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第3期

过往期刊

  • 2022年第2期
  • 2022年第1期
  • 2021年第4期
  • 2021年第3期

编委会

封面题字: 杨 辛
主办单位:北京大学
顾 问:王义遒 林钧敬 张 彦
编委会主任:陈宝剑
副主任:陈占安   徐善东    王逸鸣

              户国栋 
委 员(以姓氏笔画为序):
王天兵    王艳超    冯支越 匡国鑫     
孙 华       关海庭    陈建龙 刘    卉    

刘海骅    宇文利    吴艳红    李   杨  

陈征微    金顶兵 查 晶 祖嘉合   

夏学銮    蒋广学 霍晓丹 魏中鹏
刘书林(《思想理论教育导刊》常务副主编)
杨守建(《中国青年研究》副主编)
彭庆红(《思想教育研究》常务副主编)
谢成宇(《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社长)

屈晓婷(《北京教育(德育)》副主编)
夏晓虹(《高校辅导员》常务副主编)
周文辉(《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社长)
李艺英(《北京教育(高教)》社长)
郑 端(《思想理论教育导刊》编辑部主任)
陈九如(《高校辅导员学刊》副主编)
毛殊凡(《中国高校社会科学》总编室主任)
主 编:王艳超
编 辑:许    凝   马丽晨   朱俊炜
               王   剑   吕    媛  李婷婷      
               李   涛  侯欣迪   杨晓征

               宋   鑫   张会峰   陈秋媛 

              马    博  陈珺茗  陈   卓              
审    校:青年理论办公室   

             

青年亚文化背景下学生自组织教育管理服务新形态研究

作者:李婷婷 李奕威 发布日期:2019-01-25

摘要:随着高校发展内外环境的不断变化,高校学生自组织的教育管理和服务,已经成为高校学生管理中一个不容回避和忽视的崭新课题。青年亚文化的发展和学生自组织的当代特质有着至关重要的关联。在此基础上,文章分析了当前高校针对学生自组织的教育、服务、管理,所面临的维护安稳大局、平衡保护引导、抓好思想教育等多方面挑战,展开了对其新形态、新问题的研究和新办法的探索,为实际工作提供参考。

关键词:青年亚文化;学生自组织;高校管理服务;思想政治教育

 

我国高校正式的学生组织与学生社团,一般有其规范的注册程序和明确的指导部门或单位,能够较好地实现学生个人学习、工作与兴趣爱好之间的平衡。但是,随着近几年高校国际化程度不断提高、新兴技术大量出现,青年大学生的认知模式和观念体系都呈现突出的多元化特点,并产生了不少与主流社会文化有所偏离的兴趣导向。亚文化背景对于青年组织的影响,不仅仅在于兴趣类别,更在于一种亚文化的、与主流偏离的价值观导向。在这种青年亚文化背景下产生的学生自组织对高校原来的传统学生组织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也给高校学生组织管理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

 

一、背景与理论综述

 

高校学生自组织的发展与新时代青年特点是分不开的。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有关青年和青年工作的重要论述中所蕴含的“青年观”系统完整、逻辑结构严密,对于高校青年工作研究和实践起着首要的指导意义。同时,我国高校教育理论界的相关研究,对青年亚文化的形成与发展等方面有较详细的论述,兹简要介绍本文的理论背景如下:

(一)习近平青年观的指导地位

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考察时指出,“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而青年又处在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时期,抓好这一时期的价值观养成十分重要”。他将青年培养比喻成“小麦的灌浆期”,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学生,引导他们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加强主流文化对青年思想发展的引导作用,为大学生营造积极向上的文化氛围和精神环境,从而确保学生自组织发展过程中有正确的价值导向和政治倾向,契合高校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与核心目标。一方面,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筑牢广大青年的思想之“魂”;另一方面,要用理想信念补足广大青年的精神之钙"[1]

在互联网发展已经极其成熟的当下,青年亚文化的存在感增强,在这样的背景下确保主流价值观在青年中的影响力并不简单。在这一点上,习总书记告诉我们要创新改进网上宣传,运用网络传播规律,弘扬主旋律,激发正能量,把握好网上舆论引导的时、度、效,使网络空间清朗起来,如此才能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习近平新时代青年思想是源于实践和引领实践的有机结合,在多元的青年文化背景下指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方向,是当前高校教育体制改革的指导思想与核心目标。

(二)亚文化背景下青年思想发展研究综述

青年亚文化的发展和学生自组织的当代特质有着至关重要的关联。随着青年价值观的内外影响因子的多元化,亚文化发展和青年学生自组织的兴起和多样化发展,有着同向的关系。因此,面对亚文化发展的背景,研究青年大学生自组织的新形态及其对策有着重要的实际意义。

1.青年亚文化的形成与发展

许多研究者对青年亚文化的形成动因与发展过程中的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分析。孟登迎指出,社群归属意识、身份认同意识和维权反抗意识成为促成日益彰显的亚文化政治的主要社会历史动因[2];夏艳霞、张宪华进一步认为青年亚文化与主流文化是既相关联又相对独立的文化系统,并且可能存在与主导文化的对抗和偏离[3]。青年不仅是青年亚文化主要的载体,也是其产生和传播的核心所在。而青年亚文化受到青年人特殊的身心特点的影响,一方面有独立、个性的特点,另一方面也会产生不同程度的行为偏离现象,并在小范围群体当中产生模仿和聚集效应。

2.青年亚文化对青年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

青年亚文化以其鲜明、反叛的特征,往往会对青年大学生尚未牢固的价值体系造成一定程度的冲击。例如,苏姜燕即认为亚文化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较为显著的弱化影响,因为大学生是青年亚文化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共同载体,前者会直接影响后者介入的有效性[4]。青年群体容易通过娱乐、物质获得心理上的愉悦,其对文化的体验往往有碎片化的特点,这对主流的价值观往往有削弱甚至对抗的作用,不利于较正统和权威的价值形式确立主导地位。

3.青年亚文化与意识形态冲突

青年学生作为思想观念逐渐发展但尚未完全成熟的群体,一般具有接触新事物、新思想的倾向,并且往往渴望受到重视和对事件的参与感。在此基础上,以组织的形式开展活动或对外发声能够增强其自身的存在感与话语权。樊宇萌指出,西方国家利用中国社会改革中出现的矛盾,加大对中国进行意识形态输出的宣传力度,利用各种媒介对年轻人施加影响,以达到在中国进行“颜色革命”的目的[5]。近年来,类似于香港“占中”事件用行动表达政治诉求的青年活动有增多的趋势,侧面体现出少部分青年群体表达不同观点、参与政治的倾向或有所增强。

 

二、亚文化背景下的学生自组织发展

 

根据当代青年大学生的特点,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角度,高校学生自组织的出现和发展有其一定的必然性,且在一般意义上同样有着丰富校园文化、培养学生兴趣等积极作用,但因其同时具有未正式纳入管辖、形成内部文化圈子等特点,也可能产生思想偏移、沟通缺失、组织约束困难、纪律管理失效等消极影响[6]。学生自组织一定意义上的“失范”也正是亚文化发展过程必然结果的体现。在过去的工作实践和研究中,许多教育工作者已经意识到,高校青年自组织与学生社团既有组织形态上的高度同质性,又有法律地位上的根本差异性,已经成为高校学生管理中一个不容回避和忽视的崭新课题。[7]

(一)高校自组织的基本特征

1. 非正式

大学生自组织与学工、正式社团等相对正式的组织最明显的区别即为其未经注册登记,也无上级部门的指导,其人员招募与活动开展不会受到正式行政部门管辖,其存续不受到上级部门监督。更进一步的,其活动内容和方式名义上不受高校控制,其运营资金也不由管理机构提供和审查,因此官方限制和管控的难度较大。

2.成员之间的纽带性

同样与学工、社团不同,高校学生自组织一般不具有统一的、体系化的、前后沿袭的科层划分或分工方式,虽然也有发展较为成熟、成员等级分工较为明确的例子,但整体上组织纪律比较松散,管理交流较为灵活。大部分情况下,共同的兴趣和价值观、接近的地缘背景或相似的家庭背景等因素会对自组织的发展和扩大有不可或缺的作用。这种成员之间背景相似的特点会增强其认同感和归属感,常常使自组织内部形成较为统一的亚文化圈子,并且当内部亚文化与外部主流文化差异较大时,这种纽带往往会更加坚固。

3.相似的价值观与表达诉求

自组织的成员往往在该组织的维度上同属一个亚文化圈子,自组织的形式在为他们在内部交流观点、向外部表达意见提供平台的同时,也增强了他们的话语权,给予了他们政治参与和民主表达的机会。一个自组织所代表的亚文化圈子不仅具有内部功能,也能向外部产生影响,这种影响一般通过追求他人的认同产生,会在价值观层面上产生影响。对于同一个自组织而言,成员的目标追求有一致性,并且通过有组织的共同行为得以表达和实现。

(二)高校学生自组织在校园内的发展倾向

1.多元化

学生自组织的多元化主要来自于青年亚文化的多元化,与当下青年国际化程度增加、兴趣方向多角度发展等趋势相应,高校学生自组织也有主题更加细分、国际性质加深等特点。举例来说,凡是情感状态、兴趣爱好、学术知识、地缘背景等方面有相似特点的学生团体,均有产生自组织的基本条件。而实际上学生自组织产生的速度与规模都在不断成长,组织的形式、规模和功能都趋向成熟,且存在着分化。

2.时间跨越和空间联合倾向

在互联网发展已经相当成熟、信息交流成本极低的背景下,亚文化延续时间长、辐射范围广,高校自组织的发展已经基本上具有了弥合时空的特点。

时间跨度上,历史文化因素会为自组织的发展提供基础。不少自组织会结合以往的人物与事件,以此赋予自己正当性、提升自己的影响力,或者就是以此不断发展、演变而来,在青年的参与下获得了更加活跃的生命力。

空间跨度上,由于没有学校或者其他方面的限制,互联网给予了青年亚文化和对应自组织传播和发展最适宜的环境。不同的高校管理方式接近、校园生活内容相似,同年龄段大学生的发展和成长也有极大共性,这为相同主题的大学生自组织在不同的高校间、甚至境外组织间发展提供了可能。实际上,高校学生自组织具有明显的跨校交流倾向,甚至常常联合开展活动。正面来看,这种跨校联合为高校间学生的跨校交流提供了更多渠道;但从负面看,高校管理一般自成体系,一般高校间的协同效率较低,协同工作难度较大,一旦约束失范,自组织很容易在高校间产生协同效应,对传统的学校管理秩序形成挑战和冲击,甚至影响校园和社会的和谐稳定。

3.民主独立倾向

与同样的亚文化背景有关,高校自组织成员间纽带坚固、价值观接近、目标追求统一,且往往代表一种较为小众的价值取向,与主流价值观有所区别。在这种背景下,高校自组织往往有较强的维护其价值观的倾向,并在一定程度体现为争取观点自由,在其争取权益的同时也带有反对传统权威的特点,这种“反抗”大众文化和主流社会认同的特质在高校学生自组织中有一定共性。

4.群众运动倾向

高校自组织有向外扩散其影响力的属性,往往体现在追求其他人的理解、认同乃至支持,这一属性的强弱往往与自组织所代表亚文化的特点有关。这种宣传需求可以通过网上的群组、站点甚至线下的集会、演讲等多种方式实现,而这些对其亚文化属性的观点内涵的宣传可能与主流价值观相悖,甚至与原来正常运转的社会秩序发生冲突。在高校学生中,自组织之间的串联往往会利用高校之间的联合迅速传播,并且利用高校本身的知名度产生较大的社会影响,形成标签,试图得到对该种文化认同者的支持和大部分普通群众的同情,以达到该组织原本的目的。

 

三、当前高校针对性教育管理服务挑战

 

高校学生自组织存在形式的非正式化,使得其成员在有组织动员的情况下却缺乏相对有效的规范和限制,同时由于西方民主思潮的扩散与传统价值观产生冲突,网络环境的混杂和青年自组织的相对封闭、幼稚与叛逆等特点,很容易激发其成员甚至周边群体对现有秩序的不满与挑战。

相关的不当乃至违规行为有着以高校学生为主体、扩散性强、影响恶劣等特点,且敏感性高,管理难度大,很容易对校园乃至整个社会的和谐稳定造成不利影响[8]。在亚文化背景下,当前高校面临的针对学生自组织的教育服务管理挑战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维护校园安稳大局

学生的首要任务是学习,而高校的核心功能是教学科研,这就要求对校园自组织团体有完善的认识、规范的约束、健康的引导。但是现实状况与此有一定差距。学生自组织往往与正式学生组织有一定重合性:一方面,各类亚文化的发展逐渐受到人们的重视,并且在青年学生团体有着较高的认同度,这让亚文化自组织的规范化成为可能;另一方面,以学生社团为代表的正式组织也拥有一定的自由度,主题能够容纳亚文化含义。这就造成了,部分正式注册的学生社团的部分成员,却开展了对主流价值观造成挑战的亚文化类主题活动。高校在对类似学生自组织的管理中,往往不具有绝对的话语权和管控能力,同时受舆论所影响,引发舆情事件后,会对内部安稳和学校名誉产生冲击。

(二)保护和教育管理的张力

高校学生自组织的影响力显然并不限制于高校,由于亚文化影响的时空跨越性和高校本身的影响力,以高校学生为主体引发的事件一般会在一定范围内产生辐射传播,并对在校学生的生活学习带来影响。然而部分学生在价值观尚未成熟、判断能力不足的情况下受到组织形式的影响,会产生较强的盲从倾向与对抗意识,乃至陷入部分敌对势力的陷阱。这类事件中,教育者经常产生保护学生与教育学生之间的张力,在尊重学生政治参与和民主表达需求的同时也要紧抓对学生的引导功能和批评教育影响力。大学生成年以后具有完全行为能力,重保护轻教育则容易导致学生漠视规则,采用违纪甚至违法行为来达到目标,从而更加不利于对学生的教育和正向引导。

(三)提高理想信念教育的实效性

当前部分学生自组织文化特征与主流价值体系的偏移,一定程度上暴露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现实中的盲点和不足。我国目前正处于改革推进的攻坚期和深水期,不少矛盾和问题暴露出来,一定程度上给了一些民主思潮或者极端思想可乘之机。相对长期的一段时间以来,理论问题、历史问题、政治前沿问题,一定程度存在“讲不够”“讲不透”的问题,思想政治教育不是“课堂打卡签到”,课堂和青年的课外日常生活实践处在两个不同的维度,关联程度有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在青年思想上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和信念,让辨别能力不强的青年学生对我国的社会发展状况有一个清醒的认识,认识到当前出现的矛盾是客观的、发展中产生的矛盾,只有通过继续发展才能有效解决[9]。高校应当引导自组织团体拥有符合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求的理想信念,以顺应时代发展规律的实践为国家的稳定发展做出贡献。

 

四、面对学生自组织管理挑战的对策

(一)提高政治站位,打铁还须自身硬

面对学生自组织管理的挑战,教育工作者首先要提高政治站位,从维护安稳大局、立足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出发,准确把握青年自组织发展现象的历史方位和前沿趋势。

青年自组织的类型和目标不同,政治敏感度的程度也不同,需要分类对待。通过对高校青年自组织之组织宗旨、专注领域、讨论话题、发起人的政治倾向、与境内外政治性团体的联系等外在表现,可以判断出其政治敏感度的高低。对于政治敏感度高的高校青年自组织,必须格外加大监管力度,努力消弭和避免潜在的政治风险。而对于政治敏感度较低的高校青年自组织,则可给以相对宽松的外部空间。[10]

(二)发挥引导功能,官方应勇于发声与作为

青年文化和价值观受亚文化发展趋势影响,随之而来的是青年表达诉求及寻求问题解决的方式,也同步产生相对于主流方式的偏离。高校应加强法律法规和校纪校规教育,引导青年自组织在现有规范框架内通过合理渠道表达诉求。

与此同时,在互联网平台上,应敢于亮剑、勇于发声,用事实性信息及时进行引导,加强信息对称才能把握住网络话语权,避免单向度传播,陷于舆论被动。

(三)思想政治教育线上线下形成同心圆,营造清朗的网络空间

在线下,思想教育工作要形成常态化、场景化态势,深入到青年自组织的方方面面中去。对于前沿热点问题,从第一课堂到第二课堂,要形成合力,协同育人,发挥社会科学类专业教师对青年大学生思想引领的关键性作用。思想政治教育也要具备“四个自信”,特别是“理论自信”。

在线上,当前的时代背景下,青年自组织习惯于借助网络力量发声,网络发声具有成本低、传播效应广等特点,在特殊情况下,还有境外媒介的参与,这对学校的应对处置带来挑战,对学校的声誉和形象也会造成一定的影响。接受了青年自组织这样的行为范式,就要积极、坚决地开展网络引导,这已经是并且未来仍将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场景和载体,也就是说“非常态事件”一定会“常态化”。

具体措施包括:第一,把握好网上舆论引导的“时”,加强及时回应,发布关键信息;第二,把握好网上舆论引导的“度”,依据事实准绳和法律规范,加强信息透明度,引导网友明事理、讲道理;第三,巩固好网上舆论引导的“效”,通过具体事件产生的舆论引导,强化相关处理原则的坚定性和措施的一贯性,形成网络舆论态势的重组,稳固引导成效。

 

 

作者简介:李婷婷 北京大学青年研究中心副主任 讲师

     李奕威 北京大学元培学院2016级本科生

 

 

参考文献:

[1]韩宪洲.习近平青年观探析[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8(1):1-7.

[2]孟登迎.“亚文化”概念形成史浅析[J].外国文学,2008(6):93-102.

[3]夏艳霞,张宪华.青年亚文化对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及对策研究[J].辽宁医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15(3):71-73.

[4]苏姜燕.论青年亚文化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影响[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7(12):16-18.

[5][9]樊宇萌.“颜色革命”警示下的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2018.

[6]宋汉林.高校学生自组织:发展、影响与管理机制创新[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12(6):141-145.

[7][10]韩流,张彦.高校青年自组织管理探析[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0(6):106-109.

[8]张继红.高校学生群体性事件之法律防治对策研究[J].河北法学,2014,32(8):94-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