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第3期

过往期刊

  • 2022年第2期
  • 2022年第1期
  • 2021年第4期
  • 2021年第3期

编委会

封面题字: 杨 辛
主办单位:北京大学
顾 问:王义遒 林钧敬 张 彦
编委会主任:陈宝剑
副主任:陈占安   徐善东    王逸鸣

              户国栋 
委 员(以姓氏笔画为序):
王天兵    王艳超    冯支越 匡国鑫     
孙 华       关海庭    陈建龙 刘    卉    

刘海骅    宇文利    吴艳红    李   杨  

陈征微    金顶兵 查 晶 祖嘉合   

夏学銮    蒋广学 霍晓丹 魏中鹏
刘书林(《思想理论教育导刊》常务副主编)
杨守建(《中国青年研究》副主编)
彭庆红(《思想教育研究》常务副主编)
谢成宇(《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社长)

屈晓婷(《北京教育(德育)》副主编)
夏晓虹(《高校辅导员》常务副主编)
周文辉(《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社长)
李艺英(《北京教育(高教)》社长)
郑 端(《思想理论教育导刊》编辑部主任)
陈九如(《高校辅导员学刊》副主编)
毛殊凡(《中国高校社会科学》总编室主任)
主 编:王艳超
编 辑:许    凝   马丽晨   朱俊炜
               王   剑   吕    媛  李婷婷      
               李   涛  侯欣迪   杨晓征

               宋   鑫   张会峰   陈秋媛 

              马    博  陈珺茗  陈   卓              
审    校:青年理论办公室   

             

基于网络舆论风险防范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研究

作者:卢亮 发布日期:2020-01-15

摘要:文章阐释了网络舆论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相关概念,基于防范网络舆论风险视角,梳理了20世纪90年代以来北京大学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历史发展脉络,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传导机制的角度出发,实证列举了探索期和转型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代表性成果。在对北京大学推进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发展历程进行总结归纳的基础上,结合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电子科技大学等兄弟院校的具体实践,分析当前高校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风险和挑战,探究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激励与协调作用,尝试提出防范化解风险的基本原则和策略,探索完善新时代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的思路和方法,为后续研究提供一定借鉴。

关键词:网络舆论;风险防范;网络思想政治教育

 

一、 研究综述

  (一)网络舆论传播规律

舆论(public opinion)这个词汇由“公众+意见”构成。“舆”即公众,“论”即意见。网络论坛的出现,使得“网络意见”的形成过在程技术上可以做到跟踪观察,这些意见的强度也可以从网络论坛中每时每刻的网民发帖数量中得到一定程度的反映,但是表达意见的人究竟有多少,能否推及整体,现在在技术上难以把握。[1]学者会利用一般传播学理论分析网络舆论规律,例如,美国社会学家马克·格拉诺维特(Mark Granovetter)提出的弱连接理论、诺埃勒-诺依曼(Noelle-Neumann)提出的“沉默的螺旋”(The Spiral Of Silence)理论以及传播学的使用与满足理论,等等。网络舆论在传播演化等方面的研究吸引了计算机科学、医学、社会学、经济管理学等诸多领域学者的关注。[2,3]

一般传播规律主要是指以传统传播媒介进行传播的规律,例如,杂志、报纸、电视、广播。随着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自媒体的出现促使网民数量逐渐增多,网络舆论传播也因此呈现出新的规律。其一,网络舆论传播速度较快,真正实现即时化、全媒体、全天候等特点,全通道规律非常明显,同时传播容易发生连锁反应,涟漪效果明显。①其二,在新媒体发展与社会矛盾逐渐激烈的大背景之下,网络舆论传播的内容不再局限于问题的表面,而逐渐向深层机制倾斜,一些重大舆情问题,多伴有次生舆情,传播过程中意见领袖作用明显,甚至一定程度上会影响舆情,左右舆论发展走向。其三,网络传播挖掘事实的监督功能、聚集人气的集合功能、煽动情绪的动员功能等,远远超越了传统媒体。

(二)网络舆论风险表现及成因

网络舆论风险是指在网络社交平台上公开表达的观点、情感和态度,可能导致的消极后果的总和。这是网络技术固有的风险特征,而这种风险特征容易不断积累转变为社会风险,甚至引起网民强烈共鸣,引发非预期扩散,造成负面效应。

网络舆论风险表现形式的主要是承担主体所造成的损失,其次是承担不良网络群体性事件对社会稳定发展带来的威胁。网络是一个虚拟的世界,网民在虚拟世界中找到归属感加入自己感兴趣的团队,当团队受到攻击时,可能发展成为一场为团体利益挺身而出的战争,甚至蔓延到现实社会。这种糟糕的网络群体事件很可能会影响社会的和谐稳定。另外,利用网络社交平台传播一些不实信息容易带来政治风险。网络舆论容易受到敌对分子以及反动分子的操纵,成为他们传播虚假消息、政治谣言的工具,引发民众不满情绪,影响社会稳定。

现代互联网创造了一个既现代又有风险的开放社会环境。自媒体时代以来,信息流平台面临着重新定义中心的风险,各种暴力语言、甚至隐私话题,容易吸引人们的注意力,引发情感共鸣,而这些负面情绪不仅迫使人们接受某些意见,而且容易形成网络舆论的广场效应。网络舆论场中的“泛社会化”“倒逼”与“越位”等舆论现象给主流舆论工作造成了挑战,带来了风险。网络舆论因一些事件的促进得以发酵,加之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必然会逐层放大、风生水起,其间不乏偏激情绪、过激之词和不实传闻,容易导致舆论聚变和裂变,最后酿成舆论海啸,对主流舆论引导造成巨大压力。

(三)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体系

信息社会的快速发展,网络信息成为主导,这也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的建设提供了有效载体。必须深刻认识到建立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对思想政治教育对象进行科学分析,提出合适的发展战略。

已有的针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问题的研究,深入分析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结合了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适应现代社会发展规律的解决方案,例如,赵惜群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一书对此有较为系统的研究。鉴于网络信息的发展特点,一些学者深入研究与分析我国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的构建。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的建立,必须立足于网络信息,把握时代发展趋势,深入分析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差异,注重完善评估体系,定期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进行良好评估,例如,郭江凡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取向及其实现路径》中进一步提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理念。值得注意的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并没有具体涉及一种或几种方法,而是一种方法体系,针对不同范围形成不同层次的方法。同时,有学者在研究过程中提出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共享性和互动性,为如何构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体系提供了思路。结合网络发展势态,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发展中必须注重营造良好的网络环境,及时进行规范与引导,虽然网络生活是虚拟的,但也要做到有法可依,建设清朗的网络空间,为加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创造基础条件。

基于国内外研究状况,必须着眼于网络舆论研究的框架体系,针对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研究内容,对相关理论与实践成果进行总结和提炼。本研究在理清相关概念的基础上,利用北京大学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工作资料,结合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电子科技大学的实践成果,重点关注网络风险防范问题,努力探索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完善的理念和方法。

二、实践总结——北大网络思政教育的历史发展

(一)北大网络思政教育的发展脉络

在互联网建设早期,由于缺乏有效监管的方法和手段,互联网在为广大师生带来便利的同时,不可避免地对大学生行为和思维模式带来冲击。结合不同时期的发展趋势和现实需要,北京大学宣传部和学生工作系统协同计算中心,开展了一系列网络思政教育的探索工作。

  1. 初创期:校园网络基础设施建设(1999—2000年)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网络给传统社会的生产、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带来巨大影响的同时,也逐步融入到大学生活。

北京大学作为中国最高学府,顺应时代发展和广大师生需求,逐步启动校园网络建设工程。1999年,北京大学计算中心在8栋宿舍楼开通了校园计算机网,受到广大同学的欢迎,拉开北京大学校园网络建设工作的序幕;截至2001年10月底,计算中心协同宿舍管理中心,实现校本部35栋宿舍楼全面联网。此后逐步推进了校园网络全覆盖工程。(《北京大学年鉴》2000、2002。)

在学校大力推动校园网建设的过程中,一批拥有技术的在校生开始了自发尝试。1999年,依托计算中心的硬件基础,一些在校生先后搭建了“一塌糊涂”(YTHT)和“北大”(后改称“未名”)两个BBS。其中未名BBS延用至今,成为北京大学校园网络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2.探索期:思政类门户网站(2001—2005年)

新世纪以来,随着国家愈来愈重视依托互联网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北京大学党委宣传部、学生工作部和团委紧密结合互联网发展形势,开始尝试依托互联网开展思政教育工作。

2000年北大团委机关报《北大青年》率先创建网络版,并于当年10月获得全国高校刊物网络版“最佳内容奖”;2001年宣传部、新闻中心推出北大新闻网,作为发布北大新闻的校园权威信息机构;同年6月,学生工作部创办思政教育网站——“红旗在线”,成为北大开展网络思政教育的全新阵地;10月13日,北大青年团网上新闻中心成立,成为北大团委加强与学生之间交流,在互联网引导和教育广大青年学生的重要力量。(《北京大学年鉴》2002)

同时,2001年10月,学校成立青年研究中心,专门负责管理校园网络引导与管理[4]。12月31日,未名BBS宣布改组,确立了未名BBS作为北京大学正式BBS的官方地位,正式纳入北大网络思政教育体系。

3.转型期:SNS网站与自媒体平台发展(2006—2012年)

在这一时期,互联网逐渐由Web1.0时代向2.0时代过渡,门户网站的核心地位逐渐被取代。前一阶段,以校内网(2005年12月创办,2009年更名为人人网)、开心网(2008年)为代表的SNS网站崛起,快速覆盖了大学生群体,形成了以高校学生群体为主的社交圈;后一阶段,以饭否(2007年)、新浪微博(2009年)等为代表的微博客网站的快速发展,实现了大学生信息分享和社交的社会化转变。2009年1月1日,《北大青年》创建电子日报,并依托短信平台免费发送给北大学生;随着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3G)的成熟,2010年《北大青年》应用彩信技术,创办了彩信手机报;2012年,以人人网为代表的SNS网站发展达到顶峰,“北大青年”主页全面运营。此外,不少学生工作队伍成员紧跟形式,注册了个人的人人账号,以便及时了解学生动态。

4.新时期:两微一端与短视频(2013年至今)

2013年智能手机逐步在中国普及,随着以朋友圈为核心功能的微信4.0版本的完善和微信公众平台的诞生(2012年8月),网络信息传播形式发生了新的变化。以学工部和团委为代表的学工思政队伍,开始了思政教育转型工作

2013年底,学生工作部开通微信公众号“燕园学子微助手”,成为北大网络思政工作的新平台。2013年10月14日,《北大青年》创建了微信公众号,逐步形成了聚焦燕园版、教育科技版、博雅人物版、社会舆论版、校友往事版、休闲时尚版和论衡、雕龙、说体育等副刊为核心的杂志栏目。各基层院系也开始各自的微信公众平台建设。

2014年12月15日,经党委常委会研究决定,学校正式成立“北京大学网络文化建设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领导小组” [5],负责统筹协调全校网络文化建设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专项工作,负责指导推进新青年网络文化工作室试点建设。

当前,学校立足互联网发展的时代特征,从理念引领、体制统筹、阵地建设、活动开展等各个方面加以贯彻落实,充分运用新媒体新技术加强青年思想政治教育。

(二) 探索:以探索期和转型期的典型成果为例

1.校团委机关报《北大青年》

作为北大团委的机关报,《北大青年》是一份由北京大学学生自主采编、运营的校园刊物。自1998年创刊以来,《北大青年》一直是引领学校学生思想的阵地。在移动互联网迅速发展和育人手段不断更新的情况下,2013年10月,《北大青年》创建微信平台,从最初的37名关注用户开始,经过长期发展,《北大青年》有效覆盖和服务了众多师生,发挥了思想引领、价值引导的作用。

在构筑思想政治教育校园新媒体阵地的过程中,《北大青年》明确角色定位、受众定位和内容定位,以“聚焦燕园事,关注身边人”为核心理念,关注学校动态,反映青年心声。通过对新媒体手段的熟练应用,充分结合移动互联网可视性、全时性、多元性和信息短暂性特征,为读者提供了丰富多彩又包含正能量的精品文章。在营造校园新媒体平台的持续影响力时,《北大青年》坚持以“读者至上”为原则,以“风格化”为定位、以“原创性”为保证、以“互动性”为补充的办刊机制;建立编辑部选题讨论例会制度,每周确定选题、分配采编任务,并形成了“稿件三审”的审校原则。

将“有意义”的内容“更有意思”地表达出来,是《北大青年》探索网络思政教育的基本理念。在具体实践过程中,根据学生需求和平台发展规律,通过观察新媒体传播规律、结合用户特性,最终实现融入青年、吸引青年、感召青年和影响青年的目的。

2.北大未名BBS

北大未名BBS于2000年5月4日正式对外开放。同年7月7日,经网友讨论,“北大未名BBS”成为本站的正式名称。长期以来,未名BBS成为北大校园文化传承和创新的重要阵地,为活跃校园文化,传递校园信息,引导校园舆论发挥了重要作用。

创建之初,BBS因其自发性特征,常发生用户言论触碰红线的情况。为加强对未名BBS的管理,2002年12月31日,未名BBS在青年研究中心的主导下实现了改组,未名BBS成为北大正式BBS。

2004年,在教育部、共青团中央发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校园网络管理工作的意见》[6]指导下,未名BBS开始推进校内化和实名化工作。随后,校发(2005)157号文件规定,站长授权成立北大未名BBS发展委员会,代行站长职权,其常设机构秘书处设在北京大学青年研究中心,负责日常工作的指导与管理。自此正式建立了“学校所有,学生主办,自主运行,发展委员会指导和管理”的管理模式。[7]

从上述发展历程来看,在开展网络思政教育实践的过程中,学校宣传、学工系统紧密结合时代发展背景和互联网传播特征,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紧扣学生实际需求,形成了不少工作经验成果。首先,深刻认识时代背景,校准政治方位,切实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其次,客观把握技术背景,坚持与时俱进,主动研究、掌握高校网络思政工作新特点、新方法;最后,重视网络环境建设,营造良好氛围,营造积极向上的网络空间氛围,切实提高工作的时效性、亲和力和感染力。

三、经验借鉴——兄弟高校开展网络思政教育的有效探索

兄弟高校在开展网络思政教育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清华大学、电子科技大学入选首批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建设专项试点单位,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生媒体中心入选教育部首批“大学生网络文化工作室”,北京师范大学创办各学段思政课程相配套的移动课堂,具有较强的典型性和示范性。通过调研发现,这些高校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机制、阵地平台、引导方法、风险管控等方面的探索经验值得借鉴。

(一)工作机制

2013年前后,为贯彻落实教育部下发的关于开展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建设专项试点工作的文件,相关高校在学校党委宣传部、学生工作部的主导下,成立网络文化建设办公室,建立学校保障机制,推动校园网络文化建设。

清华大学成立网络文化领导小组与网络文化办公室,在学校党委宣传部的指导下,统筹与协调清华大学网络文化建设,制定管理制度与规定,规范学校的网络文化与网络思政工作。在具体实践层面,清华大学建立学校层面的基地与保障机制,“如优稿优酬机制”、优秀文章与作品评选机制,建立优秀文化作品库,支持网络思政教育、媒介素养等校园网络文化建设课程的专业建设,定期出版《互联网与人文社会科学发展研究》,统筹学校网络文化队伍的建设。

电子科技大学早在20世纪90年代,就率先创办新程网络工作室,随后在党委学生工作部的指导下,成立网络文化建设工作办公室,推动网络文化建设与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融合并划拨专项资金支持,出台“网络文化建设支持计划”和“网络文化建设课题研究计划”,实施“网络文化正能量精品工程”,打造“十百千”网络正能量精品内容(十个精品应用、百个优秀微作品、千篇网络文章),启动院级网络思政工作坊,推动网络育人工作 “一院一坊”局面的形成。

北京师范大学党委宣传部统筹学校意识形态工作,管理与建设校园网络文化,指导校园新媒体联盟推进培育与践行社会核心价值观网络文化建设。党委学生工作部统筹学生思政工作,推进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关注并调研学生思想动态。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党委宣传部和学生工作部统筹学生网络思政教育与网络舆情防范,网络文化办公室指导校园网络文化建设,通过引导学生组建学生团队运营学生媒体中心与网络媒体实验室等多种方式,在特殊时间节点和校内外重大事件上发布网络作品,引导校园网络文化建设。

(二)阵地平台

早在20世纪90年代,官方网络平台建设已逐步完善。各高校逐步设立官网、党建网站等,占据网络平台阵地。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发展,产生了以学校宣传部、学生工作部、团委为主体的微博和微信公众号。其中较有代表性的有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学生工作部于2015年启动建设的“微言航语”微信平台,打造“i特中国”“航家理手”“航聚经纬”“e论乾坤”等栏目,长期位列首都高校学工微信排行榜前三甲。

同官方搭建的思政平台一起发展壮大的还有以学生组织、民间机构为主体的一批学生网络工作室。同时,高校对学生自发搭建的网络平台给予高度重视,通过加强资源保障和学校引导形成了以校内学生群体为主要受众的高校—学生合作式平台。例如,清华大学校研究生会开发了“微沙龙”的O2O平台,线上师生群体可以发起学术沙龙、读书会分享、党建活动招募等,线下由学校提供经费与活动场地,实现师生线上预约、线下交流;2007年电子科技大学对于学生自主开发的BBS进行资金和政策支持,提供场地设备,形成了挂靠在学生工作部下的校内BBS“清水河畔”;北京师范大学“蛋蛋网”学生论坛最早由北师大2003级学生创办,集新闻资讯、影音娱乐、软件下载及论坛等功能于一身,目前是北师大校园话题主要的讨论平台,除网页版论坛外,“蛋蛋网”还开设了同名微博与微信公众号,将论坛热点资讯通过多种渠道推送至校内学生。

此外,部分高校也利用网络平台拓展第一课堂空间。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利用“学堂在线”学校慕课平台,开设网络思政课程,将三全育人由第一课堂教育延伸到网络空间第三课堂;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依托北京高校思政课张润枝名师工作室,于2015年初运行了名为“木铎思享”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微信公众平台,通过即时性的师生互动和丰富的教学形式,以学生随堂提问、教师课下回答和平台推送为主要版块,线上师生在线实时聊天、主题文章分享与线下开展师生午餐会等相结合。

(三)引导方法

在网络文化建设内容引导上,清华大学通过举办网络文化节,引导学生运用网络发布正能量作品,并发布优秀作品排行榜,奖励优秀文化作品。在学校官方和学生个人、团体媒体平台引导上,清华大学网络文化办公室成立“新媒体联盟”,聚集校内网络平台;在重要时间节点、重要事件时期,网络文化办公室开展整体选题与策划,在同一主题下,“新媒体联盟”各平台共创作品,统一发声。电子科技大学网络文化建设工作办公室对于众多学生自创的两微一端采用统一管理模式,整合校内微博账号200余个,微信公众号400余个,形成“微博协会”“成电微平台联盟”等组织,统筹推进新媒体建设;对学生自媒体负责人进行登记,并在此后对两微一端负责人进行招募和培养,使平台负责人逐渐从学生团体自行选拔转为学生申请,学校审核,统一管理。

在网络思政教育平台使用引导上,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在录取通知书上印刷“微言航语”平台二维码,学生入学必须通过该平台接受相关迎新服务和入学教育,并且在校期间可以通过该平台接受通知信息,使以学生工作部为主体的思政教育平台成为大学生活的必需品。

(四)风险管控

在风险管控机制上,清华大学党委宣传部组建校内“舆情信息员”队伍,及时、准确地收集和分析舆情。在校团委与学校学生处的管理与指导下,设立“网络辅导员”,通过网络媒介进行学生思政教育,了解学生思想状况。在学校的重要时间或敏感时期,通过网络辅导员进行舆情监控,及时反馈信息。同时,网络辅导员承担着向学生传达信息的桥梁作用,让学生的诉求能及时得到反馈,学生与学校各部门之间沟通顺畅。在特殊事件期间,校团委、学校学生处进行“每周网络动态”舆情观察,了解学生一周关注的焦点、群体中的主要观点,汇总报送至学校重点的部、处和相关单位与领导。突发舆情于24小时之内汇总与处理并报送至学校的相关领导,并由具体单位会同宣传部共同处理。

在风险管控技术上,电子科技大学依托科研团队,成立教育大数据研究所,将分散在各类管理系统中的89类、上亿条学生数据整合,建成电子科技大学教育大数据一体化平台。开发“学生画像”“成电公式”“校园舆情”“思政智库”等多个系统,其中“校园舆情”主要用于跟踪网络热点话题动态,“学生画像”用于全面掌握学生信息。

在风险防范疏导路径上,北京师范大学设有“雪绒花”学生团队,由各个班级心理委员组成,统一接受学校心理咨询中心管理和培训,雪绒花的微信公众号里内设树洞性质的窗口,接受学生的匿名帖。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在公众号“微言航语”内开设“解忧杂货店”栏目,学生可以匿名发帖并选择公开回复或是邮件回复,学生工作部相关负责老师以虚拟形象“白爷爷”的身份对其问题提出建议和解决办法。

根据相关调研,兄弟高校在网络舆论风险防范和网络思政教育上呈现出几个显著特点:工作机制上,学校各部门有明确的权责分工和工作流程,积极为风险防范和网络思政教育提供资源保障和政策支持;平台阵地上,不仅重视官方平台建设,也对学生自行开发和设立的平台给予高度重视、整合起来统一管理,并推动第一课堂延伸至网络平台;引导方法上,强调多方集成,形成合力,突出顶层设计,增强网络平台的实用性和可控度;风险管控上,建立健全风险防范机制,配备成套的工作人员,依托大数据统计,掌握风险危机发展动态和学生个体情况,并增强对匿名平台的专业管理。

四、对策建议——原则、策略与体系建构

当前新媒体技术的快速发展,社交媒体和移动网络的加速融合,既为思政教育带来极大风险,又为思政教育的发展开启了全新空间。综合北京大学网络思政教育的探索及兄弟高校网络思政教育的经验,为更好地防范网络舆论风险、开展网络思政教育、培育网络新青年,要进一步明确高校网络思政教育的原则,探索高校网络思政教育的策略,构建科学规范、协同高效的网络思政教育体系,从而切实发挥网络思政教育的育人实效。

(一)进一步明确高校网络思政教育的原则

新形势下,高校网络思政教育不应一味迁就娱乐化的网络世界,而应主动出击,掌握思政教育的主动权。目前传统的思政教育模式无法照搬到网络思政环境,更难以解决新形势下的网络风险,网络思政教育的内容和方式都应做出创新调整,总体而言,应遵循以下原则:

一是统筹规划,强调全员参与原则。无论是清华大学“学堂在线”慕课平台网络思政课程,还是北京师范大学“木铎思享”思政课微信公众平台,都强调充分发挥专任教师、思政队伍全员参与的作用,突破50分钟的灌输教导,注重在专业第一课堂、思政第二课堂之外,加强网络第三课堂的功能建设。不同于传统思政课堂教育以教师为中心,网络思政教育更强调以学生为中心,构建全员参与的价值引领工作格局。一方面,要重视专业思政课堂的网络延伸,要鼓励专任教师用网络媒介与学生沟通,用学生在自媒体时代最关心、最喜爱的形式,用最鲜活的语言、最动听的故事解剖思政教育的大道理;另一方面,要重视学校宣传、教务、后勤、保卫部门实际工作者与思政工作队伍的协同参与,引导师生在平等对话中建立联系、培养情谊、引导思想。

二是以人为本,把握分类引导原则。从前文分析可知,大学生由于家乡、专业、性格、兴趣等特征不同,用网的注意力也千差万别,他们在网络社群中以不同的角色出现。网络思政教育需要研究大学生网络行为的群体分层,对不同特征的学生进行分类引导。一方面,从学生思想特点来看,对于有较高志向、宽广视野甚至有政治抱负的学生要重视培养和引导,把工作对象转化成工作力量;对于消极激进、扰乱秩序的学生要重视教育和管理,培养他们的道德和法律意识;对于大部分处于“徘徊地带”的学生要主动创造正能量话题,引导他们提高网络鉴别力。另一方面,从用网需求来看,大学生用网的目的包括获取学业课程知识、表达心理情绪、寻找程序上的帮助和服务,还包括简单娱乐化的诉求,这需要网络思政工作者研究大学生用网规律,找准网络思政教育切入口,加强网络思政教育的分类引导。

三是开放包容,树立互动对话原则。北京大学原有的“红旗在线”网站是一个特色尝试,但最终难以适应新的网络传播规律,而几乎同一时间创立的BBS经历用户流失却再次蓬勃发展,其中一个很大的原因是BBS拥有及时互动、平等对话的发声渠道。新时代的网络思政教育应避免过多采用传统的由上至下的灌输方式,而要强调互动对话的原则。由于网络信息的开放性和社会价值的多元化,面临具有争议的话题和事件,大学生渴望了解真相,期待合理解释。单一滞后的发声渠道、刻意回避或不做解释甚至“封、堵、删”的处理方式,会让他们逐渐转移到能够得到解释的网络阵地。网络思政教育应抓住社会热点,把握“网络信息的拐点”,主动发声,凝聚青年。

 

参考文献:

[1]陈力丹.关于舆论的基本理念[J].新闻大学,2012(5):6-11.

[2]Lu, J. and XC Liu. The Nation-State in the Digital Age: A Contextual Analysis in 33 Countrie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 12, (2018): 110-130.

[3]Liu, Xinchuan, Jia Lu, and Haiyan Wang. When Health Information Meets Social Media: Exploring Virality on Sina Weibo. Health Communication 32, no. 10 (2017): 1252-1260.

[4]北京大学青年研究中心.网络舆情管理与网络思政教育工作汇报[R].2017.

[5]北京大学.关于成立北京大学网络文化建设与网络思政教育工作领导小组的通知.校发[2014]192号.2014-12-15.

[6]教育部,共青团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校园网络管理工作的意见.教社政[2004]17号.2004-12-13.

[7]未名BBS.关于我们[EB/OL]. https://bbs.pku.edu.cn/v2/about-us.php. 2017.

[8]习近平: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EB/OL].新华网. 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6-12/08/c_1120082577.htm.

 

课题负责人:卢亮

课题执笔人:卢亮、梁千里、冯一帆、李金东、段锐、陈舒萍、张越、朱俊炜

课题组成员:卢亮、姜淼、段锐、朱俊炜、蒋少翔、陈舒萍、张越、顾天培、李金东、冯一帆、张益豪、李杨、鞠晓、戴玉娇、李泽昊、陶元君、甘子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