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第3期

过往期刊

  • 2022年第2期
  • 2022年第1期
  • 2021年第4期
  • 2021年第3期

编委会

封面题字: 杨 辛
主办单位:北京大学
顾 问:王义遒 林钧敬 张 彦
编委会主任:陈宝剑
副主任:陈占安   徐善东    王逸鸣

              户国栋 
委 员(以姓氏笔画为序):
王天兵    王艳超    冯支越 匡国鑫     
孙 华       关海庭    陈建龙 刘    卉    

刘海骅    宇文利    吴艳红    李   杨  

陈征微    金顶兵 查 晶 祖嘉合   

夏学銮    蒋广学 霍晓丹 魏中鹏
刘书林(《思想理论教育导刊》常务副主编)
杨守建(《中国青年研究》副主编)
彭庆红(《思想教育研究》常务副主编)
谢成宇(《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社长)

屈晓婷(《北京教育(德育)》副主编)
夏晓虹(《高校辅导员》常务副主编)
周文辉(《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社长)
李艺英(《北京教育(高教)》社长)
郑 端(《思想理论教育导刊》编辑部主任)
陈九如(《高校辅导员学刊》副主编)
毛殊凡(《中国高校社会科学》总编室主任)
主 编:王艳超
编 辑:许    凝   马丽晨   朱俊炜
               王   剑   吕    媛  李婷婷      
               李   涛  侯欣迪   杨晓征

               宋   鑫   张会峰   陈秋媛 

              马    博  陈珺茗  陈   卓              
审    校:青年理论办公室   

             

促进大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内涵与路径——马克思主义人学的视角

作者:吴 旭 发布日期:2018-10-28

摘要: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提出,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是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的新发展。文章从马克思主义人学的视角出发,从理论源头上分析“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深刻内涵,阐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是对党的教育方针的继承和创新,并结合高等教育和大学生的特点,就加强对大学生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提出路径建议。

关键词:大学生;全面发展;人的本质

 

在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在党的坚强领导下,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重要论述,与我们党的教育思想一脉相承,是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的新发展,为教育战线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高校是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摇篮,是国家和民族未来发展的重要基石。在新时代如何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加强对大学生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是高校的根本任务和核心使命。这就需要从理论源头上把握好“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深刻内涵,并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实践要求,进行有针对性的培养。

一、“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根植于人的实践本质

追求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人学的重要内涵。马克思恩格斯曾提出,“人以一种全面的方式,也就是说,作为一个完整的人,占有自己的全面的本质”[1],共产主义社会是“以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2]。马克思恩格斯虽然没有进一步阐明人的全面发展的具体维度和标准,但这一思想仍然为社会发展提供了价值指引。同时,从马克思对人的本质的研究中,可以对全面发展的内涵做进一步的研究和分析。

马克思指出:“人的类特性恰恰就是自由的自觉的活动”[3]。这提出了人的生命活动具有特有的方式,即实践或劳动。这是人和动物最本质的区别,也是产生和决定人的其他所有特性的根据,人能够“通过实践创造对象世界,即改造无机界,证明了人是有意识的类存在物……正是在改造对象世界中,人才是真正地证明自己是类存在物”[4]。进一步地,马克思主张应从人与社会的辩证关系中来分析人的本质。他指出,“人是最名副其实的社会动物,不仅是一种合群的动物,而且是只有在社会中才能独立的动物”[5],“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6]对此,列宁作了补充说明,指出“旧唯物主义者抽象地了解‘人的本质’,而不是把它了解为(一定的具体历史条件下的)‘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7]这表明,人并非是抽象的存在,而是在特定的社会关系中生存和发展的。而社会关系作为人的实践活动的反映,并非一成不变,是随着实践活动的变化而不断调整,进而又影响人的实践活动。在人的实践活动及社会关系的互动中,人既有一般意义上的共性本质,又因实践活动和社会关系的特点而具有时代特征。因此,只有立足于实践和社会关系的变化,以发展的眼光来考察特定时代对人的具体要求,才能因时而进、因势而新地把握人(在现实性上)应当具有怎样的素质内涵。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主题,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党的十九大作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重大政治论断,明确了中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谋划了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阶段安排。当代大学生是“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全程参与者、全力推动者和亲眼见证者,到建党一百年时,他们大多走上工作岗位,并必将成为各行各业的骨干;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一百年时,他们仍然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中坚力量。在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特别强调,培养什么人,是教育的首要问题,我们的教育必须把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根本任务。因此,能不能按照社会主义的标准来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向他们交好班、让他们接好班,是高等教育必须认真面对、深入思考和切实解决的核心问题。我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实践活动和社会制度的普遍要求,而从德智体美劳进行系统性的培养,是我们党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发展要求,在如何培养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问题上指明的具体方向和实施路径。

二、“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是对党的教育方针的继承和创新

我们党历来高度重视教育工作,把人才培养摆在突出位置,在不同时期针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要求,提出了各具针对性的教育方针。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毛泽东同志着眼于我国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国家发展对人才的实际需要,提出“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力、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8]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进入了改革开放的新时期。随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这一根本任务的确定,培养高层次人才成为高等教育的核心使命。1983年4月29日,邓小平同志提出要培养“四有”新人,“要使广大人民有共产主义的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纪律。”[9]1995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将党的教育方针以法律的形式加以固定,该法第五条规定“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2015年修订的《教育法》进一步充实和丰富了教育方针,规定“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从“德、智、体”到“德、智、体、美”反映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对“人”提出的要求是动态的、发展的。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从“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一重大判断既肯定了过去数十年中国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人民物质文化生活的改善,更进一步把“美好生活需要”作为衡量我国社会进步与否的重要标尺,奠定了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基本价值取向。与此同时,新时代面临着许多新形势新挑战,世界政治经济格局深刻调整,我国经济转向高质量发展的要求更加凸显,经济的生产方式、社会的组织模式、人们的生活形式都在不断变化。人是发展的根基,只有全面发展的人,才能在新的时代进行新的实践,从而有效应对新的挑战、解决社会主要矛盾。从马克思主义的视角看,这是时代的发展对人提出的新的客观要求。在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形成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这是对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继承和发展,是对我们党的教育理论的弘扬与创新,是对我国教育改革发展实践经验的深度思考和提炼升华,为新时代“如何培养人”提供了坐标航向和行动指南。

“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新时代的人,首先是要有大爱大德大情怀的时代新人,牢固树立远大理想和共同理想,立志扎根人民、奉献国家。这是决定人的成长方向的根本问题。在新时代,科技和知识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核心引擎,因此教育必须引导学生珍惜学习时光,求知好学,增长见识,丰富学识。“健全的精神,宿于健全的身体”,在日益加快的生产生活节奏中,只有健康的身体素质,才能为人进行有效的实践活动提供坚实支撑。美好的心灵是创造美好生活的基石,让学生发现美、享受美、欣赏美、创造美,才能在实践中真正做到“以人为本”,真正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人类文明的一切成果都是劳动创造的,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征程中,劳动者才是主角、才能创造新的时代价值。总之,“德”定方向、“智”长才干、“体”健身躯、“美”塑心灵、“劳”助梦想,这“五位一体”的培养路径充分结合了人的精神和身体成长需要,有机统一了人的个体性和社会性的辩证关系,是对“人的全面发展”思想的继承和深化。

三、“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之于大学生的特殊要求

坚持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统一,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方法论。高等教育是创新的重要源泉,是培养高层次人才的摇篮,在各个阶段的教育中具有特殊的重要作用;大学阶段是一个人校园学习生涯的最终阶段,大学生经过几年的学习后,就将走出校园、迈进社会,成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生力军。因此,促进大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既有普遍内涵,也有特殊要求,必须结合高等教育和大学生的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培养。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而青年又处在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时期,抓好这一时期的价值观养成十分重要。”[10]大学生构成了青年的主体。对于大学生成长而言,“德”主要体现在理想信念与价值养成两个方面。理想指引人生方向,信念决定事业成败,大学生没有理想信念,就会导致精神上缺“钙”。要结合大学生的学习特点,着重加强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方法论的培养,使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真学、真懂、真信、真用,自觉牢固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高校要通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将理想信念同大学生所看到、所经历的社会发展实际紧密联系,让大学生感知、理解、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其内化为自我追求,外化为自觉行动。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当今世界的竞争,归根到底是创新的竞争,是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竞争。只有培养富有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大学生,才能为创新型国家建设、在国际竞争中走好“先手棋”提供坚实的人力资源基础。因此,高校的教育教学不能止步于既有知识的传授,要在课程设置、教学内容等方面立足“宽口径、厚基础”,为学生深入钻研专业领域提供足够的知识储备,埋下迸发思想火花的种子。要适应“互联网+教育”的时代潮流,开展启发式、讨论式、探究式教学,探索定制式、沉浸式、体验式、情景化等新型教育模式,走出一条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相结合、知识教育与人格教育相结合、共性教育与个性教育相结合的道路,致力于培养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人才。

蔡元培先生曾提出“完全人格,首在体育”的教育思想,张伯苓先生也曾说:“教育里没有了体育,教育就不完全。”现在大学生的课外生活相较以前更加丰富,网络、手机及各种社团活动都让大学生们的锻炼时间在不断减少。教育部《近三十年来学生体质变化状况》表明,除肺活量和爆发力素质出现好转之外,大学生们的耐力素质持续下滑,有50%的学生无法完成一个标准的引体向上;超重与肥胖比例上升,多项健康指标呈下降趋势。大学生身体素质弱,无论对个人还是社会来说,都是一个沉重的负担。高校必须更加重视学生的体育锻炼和身体素质的提高,开好体育课程,推崇健康的生活方式,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到“健全的精神,宿于健全的身体”,在增强身体素质的过程中磨炼意志、升华品格。

马克思曾经指出:“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11]这深刻表明,人类社会的实践遵循着美的规律。美育不仅是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重要途径,也是实现人类自身美化、塑造健全人格的基本方法。一个人只有具备了审美能力和创造美的能力,才能自觉地按照美的规律去完善主观世界、进而改造客观世界。正如席勒所说:“要使感性的人成为理性的人,除了首先使他成为审美的人,没有其他途径。”[12]大学时期是塑造人的心灵的重要阶段,加强对大学生的美育,对于培养他们正确的审美观,增强感受美、发现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至关重要。高校要充分发挥学科优势、文化优势,开设基础与前沿并重的美育课程,向学生讲授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等各种不同美的特点,引导学生追求心灵美,让“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观念在学生心中扎根。要促进科学精神与人文素养的交融,加强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提高学校的文化品位和格调,实现环境育人、以文化人。

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劳动是人类的本质活动,劳动光荣、创造伟大是对人类文明进步规律的重要诠释。”[13]当前,知识经济以前所未有的力度重塑着劳动形态和劳动观念,国家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知识分子发挥智力优势,在劳动实践的大潮中建功立业。现在的大学生是将来劳动者的主力军,但由于当代大学生多为独生子女,特殊的成长环境使得不少大学生对实践活动的参与不足,实践经验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比较欠缺,在团队精神、人际沟通能力和自我认知能力等方面都有待提高。没有扎实的劳动教育,就难以培养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能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的劳动者。高校必须致力于为国家发展培养更多高素质劳动者,进一步推进实践教学改革,坚持课堂教学与劳动实践相结合,对学生开展劳动观念、劳动法律法规等教育,并结合学校实际,经常组织劳动锻炼,增强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吃苦耐劳意识,增强对未来工作岗位的适应性。

 

 

作者简介:吴旭北京大学党委政策研究室副主任助理研究员

 

 

参考文献:

[1][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123-124,96.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649.

[4][6][1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46,60,47.

[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87.

[7]列宁全集(第2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2:34.

[8]毛泽东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226.

[9]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408.

[10]习近平.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2014-5-4.

[12]〔德〕席勒.美育书简[M].徐恒醇,译.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4:116.

[13]习近平.在庆祝“五一”国际劳动节暨表彰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大会上的讲话,2015-4-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