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第3期

过往期刊

  • 2022年第2期
  • 2022年第1期
  • 2021年第4期
  • 2021年第3期

编委会

封面题字: 杨 辛
主办单位:北京大学
顾 问:王义遒 林钧敬 张 彦
编委会主任:陈宝剑
副主任:陈占安   徐善东    王逸鸣

              户国栋 
委 员(以姓氏笔画为序):
王天兵    王艳超    冯支越 匡国鑫     
孙 华       关海庭    陈建龙 刘    卉    

刘海骅    宇文利    吴艳红    李   杨  

陈征微    金顶兵 查 晶 祖嘉合   

夏学銮    蒋广学 霍晓丹 魏中鹏
刘书林(《思想理论教育导刊》常务副主编)
杨守建(《中国青年研究》副主编)
彭庆红(《思想教育研究》常务副主编)
谢成宇(《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社长)

屈晓婷(《北京教育(德育)》副主编)
夏晓虹(《高校辅导员》常务副主编)
周文辉(《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社长)
李艺英(《北京教育(高教)》社长)
郑 端(《思想理论教育导刊》编辑部主任)
陈九如(《高校辅导员学刊》副主编)
毛殊凡(《中国高校社会科学》总编室主任)
主 编:王艳超
编 辑:许    凝   马丽晨   朱俊炜
               王   剑   吕    媛  李婷婷      
               李   涛  侯欣迪   杨晓征

               宋   鑫   张会峰   陈秋媛 

              马    博  陈珺茗  陈   卓              
审    校:青年理论办公室   

             

廉洁治理视角下的高校师德建设刍议

作者:戚国伟 发布日期:2018-10-28

摘要:高校廉洁治理和高校师德建设在内涵意义、目标方向、践履主体、实现路径等方面具有高度一致性,二者互为表理,相辅相成,内在统一。面对新形势新要求,师德建设可以借鉴廉洁治理教育、监督、惩处、保护的工作机制,在提升自律、完善他律、严明纪律、强化保障等方面着力,回应师德建设困境,建立长效机制,与高校廉洁治理同向发力,相向而行,共同确保高校教师坚守职业理想、担当时代责任、引领价值取向,共同营造风清气正的校园环境,为高校完善治理体系和提升治理能力、完成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提供坚实保障。

关键词:高校;廉洁治理;师德建设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9月召开的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德政工程,对提高人民综合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增强中华民族创新创造活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决定性意义。高校作为培养人才和教学科研之重镇,是国家民族之颜面,纯洁风气之模范,应以更高的要求和更严格的标准,作全社会价值引领、规范运行和监督治理的表率。

师德是评价教师队伍建设的第一标准。2018年1月发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1]强调,“要突出全员全方位全过程师德养成,推动教师成为先进思想文化的传播者、党执政的坚定支持者、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在新时代新形势新要求之下,高校廉洁治理要把高校师德建设作为重中之中,师德建设也要融合廉洁治理的思路寻找着力点,二者应同向发力,相向而行,促进高校守正创新、引领未来,保障教育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实现。

一、高校廉洁治理和师德建设内在统一性

当前,党和国家正在着力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整治教育腐败和推动高校廉洁治理已纳入党和国家反腐倡廉建设总体格局之中。教育界自身也对高校廉洁治理问题开展积极思考,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廉政分会于2017年11月举办了“治理·廉洁·大学”研讨会,从多个角度探讨分析了当前高校廉洁治理的理论和实践问题。如果说大学治理的本质是高校利益相关方共同参与大学权力分配和行使的结构和过程,那么高校廉洁治理就是大学各方秉持大学德行、廉洁履行权力义务、依法依章规范运行、共同引领价值取向的综合呈现,并须籍此推动高校完善治理体系和提升治理能力,促进内涵发展,为实现立德树人根本目标提供风清气正的环境保障。

作为大学治理体系中的重要利益相关方,高校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情操直接影响着青年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养成,决定着人才培养的质量,关系着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师德建设在高校廉洁治理体系中具有基础性地位,直接影响高校廉洁治理的方向和效果。高校廉洁治理和高校师德建设互为表理,相辅相成,内在统一,具体表现为:

第一,工作内容一致。廉洁要求是师德的重要内容,而强化师德建设也是廉洁治理题中应有之义。如北京大学《党风廉政建设主体责任实施细则》[2]即规定,要加强领导干部教育、师德师风教育和大学生廉洁教育,把培育廉洁价值理念融入国民教育之中,推动校风学风建设。

第二,服务目标一致。校园即是教育,管理也是育人。师德建设的最直接受众就是学生,而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也必然要求高校的廉洁运行和风清气正,无论是廉洁治理还是师德建设,归根结底都是要服务于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

第三,践履主体一致。大学本质上是由师生组成的学术共同体。同时,大学治理还要求相关各方都要为大学的共同理想和价值观承担义务,构建“伦理共同体”[3]。高校教师是这个共同体中追寻高尚师德的当然践履主体,也必然是高校廉洁治理的重要参与者和实践者。

第四,实现路径一致。中央31号文件[4]就加强师德建设强调要“加强教育管理和纪律约束,引导教师成为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践行者”。良好师德的构建,需要自律修养和他律监督结合,严肃惩诫和激励保障并重;与此相似,廉洁治理也主要依托党委和专责监督机关通过履行教育、监督、惩处等职能得以保障实施[5],二者在高校中的实现路径高度一致。

二、廉洁治理语境中的高校师德内涵

(一)师德的廉洁意蕴

“师德”,一般被认为是“教师道德”或“教师职业道德”的简称,意指教师在从事教育劳动时所要遵循的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的总和[6]。现今所说“师德”,植根中国传统文化土壤,源自古代教师德性文化,融会国内外师德文明,并适应当前教育发展诠释着新的时代内涵,其范畴既包括底线规约的伦理标准,涵盖学识才智方面的能力要求,也包含人格修养、理想信念方面的道德宣扬。

“廉”本义有“棱”“隅”之意,原指堂屋南面的边角。堂廉之石平正修洁棱角峭利,故引申为“棱角方正”“清廉正直”“高洁明察”等义;另外,“廉”与“贪”“腐”相对,亦有“检点”“约束”“不苟取”之意。“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廉”由古代建筑规格引申而来,蕴含传统文化、道德标准、价值尺度,是对社会和个人的本质要求,与组织与个体的德行息息相关。“廉”之于“师德”,具有传统和现实方面的丰富意蕴。

“廉”秉承中国传统师德的文化基因。如孔子所言“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以及陶行知先生所讲“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廉”所蕴含的“方正”“高洁”之意,正是古往今来传统师德的题中应有之义和精神内核。

“廉”构成维护师道尊严的重要基石。《礼记·学记》讲“凡学之道,严师为难。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官箴》讲“公生明,廉生威”,师者“廉平”“正直”之美德是维护教师威仪和教师尊严的重要基石。

“廉”体现教师严谨治学的根本要求。教育腐败或者教师廉洁失范,严重损害教师群体形象,直接危害学生成长。教师从廉执教、求真务实、严谨治学,是确保教育纯洁、维护教育公正的根本要求。

“廉”代表社会对师德价值的更高期许。学校是立德树人的殿堂,社会良心之所在,社会公众理所当然对教师在“廉能”“淡泊”“检束”等方面的价值引领和人格标准寄予更高期许。

(二)融合廉洁要求的高校师德时代内涵

高校是培养人才、传播知识、传播思想、传播文化的重要阵地。相比其他职业道德,高校师德更加凸显其时代性和引领性。高校教师除了要有更加广博的知识和更为广阔的视野,同时还要秉承大学精神、廉洁履行权力义务,既成为学生的人格示范,也作为世人的修德楷模,成为引领社会风气的先行者和推动文明进步的实践者。

结合前文所述,融合廉洁要求的高校师德应当在以下方面彰显时代内涵:一是明大德、重廉义,在坚定理想信念和厚植爱国情怀上下功夫。高校教师应坚定“四个自信”,践行“四有教师”的标准,引导学生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热爱人民、扎根人民、奉献国家,立志肩负起民族复兴的时代重任。二是守教德、修廉能,在坚持科学精神和提升人文素养上下功夫。“经师易遇,人师难逢。”高校教师应在教书育人中贯通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既要做传授知识、教授本领的“经师”,训练学生求真务实、探求真理的科学精神,也要做以美育人、以文化人的“人师”,提升学生社会责任、审美情趣等人文素养,促使学生健全品格、学以成人。三是严私德、重廉洁,在坚守品德修养和强化廉洁自律上下功夫。“不矜细行,终累大德”。高校教师要常怀敬畏之心,强化师德自律,恪守学术道德和学术诚信,追求高尚情趣,慎独、慎微、自省、自警,不放纵、不越轨、不逾矩,时刻注意自身言行,切实维护教师形象,以清廉正直的高尚人格感染学生,实现言传和身教相统一。

三、廉洁治理视角下的高校师德困境归因

2014年教育部《关于建立健全高校师德建设长效机制的意见》[7]指出,当前社会转型时期高校师德建设还存在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比如,少数高校教师理想信念模糊,育人意识淡薄,教学敷衍,学风浮躁,甚至学术不端,言行失范、道德败坏等,严重损害了高校教师的社会形象和职业声誉。

廉洁建设和腐败治理常讲要把握“树本”和“森林”的关系,在分析问题时既要考虑腐败产生的个体原因,也要关注群体特征、时代背景,分析滋生问题的“土壤”环境和体制机制弊端,反思教育、监督和问责的整体环节。同样,在应对师德困境时,也要既看到教师作为个体的行为失范、角色冲突,以深入分析体制机制等深层次原因。

对此前人已有不少研究[8,9],在廉洁治理视角下归纳分析,有以下诉因值得重视:一是教育者未先受教,理想信念动摇,政治意识弱化,对国家民族的发展道路和理论制度设计缺乏信心,以致重知识传授轻思想引导,有的甚至违反纪律触犯红线。二是个人修养境界不足,缺乏师德认知,疏于道德实践,自律精神缺失,以至行为庸俗、言行失范、人格低下甚至道德败坏。三是受价值多元化和学术功利化影响冲击,个体角色冲突和价值选择失衡,以致学风浮燥、诚信缺失、学术权力滥用甚至权学交易。四是监督体系和惩诫机制不完善,道德规范刚性约束不足,严肃问责的高压态势尚未形成,廉洁失范成本不高,以致师德问题屡有发生。五是保障体制不健全,考核评价体制滞后,教师主体地位和主体价值不被重视,身份认同感下降,积极性和创新活力受到影响,无心追求教师理想和教育目标,以致教学敷衍,敬业精神下滑。

四、廉洁治理逻辑下高校师德建设着力点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坚持中国特色反腐倡廉道路,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方针,全面推进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以实现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针对当前师德困境,师德建设可以借鉴廉洁治理逻辑思路,在提升自律、完善他律、严明纪律、制度保障等方面发力,建立健全“教育、监督、惩诫、保障”工作体制,确保高校教师坚守职业理想、担当时代责任、引领价值取向。

(一)教育引导,提升自律

一是提升道德认知。加强思想政政治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坚定理想信念,提升对教师职业理想、职业责任、职业态度、职业纪律、职业技能、职业良心、职业公正、职业荣誉等师德要素[10]的认同;在教育内容上突出廉洁文化,引导高校教师提升修养,廉洁从教。

二是强化道德实践。知行合一,止于至善。鼓励教师通过投身教学科研,发挥才智、关爱学生,体会师生道德关系,修正道德行为,将道德认识转化为道德情感,将道德情感融入职业使命,获得教师职业荣誉感和人生幸福感的统一。

三是磨炼道德意志。“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师德自律同廉洁自律一样,难在坚持,贵在恒常。须淡泊心境、久久为功,将道德认识、道德情感交融积淀为稳定的教师良心,从而在复杂多元的价值冲突中抵制诱惑,保持定力,坚守阵地。

(二)监督约束,强化他律

一是完善师德监督体系。构建同行、学生和社会多方参与的师德监督体系;有效整合民主监督、职能监督、舆论监督,充分发挥教代会、工会、学术委员会及教授委员会等机构在师德建设中的作用。

二是畅通师德监督渠道。健全教师道德专门委员会工作机制,探索建立反性骚扰工作机制,对师德问题有诉必查,有查必果,有果必复;加强组织、人事、宣传、纪检监察等部门协同配合,完善师德举报受理、调查处置、舆情应对、失德惩处等衔接配套。

三是构建师德伦理共同体。“好的组织将产生好的人”,北京大学校长林建华曾讲“周围的人就是氛围”。要支持和推动教师在教学科研、社会实践等活动中,形成崇德敬廉、严谨求真的稳定道德价值取向,对于做正确的事情达成共同认可和共同约定,彼此共同承担和相互监督,并为之不懈追求。

(三)刚性惩处,严肃纪律

一是坚持师德失范零容忍。要着眼自身高要求和社会高期许,着力提升师德建设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能力,以零容忍的态度、壮士断腕的决心,坚决处置师德失范行为。建立问责机制,对严重违反师德行为处置不力造成严重后果的,要追究有关负责人责任。

二是坚持长抓不懈强震慑。师德建设有如纪律建设,永远在路上,没有休止符。要充分认识师德建设的重要性、复杂性,保持战略定力,强化警示震慑,锲而不舍、持续努力、久久为功,确保师德素质始终保持高标准,推动师德建设切实取得真成效。

三是坚持既严肃规矩,又明确界限。在师德问题调查处置中,注意学习借鉴纪检监察工作的方法原则,充分尊重教师主体地位,坚持实事求是、客观公正,坚持程序合法、手续完备。注意区分道德问题和方式方法问题,区分急功近利和勇于担当,区分故意为之和无心之过,既严肃纪律、及时纠错纠编,也把握政策、维护合法权益,提高师德惩诫综合效果。

(四)完善机制,健全保障

一是健全师德建设机制。做好师德建设顶层设计,强化组织领导,明确责任分工,加强协调配合。建立公平、公正、稳定的师德建设机制,宣传榜样、褒奖先进、惩诫不法。建立健全师德评估、评价考核机制,细化“一票否决”标准,强化结果运用。

二是强化师德底线规约。借鉴廉洁治理的问题导向和底线思维,在师德建设中把握“高尚理想”和“底线规约”的平衡,避免师德规范大而化之、流于空泛,以致实际执行力和约束力被消解。在制度设计时可借鉴国外高校经验(如美国《教师专业伦理》对于师德层次的划分[11]),一方面细化明确底线规定和禁行条例文本,强化可操作性,告知“不可为”,同时提供道德困境解决策略,强化实践指导,告知“如何为”[12]

三是强化师德保障,让尊师重教蔚然成风。对教师队伍建设的更高要求,意味着对全社会尊师重教提出新的更高要求。要贯彻以师生为本的办学思路,尊重教师主体地位和教学科研规律,减少行政对科研的过分干预,让老师们从繁文缛节中解脱出来,对教师的正当权益、履职行为等给予充分的条件保障和发展激励,激发和调动教师积极性,营造良好氛围,实现“近者悦、远者来”,使得教师在尊严体面的教学科研过程中持续仰望教育理想,自觉追求教师德性,实现道德义务和道德权利的统一。

 

 

作者简介:戚国伟 北京大学纪委办公室副主任 助理研究员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中发〔2018〕4号).2018-1-20.

[2]中共北京大学委员会落实党风廉政建设主体责任实施细则(党发〔2014〕31号).

[3]许烨.当代高校教师职业伦理:从德性到共同体构建[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6:224—257.

[4]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中发〔2016〕31号).

[5]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2013—2017年工作规划(中发〔2013〕14号).

[6]安云凤,吴来苏.高校师德教育与修养[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39.

[7]关于建立健全高校师德建设长效机制的意见(教师〔2014〕10号).

[8]何祥林.等,高校师德建设的现状、问题及对策——基于湖北省H高校的调查[J].高等教育研究,2014(11):53—59.

[9]李荣华,陈锦宣.近十年(2004—2013年)我国高校师德问题研究述论[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4(8):9—11.

[10]安云凤,等.高校师德论[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7:90—99.

[11]赵秀文.困境与重塑:当代中国教师道德问题审思[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13:123.

[12]康秀云,郗厚军.国外高校师德建设的实践特质、内在逻辑及经验借鉴[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6):195—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