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第3期

过往期刊

  • 2022年第2期
  • 2022年第1期
  • 2021年第4期
  • 2021年第3期

编委会

封面题字: 杨 辛
主办单位:北京大学
顾 问:王义遒 林钧敬 张 彦
编委会主任:陈宝剑
副主任:陈占安   徐善东    王逸鸣

              户国栋 
委 员(以姓氏笔画为序):
王天兵    王艳超    冯支越 匡国鑫     
孙 华       关海庭    陈建龙 刘    卉    

刘海骅    宇文利    吴艳红    李   杨  

陈征微    金顶兵 查 晶 祖嘉合   

夏学銮    蒋广学 霍晓丹 魏中鹏
刘书林(《思想理论教育导刊》常务副主编)
杨守建(《中国青年研究》副主编)
彭庆红(《思想教育研究》常务副主编)
谢成宇(《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社长)

屈晓婷(《北京教育(德育)》副主编)
夏晓虹(《高校辅导员》常务副主编)
周文辉(《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社长)
李艺英(《北京教育(高教)》社长)
郑 端(《思想理论教育导刊》编辑部主任)
陈九如(《高校辅导员学刊》副主编)
毛殊凡(《中国高校社会科学》总编室主任)
主 编:王艳超
编 辑:许    凝   马丽晨   朱俊炜
               王   剑   吕    媛  李婷婷      
               李   涛  侯欣迪   杨晓征

               宋   鑫   张会峰   陈秋媛 

              马    博  陈珺茗  陈   卓              
审    校:青年理论办公室   

             

从供给侧入手提升新时代北大学子的获得感研究 ——以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为例

作者:李林 发布日期:2020-01-14

摘 要:自2015年起,“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获得感”逐渐成为社会生活中的高频词汇。在教育领域,尤其是高等教育领域,更加需要运用供给侧思维,促进教学改革,提高教育质量,增强学生获得感。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排头兵,北京大学提出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领域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努力从供给侧入手提升新时代北大学子的获得感。文章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供给侧”与“获得感”研究进展及述评的基础上,结合北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现状及分析,从满足学生需求的已有举措和引导需求的尝试探索两个方面,试图阐述如何在北大思想政治教育供给侧改革中从供给侧入手提升新时代北大学子的获得感,并结合2019年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召开的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精神进行再思考。

关键词:供给侧;新时代;获得感;思想政治教育

 

自十八届五中全会以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逐渐成为我国经济领域进行结构性调整,促进要素最优化配置,实现经济质量和数量双增长的基本出发点。2015年2月2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十次会议上首次提出“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成为深化改革的根本落脚点。时至今日,“供给侧”和“获得感”已经逐渐从经济领域拓展到社会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教育领域,尤其是高等教育领域,更加需要运用供给侧思维,促进教学改革,提高教育质量,增强学生获得感。

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排头兵,北京大学以“供给侧”为抓手,积极采取多种举措,不断推动科研、教学等各领域深化改革;以“获得感”为导向,切实加强各项工作的针对性,鲜明突出师生在学校中的主体地位。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领域,北京大学第十三次党代会报告明确提出,在思想政治工作方面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培养新时代的追梦者和圆梦人。因此,具体到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面,如何在重视宏观层面的理论探讨的同时,更侧重微观层面的实践研究,从供给侧入手提升新时代北大学子的获得感,成为今后一段时期北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需要努力思考和实际回答的重要问题之一。

一、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供给侧”与“获得感”研究进展及述评

 “供给侧”和“获得感”这两个概念自2015年首次提出以来,从经济领域向社会生活各个领域迅速延伸,从人民群众向具体群体不断细化。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领域,以《光明日报》2016年3月刊发的《高校思政教育也应有“供给侧改革”思维》一文为标志,“供给侧”分析视角开始在相关研究中出现;“获得感”分析视角在几乎同一时期的研究中也开始得到关注。目前,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供给侧”与“获得感”研究质量和数量均呈现上升趋势。

(一)“供给侧”相关研究

在“供给侧”相关研究中,研究者多持有“供给侧是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种全新分析视角”的观点,认为供给侧视角较好地整合了以往分散的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克服了以往各个分散研究中所面临的问题。汤涛提出供给侧改革推动了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的内涵和新的理论与实践发展空间。[1]侍旭、马静等认为原有需求侧思路下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欠佳,需要从供给侧发力,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效果。[2,3]在此基础上,研究者开始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进行具体分析。刘晓芳、张云德等从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供给内容、供给形式和供给者等方面展开阐述。[4,5]目前,研究者逐渐转向结合更加细致、更加贴近当下的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题进行供给侧改革研究。谢玉进、岑怡坤等指出,在新的时代条件下,互联网和多媒体技术的迅猛发展已经促使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供给侧改革刻不容缓。[6,7]

(二)“获得感”相关研究

在“获得感”相关研究中,研究者多认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获得感的提出具有极其重要的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在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获得感的理解方面,程仕波提出“获得感具有获得过程的互依性、获得方法的回溯性、获得结果的共享性三个基本特征”。[8]宁文英等认为获得感源于主体间的深层互动,是知识习得与价值认可的叠加和价值输入与价值认同的辩证统一。[9]在如何提升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获得感方面,陈娟提出,“应从教育对象、内容、方法以及评价等方面具体展开,进一步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质量和水平”。[10]目前,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获得感研究正在由定性转为定量研究。张国启、王英国等通过技术手段尝试将获得感定量化,从而针对性地改进思想政治课程,推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质量不断提升。[11,12]

(三)“供给侧”与“获得感”的结合研究

在“供给侧”和“获得感”相关研究的基础上,研究者将两者相结合的研究数量较少,只是处于起步阶段。王帅提出“获得感是检验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重要标准……现阶段……从供给方面进一步剖析获得感的内涵,理顺获得感的逻辑生成,搭建获得感的科学构成,是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获得感,增强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质量的重要课题”。[13]

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供给侧”和“获得感”及其两者结合研究方面的上述进展,为我们思考从供给侧入手提升新时代北大学子的获得感这一问题提供了良好的理论和现实研究基础。然而,上述研究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在供给侧改革方面,上述研究多从需求侧角度对比、展开对于供给侧改革的分析,没有充分认识到供给侧改革对于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独立的变革性作用;在获得感方面,上述研究多停留于从学生需求的角度理解和阐述获得感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地位,没有更进一步深入到思想政治教育需求这一更深层次思考如何提升学生获得感;由此,“供给侧”和“获得感”相结合的研究,即将供给侧通过需求侧与获得感相联系的研究,有待进一步拓展。此外,北大思想政治教育和学生存在客观上的独特性,使得我们在借鉴和吸收已有研究时必须紧密结合北大实际情况展开探索。《北大青年研究》这一校内理论刊物,几乎同步、持续刊发多篇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供给侧改革的相关研究成果,为我们从供给侧入手提升新时代北大学子获得感提供更加有针对性的已有基础性研究支持。[14]

二、北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现实状况

为了思考和回答如何从供给侧入手提升新时代北大学子的获得感这一问题,我们首先需要对北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现实状况进行清晰的认识和理解。一方面,作为我国当代大学生的一部分,北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现状呈现出我国当代大学生所具有的共性状态;另一方面,在“爱国、进步、民主、科学”优良传统的影响下,北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也正在面临特殊的新形势、新情况。综合上述两个方面,我们结合北大青年特点和日常工作经验将其具有针对地归结为以下几个方面的张力。

(一)学生较强独立意识与高校集体主义教育之间存在张力

长期以来,北大学生具有较强的独立意识。虽然较强的独立意识有助于培养独立见解,形成思想自由争鸣的良好学术氛围,但是与以集体主义教育为重要方面的思想政治教育之间存在天然的张力。对于思想政治教育来说,一方面,学生的个人主见和独立意识应当被尊重;另一方面,集体主义教育往往难以被具有较强独立意识的学生所真正接受,只能在必修课的强制性下体现为表面接受。在这个意义上,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着效果不明显与学生获得感不强的双重困境,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困境越来越凸显。

(二)学生自我需求满足与遵规守纪意识之间存在张力

随着本科新生逐渐演变为“00后”为主体,北大学生与其他高校学生一样越来越呈现出强调满足自我需求的特点。这与思想政治教育中引导和培养遵规守纪意识方面,存在难以避免的冲突和对立。由于大学阶段只是一个人接受集中教育的后期阶段,所以我们无法避免而且必须面对学生强调自我需求满足的现状,尤其是北大学生大多长期受到家长和老师的格外关注,这种强调自我需求满足的心理体现得更加普遍和明显。因此,在实际工作中,我们会遇到为了满足自身需要而选择忽视校规校纪、突破规定准则却不自知的学生。从小处看,针对具体问题进行具体处理仅仅可以解决表面问题;往大处想,作为进入社会之前的最后阶段的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如果不能从根本上使学生养成严肃严格遵规守纪的良好素养,那么后果将不堪设想。

(三)学生尊重多元价值取向与重大问题思考不足之间存在张力

当代大学生在一个信息多元化的环境中成长起来,自然接触到多元化的价值取向,能够理解并尊重它们。在一定程度上,这是一种积极的、进步的表现。然而,在关乎国家、关系自身的重大问题上,许多大学生往往不能严肃而认真地思考,从而无法持有正确的立场、做出正确的选择,严重违背了思想政治教育目的。处于兼容并包氛围中的北大学生,往往更加能够接受多元价值取向。一方面,尊重多元价值取向能够保持一种开放心态,接纳并吸收优秀思想,保持常为新的治学风气,始终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排头兵;但另一方面,部分北大学生在重大问题上不能笃定正确选择,不仅影响自身未来发展,甚至可能会造成更加严重的后果。

(四)学生享受网络时代便利与高校培养明辨能力之间存在张力

当前,网络技术正在经历并将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继续迅猛发展,堪称网络时代。当代大学生正是享受着网络时代便利成长起来的。然而,新技术往往是双刃剑,大学生群体在享受网络时代便利的同时,也遭受着虚拟性和隐蔽性所带来的是非难明、真假难辨的困扰,甚至腐蚀了自身的思想,丧失了应有的判断力,导致思想政治教育效果极弱。例如,北大学生关注度普遍较高的官方论坛“未名BBS”便呈现出观点利弊共存的特点,给以明辨能力培养为重要组成部分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较大挑战。

上述四个方面只是我们结合北大青年特点和日常工作经验总结得到的现状表现,并不一定完全恰当。一方面,这些并不意味着完全否定北大学生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北大学生在思想道德素质、努力拼搏精神和青年责任担当等方面总体上表现突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断创新形式和内容、取得一定成绩。但另一方面,我们不能忽视北大学生在思想政治方面存在的不足,不能忽视思想政治教育所存在的问题。这些张力已经成为制约学生成长和学校思政教育发展的瓶颈。只有紧密结合供给侧改革和增强获得感等思想政治教育最新内涵、最新理论与实际发展空间,不断探索北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发展,才能突破瓶颈,在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道路上行稳致远。

三、北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现状分析

为了思考和回答如何从供给侧入手提升新时代北大学子的获得感这一问题,我们还需要对北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现状进行准确的分析和把握。只有正确分析造成现实状况的深层次原因,才能采取实际措施从供给侧改革和增强获得感角度推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不断迈上新的台阶。

以上述四个方面张力呈现的北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现状,从根源上看是时代特点和教育模式之间的脱节。一方面,从时代特点来看,以改革开放为节点,前后时代变化极大。在改革开放以前,整个社会的价值观高度统一,人们更多会谈起国家、组织、集体而很少谈起个人、自我等;在改革开放以后,各种价值观具备了客观产生和发展的土壤,形成多元化的价值观,人们更多会强调个人、自我而较少强调国家、组织、集体,主体意识凸显。另一方面,从教育模式来看,我国基础教育模式在改革开放前后并没有发生根本性变化,基本上是在细微方面进行调整;同时,原本并不系统的思想政治教育逐渐被弱化,学生在进入大学之前就以一种未被思想引领的方式形成了他们多元的价值观。通过对比时代特点和教育模式,我们就会发现两者之间存在严重脱节,加之我国高等教育模式也发生较为重大的变化,造成其自身与思想政治教育之间脱节。双重脱节导致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来自基础教育阶段和高等教育阶段双重水土不服,这就是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症结所在。

类比经济领域处理转型升级中,新旧动能转换所采取的由需求侧向供给侧的视角转化,北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目前所存在的脱节也必然需要供给侧改革加以解决,从而增强学生获得感。在回答具体如何从供给侧入手提升新时代北大学子的获得感之前,我们必须进一步分析清楚供给侧和获得感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和转化路径,才能准确地进行供给侧改革,有效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发展,提升学生获得感。具体来说,我们认为,供给侧改革和获得感之间存在两条转化路径:

一是由获得感到需求侧再到供给侧的转化路径。首先,我们关注于学生的获得感,分析需要增强何种获得感;其次,获得感是由需求得到满足而产生,根源在于需求,即需求侧产生增量;最后,类比于经济领域的供求关系,需求侧增量需要供给侧相应提升,达到供求平衡,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供给侧改革。这是通常意义上的思想政治教育作用方式,也是面对目前思想政治教育脱节局面所必然采取的具体手段。我们必须时刻关注北大学生的获得感需要,以此为导向,进一步完善思想政治教育各项工作。

二是由供给侧到需求侧再到获得感的转化路径。首先,我们着眼于思想政治教育供给能力和供给目的,分析供给能力能满足需求侧的何种需求;其次,需求增量能够导致学生产生何种获得感;最后,类比于经济领域的特殊供求关系,即供给创造需求,供给侧增量带动需求侧增量进而提升获得感。这一转化路径并不是上一转化路径的逆过程,而是基于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思想引领属性对学生需求进行合理引导,以此达到提升北大学生获得感的目的。我们必须时刻坚持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站位和原则立场,不为学生不当需求所动,实现获得感有效提升。

结合以上以需求侧为中介,进行供给侧改革与获得感提升的两种转化路径,我们可以发现,供给侧改革这一来自经济领域的提法,高度契合了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发展需要。在这一领域中,供给侧和需求侧长期处于失衡状态:一方面,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于强调理论知识的灌输,教育形式单调,教学内容单一,往往忽略基于学生的兴趣和个性的需求侧,造成教育效果不佳。面对这样的局面,我们已经具有针对性地采取了一些改革措施,还应当继续采取措施,从供给侧出发满足学生需求。另一方面,在满足学生需求的同时,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因一味满足学生需求而出现思想引领不足的新问题。在这个意义上,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供给侧改革要求我们提供的不仅仅是满足学生需求的课程,更多的是立足需求、引导需求的实际行动,能够引领学生思想,引领其将个人需求和党和国家的发展建设需要联系起来,引领其将个人兴趣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联系起来,引领其将个人发展和国家民族的命运联系起来。因此,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领域从供给侧入手提升新时代北大学子的获得感的过程中,我们必须围绕上述两个转化路径,即满足需求和引导需求,采取切实行动。

四、满足需求:思想政治教育供给侧改革的已有举措

在满足学生需求层面,北大以思政课教师和思政课改革为切入点,围绕教育形式、内容和方法等方面采取多种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供给侧改革举措。

(一)思政课教师备课精准化

针对教师个人难以专于思政课各部分内容并精心准备一学期全部内容的情况,北大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较早地采取轮讲的方式进行,即十余位教师共同开设多个班、每位教师集中精力准备1—2讲内容为多个班讲授,实现精准化备课。这种方式使得学生在一门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中每一专题都能得到最擅长此专题教师的讲授,确保学生获得最好的课堂体验。

(二)思政课教师队伍多元化

针对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教师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一线经验不足的问题,学校邀请学生工作部、校团委等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一线部门的辅导员、团干部参与讲授与社会生活联系紧密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拉近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充实思政课教师队伍,促进思政课教师队伍多元化。

(三)思政课教师教法前沿化

针对学生的学习与生活已经深度融入网络时代的特点,北大鼓励思政课教师采取目前最前沿的网络翻转课堂(即慕课)的教学形式,进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将原本大课讲授的教学形式转化为前期自主学习和课上集中讨论的教学形式,极大地提升了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中的参与感和获得感。

(四)思政课改革提升实践性

为了有效化解学生们强烈反映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缺乏实践性的问题,同时,着眼于培养具有实践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学校决定从2018级本科生开始新设2学分的“思政实践”必修课,从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角度补上之前缺失的实践一环。课程分为“志愿服务”“社会实践”和“爱乐传习”三个模块,通过在校内外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利用假期走出校园进行社会实践和参加“一二·九”合唱比赛的形式,达到第二课堂的思想引领和实践育人目的。

(五)思政课改革增强延伸性

为了使同学们更有收获地完成“思政实践”必修课的“社会实践模块”,学校将思政课改革进一步向校团委已有的寒暑假学生社会实践工作延伸,联合校团委、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和教育学院,在全校范围联合开展了北京大学思政实践“力行计划”。“力行计划”以“知行合一、做实干家”的力行精神为统领,让北大学子在思政实践中把第一课堂向第二课堂拓展延伸,做到休假不休课、离校不离学,以行促知、因行立信、由行圆梦,将思政实践打造成培育理想信念的党团课、注重求真明辨的大学堂、拓宽能力维度的历练场、体察国情民情的工作站和感知国际情势的拓展营。其中,“深耕者”项目鼓励北大青年深入基层实践一线,深入时代历史脉络,深化国情民情认知,深刻感悟青春使命,做脚踏实地、埋头苦干、久久为功的深耕者;“领航者”项目致力于引导北大青年通过海外社会实践,走出中国看中国、讲中国、爱中国,感受“中国力量”,坚定“四个自信”,增进对世界复杂形势和新兴系统性风险的认识,培育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深度认同。

以上是北京大学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领域部分供给侧改革举措。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学校必将继续推进从思政课教师和思政课改革出发,围绕满足学生需求、提升学生获得感所采取的供给侧改革举措,确保学生实实在在地感受到思想政治教育形式、内容和方法的变化,提升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际效果。

五、引导需求:思想政治教育供给侧改革尝试探索

在引导学生需求层面,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亟需进行供给侧改革探索。无论在全国高校范围内,还是在北大,思想政治教育往往集中于从学生角度出发、以满足学生需要为改革重点,而忽视了思想政治教育中思想引领作用的体现,即主动引导学生需求。在北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以“温柔而坚定”概括和理解思想政治教育供给侧改革与学生获得感之间的关系成为共识,一线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正在探索出一条主动引导学生需求的改革新路径。

一般意义上的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只是从满足学生需求角度下功夫,然而,这对于处在不同程度地强调自我需求及时满足和遵规守纪意识淡薄并存状态的学生来说,这些改革将出现弊大于利的局面,不仅不能有效提升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反而为了一些理论性知识丧失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真正意义。相比之下,在当今思想政治教育语境下,“温柔而坚定”逐渐成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改革探索的前沿,不仅仅是从学生需求角度的改革,更是在倡导一种挫折教育。

“温柔而坚定”这一提法较好地将学生需求与挫折教育结合起来。从引导学生需求角度来看,只有在学生现有需求偏离或达不到应有需求的时候,才会需要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进行合理引导,因此,学生已有需求与应有需求之间的张力便体现在,高校进行了合理引导,却使学生产生挫折感。从挫折教育来看,一方面,挫折对于每个人来说既是普遍的,也是必然的;另一方面,它会对人产生否定的心理作用且每个人对于相同情境反应不同。二者共同促使挫折呈现出一种双重性,即否定作用与激发潜力并存。挫折教育对于学生成长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是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应有之意。

在倡导以“温柔而坚定”为载体的挫折教育时,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挫折教育对于新时代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为挫折教育意味着思政教育工作者要勇于冒风险、担责任,意味着教师要能够延迟满足学生的某些需求,意味着辅导员要敢于对学生的非理性需求说不,这也要求我们整个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系统能够进一步地协同、团结、互相帮助、互相补台、勇于担责。否则,正在开展的思想政治教育供给侧改革就可能温柔有余而坚定不足,学生获得感提升也可能并不可持续。

在北大的一些基层院系中,秉持与“温柔而坚定”相类似的理念、具有挫折教育意义的引导学生需求的行动正在进行。以院系向学生发布重要通知为例,面对网站、邮件、微信群、微信私信等通知手段用尽而学生仍然不注意关注与自身密切相关通知的情况,这些院系开始反思之前从网站通知到网站、邮件通知再到网站、邮件、微信通知来及时满足学生需求的做法是否合适。从“温柔而坚定”的角度来看,这些院系正面临温柔有余而坚定不足的困境。它们之中有些院系已经“痛定思痛”,开始注重满足学生需求、延迟满足需求、合理引导需求并存,对于确实需要加以合理引导而目前是及时满足的需求,有步骤、分阶段地加以延迟满足直至合理引导,培养学生自主获取信息的独立能力,从根本上提升学生自我获得感。通过北大一线思想政治工作者们的不断努力,以“温柔而坚定”的方式、从引导学生需求角度进行的思想政治教育改革探索必定能够为学生成长成才提供助力。

六、对从供给侧入手提升新时代北大学子获得感的再思考

通过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供给侧”与“获得感”研究进展及述评、北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现状及分析等部分的阐述,结合北大思想政治教育供给侧改革在满足需求方面已有举措和引导需求尝试探索的梳理,我们对北大思想政治教育如何从供给侧入手提升北大学生获得感有了较为系统的认识。学生不停变化,改革不能停步。在已经取得突破的基础上,结合2019年3月18日召开的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精神,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对从供给侧入手提升新时代北大学子获得感进行再思考。

(一)获得感的变动性与供给侧改革

学生的获得感是与需求紧密相连的,学生的需求又具有极其灵活的变动性。这应当是今后北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供给侧改革的重要挑战。面对这一挑战,首先,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保持对学生群体的密切关心关注,时刻了解学生群体的最新需求动向;其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做好变化准备,随着学生群体变化而变化,必须摒弃以自我不变应学生万变的思想;最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能够具备判断和决定能力,有时一件小事会对学生造成极大影响,没有足够的判断和决定能力,往往导致对情况误判,不是过于敏感对学生造成伤害,就是错失教育学生的最佳时间。

(二)获得感的可塑性与供给侧改革

学生的获得感是一个较为主观的概念,可以被适当引导,呈现出较强的可塑性。在以学生需求被过度满足为特征的整体环境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能否有效加以引导和塑造,应当是今后北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供给侧改革的努力重点。首先,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需要下定决心,刹住学生不分情况及时满足需求的趋势,合理区分需求的满足、延迟满足和不满足;其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需要提升自身能力,能够及时应对在引导和塑造获得感时,学生所表现出的挫折感,化挫折感为挫折教育;最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坚定自身理想信念、价值追求,能够在纷繁复杂的情况下保持稳定的正确价值判断以对学生价值观念进行塑造,进而提升学生获得感。

(三)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延伸

当前,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所面临的基础教育阶段与高等教育阶段脱节问题,应当是今后一段时间内北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供给侧改革的工作难点。这个难点并不是处于高等教育阶段的各个高校通过自身努力所能完全解决的,而是只有整个教育环节都能联动起来,各司其职,促进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向一体化延伸,才能逐步克服的。从时间方面来看,这个困难的形成和克服都不是一朝一夕所能产生和解决的,需要不断地尝试与努力。近期召开的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从顶层设计角度对思想政治教育向一体化延伸作出了具体的阐述,有助于推动从根本上解决目前所面临的难点。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这个根本问题上,必须旗帜鲜明、毫不含糊。这就要求我们把下一代教育好、培养好,从学校抓起、从娃娃抓起。在大中小学循序渐进、螺旋上升地开设思想政治理论课非常必要,是培养一代又一代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保障”。[15]

(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作用的发挥

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的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聚焦的问题是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聚焦的对象是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责人,即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对于探索思想政治教育如何从供给侧入手提升新时代北大学子的获得感来说,我们多以注重学生需求的满足和引导为视角分析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前进方向,相比之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是一个相对未受重视的环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思政课教师,要给学生心灵埋下真善美的种子,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16],提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必须从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和人格要正六个方面做学生表率、受学生喜爱。这不仅仅是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提出的要求,也是对所有从事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人提出的努力方向。此外,习近平总书记对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提出了明确要求,即要以“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17]为目标,坚持做到“八个统一”,即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坚持价值性和知识性相统一、坚持建设性和批判性相统一、坚持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坚持统一性和多样性相统一、坚持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统一、坚持灌输性和启发性相统一、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在今后一段时期里,理解和贯彻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六个要”和思想政治理论课“八个统一”将成为促进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从从供给侧入手提升新时代北大学子获得感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参考文献:

[1]汤涛.略论供给侧改革视野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协同创新[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7(1).

[2]侍旭.高校思政教育也应有“供给侧改革”思维[N].光明日报,2016-3-16(16).

[3]马静.供给侧视域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双重维度[J].教育评论,2016(10).

[4]刘晓芳,杨善发.论研究生意识形态教育供给侧改革[J].研究生教育研究,2016(3).

[5]张云德,姚晓萍,王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路径探析[J].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学报,2017(4).

[6]谢玉进,赵玉枝.新时代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新矛盾及其新要求[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9(1).

[7]岑怡坤,张福运.图像化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供给侧改革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9(2).

[8]程仕波.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获得感的基本特征与提升路径[J].思想教育研究,2017(12).

[9]宁文英,吴满意.思想政治教育获得感:概念、生成与结构分析[J].思想教育研究,2018(9).

[10]陈娟,王立仁.思想政治教育获得感提升研究[J].教育评论,2018(7).

[11]张国启,王婧.“互联网+ ”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质量评价[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9(11).

[12]王英国,杨东杰,胡锐.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获得感定量指标评价研究——基于学习分析技术[J].北京教育(德育),2019(2).

[13]王帅.供给侧视域下思想政治教育获得感的缘起、逻辑生成与构筑[J].江苏高教,2018(7).

[14]张勇.关于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认识与思考[J].北大青年研究,2018(2).

[15][16][17]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N].人民日报,2019-3-19(1).

 

 

课题负责人:李林

课题执笔人:李林、李想、聂晶

课题组成员:李林、于超美、左婧、史诗、李派、牛贺、黄成礼、马望博、吴扬、何凌云、田渊、陈征微、吴文婧、刘武铭、张天然、纪小慧、聂晶、刘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