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第4期

过往期刊

  • 2021年第3期
  • 2021年第2期
  • 2021年第1期
  • 2020年第4期

编委会

封面题字: 杨 辛
主办单位:北京大学
顾 问:王义遒 林钧敬 张 彦
编委会主任:陈宝剑
副主任:陈占安   徐善东    王逸鸣

              户国栋 
委 员(以姓氏笔画为序):
王天兵    王艳超    冯支越 匡国鑫     
孙 华       关海庭    陈建龙 刘    卉    

刘海骅    宇文利    吴艳红    李   杨  

陈征微    金顶兵 查 晶 祖嘉合   

夏学銮    蒋广学 霍晓丹 魏中鹏
刘书林(《思想理论教育导刊》常务副主编)
杨守建(《中国青年研究》副主编)
彭庆红(《思想教育研究》常务副主编)
谢成宇(《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社长)

屈晓婷(《北京教育(德育)》副主编)
夏晓虹(《高校辅导员》常务副主编)
周文辉(《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社长)
李艺英(《北京教育(高教)》社长)
郑 端(《思想理论教育导刊》编辑部主任)
陈九如(《高校辅导员学刊》副主编)
毛殊凡(《中国高校社会科学》总编室主任)
主 编:王艳超
编 辑:许    凝   张   鑫   朱俊炜
               王   剑   吕    媛  李婷婷      
               李   涛  侯欣迪   杨晓征

               宋   鑫   张会峰   陈秋媛 

              马    博   陈   卓               
审    校:青年理论办公室   

             

高校思政教育与实践育人的创新融合机制探索——以北京大学社会学系开展思政实践为例

作者:邓安琪 石长翼 杨薏璇 发布日期:2019-11-27

摘要: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要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并提出要坚持八个“相统一”,其中一条是坚持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此前高校思政教育与实践育人融合面临两重困境,即理论课与实践课多分离、思政教育实践育人共同体难构建。北京大学党委于2019年6月组织建设思政实践课程,追求亮红色、守底色,接地气、聚人气,看成效、有实效的育人效果。文章以北京大学社会学系开展思政实践为例,试探索高校思政教育与实践育人创新融合机制。

关键词:思政教育;实践育人;融合机制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教育工作,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观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2019年3月,习总书记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强调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是培养一代又一代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保障,并提出要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

在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方法上,习总书记强调要坚持八个“相统一”,其中一条是坚持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要重视思政课的实践性,把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教育引导学生立鸿鹄志,做奋斗者。一直以来,实践育人是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能强化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帮助学生更好地融入社会,兼具教育价值和哲学价值,在高校人才培养体系中发挥着十分特殊的作用。在实施实践的过程中,会对应地出现一些思想政治教育,这些教育和实践是有着紧密联系的,但思政教育与实践育人如何有机融合、发挥最好的育人效果也面临着一定困境。

本文分析探讨此前高校思政教育与实践育人的融合困境,试论述新时代思政实践课程的预期效果和核心要求,并以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按学校党委部署开展思政实践为例,探索高校思政教育与实践育人的创新融合机制。

一、实践育人之汤为何难以溶解思政教育之盐

习总书记说到,“好的思想政治工作应该像盐,但不能光吃盐,最好的方式是将盐溶解到各种食物中自然而然吸收”[1]。当前的大学生多是“00后”,他们的成长环境、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学习方式、话语体系等已发生巨大变化,思政教育工作者正面临着复杂多元的理论研究和教学环境。实践育人之汤如何溶解思政教育之盐,也面临着两重困境。

(一)思政理论课与实践育人的分离现状

思政课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思政理论课的特点是传播国家意识形态,对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引导青年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思政课实践教学是巩固课堂学习效果,深化对重点难点问题的理解和掌握,帮助学生树立三观的重要过程,同时也是教师与学生近距离接触,增进感情,实现思想引领的重要途径[2]。常见的实践教学形式有观看视频、参观考察等,多在课程中期配合理论课进行,但是由于受到时间和形式的限制,学生在这些实践中常是作为观众而非实践主体,缺乏真正的实践和体验。有些高校和老师探索以志愿服务等形式开展社会实践,但多因缺乏组织性和持续性致使效果不理想。大学生常在寒暑假集中进行长时间的主题社会实践,但总体来看,由于缺乏思政课教师的参与和引导,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可能忽视价值情感教育,不能正确清醒认识参与社会实践对个人成长的价值和意义,无法将实践过程中产生的实事求是、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等特点升华为稳定的理性认识,更有甚者,学生将社会实践看作一次旅游观光。

学期中理论课与实践课难协同,寒暑假社会实践中思政教师缺位等现象引发思政理论课与实践育人的分离现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思政课实效性的发挥,导致育人作用发挥不足。

(二)思政教育实践育人共同体的构建难题

教育部在2014年就提出实施“实践育人共同体建设计划”[3],充分发挥社会实践的养成作用,引导学生在服务他人、奉献社会中升华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理解。2017年末,为深入贯彻落实高校思政会议精神,教育部等单位共同部署,再次强调构建实践育人共同体,以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思政教育实践共同体的构建需兼顾顶层设计、平台搭建、要素互动三方面。顶层设计应在把握指导思想的基础上,充分调研学校、政府、社会、企业、家庭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育人的价值需求,统筹各方资源,明确权责边界,运用合力优势,营造共同体的构建氛围;平台搭建应整合并有效配置资源,打造、应用多元实践平台,用社区、企业、基层、红色基地等不同的场域强化学生实践体验,让学生获得真实的自我存在感和主体意识;要素互动应强调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实践地与参与人之间多维的主体、客体、介体互动,筑牢学生价值认同的思想根基。

在实际工作中,受顶层设计不足、平台搭建不够、要素互动不强三个难题限制,思政实践育人共同体的整体价值结构发挥功效受到一定影响。

二、思政实践课程如何达到预期效果

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全方位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强化实践性为抓手全面推动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北京大学党委决定组织建设北京大学思想政治实践课程。当社会实践成为一门有学分、有考核、有老师、有助教的课程,该如何达到最好的育人效果呢?

(一)亮红色,才能守底色

在思政实践课程中亮出红色,才能守住青年学生爱国爱党的鲜亮底色。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亮红色要精心对接红色资源,红色资源是党和国家的宝贵财富,具有天然的育人功能,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资源[4],思政实践基地选择时应从红色资源的内容构成出发,考虑革命遗址遗物、纪念堂馆、革命老区、改革前沿区域、国家重大工程重大战略、高新技术企业等物质载体;亮红色要充分发扬红色传统,根据自身优势和专业特色,开展独具特色的实践活动,切实为人民服务;亮红色要砥砺传承红色基因,在实践过程中学习领会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雷锋精神、沂蒙精神等精神文化形态,将精神内涵融入当代大学生思想,实现价值引领,进一步坚定广大青年爱国爱党的理想信念。

(二)接地气,才能聚人气

思政实践课程设置应该多接地气,才能促使学生主体广泛参与、带动实践地客体积极配合,聚拢人气。接地气要深入基层,关注实际问题,帮助大学生正确认识国情,切身感受民生疾苦,切实增进对劳动人民的感情,将基层微观的实践情景转化成育人实效;接地气要放低姿态,北大的青年学生多是同龄人中的佼佼者,经受挫折教育较少,对基层实际工作了解甚少,应向基层干部多学习、多进步;接地气要从实求知,“一语不能践,万卷徒空虚”,学生在思政实践时应发挥自身优势,有底气、有真功夫,更好地开展调查研究工作,从群众中汲取智慧和营养,不断丰富自己的阅历和经验。感受民情,如何用所学为社会发展做贡献,这是参与思政实践课程的同学们都应交上的答卷。

(三)看成效,才能有实效

思政实践课程的考核评估要看成效,才能激励参与师生追求实效。看成效要全员参与,调整心态,有所成长。成长不是简单的阅历、情感增长,更应是政治站位的提升,是思想认识高度、深度、广度的延展;看成效要结果导向,优化内容。成效不是走马观花的流水线式参访,不是空洞的打卡式交流,而应以结果导向进行不断深思、优化实践内容,如扶贫主题是否对脱贫有所助力、支教是否实现扶智,总结所见所感是否回答了预设的核心问题,反思形成的调研报告能否对实践地和调研对象有所裨益;看成效要良性循环,稳定实效。实践基地建立和维护、参与同学间的传帮带、实践成果的共享反馈都应建章立制,逐次形成良性循环。

三、以社会学系开展思政实践为例探索思政教育与实践育人的有机融合

(一)典型特点

1.“扎到深处、扎到泥地里”

社会学系师生长期以来传承费孝通先生等老一辈社会学家“行行重行行”的优良传统,坚持深入田间地头、事件一线进行田野调查,走村入户拉家常,进车间下田地看真相,通过半结构式访谈、问卷互动和参与式观察等专业调研方法掌握最生动、最鲜活的经验材料,从受访者娓娓道来的人生故事与生活轶事感知大时代的变迁发展在他们身上划过的痕迹。在2018年赴安徽凤台店集村“回望改革开放40年”主题口述史调研实践团队中,同学们与当地村民同吃同住同劳动,汇总出近30万字的访谈笔记,记录了中部地区劳动人民在改革开放时代契机中的奋斗百态,相关调研成果已在《三个村的四十年》一书中集结出版。

2.“种下种子,还要管丰收”

思政实践课程的目的之一在于让青年学子感受社会、观察现实,而追踪调研作为一种行之有效的历史研究方法,一直贯穿于社会学系组织各项实践活动的指导思想中。社会学系一位2019级研究生自大一暑假至今,连续4年赴宁夏固原河东村、蒋口村参加社会学系“精准扶贫”主题社会实践,从第一次接触实践的大一新生到连续担任实践团的领队,他详细了解并掌握了两村精准脱贫的过程全貌,也与当地干部百姓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带着乡亲们的帮助与鼓励,他以河东村精准扶贫案例为主题完成了优秀本科生毕业论文。

3.“对症下药,治病更治心”

作为一门综合性社会科学,社会学理论知识与社会实践活动的主要内容有着天然契合性,无论是为地方实际社会问题献计献策,还是从社会现实状况回溯经典理论观点,社会实践都为社会学系师生的“知行相长”提供了理想平台。目前,社会学系在全国东中西部共建立了8个实践调研基地,通过报告共享、专题研讨等方式,它们不仅作为师生开展田野调查的保障站,也作为北大智慧助力地方发展的孵化器,受到地方共建单位的一致好评。同学们也在实践过程中极大地收获了参与感与成就感,坚定了从实求知、矢志报国的奋斗初心,更有相当一部分同学成长为引领思政前沿的团学骨干,在学习生活中发挥示范作用,争做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与可靠接班人。

(二)创新做法

抓紧最小单元,组织建设到位。思政实践团成立临时党支部、临时团支部、临时学习小组,以党团支部为抓手围绕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七十周年、“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等主题开展主题党团日活动,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开展理论学习、研讨交流等。赴浙江省丽水市松阳县思政实践团采访近20位扎根乡镇一线的大学生村官,调研入党初心,记录感人故事,在基层党组织建设示范单位新兴镇与负责人和村民代表座谈,并重温入党、入团誓词。赴黑龙江省漠河市思政实践团全程将“做扎实的志愿服务”的理念融入调研,在既定行程之外,党员带头到敬老院、孤儿院献爱心、送温暖,受到实践地的热烈好评。

把准思政要点,全程加强指导。社会学系将往年出发前举行的培训动员会前置至学期中段,连续举办多场培训交流会,邀请有经验的学长学姐传授立项、调研、访谈、宣传等方面的经验。在行前动员会上,马克思主义学院的指导老师、系内专业老师分别从不同角度为同学们作培训动员。每支团队均有专业老师、专职辅导员带队,部分团队有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的博士研究生担任助教。赴松阳实践团每晚召开评议交流会,师生成员共谈感受,在融洽的交流中增强价值认同;赴温州实践团每天汇总成员感想,记录即时心情和感悟,为领队老师谈心谈话提供参考。

增强荣誉感召,及时总结交流。实践结束后,社会学系及时对实践团的工作成果进行评价考核,召开总结交流会,有机结合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过程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等方法,细化拆解成活动设计、计划安排、活动开展、实践成效和总结反馈等几个部分来具体评价。总结交流会评选出优秀团队、优秀领队和优秀个人,并面向全系低年级同学举行展示会,增强获奖团队和个人的荣誉感,并邀请优秀成员组成宣讲团。

四、高校思政教育与实践育人创新融合机制探索的思考

据学校各基层院系开展思政实践课程的实际经验,高校思政教育与实践育人创新融合、有效育人需做好指导、配备、保障三方面的工作。党委有力指导是思政教育与实践育人融合的核心所在,抓好思政教育、实现实践育人,关键在党。基层党委须切实提高政治站位,有效扛起政治责任,形成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相关部门各负其责、全员协同配合的工作格局;人员配备齐全、组织建设明确是关键路径。在人员配备上,北京大学党委建设的思政实践课程鼓励学生全员参与,要求马克思主义学院派出专任教师,请相关专业的博士研究生担任助教,建议院系安排带队老师,三方共同商定思政实践主题,制定实践方案。在组织建设上,在学校和各基层院系层面均成立领导小组,党政领导和学生工作负责人直接指导,建议各实践团队行前成立临时党团支部,夯实党团组织建设。在技能培训、基地对接、效果反馈三方面提供充分支持是实现最优育人效果的重要保障。由领导小组牵头,为学生主体和实践地客体提供保障。如对学生进行调研方法、访谈技巧等技能培训,根据学科特色和实际需求建立思想政治实践课教育基地,为学生提供实践场地和素材,对团队的实践效果进行及时指导和考核,多重保障增强了学生的成就感和幸福感,促使学生努力践行总书记“爱国、励志、求真、力行”四点希望,实现高校思政教育与实践育人的真正融合。

 

 

作者简介:邓安琪 北京大学社会学系团委书记 助教

          石长翼 北京大学社会学系党委副书记 助理研究员

          杨薏璇 北京大学社会学系团委常务副书记 助教

 

参考文献:

[1]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2016-12-7.

[2]汪琼枝.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融入专业社会实践协同育人模式初探[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9(8):128-131.

[3]刘宏达,许亨洪.我国高校实践育人共同体建设的内涵、问题及对策研究[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16(9):170-176.

[4]胡建,冯开甫.红色资源: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要载体[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6(1):100-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