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第3期

过往期刊

  • 2022年第2期
  • 2022年第1期
  • 2021年第4期
  • 2021年第3期

编委会

封面题字: 杨 辛
主办单位:北京大学
顾 问:王义遒 林钧敬 张 彦
编委会主任:陈宝剑
副主任:陈占安   徐善东    王逸鸣

              户国栋 
委 员(以姓氏笔画为序):
王天兵    王艳超    冯支越 匡国鑫     
孙 华       关海庭    陈建龙 刘    卉    

刘海骅    宇文利    吴艳红    李   杨  

陈征微    金顶兵 查 晶 祖嘉合   

夏学銮    蒋广学 霍晓丹 魏中鹏
刘书林(《思想理论教育导刊》常务副主编)
杨守建(《中国青年研究》副主编)
彭庆红(《思想教育研究》常务副主编)
谢成宇(《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社长)

屈晓婷(《北京教育(德育)》副主编)
夏晓虹(《高校辅导员》常务副主编)
周文辉(《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社长)
李艺英(《北京教育(高教)》社长)
郑 端(《思想理论教育导刊》编辑部主任)
陈九如(《高校辅导员学刊》副主编)
毛殊凡(《中国高校社会科学》总编室主任)
主 编:王艳超
编 辑:许    凝   马丽晨   朱俊炜
               王   剑   吕    媛  李婷婷      
               李   涛  侯欣迪   杨晓征

               宋   鑫   张会峰   陈秋媛 

              马    博  陈珺茗  陈   卓              
审    校:青年理论办公室   

             

高校家庭经济困难新生与老生自我效能感差异研究——以首都某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群体为例

作者:陈征微 方田野 蓝丽娇 发布日期:2019-01-25

摘要:文章基于首都某高校2018年家庭经济困难本科生的问卷调查进行了实证研究,通过引入“自我效能感”的理论框架,试图分析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群体内部新老生自我效能感的一般特征和差异。通过数据分析检验出了二者在学业困难、情感关怀等方面存在的差异,并以此为依据思考今后高校资助工作的改进方向。

关键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自我效能感;新老生差异;学业困难;情感关怀

 

资助工作是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新资助政策实施10年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对于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在经济方面的资助投入不断提高,确保没有一个学生因为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也对当下高校资助工作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对这一群体的帮扶已经从单纯提供经济支持的保障型资助拓展为经济资助与成才支持并举的发展型资助。要想做好高校学生资助工作,首先要深入了解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实际需要,进而为学生提供切实可行的支持和帮助。

本文基于一项首都某高校(以下简称“P校”)2018年家庭经济困难本科生的问卷调查,在了解学生基本需要的基础上,引入自我效能感的理论框架,描述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自我效能感的实际状况及其内部展现出的群体差异,从而为高校进一步推进资助工作提供建议。

 

一、过往研究

 

我们在回顾过往文献研究时主要关注了自我效能感理论、国内学界有关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自我效能感和高校新生入学适应性问题的研究。

(一)学生的自我效能感

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在1977年提出了自我效能理论,自我效能感指的是个人对自己能否成功从事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认知和判断,会对个体选择、行为动机产生影响[1]

自我效能感关系到学生学业水平的高低,国内学者在这方面的研究较多。有学者认为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对学业成就的影响体现在学习活动的全过程中,包括学习活动进行之前、进行之中和进行之后[2]。针对学习困难的学生来说,他们在自我效能感上存在问题:学习困难学生自信心不足、努力程度差、思维模式不正确[3]通过指导学生树立适当的学习目标、为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为学生提供良好的榜样、正确评价学生、加强学生学习策略的指导等手段培养学生的自我效能感,有助于开发学生的潜在能力,促进其学习技能的进步[4]

(二)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自我效能感研究

近10年来,自我效能理论在高等教育领域得到广泛研究和应用。大学生自我效能感方面的研究在2008—2017年明显增多,大约是之前10年的10倍[5]。而针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自我效能感的研究相对较少,占总体研究的比例不到8%。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家庭经济困难生自我效能感的特性及相关研究,自我效能理论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教育和工作中的融入,对提升家庭经济困难生自我效能感的策略和途径研究三个方面[6]。此外,也有不少研究针对的是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与普通大学生自我效能感差异的对比研究,这类研究主要聚焦于二者在自我效能感和成就动机之间的差异[7]

(三)大学新生入学适应性研究

国内学者研究大学新生适应主要从环境适应的角度出发。环境适应的内容主要可以分为以下五个方面:对自然环境的适应、对学习环境的适应、对人际环境的适应、对管理环境的适应、对心理环境的适应[8]。研究发现学习策略和人际交往能力均能显著正向预测新生的学校适应情况,主动交往对新生学校适应的四个维度均有显著正向影响[9]。也有研究表明,大学生的环境适应性和学习适应性状况很好,但是大学生的心理适应性亟待提高[10]

 

二、研究问题与方法

 

过往研究中关注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自我效能感的研究较少,本文则致力于对这一主题进行探索和挖掘,同时结合大学新老生对比的视角,研究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群体内部新老生自我效能感差异。

本文为实证研究,以P校在2018年春季针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进行的问卷调查数据为基础,采用定量研究的方式,借助SPSS数据分析软件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调查中展现的自我效能感状况和新老生群体差异进行描述和分析。

 

三、研究发现

 

自我效能理论的核心观点是:个人对自己能否成功从事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认知和判断,会对个体选择、行为动机产生影响。也就是说,如果个体认为自己不能成功从事某一成就行为或者在这一过程中需要帮助,那么这一认知和预期会对其实际行为产生影响,而且往往是消极影响。

P校在其调查问卷中设计了三方面与自我效能感相关的内容,具体内容分别是:“进入大学以来你面临的最主要困难”“期望学生资助中心为您提供哪方面的帮助”“最希望提高自己哪方面的能力”。以上三个方面从多个角度反映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对于自身成就行为的认知状况,如果其认为自身在某方面存在困难或者需要外界在某方面提供帮助或者自身某一方面需要提高,则可以认为其在这一方面的自我效能感偏低。

我们运用SPSS数据分析软件,对以上三个问题的答案选项进行描述和分析。首先,进行频率分布描述,了解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整体概况;然后,将新老生进行分类对比,运用交互分析,来检验新老生之间在这三个方面是否存在差异以及差异的具体表现。我们将样本中的2017级学生定义为新生,其余年级本科生为老生。样本总量为530,其中新生人数为148,老生人数为382,样本容量均满足大样本要求,以下是数据分析结果。

(一)进入大学面临的主要困难

这一问题的选项有:学业基础差、专业不感兴趣、经济困难、缺乏自信、交际能力欠缺、气候环境不适应、情感矛盾、没有清晰的学业规划、对未来感到迷茫、其他等。

1.整体概况描述(面临的困难类型)

图1:面临的主要困难选择比例

(单位:百分比)

从图1可以看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进入大学后主要面临的问题是“对未来感到迷茫”“没有清晰的学业规划”“缺乏自信”“交际能力欠缺”“学业基础差”“经济困难”,有半数左右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面临以上问题。

2.新老生分组的交互分析(面临的困难类型)

 本文引入交互分析,分别就以上各种困难类型进行新老生组的卡方检验,结果显示:新老生身份与学业基础差之间的卡方检验chi=21.240,sig=0.000,新老生之间是否面临学业基础差情况存在显著差异,新生学业基础差的比例更高。这一点可能是因为新生在面对大学与高中阶段学习节奏和方法等方面差异时产生的不适应。除了这一项之外,新老生身份与经济困难的卡方检验chi=5.384,sig=0.020,新老生之间是否面临经济困难情况存在显著差异,老生面临经济困难的比例更高。新生因为刚刚离开原生家庭进入大学,在支出方面对经济压力的感知还不明显;而老生随着其年级升高,各类发展性需求(比如辅修双学位、英语培训)可能导致其经济压力增大,故而二者出现了这种差异。

新老生身份与没有清晰的学业规划之间的卡方检验chi=6.531,sig=0.011,新老生之间是否面临没有清晰的学业规划困难存在显著差异,新生面临这一困难的比例更高。 这方面差异原因可能与上述“学业基础差”原因接近,源于学生对大学学习环境的不适应。

除以上三方面外,新老生在其他方面并不存在显著差异。

(二)期望学生资助中心为您提供哪方面的帮助

这一问题的选项有:经济支持、学业辅导、职业规划、情感关怀、其他等。

1.整体概况描述(期望获得资助中心提供的帮助类型)

图2:“期望提供的帮助类型”选项比例分布图

(单位:百分比)

由图2可以看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期望获得“经济支持”和“职业规划”的需求较为迫切,说明这两个是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最期待获得的支持;同时,期望获得“学业辅导”和“情感关怀”的比例也较高。

2.不同组别的交互分析(期望获得中心提供的帮助类型)

新老生身份与是否期望获得“学业辅导”的卡方检验chi=28.754,sig=0.000,新老生之间在是否期望获得“学业辅导”这一问题上存在显著差异,新生更期望获得学业辅导。这一点也与上一部分“面临的主要困难”新老生差别相对应,说明新生在学业方面面临更大困难,期望获得更多帮助。

新老生身份与是否期望“情感关怀”的卡方检验chi=4.373,sig=0.037,新老生之间在是否期望“情感关怀”方面存在显著差异,新生期望“情感关怀”的比例更高。这一点可以从大学新生适应性的角度来解释,新生面临各类环境的不适应,同时又与原有的情感支持(家庭)相分离,因而在新环境中期待更多的情感支持。

除此之外,新老生之间在是否期望“经济支持”和“职业规划”方面差异不显著。

(三)最希望提高的自身能力类型

这一问题的选项有:语言表达能力、应变能力、社交能力、写作能力、组织能力、理解能力、自控能力、创新能力、领导力、执行力、抗挫折能力、其他等。

1.概况描述(最希望提高的自身能力类型)

图3:“最希望提高的自身能力类型”选择比例图

(单位:百分比)

由图3可以看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中大部分希望提高自身的“社交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2.不同组别的交互(“最希望提高的能力类型”)

新老生身份与是否希望提高“组织能力”的卡方检验chi=6.485,sig=0.011,新老生关于是否希望提高“组织能力”这一方面存在显著差异,新生希望提高“组织能力”的比例更高。

新老生身份与是否希望提高“抗挫折能力”的卡方检验chi=9.849,sig=0.002,新老生关于是否希望提高“抗挫折能力”这一问题存在显著差异,老生希望提高“抗挫折能力” 的比例更高。

新老生身份与是否希望提高“应变能力”的卡方检验chi=5.068,sig=0.024,新老生关于是否希望提高“应变能力”这一问题存在显著差异,新生希望提高“应变能力”的比例更高。

除以上三点外,新老生在其他等方面没有显著差异。

 

四、结论与思考

(一)结论

通过上述数据分析我们可以得到以下结论:

第一,在“进入大学后面临的主要困难”方面,有接近或者超过半数的P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选择了“对未来感到迷茫”“没有清晰的学业规划”“缺乏自信”“交际能力欠缺”“学业基础差”和“经济困难”。而在其中,新生面临“学业基础差”和“没有清晰的学业规划”的比例显著高于老生,老生面临“经济困难”的比例显著高于新生。

第二,在“期望获得的帮助类型”方面,超过70%的P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期望获得“经济支持”和“职业规划”方面的帮助;期望获得“学业辅导”和“情感关怀”的比例也较高,达到或者超过30%。同时,新生希望获得“学业指导”和“情感关怀”的比例显著高于老生。

第三,在“希望提高的自身能力类型方面”,超过50%的P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期望提高自身的“社交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而希望提高“自控能力”“创新能力”“应变能力”“组织能力”“领导力”的学生比例也都超过了20%。同时,新生希望提高“组织能力”和“应变能力”的比例显著高于老生;老生希望提高“抗挫折能力”的比例显著高于新生。

(二)思考

通过以上的分析和总结,我们可以从以下两方面对P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自我效能感的状况进行发散性思考。

第一,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群体整体的自我效能感。调查问卷结果显示出他们在以下几方面存在一些认知上的悲观情绪,自我效能感较低。新老生可能在少数方面存在显著差异,但就整体而言,大多数问题是贯穿P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整个大学生涯的,需要被重点关注。

第二,新老生群体的自我效能感差异。新生在学业表现、情感支撑和组织应变能力的自我效能感更低。这可能是源于新生群体对大学生活的不适应,与原生家庭的疏离和大学阅历较少;相对而言,老生在经济困难和抗挫折能力方面的自我效能感较低,这可能是源于老生随着年级的升高,发展性需求增加,对于经济压力的感知更强。此外,关于抗挫折能力的自我认知的悲观可能源于本身社会支持的弱势和大学中朋辈压力的不断增加。

(三)建议

第一,整体的突出问题要重点关注,各部门通力合作建立帮扶体系。针对经济困难,资助部门应努力完善评审机制,力求及时、准确、全面,实现精准资助;针对内向和不自信的问题,学工系统各部门和各院系要积极搭建平台,举办活动,鼓励受资助学生锻炼能力、展示风采;针对未来规划问题,就业部门和院系做好职业规划和就业指导,资助部门可以举办工作坊邀请已毕业校友回母校指导师弟师妹,帮助他们更快成长。

第二,针对新老生差异需要采取针对性措施加以解决,对于新生重点做好学业辅导和情感支持,为老生提供更多获得经济资助的渠道。针对新生的学业困难,资助部门和各院系应当大力开展学业辅导,组建各种学习小组,展开专题辅导,同时要关注新生在面临学业困难时所产生的心理问题。着眼于为新生提供情感支持,资助部门应当帮助新生建立更稳固的社会支持系统,鼓励其扩大自己的交友圈子,多参与集体活动,院系辅导员和班主任也要对他们重点开展深度辅导,及时跟进学生情况。针对老生的经济困难,资助部门一方面可以大力推广勤工助学,促使他们自食其力;另一方面也可以努力拓展资源,增设特色资助项目,为高年级本科生的双学位、交流交换、英语培训等提供经济支持;针对老生抗挫折能力弱的问题,院系和学校资助部门可以组建各类成长小组,促进互帮互助,必要时也可以引入专业心理咨询师等进行专业干预。

(四)研究反思

本文的研究在不少方面还存在不足,主要体现在:基本是定量研究,缺少访谈观察等质性研究作为补充;研究聚焦于特定时间和人群,缺少不同时点和不同群体的对比。这些都有赖于在今后不断补充完善,以期能为高校学生资助工作提供更全面、更权威的实证参考。

 

 

作者简介:陈征微    北京大学学生资助中心主任    副教授

          方田野    北京大学教育学院2018级硕士生

          蓝丽娇    北京大学学生资助中心干部    助教

 

 

参考文献:

[1]阿尔伯特·班杜拉.自我效能:一种行为变化的综合理论[M].1977.

[2]寇冬泉,黄技.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及其培养原则[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04(1):16-20.

[3]韩文珠.自我效能感对学习困难学生“心理脱困”的启示[J].校园心理,2012,10(01):37-38.

[4]巩汝训,李英杰.论学生自我效能感的培养[J].当代教育科学,2004(5):48-49.

[5][6]杨一令.高校贫困生自我效能感研究述评[J].教育教学论坛,2017(45):50-51.

[7]郑新夷,连榕,黄玉英.贫困大学生自我效能感与成就动机关系分析[J].中国学校卫生,2009(12):1100-1101.

[8]段兴利,叶进,权丽华.大学新生入学适应问题浅析[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8(4):68-70.

[9]牛端,张杰锋,方瑞芬.学习策略与人际交往能力对大学新生学校适应的影响[J].复旦教育论坛,2017(5):50-55.

[10]郑晓宁,高静,刘淼淼.大类招生与培养背景下大学新生适应问题探析[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8(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