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第3期

过往期刊

  • 2022年第2期
  • 2022年第1期
  • 2021年第4期
  • 2021年第3期

编委会

封面题字: 杨 辛
主办单位:北京大学
顾 问:王义遒 林钧敬 张 彦
编委会主任:陈宝剑
副主任:陈占安   徐善东    王逸鸣

              户国栋 
委 员(以姓氏笔画为序):
王天兵    王艳超    冯支越 匡国鑫     
孙 华       关海庭    陈建龙 刘    卉    

刘海骅    宇文利    吴艳红    李   杨  

陈征微    金顶兵 查 晶 祖嘉合   

夏学銮    蒋广学 霍晓丹 魏中鹏
刘书林(《思想理论教育导刊》常务副主编)
杨守建(《中国青年研究》副主编)
彭庆红(《思想教育研究》常务副主编)
谢成宇(《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社长)

屈晓婷(《北京教育(德育)》副主编)
夏晓虹(《高校辅导员》常务副主编)
周文辉(《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社长)
李艺英(《北京教育(高教)》社长)
郑 端(《思想理论教育导刊》编辑部主任)
陈九如(《高校辅导员学刊》副主编)
毛殊凡(《中国高校社会科学》总编室主任)
主 编:王艳超
编 辑:许    凝   马丽晨   朱俊炜
               王   剑   吕    媛  李婷婷      
               李   涛  侯欣迪   杨晓征

               宋   鑫   张会峰   陈秋媛 

              马    博  陈珺茗  陈   卓              
审    校:青年理论办公室   

             

新媒体环境下做好青年学生教育工作的几点思考

作者:杨晓征 发布日期:2019-07-14

摘要:青年学生群体是新媒体运用最多的人群,由于新媒体的传播特性和青年学生的特点,在高校,新媒体工具使用出现了包括信息质量、网络环境等一系列问题,文章通过分析高校中新媒体的使用现状和问题,提出在新媒体环境中进行学生教育引导工作的相关解决建议。

关键词:青年;学生教育;数字素养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科技水平的提高,新媒体孕育而生,它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报刊、户外、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它是一种由新技术支撑的新的媒体形态,包括如数字杂志、数字报纸、数字广播、手机短信、移动电视、网络、桌面视窗、数字电视、数字电影、触摸媒体、手机网络等,并且随着时代发展它的概念与内涵将进一步发生变化。新媒体的发展与网络、尤其是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应用密不可分,近年来,我国网络使用率逐年递增,2019年2月28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hina Internet Network Information Center,CNNIC)在京发布第4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1](以下简称《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8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8.29亿,普及率达59.6%,通过手机接入互联网的比例高达98.6%,网民中学生群体最多,占比达25.4%。”由此可见,青年学生群体是网络、新媒体运用最多的人群,值得关注。而在迅猛发展的新媒体时代,高校的青年教育工作面临更大的挑战。

一、现状与问题

新媒体的特征包括交互性、及时性、海量性、共享性、多媒体、超文本、个性化与社群化等,它让每个人可以轻松获取信息,也使每个人成为传播的主体。青年是好奇心强、个性张扬、爱好群体活动的群体,新媒体的特征符合青年人的需求,能够通过新媒体获得知识、收获朋友、个性化地表达自我。但也应该看到,因为新媒体的上述特征,在此环境下,也暴露出一些问题。

(一)信息质量相关问题

网络海量信息让知识唾手可得,青年学生更容易通过网络找到与学习相关的内容,也有网络课程作为其课上学习的补充,为其答疑解惑。目前,一些学校的课程就允许学生在上课中随时用电脑搜索资料,用于课程讨论。但也应该看到,信息的海量、传播方式的复杂,造成了信息繁杂、难辨真假;同时,碎片化的知识,虽然让学习的门槛降低,但也容易造成管中窥豹、获得知识并不系统等问题;搜索引擎成为了解决问题的首要选择,很多学生在书写学术性文章时也放弃专业的期刊数字图书馆、放弃专业文献,而是引用搜索引擎的结果。

(二)使用数字工具问题

《统计报告》中显示,我国网络购物用户规模达6.10亿,年增长率为14.4%,网民使用率为73.6%,网络视频、网络音乐和网络游戏的用户规模分别为6.12亿、5.76亿和4.84亿,使用率分别为73.9%、69.5%和58.4%。许金叶等的调研显示,在学生中,微信、QQ等社交媒体平台的使用率达77.1%,排第一位;其次为购物、 游戏、视频等娱乐化新媒体平台,使用率达48.9%;少数学生平常会关注新闻、阅读类的信息或利用新媒体进行专业知识学习。[2]由此可见,新媒体对于学生重要的学习功能并未充分体现,学生主要利用其进行社交和购物娱乐等活动。在上述条件下,个别学生出现利用社交软件不当交友,也有同学因网络购物的便利性,沉迷购物、沉迷物质享受,近年来,不断有学生在校期间办理信用卡刷卡欠费无法偿还等案例出现。购物、外卖的便利,造成大学生个人自我管理能力下降,学校内快递满天飞、宿舍楼下外卖成堆,加之网络游戏、网络影音娱乐的作用,导致出现学生整日足不出宿舍、课业荒废的恶性循环。

(三)网络环境问题

1.传播直观化

许金叶等的调查还显示,大学生对新媒体内容呈现形式,更加注重视觉与听觉的结合,其吸引力由高到低综合排名依次是:图片、视频、文字、音频和动画。由此可见,学生对于新媒体资源的需求更加直观化。一方面,学生获得信息更加直接、快速、形象化了;另一方面,简单化、可视化的信息,容易让学生养成直线思维、单纯接受和娱乐化的倾向,久而久之,深入思考和辨别、批判能力会有所下降。

2.信息传播方式造成群体极化

青年学生有着年轻、热心的特点,缺乏社会经验,容易被不良信息蛊惑、冲动行事,这也与新媒体的传播特性有关。董玉芝认为新媒体所具有的信息传播即时性、碎片化、连续性与交互性易诱发网络群体的从众、共鸣与蝴蝶效应等群体极化现象。[3]通俗来讲,新媒体环境下,某一事件在传播媒介和受众的推动下,有相同观点的人群通过讨论、置顶、转发,使事件进一步发酵扩大,产生极端化的效应。而互联网技术通过识别人群曾经观看的新闻,了解其关注的内容,配合关注内容逐步定向推送相关和其他信息,而使其倾向化更加固定,通过这种信息推荐诱导,促使不同群体极化加速,形成某种舆论倾向甚至是政治倾向。

3.传播内容质量不一

为了吸引更多人群,许多传播内容采用轰动性、爆炸性标题吸引眼球,采用煽情内容或精心设计的桥段来代替真实,获得更多的转发量,从而谋取利益。此情况一方面造成信息芜杂,增加识别真伪的困难;另一方面,接触了过度冲击性内容,容易引起青年的反感情绪,诱发其冷漠旁观的倾向。

4.网络暴力问题

近年来,网络暴力问题层出不穷,虽然在高校中,有时尚不能达到暴力的程度,但讨论区中、微信群中对于个人的谩骂、指责,在社交媒体中发表针对某个人的不实言论都可能对学生本人造成心灵的伤害,严重者甚至会产生心理问题、危及生命。

(四) 新媒体在高校教育中问题的体现

1.教师、辅导员权威的消解

传统中,教师是传道授业解惑的主体,对知识、信息的占有使得教师在师生交往中处于主动地位,具有权威性。在新媒体时代,每个人都是知识、内容的传播者,这减少了教师与学生间信息不对称的差距,造成了教师、辅导员群体权威性的消解,学生对于教师单纯、枯燥的知识讲解或者简单的谈话谈心不再是全盘接受,而是可能产生厌倦,甚至质疑。

2.教师与学生差异性增大

一方面,信息传递快速,圈子文化形成、网络语言运用等加深了教师与学生间的代沟;另一方面,由于教师的年龄、家庭状况、工作重心不同,造成其关注的内容也会与学生产生差异,这种差异在新媒体环境中,随着根据兴趣的推荐不同,造成差异性愈加明显。

3.教师与学生数字素养不足

在新媒体环境下,数字素养概念孕育而生,新媒体联盟(New Media Consortium,NMC)发布《NMC数字素养战略简报》[4]将数字素养定义为:“人们在访问或是创建数字资源过程中,应该具备了解、理解、诠释和使用数字资源的能力。”它包括专业技能素养和社会文化素养两个方面,其中社会文化素养涵盖批判性思维、人际交往能力、数字版权等多方面内容。笔者认为,对于高校教师和学生,数字素养均需要关注如何使用、如何甄别等方面内容,但具体应有所侧重。对于学生来讲,如何更好地使用新媒体工具,服务学习、适当娱乐,同时如何在获得信息时学会思考与辨别至关重要;对于教师,用好新媒体工具更加必要,在甄别信息的同时,也需要通过信息发现学生的困惑与问题,发现校园的潜藏倾向和各种危机事件。应该看到,我国在数字素养培养方面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二、对策与建议

在新媒体环境下,看起来问题纷繁复杂,有的与社会大环境息息相关,解决起来不能一蹴而就,但也应该看到,新媒体的大潮不容阻挡,利用发挥好新媒体优势,找准方法,有助于开展青年学生教育工作。

(一)新媒体时代,更应该重视育人工作,发出正能量声音

即使社会变化纷杂,每个人对于善和好的追求都是永生不变的,越是复杂的环境,越要重视育人工作,重视教师的人格魅力、道德榜样对学生教育的力量。在教育过程中,教师不能用权威去压制学生,而应该努力做学生的朋友,进一步规范自己的言行,用高标准要求自己的学习、工作,用自己的一举一动润物无声地感染学生。

另一方面,当信息大量出现在学生面前时,高校应该利用好新媒体的阵地,做好相应宣传工作,发出正能量声音,让党和国家政策、让国际局势、社会问题进入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成为爱国、有担当且勤于思考的一代。同时,当面对社会热点问题时,学校也应该主动发声,及时传递信息,让学生更接近真相,同时给予一定指导,让正义的学生不再观望,让正能量的声音注入学生的内心。

(二)用好新媒体工具

1.贴近时代前沿设计内容及形式,增加青年学生黏性

高校应该在教育活动中,关注青年学生的特性,找准其兴趣点,让学生对学校的工作不再有疏离感。例如,学校在推进学风建设方面,可采用微视频方式,通过直观的视频、动画,达到教育目的。

2.利用传播优势,减少信息递减

传统高校的信息传递是从学校到学院再到班级、学生,学生往往收到消息较晚,而且也存在着出现内容差异的风险,既往的解决办法采取开大会等方式,让学生更加直接获得信息。在新媒体时代,利用微信、微博、论坛等直接推送,信息传递更加快速、直接,效率更高。

3.塑造学生榜样“新网红”,引导式陪伴

在各种声音软件、视频平台充斥的新媒体时代,《逻辑思维》《晓说》成为全国知名、收听率上亿的节目,也涌现了一批全国知名、有影响力的网红IP。既往,学校教育以情感陪伴为主,我们总是希望教师、辅导员做学生的朋友甚至父母,新的环境下,更应该培养的是像罗振宇、高晓松这样善于表达的知识型、意见领袖型、“引导性”陪伴的教师与辅导员,通过极强的社交媒体和全媒体的宣传和互动与青年之间产生黏性、发挥教育作用。应该看到,目前校园内有的老师具备成为“网红”的素质,其课程也受到学生的喜爱,这种情况下,学校应积极发现,同时发挥力量形成新媒体管理团队帮助教师进一步打造形象、运营相关平台、进行线上线下互动等。

4.创新微课程、微视频,加强学生自我管理

青年学生的自我教育与管理是高校教育的重要内容。抓住学生的兴趣点,让学生自己探索拍摄微视频、制作微课程,发挥其主观能动性,用他们喜闻乐见的形式去表达,在制作过程中体会激发创造性思维、团队合作乐趣,也真正使教育内容内化入心。

5.利用新媒体优势,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新媒体的互动和传播媒介增多,学生作为信息发布者更加自由,更容易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比如,食堂设立了学生食品监督员、意见簿等来收集学生对于餐饮的意见,往往未见到反馈,而学生往往通过校园BBS反馈饭菜质量的问题与建议,后勤管理部门近年来加大对网络信息的关注,设置专人收集BBS意见并及时反馈回复,同时通过微信平台推送新菜品和各种消息、通知,受到学生的欢迎。

(三)加强师生数字素养

加强师生数字素养是目前高校面临的问题,也是打造良好的网络环境的重要基础。对学生来说,帮助其学习使用数字工具,更重要的应该是帮助学生如何辨别网络各类资源、如何使用网络语言、如何避免网络暴力、如何保护网络版权以及在受到网络侵害时如何维护自己的正当权益等。对教师来讲,有的老师只能用微信、QQ与学生交流,利用好数字工具进行教育工作的能力需要进一步重点提升。

三、总结

2019年1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人民日报社就全媒体时代和媒体融合发展举行第十二次集体学习中提到:“必须紧跟时代,大胆运用新技术、新机制、新模式,加快融合发展步伐,实现宣传效果的最大化和最优化。”这是在新媒体时代对宣传工作提出的最新要求,也是做好学生教育的有力借鉴,学好、用好新媒体并不等于摈弃其他的媒体形式,利用好新媒体工具的同时,用好校园广播、电视台、报栏、宣传栏等工具,将线上和线下相结合,从既往的单向传输向多向转变,形成聚合型融媒体平台,打造全方位、立体化的育人环境,才能更好地完成青年学生的教育工作。

需要注意的是,做好学生教育的基础是了解学生,只有了解学生、贴近他们的兴趣与热点,解决他们的困惑与问题,才能受到学生欢迎,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作者简介:杨晓征  北京大学医学部团委副书记  讲师

 

 

参考文献:

[1]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4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http://cnnic.cn/gywm/xwzx/rdxw/20172017_7056/201902/W020190228474508417254.pdf.

[2]许金叶,姚雅倩.大学生新媒体使用习惯分析及引导策略[J].新媒体研究,2019(1):56-57.

[3]董玉芝.新媒体视域下网络群体极化的成因及对策[J].新闻大学,2014(3):113-119.

[4]Alexander B, Adams Becker S, Cummins M. Digital Literacy: An NMC Horizon Project Strategic Brief [EB/OL]. http://cdn.nmc.org/media/2016-nmc-horizon-strategic-brief-digital-literacy.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