文学部和社会科学学部选择到高校就业的比例显著高于其他学部,而信息与工程学部、理学部和跨学科类的比例显著低于其他学部。人文学部博士毕业生选择学术职业的比例最高,有七成多毕业生到高校工作,而信息与工程学部的这一比例最低,不足两成毕业生到高校就业,两个学部相差近4倍。此外,经济与管理学部、社会科学部的博士毕业生进入党政机关的比例显著高于其他学部。信息与工程学部、理学部、跨学科类和深圳研究院的博士毕业生进入各类企业的比例较高,在不同类型企业的分布上,各学科普遍呈现的情况是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多于三资企业。

32015-2018年北京大学博士毕业生就业单位类型构成

从近四年去向变化上可以发现两个比较明显的趋势:一是博士毕业生选择进入高校的比例逐年下降。从事学术职业较之其他选择虽然仍然是最主要的就业类型,但这一比例在减少;二是去往各类企业和机关单位的比例在上升,尤其是党政机关所占比例近四年呈现持续增长的趋势。可见,博士毕业生就业选择正从传统的学术职业向其他领域发展。

22015-2018年北京大学博士毕业生就业单位类型分布

(三)就业地域分布②

32015-2018年北京大学博士毕业生就业单位地域分布

从就业地点看,北京一直是博士毕业生就业最集中的地方。但近年来,选择留京的博士毕业生人数呈现缓慢下降的趋势,而选择到京外尤其是东部地区的人数在增加(见图3)。

三、近年博士毕业生就业的特点分析

从以上数据分析可以看出,博士毕业生人数逐年增加,就业率始终保持高位,说明就业市场的需求状况可以充分吸纳和承载博士生规模的扩张。目前北大博士生就业不存在总量性矛盾,更多的是结构性特点。具体表现为如下几点。

(一)高校和科研单位就业比例下降,公共管理领域比例上升

近年来北大博士毕业生就业最为突出的特点是就业单位类型上的变化。特别是高校和科研单位去向比例持续下降,去往高校的博士毕业生比例从2015年占比39.04%下降至2018年的34.96%,科研设计单位就业比例从12.73%降至8.85%。而去向各类党政机关的比例从2015年的6.36%升至2018年的9.88%。

形成这种变化趋势的原因,一方面是学术职业竞争日益激烈。国内大学往往更倾向招聘具有海外名校学历和科研背景的博士生和博士后,一流大学更倾向直接从海外高校引进具备一定教职,具有“长江学者”“千人计划”等头衔的人才,这无疑对应届博士毕业生在高校谋得教职产生“挤出效应”。另一方面近年来国家大力引导和鼓励高素质毕业生面向基层领域就业,各地方政府也纷纷拿出专项政策吸引高学历人才进入地方社会管理部门就业。目前,北大与全国29个省份建立了定向输送人才到基层公共部门的合作(即地方选调生项目),有些省份制定出台专门的优惠政策,如承诺给予北大应届博士生副处级待遇,以此吸引人才。一些有志于从事基层政府管理工作的博士生会选择进入地方党政机关。近四年来,北大参加地方选调生项目的博士毕业生人数逐年增加,尤其是刚刚过去2018年增幅最为显著。不少优秀博士毕业生经过基层锻炼,已经走上各地乡镇长、党委书记等重要岗位,这在一定程度上会对在校博士生职业规划和就业选择产生影响。

(二)留在北京就业的比例下降,东部地区就业比例上升

近年来北大博士毕业生选择留在北京人数呈现不断下降的总体趋势。究其原因,一方面是被动离开北京,尤其是近年来北京市落户政策不断收紧,2013年以来北京市对高校应届毕业生留京年龄设立要求:本科毕业生不超过24岁,硕士毕业生不超过27岁,博士毕业生不超过35岁。另一方面是主动离开北京,随着京外各省市近年来人才新政陆续推出,也更加主动和频繁地进校园开展各类宣传展示活动,高校学生对京外地区发展现状和机遇有了更多的认识。根据近年来学校开展毕业生就业意愿调查的结果显示,“未来事业发展前景”始终是排在学生择业就业考虑因素的首位。因此,很多博士毕业生愿意到京外地区寻求更加广阔的发展平台,尤其是广东、浙江等东部省份成为不少博士毕业生就业目的地。

(三)就业选择的性别和学科差异显著

虽然博士毕业生中男性仍然占据多数,但近年来博士生规模扩张中女性的贡献度更大,有更多的女生选择进入博士阶段学习。从博士毕业的去向选择上,女生更倾向于尽早进入就业市场,即使是选择继续学习深造,女生也更倾向于留在国内高校而非国外高校做博士后。在具体单位类型选择上,女生更倾向于到高校和其他事业单位工作,而男生更倾向于去各类企业工作。男女博士毕业生在就业选择上的性别差异,可能与传统社会观念对男女性在社会角色上的分工、以及教育和职业选择上的不同期待有很大关系。女生在职业价值观上更加注重稳定、兼顾家庭、规避风险和不确定性等因素,而男生则更加注重收入地位、成就感等因素。

不同学部的就业单位类型也呈现出显著的差异性。人文社科类博士毕业生选择学术职业的比例最高,而信息与工程学部、理学部、经管学部和跨学科类的博士毕业生进入各类企业的比例较高。形成这一特点的原因一方面与不同学科知识的市场化程度有关,理工、管理学科较之人文社科类学科,与市场、产业联系更加紧密,学科知识的实践性和应用性也更强。另一方面也与不同学科现有学术职业市场需求大小有关。

四、促进博士毕业生就业的建议

(一)建立类型更加丰富的博士生培养模式

在学术职业需求有限和求职竞争日益激烈的情况下,不少博士生溢出到非学术职业部门就业。随着未来博士生规模的不断扩大,我们预计这种趋势会愈来愈明显。因此,我们建议在进行博士生培养改革中,丰富博士生培养类型,着重培养学术型博士生的科研素养与创新能力,增强对专业型博士生实践能力和应用能力的训练,提升博士生就业的岗位能力适切性。

(二)加强博士生生涯规划意识培养

博士生日常忙于繁重的科研任务,很少考虑过未来职业规划方面的问题,也很少关注和参与生涯发展和就业指导类的活动。一些博士生认为自己一直做研究,将来顺理成章应该继续做科研,并没有深入思考过自己是否真的适合并热爱学术职业,以及缺乏对近年来学术职业需求状况和求职市场竞争环境的充分认识。到了毕业年级,很多博士生需要将绝大部分时间和精力放在保证能够毕业这个首要问题上,无法投入足够时间准备和参与求职。近年来,高校应届生校园招聘的节奏日益加快,求职黄金时期集中在9月中旬到11月中旬,如果没有充分的准备和大量的投入往往会错过最好的时机。

因此,适应于博士毕业生就业日益多元化的特点趋势,我们应该加强博士生群体生涯规划意识的培养,引导他们在进行科研学习的同时,能够尽早关注和思考个人的未来出路,更多地向他们介绍包括学术职业在内的职业世界的状况和趋势,从职业角度帮助他们探索和澄清个人兴趣、性格、价值观等,明确发展方向、制定生涯准备计划等。

(三)重视博士生非专业能力的提升

博士生培养阶段长期和密集的学术训练和科研经历主要着眼于其专业能力的塑造和提升。不少博士生在读期间专注于研究,忽略了自身非专业能力的培养。在求职竞争中,并不鲜见的情况是博士毕业生虽然具有学历上的优势,但综合能力和求职技巧却不及硕士生和本科生。事实上,非专业能力在无论是学术职业还是其他行业的求职乃至长期职业发展中,都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我们在进行博士生培养过程中应该加强博士生非专业能力,尤其如人际沟通能力、书面写作能力、口头表达能力、组织协调能力等核心通用能力的培养。我们可以组织他们通过参访、实践、专题交流等方式更多了解各行业的能力要求,在此基础上专门为博士生设计并开展一系列职业能力提升工作坊,并鼓励学有余力的博士生能够更多参与实习实践,通过“看、听、练、悟”等多种形式提升个人综合就业竞争力。

 

 

作者简介:吕 媛 北京大学学生就业指导服务中心副主任 讲师

  刘 琪 北京大学学生就业指导服务中心工作人员

  谢爱丽 北京大学学生就业指导服务中心工作人员

 

注释:

理学部包括:数学科学学院、物理学院、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生命科学学院、城市与环境学院、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

信息与工程科学部包括:信息科学技术学院、工学院、软件与微电子学院、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人文学部包括:中国语言文学系、历史学系、考古文博学院、哲学系(宗教学系)、外国语学院、艺术学院、对外汉语教育学院、歌剧研究院。

社会科学学部包括:国际关系学院、法学院、信息管理系、社会学系、政府管理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教育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体育教研部。

经济与管理学部包括:经济学院、光华管理学院、人口研究所、国家发展研究院。

跨学科类包括:元培学院、分子医学研究所、前沿交叉学科研究院、燕京学堂。

② 北京、上海、广东三地就业人数较多,因此单独分析;

东部地区包括:天津市、河北省、山东省、江苏省、浙江省、福建省、海南省、黑龙江省、吉林省、辽宁省、内蒙古自治区东部的呼伦贝尔市、兴安盟、通辽市、赤峰市、锡林郭勒盟。

西部地区包括:重庆市、四川省、广西壮族自治区、贵州省、云南省、陕西省、甘肃省、内蒙古自治区西部、宁夏回族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青海省、西藏自治区。

中部地区包括:山西省、河南省、湖北省、湖南省、江西省、安徽省。

 

 

参考文献:

[1]赵世奎, 沈文钦. 中美博士教育规模扩张的比较分析——基于20 世纪60 年代以来博士教育发展的数据分析[J]. 教育研究,2014,35(01):138-149.

[2]J. C. Shin,Gerard A. Postiglione,K. C. Ho. Challenges for doctoral education in East Asia: a global and comparative perspective[J]. Asia Pacific Education Review,2018,19(2).

[3]Wenqin Shen,Hongjie Chen. Chinese Doctoral Education Quality and Employment in the Context of Education Expansion[J]. Chinese Education & Society,2018,51(3).

[4]Cyranoski David,Gilbert Natasha,Ledford Heidi,Nayar Anjali,Yahia Mohammed. Education: The PhD factory.[J]. Nature,2011,472(7343).

[5]高耀, 沈文钦. 中国博士毕业生就业状况——基于2014 届75 所教育部直属高校的分析[J].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6(02):49-56.

[6]鲍威, 杜嫱, 麻嘉玲. 是否以学术为业: 博士研究生的学术职业取向及其影响因素[J]. 高等教育研究,2017(4):61-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