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第3期

过往期刊

  • 2022年第2期
  • 2022年第1期
  • 2021年第4期
  • 2021年第3期

编委会

封面题字: 杨 辛
主办单位:北京大学
顾 问:王义遒 林钧敬 张 彦
编委会主任:陈宝剑
副主任:陈占安   徐善东    王逸鸣

              户国栋 
委 员(以姓氏笔画为序):
王天兵    王艳超    冯支越 匡国鑫     
孙 华       关海庭    陈建龙 刘    卉    

刘海骅    宇文利    吴艳红    李   杨  

陈征微    金顶兵 查 晶 祖嘉合   

夏学銮    蒋广学 霍晓丹 魏中鹏
刘书林(《思想理论教育导刊》常务副主编)
杨守建(《中国青年研究》副主编)
彭庆红(《思想教育研究》常务副主编)
谢成宇(《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社长)

屈晓婷(《北京教育(德育)》副主编)
夏晓虹(《高校辅导员》常务副主编)
周文辉(《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社长)
李艺英(《北京教育(高教)》社长)
郑 端(《思想理论教育导刊》编辑部主任)
陈九如(《高校辅导员学刊》副主编)
毛殊凡(《中国高校社会科学》总编室主任)
主 编:王艳超
编 辑:许    凝   马丽晨   朱俊炜
               王   剑   吕    媛  李婷婷      
               李   涛  侯欣迪   杨晓征

               宋   鑫   张会峰   陈秋媛 

              马    博  陈珺茗  陈   卓              
审    校:青年理论办公室   

             

马克思主义学科整体视野下的公共课教学培养模式改革

作者:郇庆治 王聪聪 发布日期:2019-11-27

摘要:围绕着如何通过强化高校公共课教学培养过程中的马克思主义学科整体意识来推进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公共课教学与培养模式改革,北京大学课题研究小组2017年下半年对南京大学、武汉大学、复旦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高校进行了考察调研。经调查分析发现,这四所高校都拥有悠久而坚实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与教学传统,并且在把马克思主义理论最新研究成果融入公共课教学与人才培养渠道机制方面各有所长,但也都面临着马克思主义学院学术机构的统筹规划及作用发挥不够充分、马克思主义学院对全校马克思主义相关研究机构或专业院系的协调能力与机制相对缺乏、马克思主义学院(学科)逐渐独立所带来的自我隔离或封闭趋向等问题或挑战。

关键词:高校公共课教学培养模式;马克思主义学科;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大学

 

2017年无疑是我国高校马克思主义公共课教学与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一年。以岁末年初国家级媒体所重点推介的一系列教学研究创新成果为标志,异彩纷呈的新型高校思政课教学内容与形式在给社会各界以新的感知和期望的同时,也在引发我们做更多更深入的反思和思考。可以说,当年由北京大学立项的“马克思主义学科整体视野下的公共课教学培养模式改革研究”这一课题,就是在上述的整体氛围或语境下组织实施的,只不过该课题明确地致力于从一个具体视角——即如何强化高校公共课教学培养过程中的马克思主义学科整体意识——来探讨这一宏大问题。由于该项目仍在进展之中,本文将概述对南京大学等四所高校的考察调研情况及其经验发现,并依此归纳我国高校马克思主义学科整体视野下公共课教学培养模式改革所面临的主要问题与挑战。

一、研究背景、目标与框架

像全国绝大多数高校一样,北京大学现行的马克思主义公共课教学与培养模式,是在2005年前后初步确立的。概括地说,它包括如下四个核心性的构成要素:一是实体性的马克思主义学院,内设6个以二级学科为基础的教学研究单位(以及2017年成立的党建理论研究中心),此外还有独立的政治经济学研究所和科学社会主义研究所。二是独立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其中包括6个二级学科,即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思想政治教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以及2017年新设立的党的建设。三是“5+1+1”的马克思主义公共课教学架构或模式,即面向本科生的四门公共课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和“形势与政策”;面向硕士研究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以及“自然辩证法”或“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研究方法论”);面向博士研究生的“马克思主义与当代”。四是以教学团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课程主管教师更多承担的是教学组织与管理的工作,而具体内容由8~10人的任课教师来配合进行。

过去10多年的教学实践表明,上述模式总体上是非常成功的。我国目前已普遍推行的马克思主义学院实体化建制和马克思主义理论所获得的一级学科地位,都体现了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及其教学研究的全国性领先与引领作用,而以教学团队为主体的公共课教学方式(尤其是本科层面)更是在国内独领风骚,是兄弟院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学习与借鉴的摹本。

但必须承认,上述模式在实践和运行过程中也暴露了一些结构性与技术性“短板”。其中最大的不足是,本来是内容十分丰富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或学科群,被简化为相对呆板的四门公共课架构,而且基本由马克思主义学院所属的老师来承担(尤其是本科公共课);繁重的教学工作量(同时包括教学目标设置和教师授课时间)使得许多教师很难做到将有关议题的马克思主义最新研究成果纳入教学过程,而往往是数百人之众的大课堂形式,进一步削弱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公共课的教学与人才培养效果。

针对上述问题,马克思主义学院近年来组织主干公共课的教师做了一些技术性改革尝试,比如强化授课教师的集体备课制度、加强教学秩序管理与考核(尤其是注重发挥研究生助教的作用)、鼓励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参与互动(拓展与优化课堂讨论)、在元培学院等尝试小班化教学、充分发挥网络工具等新媒体的教学辅助作用等,取得了一定的教学改进效果,然而,长期存在着的结构性问题或矛盾并未从根本上得到缓解或解决

基于上述背景,我们认为,系统开展“马克思主义学科整体视野下的公共课教学培养模式改革研究”,是非常适时和必要的。一方面,以习近平总书记2016年5月17日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为标志,我国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正在进入一个承上启下的大发展、大转型时期,而其中的一个关键性环节是如何更好发挥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政治引领作用和教书育人功能。因而,党和政府以及全社会对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公共课教学培养成效的关注度更高、期望也更大。另一方面,复合型意义上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研究本来就是北京大学的学科综合性优势,目前在哲学系、经济学院、国关学院、中文系、法学院等还活跃着许多不同专业的知名马克思主义专家学者,而马克思主义学院也保持了一种学科“小综合”的优势(设有独立的政治经济学研究所和科学社会主义研究所),因而可以相信,经过适当的组合协调,完全可以更好地发挥对于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学的促进改革和学术支撑的作用。

此外,全国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2015)、一流学科马克思主义学院(2017)等国家级重大计划中的特殊地位,以及相应的建设目标要求与发展规划,也要求北京大学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公共课教学理念、教学模式与教学架构上做更大胆而深入的系统性改革,同时它们也为这些改革提供了十分宽阔的探索空间。

基于上述理解,“马克思主义学科整体视野下的公共课教学培养模式改革研究”项目,组建了一个包括四个研究小组的跨学科课题组:“马克思主义哲学最新研究成果融入公共课教学与人才培养的研究”,负责人是丰子义(哲学系)/魏波(马院);“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最新研究成果融入公共课教学与人才培养的研究”,负责人是张亚光(经济学院)/宋国兴(马院);“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最新研究成果融入公共课教学与人才培养的研究”,负责人是孙代尧(马院)/王聪聪(北航)和“马克思主义公共课教学与人才培养新模式的研究”,负责人是郇庆治/宇文利(马院),并拟着重探讨如下三个理论性议题:1)马克思主义理论(主要包括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最新研究成果融入公共课教学的渠道与机制;2)马克思主义公共课教学新模式研究(尤其是作为2005年模式的升级版);3)马克思主义公共课人才培养新模式研究(包括学院即将独招本科生的培养)。

课题组2017年度的主要研究活动安排是举办课题开题会议,组建课题组及各研究小组,并组织实施对复旦大学、武汉大学、南京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部分高校的考察调研,然后在此基础上做初步的资料整理分析。因而,“马克思主义学科整体视野下的公共课教学培养模式改革研究”课题在2017年内的研究活动及其进展,主要是围绕上述实地调研活动展开的,而这也构成了接下来报告的主体内容。

二、对四所高校的调研及主要发现

2017年11月6日、11月17日和11月20日,由笔者带队的课题组一行5人,先后对南京大学、武汉大学、复旦大学和华东师范大学的马克思主义学院进行了以“马克思主义理论最新研究成果融入公共课教学与人才培养渠道机制”为主题的学术调研。以下是课题组对四校进行学术调研的主要情况及其发现。

(一)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南京大学的马克思主义教学与研究有着优秀的历史传统和良好的发展基础,在建国之初设立了马列教研室,20世纪80年代建立了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心,2003年组建了思想品德教研部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研部,2006年两部合并成为思想政治理论教研部,2008年成立了马克思主义研究院。2005年国家批准设立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南京大学是全国首批21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单位之一。2011年批准成立的马克思主义学院,是全国较早组建的一批马克思主义学院之一。2017年入选第二批全国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并在教育部组织的第四次学科评估中获得了B+的成绩。

目前,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拥有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的博士点和硕士点,并设有博士后流动站。在学术研究方面,学院明确要求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为依托,以哲学、社会学、经济学、政治学、历史学等相关学科为支撑,致力于打造一支重点突出、特色鲜明的研究型教研队伍,并以此来吸纳中青年学术才俊,已经组建了革命根据地研究所、中华传统道德传播研究中心等学术机构。其中,学院拥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4人;2014~2017年,学院教师共申请到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3项(重大项目1项、重点项目1项、青年项目2项)、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1项。在公共课教学方面,学院承担着全校本、专科学生和研究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任务,现设有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研室、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研室、中国近现代史教研室、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教研室、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研室和形势与政策教研室,拥有教授14人、副教授14人、讲师10人,以及兼职教师14人。

就本课题组所特别关注的议题即“马克思主义理论最新研究成果融入公共课教学与人才培养渠道机制”来看,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的主要做法包括如下三个方面:一是高度重视学校马克思主义学科的整体属性与优势,尤其是发挥马克思主义哲学等强势学科(国家重点学科)的支撑引领作用。无论是20世纪80年代组建的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心,还是2005年和2008年分别组建的马克思主义社会理论研究中心(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与马克思主义研究院,都充分显示了马克思主义哲学这一优势学科的支撑引领作用,并为马克思主义学院培养输送了一大批骨干教研人才。二是非常强调学院公共课教学、学术研究与师资培养“三位一体”意义上的教师能力建设和综合发展,并着力于打造这样的教研互动创新平台。一方面,明确倡导科研与教学并重,在师资引进与人才晋升上规定较高标准,比如一个教学研究型教授的评聘基本条件包括1篇一流期刊论文、15篇CSSCI论文、1个国家社科基金课题和1年海外访学经历;另一方面,严格选择与支持相关研究机构的建设,比如学院组建的全国第一个革命根据地研究所,已经出版了《华中抗日根据地史》等一批高质量的学术研究成果。三是加快实施学院从“教学组织管理者”向“教学研究实体”的角色转变。在2014年马克思主义学院正式挂牌之前,学院的任务基本上是根据各门本科公共课的专业特点将它们编排分配至相对应的专门院系,而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的公共课也直接由哲学系来承担。这在很大程度上发挥了南京大学强大的综合学科优势,并保证了各门公共课的专业水准,但也使得马克思主义学院更多承担的是一种教学组织与管理者的工作。然而,随着马克思主义学院的逐渐实体化,这种教学模式正在面临着难以为继的局面——马克思主义学院邀请其它院系教师授课时存在着受邀教师积极性、考核体系之间转换、公共课话语转化等诸多问题。如今,学院正致力于在坚持师资高标准要求的同时尽快扩大马克思主义学院自身的教学队伍,来应对繁重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公共课教学任务。

(二)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武汉大学是我国最早研究与传播马克思主义的重要阵地,在20世纪50年代初建立了马列主义教研室,在70年代成立了政治理论教研室,在80年代设立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教学部。2011年正式成立的马克思主义学院是全国较早组建的一批马克思主义学院之一。2015年和2017年分别入选首批全国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和一流学科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单位,并在2017年由教育部组织完成的第四次学科评估中获得了A+的优异成绩。

目前,学院拥有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以及下属7个二级学科(包括党的建设)的博士学位授权点,另外还有科社与国际共运和党的建设与党的历史两个政治学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以及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博士后流动站和政治学博士后流动分站。其中,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国家重点学科,而思想政治教育是国家重点培育学科。在师资方面,学院拥有专任教师87人,其中教授23人、副教授37人。这其中,包括长江特聘教授1人(青年长江学者1人)、国家教学名师2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6人。在学术研究方面,除了国家“211工程”和“985工程”框架下的“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及其中国化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还设有“教育部高校辅导员培训和研修武汉大学基地”“国家文化软实力协同创新中心”“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实践湖北省协同创新中心”等省部级以上学科研究创新平台,以及“中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当代中国研究中心”“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研究所”“刘少奇研究中心”“政党研究所”“中外德育研究中心”“发展与教育心理研究所”“生命伦理研究中心”等学术机构,并主办《文化软实力研究》和《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论丛》(以书代刊)等学术期刊。尤其是,截至2017年,学院共主持承担了国家和教育部社科重大项目14项,获得了高校人文社科优秀成果一等奖3项。在公共课教学方面,学院下设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系、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系和思想政治教育系,除了承担全校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公共课,学院还设有独立的思想政治教育本科专业。目前拥有国家级教学团队1个、国家精品课程4门,并获得了国家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

就本课题组所特别关注的议题即“马克思主义理论最新研究成果融入公共课教学与人才培养渠道机制”来看,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的主要做法有如下三个方面:其一,学院虽然是一个拥有108位教职工的较大规模马克思主义学院,但由于承担着全校包括自然辩证法和形势与政策在内的各个层级的所有马克思主义理论公共课,因而教学任务繁重和二级学科之间异质性较大仍是十分突出的问题。依此,学院所采取的方法是,本科公共课基本由一名主讲教师独立承担(形势与政策课有时会邀请其它院系和单位的教师讲授),而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的公共课则有选择地邀请部分其它院系教师参与。其二,本科公共课从过去做过一些尝试的“多人专题授课”转到目前的以“单人系统授课”为主。这样做的主要理由是,“多人专题授课”一方面难以建立起学生对课程本身和授课教师的认同(亲近)感,另一方面也不容易最终搭建起整个课程或学科的理论框架,相比之下,“单人系统授课”可以较好地解决上述难题。当然,这也会对任课教师提出更高的知识结构(精通一门课的所有议题而不是其中个别议题)与教学准备要求(每次授课都要做好各个层面与环节的准备以防止学生产生厌倦感或审美疲劳)。其三,着力推动慕课教学与实体课堂教学的结合贯通。在慕课中,通过网络课堂的线上答题和线下提问,学生可以在激发学习兴趣的同时增加与任课教师的亲近感,而在实体课堂上,通过增加适当数量的课堂讨论和实践课(比如近现代史纲要课程),可以提高课堂本身的丰富性与活跃度。

(三)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复旦大学在宣传马克思主义理论、开展马克思主义研究方面有着光荣的传统。老校长陈望道是《共产党宣言》第一个中文全译本的翻译者。新中国成立后,该校重组了经济系,成立了哲学系,连同其它一些院系如马克思主义新闻学、马克思主义文艺学,加强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研究,并在改革开放之初的真理标准问题讨论中发挥了引领作用。2001年2月,在复旦大学与上海医科大学合并的新构架下,原复旦大学社会科学基础部和原上海医科大学人文社科部进行实质性融合,组建了新的复旦大学社会科学基础部。2006年2月,社会科学基础部成为国内第一批获得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的单位。同年7月1日,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研究院成立,其日常协调工作由社会科学基础部和哲学系共同承担。2014年6月16日,社会科学基础部正式更名为马克思主义学院,并在2015年入选首批全国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2017年,在教育部组织实施的第四次学科评估中获得了A的成绩。

目前,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拥有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的博士点和硕士点,下设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发展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国外马克思主义和思想政治教育等5个二级学科,并设有博士后流动站。其中,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国家重点培育学科。在师资方面,学院现有教职工47人,其中教授10人、副教授10人、讲师15人。在公共课教学方面,学院设有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研室、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教研室、道德与法律教研室、中国近现代史与党史教研室等4个教研室。

就本课题组所特别关注的议题即“马克思主义理论最新研究成果融入公共课教学与人才培养渠道机制”来看,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的主要做法有如下四个方面:其一,积极发挥“马克思主义研究院”这一全校性学术平台的作用,整合校内外资源,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学术研究,并依此进一步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的建设,推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此外,还依托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基地“中国研究中心”,开设了“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全校通选课,获得学生的广泛喜爱。其二,根据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具体情况,设立专业研究项目和教学研究项目,支持教师开展专业研究和教学研究,以科研促教学,从而为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提供了坚实的学科基础。结果是,学院的多门课程被评定为复旦大学名牌工程、重点工程、精品工程,同时出版了多部学术著作和教材,发表论文数百篇,承担国家、教育部、上海市的多项研究课题,更有多项学术成果获奖。其三,大力推进公共课教学改革,努力使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学更具时代性和实效性。针对学生的不同需求,围绕马克思主义理论公共课核心课程,开设了一系列具有拓展性的配套选修课程,提供了近20种选修课的“菜单式选课服务”,包括“生命伦理学”“生命教育”“应用伦理学”“中共党史人物述评”“中国共产党与中国现代化”“中国农村公共政策研究”“当代世界政治经济与国际关系”“科学哲学导论”“国外马克思主义思潮”“当代西方政治哲学”“科学与宗教”“中国社会文化概论”“人生哲学”“社会主义改革与资本市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学基础”“心理健康导论”“现代职场引论”等,尽可能适应和满足学分制背景下学生对于理论素养和社会素养的个性化需求。其四,在本科教学方式上,学院逐渐放弃了大课堂、专题化教学的尝试,倾向于由一个教师来独立完成一门公共课的教学任务,似乎这样更容易建立起学生对课堂的认同,以及师生之间的亲密感。当然,这并非是要排斥教学团队的作用,而是致力于打造一种“团队力量单个人课堂呈现”的新教学模式(强化教师集体备课制度)。而至少就目前的信息反馈来看,这样做不仅可以弥补个别教师知识层面上的短板,也能够搭建起师生之间的情感勾连。

(四)华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建立的第一所社会主义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在建校之始就高度重视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和科研工作,并形成了自己的优良传统。1952年10月,在全国高校中率先开设中国革命史课作为大学生必修公共政治课,1953年3月,马列主义教研室成立,承担全校公共政治课教学任务。此后进行的院系调整中,学校先是新设了政治教育专修科,后改为政治教育系(简称“政教系”)。1970年12月,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恢复,组建了公共政治课教学小组。1987年1月,马列主义教研室改为马列主义教学部;1989年1月,马列主义教学部更名为社会科学教学部。2001年后,先后更名为法政学院、社会科学教学部和马克思主义学院(2016年)。以马克思主义三大组成部分(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作为主要学科方向的政教系,成为我国高校和高中政治课教师的最重要培育基地之一,也成为华东师大马克思主义学科建设的主要平台。20世纪80年代初,华东师大所进行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曾引起中央关注。当时分管理论和宣传工作的胡乔木同志致信并到校召开座谈会,《光明日报》整版报道了学校如何解放思想,使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更贴近学生,使大学生更易于接受的经验。2017年,马克思主义学院入选第二批全国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并在同年的教育部第四次学科评估中获得了A-的成绩。

1984年,华东师大成为全国最早创办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院校之一,并获得了全国首批的本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2006年,获得全国首批“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博士点授予权;2007年,获批组建“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博士后流动站,从而建立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从硕士点、博士点到博士后流动站的完整学科点布局。华东师大马克思主义学院由于课程建设起步早,教学基础条件好,有较强的师资队伍,充足的资料文献基础和严格的教学管理,再加上有良好的国内外学术交流渠道,因此,在全国德育以及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及其改革方面长期保持领先地位。近年来,先后获得了2项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1项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三分之一教师在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百分之八十教师在主持省部级项目。目前,学院拥有专职教师41人、兼职教师35人,设有思想政治教育系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等5个教研部,还有公民发展与现代德育研究中心、马克思主义与当代发展研究中心、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成果国际传播研究中心等校级学术机构,逐步形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成果国际传播、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与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中国道路与中国模式研究、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等特色较为鲜明的学术研究议题或方向。

就本课题组所特别关注的议题即“马克思主义理论最新研究成果融入公共课教学与人才培养渠道机制”来看,华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的主要做法包括如下三个方面:一是遵循全校“大思政”的教学理念,马克思主义学院开设了一门“中国智慧”的通识选修课,聘请包括哲学、历史、国关、经管、艺术等学部的16位教师参与授课,从每年的教学评价来看,学生对该课程的满意度很高。这门公共课的设置,不仅改变了其它院系教师对公共课由于不了解所造成的偏见,加强了不同学科教师之间的交流,而且超越了传统“四大门”公共课的局限,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与目标渗入其中。二是在教学方式上,本科公共课的授课采取了校内主干团队和校外协同团队相结合的形式。主干课程由学院一位教师来负责一个学期的整体教学,同时邀请校内兼职教师和上海市委党校、上海市社科院等单位的兼职教授来进行专题授课。这方面存在的最大问题是,兼职教授往往从自身的专业背景出发教学,有时难以做到紧扣教学大纲,同时授课经费支付与时间调度也会遇到一些障碍。三是充分发挥教研室团队的作用,既要依“老”带“新”,又要用“新”弥补“老”的不足,在此基础上形成整个教研室的集体教案。同时,学院也鼓励教师进行实体课堂与线上翻转课堂相结合的授课模式创新,调动学生的课堂积极性并促进学生深入思考。

三、初步分析与结论

从上述调研情况来看,南京大学、武汉大学、复旦大学和华东师范大学都有着悠久而坚实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与教学传统,尽管它们独立建制的马克思主义学院的成立时间都不是太长,而且有的仍处在一个体制转型或重构的过渡性阶段(比如2016年正式成立的华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和2014年正式挂牌的复旦大学、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但就本课题组所关注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最新研究成果融入公共课教学与人才培养渠道机制”议题而言,这四所高校中令人印象深刻的有如下三点。

一是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对学院及其师资学术水准的坚守或追求。既与长期以来所坚持的由专业院系承担相关马克思主义理论公共课课程的教学传统有关,也与学院(学校)领导对于马克思主义学院(学科)建设的长远目标定位密切关联,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从成立之始就确定了坚持走学术化或教研一体化的路线,而且紧紧抓住了高标准师资这一学院(学科)建设的关键——近乎苛刻的教研型教授评聘标准是这方面的一个象征。尽管在目前的过渡时期似乎遇到了有限师资数量与繁重教学任务之间巨大张力的挑战,但假以时日,一旦完成学院高素质教师体系的构建——这对南京大学这样的世界一流学府来说并不是什么难事,似乎更有希望实现以马克思主义学院自身为主体的将马克思主义理论最新研究成果融入公共课教学与人才培养渠道机制的转换。

二是上海两高校的新课开设思路(模式)创新。无论是复旦大学还是华东师范大学的马克思主义学院,都充分利用了上海市高校的思政课教学自主改革权限。它们并没有改变目前教育部所规定的“5+1+1”的马克思主义公共课教学架构,而是着力于打造更为生动活泼、更具吸引力的通识选修课“选项”,比如复旦大学的“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和华东师范大学的“中国智慧”,其基本思路或模式都是有效集聚全校甚至校外的最优质教学资源,并得到了广大学生的认可与欢迎。其实,这方面的实例早就存在,那就是各个高校的博士生公共课——受邀参与授课的教师差不多都是本校在某一议题领域中最杰出的学者,也就一直有着很高的学术声誉或美誉度。可以想象,如果这种外围突破式渐进改革的效应能够充分展现的话,会对包括复旦大学和华东师范大学在内马克思主义学院的主干课教学产生连锁反应,从而促进其将马克思主义理论最新研究成果融入公共课教学与人才培养渠道机制的进一步尝试。

三是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学科规范性或完整性。武汉大学不仅有着国内最为强大的师资队伍和明显的学科优势(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思想政治教育),而且有着按照现行学科规范系统构建起来的较为完整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教学与研究体系。无论是学院迄今所主持承担的众多国家级科研与教学项目,还是学院自身从教学层级、研究机构到学科(学术)团队的完整性,都绝对是国内领先的。在这样一个完整架构基础上,只要思路清晰并持之以恒,也可以逐渐实现以马克思主义学院自身为主体的将马克思主义理论最新研究成果融入公共课教学与人才培养渠道机制的升级换代。

那么,从马克思主义学院作为主体理应担当的将马克思主义理论最新研究成果融入公共课教学与人才培养渠道机制的理想要求来看,这四所高校依然存在的主要问题或挑战又有哪些呢?在本课题组看来,以下三个方面是最为关键或亟需改进的。

一是马克思主义学院学术机构的统筹规划及作用发挥问题。应该说,无论是成立时间稍长的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还是另外三家马克思主义学院,都已组建了多种类型的校级学术机构,甚至是更高层级的学术研究或创新平台,有的还非常活跃或成果频出,但总地来说,专注于马克思主义理论传统学科(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所)研究的中心或研究所并不多(武汉大学有科社与国际共运博士点)。这种现象本身并非不可以理解,但问题是如何使学院教师保持对这些方面马克思主义理论最新成果的熟悉度。

二是马克思主义学院对于全校马克思主义相关研究机构或专业院系的协调能力与机制相对缺乏。过去不存在独立的马克思主义学院时,一般来说,各个高校都有一个特殊的体制机制保证全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公共课的正常教学,通常是由学校的党委书记或副书记来直接协调各个相关院系。如今,随着马克思主义学院的独立组建,尽管各个方面的制度机制似乎更为完善——比如新成立的学校“思政课建设领导小组(委员会)”,但却明显呈现为不同院系主体之间的协调关系。这不仅增加了相互间联系协调所花费的人力成本,而且马克思主义学院无论在联系各个全校性学术机构上还是相关院系上都并不处于优势地位——比如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与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和马克思主义研究院之间的关系(二者都显然是以哲学院为主)。

三是马克思主义学院(学科)逐渐独立所带来的自我隔离或封闭的趋势。随着近年来马克思主义学院(学科点)的迅速增加,由马克思主义学院(学科)主办的学术活动也就越来越多。结果是,无论是会议主题还是与会学者都日益呈现为一种高度同质化的人员构成、话语构成和研究范式构成。这不仅存在于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其它人文社会科学学科之间,也存在于马克思主义的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政治学、社会学、法学等同一学科群之间。这种现象在一定时期、一定程度上对于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一级学科的成长与成熟是必要的,但对于任课老师尤其是青年教师将马克思主义理论最新研究成果融入公共课教学与人才培养渠道机制却是非常不利的,必须引起高度关注。

 

 

作者简介:郇庆治  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教授

          王聪聪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讲师

 

①比如,姜泓冰:“思政课叫人怎能不爱听”,《人民日报》2018年1月10日;2017年12月8日和14日,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栏目与《焦点访谈》栏目分别报道了北京大学博士生公共课的教学内容改革和本科生新开设公共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的教学情况;2018年1月30日《焦点访谈》栏目以“‘思政课’:要‘活’才能‘火’”为题集中展示了清华大学、武汉大学和南开大学三所院校推进思政课改革的探索建设成果。

②这方面的突出例子是,包括北京大学在内的一些青年学者试图通过教学方式、方法与手段的时代创新来适应当代青年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接受心理或代际特征,其中一个广为流行的说法称作“马克思很酷、社会主义有点潮”,而有的单位、高校走得更远,甚至成立了“社会主义有点潮研究中心”(2018年1月7日)。

③至少从北京大学2017年两个学期的教学改革情况及其效果来看,无论是硕士公共课还是本科公共课中延长课堂讨论时间的新安排都受到了同学的欢迎,但进一步增加小班班次的提议却并未得以顺利推行,年度性的同学课堂评价成绩也并不十分理想。

④比如,北京大学2017年下学期“毛中特概论”集体备课中激烈讨论的一个问题仍是,如何避免不同章节以及它们与其它课程相关内容之间的大面积重复。

⑤参与实地调研的其他课题组成员包括:王聪聪(北航马克思主义学院)、何娟(博士研究生)、李雪姣(博士研究生)、刘琦(博士研究生)。

⑥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的王建华教授、李喜英教授和吴翠丽副教授应约接受了我们的此次访谈,谨以致谢。

⑦2005年南京大学申请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就是由哲学系来主持完成的。如今,兼任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的学校党委书记张异宾教授仍是全校博士生公共课的负责人。

⑧李达自1953年起担任武汉大学校长后兼任马列主义教研室主任,在相当程度上影响了该校的马克思主义研究与教学传统。

⑨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的佘双好教授、李楠教授和万军杰副教授应约接受了我们的此次访谈,谨以致谢。

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徐蓉教授、韩欲立副教授和孙道雷副教授应约接受了我们的此次访谈,谨以致谢。

从20世纪50年代初由学校党委书记周抗教授和著名马克思主义哲学家冯契教授担任教研室正、副主任,到现在由学校党委书记童世骏教授担任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学校联系人与博士生公共课主持人,都是这一传统的重要体现。

华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的龚咏梅教授、姚晓娜副教授、黄亚玲博士、叶方兴博士和徐峰博士应约接受了我们的此次访谈,谨以致谢。

时任主管教学副院长的王建华教授在接受访谈时着重强调,其首要目的是在马克思主义学院中创建一种崇尚与敬畏学术的文化。

相关报道参见姜泓冰:“思政课叫人怎能不爱听”,《人民日报》2018年1月10日;樊丽萍:“一批‘中国系列’课程彰显价值引领”,《文汇报》2016年12月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