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第3期

过往期刊

  • 2022年第2期
  • 2022年第1期
  • 2021年第4期
  • 2021年第3期

编委会

封面题字: 杨 辛
主办单位:北京大学
顾 问:王义遒 林钧敬 张 彦
编委会主任:陈宝剑
副主任:陈占安   徐善东    王逸鸣

              户国栋 
委 员(以姓氏笔画为序):
王天兵    王艳超    冯支越 匡国鑫     
孙 华       关海庭    陈建龙 刘    卉    

刘海骅    宇文利    吴艳红    李   杨  

陈征微    金顶兵 查 晶 祖嘉合   

夏学銮    蒋广学 霍晓丹 魏中鹏
刘书林(《思想理论教育导刊》常务副主编)
杨守建(《中国青年研究》副主编)
彭庆红(《思想教育研究》常务副主编)
谢成宇(《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社长)

屈晓婷(《北京教育(德育)》副主编)
夏晓虹(《高校辅导员》常务副主编)
周文辉(《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社长)
李艺英(《北京教育(高教)》社长)
郑 端(《思想理论教育导刊》编辑部主任)
陈九如(《高校辅导员学刊》副主编)
毛殊凡(《中国高校社会科学》总编室主任)
主 编:王艳超
编 辑:许    凝   马丽晨   朱俊炜
               王   剑   吕    媛  李婷婷      
               李   涛  侯欣迪   杨晓征

               宋   鑫   张会峰   陈秋媛 

              马    博  陈珺茗  陈   卓              
审    校:青年理论办公室   

             

流量时代的群体反噬

作者:刘 威 唐 舒 发布日期:2019-07-15

编者按:

流量、偶像、越界、资本、反噬、网络暴力……文章用这些关键词,以“蔡徐坤事件”这一代表性样本,为我们解析了流量时代的发展演变,试图让我们看到事件背后流量与资本的结盟、网络暴力的危害,也试图让身处流量时代的青年同学们能够对此有清醒的认识和判断,避免在时代的狂欢中被裹挟,狂热地迷失在反噬浪潮之中。

 

2019年4月12日,娱乐圈当红偶像蔡徐坤以侵犯名誉权、肖像权、表演者权等为由向哔哩哔哩弹幕视频网(以下简称“B站”)发出律师函,声称B站上存在大量侵权内容,且点击量高,传播范围广,影响十分恶劣,要求永久删除并屏蔽所有侵权内容。

对此,B站回应称:“律师函经热心网友转发后已收悉,蔡徐坤先生的感受我们很关注。B站一直重视保护公民的隐私权、名誉权,法律的问题交给专业人士处理,相信法律自有公断。” 这种“网友不转发我还不知道”的戏谑态度反映出的是二次元世界对来自三次元的“降维打击”的一种不正经的认真。

在热心网友列出的侵权证据中,B站中有着大量恶意剪辑、故意诽谤、色情淫秽内容,各路网友将蔡徐坤打篮球的视频进行了五花八门的剪辑。蔡徐坤律师函警告B站的新闻一出,有关蔡徐坤的“战争”进一步发酵。

狼人杀:蔡徐坤的战争

2018年,在“快男”“超女”等传统老牌选秀节目逐渐衰落之时,一档名为《偶像练习生》的选秀节目横空出世,再现了《超级女声》在2005年那个湿热的夏天里所创造的偶像奇迹。C位(核心位置的意思)出道的蔡徐坤不仅带火了“C位”这个词,还一举成为中国内地顶尖的流量明星。

随后是可以预料到的一切,如同当年的TF boys和鹿晗,蔡徐坤享受着千万粉丝的喜爱,也承受着无数黑粉的辱骂。但他的战争和他的“前辈”们不一样,如果以前的战争是你来我往的象棋,那蔡徐坤这里,就是一场诡谲莫辨的狼人杀。

2018年4月22日,一名中国民航大学的学生发微博说:“这个星球为什么有人会觉得自己染个头发是给别人的福利 神他妈神经病”,同时转了蔡徐坤“染个黑发当700万福利怎么样”的微博。这个不起眼的微博账号的这一条不起眼的微博炸了,无数人在这条微博下谩骂,也有无数人闻声而来声援博主。蔡徐坤的粉丝要求道歉,说博主是网络暴力;声援博主的人认为粉丝的谩骂才是网络暴力,各方力量与话语在此胶着。

这名学生一开始的话或许是调侃,或许是侮辱,但随之而来的更多的谩骂却远远不是他那区区一句话可以比得上的。但有些粉丝不会在乎这些,他们只相信有来有往。一方面,这名普通学生承受着网友种种或善或恶的话语、人肉和网络暴力;另一方面,蔡徐坤粉丝们认为他对蔡徐坤的网络暴力在先,是祸端的挑起者。这是蔡徐坤面临的流量与反流量的第一次短兵相接。

但更深远的意义在于,我们逐渐意识到,有些网络暴力其实是一条链。这不是某些粉丝为了辩护自己的偶像而提出的不靠谱的逻辑,而是我们在同情弱者反抗强者之时,往往容易忽视掉的逻辑:粉丝网络暴力其他人,其他人网络暴力偶像,我们往往习惯于将粉丝的行为与偶像挂钩。

2019年3月12日,潘长江在《王牌对王牌》节目中将蔡徐坤的照片错认成吴亦凡和张艺兴,随后,潘长江老师的微博迅速沦陷。在这条微博下,无数网友以各种方式要潘长江老师“了解蔡徐坤”,而在这,这场战争的狼人杀本质显露出来了。

在评论中,有真•蔡徐坤粉丝,有真•蔡徐坤黑粉,有假装真爱粉的黑粉,有假装路人的粉丝,也有假装路人的黑粉,也有纯粹跟风的路人,大家文风各异,纷纷表示“应识蔡徐坤”。一时间,局面混乱不堪,各色人等纷纷下场,彼此假装,留下了一个无论如何也说不清的烂摊子。

更重要的是,有关蔡徐坤事件逐渐展现出了一种超越饭圈(即粉丝群体)的势态,向着一种更为普适的、参与门槛更低的大众性的娱乐事件发展。其实就在不久前,著名艺术家六小龄童先生也经历了相似的过程。

而蔡徐坤真正的噩梦来自于其他的东西——篮球。

2019年1月,NBA宣布蔡徐坤成为NBA新春贺岁形象大使,还与3位NBA球员一同拍摄了贺岁宣传片。这也是首次有中国明星参与到NBA的新春贺岁活动中。

在虎扑与吴亦凡的说唱战争刚刚平息不久,蔡徐坤的篮球又迅速燃起了新的硝烟。一段蔡徐坤打篮球的视频发布后,迅速成为了被群嘲的对象,各类恶搞视频随之诞生。甚至出现了一些将篮球和人头通过技术手段对换的鬼畜视频(用频率极高的重复画面或声音组合而成的一段节奏配合音画同步率极高的一类视频),将恶搞上升为人身攻击。蔡徐坤打篮球成功成为B站鬼畜区新的霸主,与以往的霸主不同,这次的鬼畜主角,是一个坐拥两千多万微博粉丝的流量明星。

而一旦成为鬼畜素材,便有可能形象大跌,对一名需要时时维持人设、维护形象的流量明星而言,这无异于天崩地裂;对那些喜爱他的粉丝来说,这就是最大的网络暴力;而对那些讨厌他的人来说,这是才不配位的罪有应得;而对更多的路人来说,这是每日的快乐源泉。

参与到其中的人,远远多于喜爱或讨厌蔡徐坤的人。于我们而言,这是平庸生活中的新事物,这是分裂世界中的新的娱乐链接。

五年流量的反噬

2014年暑期,古装剧《古剑奇谭》主角李易峰爆红;下半年,吴亦凡在与SM娱乐公司解约后终于在国内露面;10月,鹿晗解约回国……后来有人将2014年称之为流量元年,意味着流量明星在这一年逐渐拥有巨大的影响力。而到2019年,正好五年。

五年间,流量明星一步步走向巅峰。流量明星有着可怕的人气和号召力,无数的资源纷纷涌来,不是靠业务能力,而是靠他们背后庞大的粉丝群体。

这,恰恰成为了中国流量明星的原罪:越界。

何谓越界?身为偶像,却干着专业演员的事情,有着许多成为主角的机会,却交不出满意的答卷,这是越界;长期霸占歌曲榜单,凭借的却是粉丝力量而不是作品质量,这是越界;本身能力、爱好和篮球运动并不匹配,却成为NBA形象大使,这也是越界。

也许我们习以为常,但这并不是偶像职业应有的生态。流量明星,或者称之为偶像,并不是中国独有的现象,比如日本就有AKB48团体。而在日本,偶像更多的是一个贩卖人设为主的职业,满足粉丝的种种想象。可以是外表的魅力、可以是唱跳能力、也可以仅仅是梦想。但关键的一点是,偶像要与歌手、演员严格区分开来,好偶像不一定是好歌手、好演员。他们要做的是维持自己在粉丝面前的形象,贩卖自己的魅力,而不是去抢榜单、拼演技。

但中国的偶像和资本市场不满足于此,在流量所带来的巨大利益下,偶像大量出现在种种非传统的领域,例如电视剧、电影、唱歌,其结果往往是才不配位,生产出大量的劣质产品。2018年11月,吴亦凡粉丝在iTunes上屠榜,遭到外国网友群嘲,iTunes方面宣布重新排榜。这些越界带来的直接后果就是影视、歌曲市场质量下降和大众对“流量为王”的日益不满。

不过,这一切也在慢慢改变,流量逐渐没有那么管用了。

杨洋主演的《武动乾坤》、鹿晗和关晓彤主演的《甜蜜暴击》先后遭受收视和口碑的双重滑铁卢,流量明星带动流量的效应减弱了。李易峰参演《动物世界》、杨幂参演《宝贝儿》、王源参演《地久天长》都预示着流量明星们要开始寻找新的道路了。但大众对流量明星的刻板印象和以往历史带来的反感却还没有消除。

恰在此时,蔡徐坤火了。

不幸的是,他三次争议最大的事件戳中了人们对流量明星最厌恶的三个点:脑残粉对普通人的网络暴力、流量明星对老艺术家的碾压,以及偶像的越界。

即使有很多并不是他的本意,也许他无意人肉那个不礼貌的普通人,无意不尊重老艺术家,无意强行擅长篮球运动;但身为流量明星,粉丝的行为也会与他本身挂钩,粉丝为他犯下的过错,他也必须承担,他享受着粉丝的喜爱,也必须承受流量的反噬。在中国现有的偶像生态里,他也不得不参与到资本的游戏中,遵从资本的规则。

如果仅仅如此,那蔡徐坤和鹿晗、TF boys的遭遇也不会有太多不同,被人喜爱也被人骂。可问题在于,蔡徐坤承受的,不仅仅是自身流量的反噬,还有五年流量时代的群体反噬。既往人们对流量明星的不满,在这里找到了一个人们所认为的“标准且正确”的宣泄口。他的粉丝犯错了,他越界了,所以他该骂。蔡徐坤成为了流量明星的代表,流量明星影响力的代表,流量明星罪过的代表。

反噬与狂欢

蔡徐坤身为流量明星,其行为虽然戳到了大众的痛点,但和他的“前辈”们比起来,不能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可他偏偏却遇到了一次远超“前辈”们的全网黑,其扩散程度与知晓度远远超过了既往的事件。

一方面,他的这个篮球视频本身因其个人能力问题而显得极为笨拙好笑,并成功戳到了大众的娱乐点而成为了集体狂欢的对象;另一方面,大众对流量明星的不满有了一个正确的发泄对象,蔡徐坤本身流量带来的反噬成功带动了流量时代的群体反噬。这是时代的反噬,也是时代的狂欢。

仔细想想,这些真的是蔡徐坤“罪有应得”吗?前两次事件中,粉丝之过大于偶像之过,这个被人指摘的“罪有应得”,只不过是享受流量的好处所带来的必须承担其坏处。而担任NBA新春贺岁形象大使和拍摄视频,这固然有偶像越界之过,但这值得那么多不堪入目的辱骂和血腥的“换头”吗? 他做错了事,该骂,但是该被骂家人、该被诅咒人身安全、该被侮辱人格吗?

这种全网黑正常吗?不正常。

可能人们并不是讨厌蔡徐坤这个人本身,而是讨厌他所代表的流量明星和流量时代资本对大众的愚弄和轻视。但人们选择了用网络暴力的方式来表达这种厌恶。对蔡徐坤的全网黑与其说是“黑”,倒不如说是一次集体的狂欢。

回到偶像问题上,流量明星本身并不是错误,偶像也有着自己的职业、努力与梦想,只是在中国偶像这个职业的生态并不良好,偶像们缺乏一个合适而得体的生存环境。而这种偶像生态的恶化不仅仅是资本造成的,也是我们的喜爱和追捧造成的。资本诱导着偶像越界,而某些粉丝的无脑夸赞和支持给了他们动力和理由。

结果到了现在,对流量明星的厌恶与反对似乎成为了一种“正确”,不抨击几句流量明星似乎就显得很“肤浅”。而蔡徐坤做作的视频又给了我们以娱乐的借口,于是无形之中很多行为的不合适性被弱化了。我们责骂蔡徐坤的错误,但这种责骂的底线被模糊了,以至于出现一些很过分的指责。

我们眼中的流量明星越来越被污名化,开始为自己的越界买单,开始为某些粉丝的不清醒买单,开始为时代和资本的错误买单。当一个还不合格而又无力改变的流量明星被裹挟着开始了一次笨拙的越界时,我们对流量的不满和对娱乐的需求都有了目标。于是我们夺过脑残粉的刀剑,涂上斑斓的颜料,指向了这个越界的蔡徐坤。

 

 

执笔人:

刘  威  北京大学社会学系2017级本科生

唐  舒  北京大学青年研究中心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