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第3期

过往期刊

  • 2022年第2期
  • 2022年第1期
  • 2021年第4期
  • 2021年第3期

编委会

封面题字: 杨 辛
主办单位:北京大学
顾 问:王义遒 林钧敬 张 彦
编委会主任:陈宝剑
副主任:陈占安   徐善东    王逸鸣

              户国栋 
委 员(以姓氏笔画为序):
王天兵    王艳超    冯支越 匡国鑫     
孙 华       关海庭    陈建龙 刘    卉    

刘海骅    宇文利    吴艳红    李   杨  

陈征微    金顶兵 查 晶 祖嘉合   

夏学銮    蒋广学 霍晓丹 魏中鹏
刘书林(《思想理论教育导刊》常务副主编)
杨守建(《中国青年研究》副主编)
彭庆红(《思想教育研究》常务副主编)
谢成宇(《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社长)

屈晓婷(《北京教育(德育)》副主编)
夏晓虹(《高校辅导员》常务副主编)
周文辉(《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社长)
李艺英(《北京教育(高教)》社长)
郑 端(《思想理论教育导刊》编辑部主任)
陈九如(《高校辅导员学刊》副主编)
毛殊凡(《中国高校社会科学》总编室主任)
主 编:王艳超
编 辑:许    凝   马丽晨   朱俊炜
               王   剑   吕    媛  李婷婷      
               李   涛  侯欣迪   杨晓征

               宋   鑫   张会峰   陈秋媛 

              马    博  陈珺茗  陈   卓              
审    校:青年理论办公室   

             

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个性化培养方案研究

作者:占子玉 刘 卉 发布日期:2018-07-10

摘要:文章旨在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个性化培养模式,通过建立大学生个性化信息及发展档案,形成针对个性特征、学段特征和发展目标的个性化评估结果,全面考察、记录、分析学生的个体发展状况。根据评估结果,建立分类的导师队伍,开展分阶段分类别的主题教育,同时构建生态化评价机制,实时反馈调整培养方案。通过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与辅导,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发挥党工团共建合力、学科优势及社区共建经验,提高社会化水平和服务大局意识,同时利用新媒体手段进行网络德育教育等途径,全方位、多类别搭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个性化培养的平台。

关键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个性化培养

一、研究意义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提到坚持遵循教育规律、思想政治工作规律、学生成长规律,把握师生思想特点和发展需求,注重理论教育和实践活动相结合、普遍要求和分类指导相结合,提高工作科学化精细化水平。《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关心每个学生,促进每个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发展,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这一系列的文件都为思想政治教育个性化培养指明了发展方向。

目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分强调整体性,按照统一标准和单一模式培养人才,很难适应当代大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不容易获得学生的认同。通过构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个性化培养方案,遵从学生发展目标,构建服务于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化培养方案,不仅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指明方向,而且能够帮助学生找到适合自己个性才能发展的领域,从而使每个学生的个性都能得到比较充分和全面的发展[1][2]。在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和实践领域,通过不同主体之间的相互协同,不仅强调教育者的主导性,同时注重受教育者的主体性,进行双向沟通。在党、政、工、团中进行协调,在学科间进行有效沟通,形成合力。加强培养方案的社会性和实践性,构建一个新的有序结构并使其发挥正向功能[3]

二、研究现状

思想政治教育个性化培养需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特点,全面调动内在动力,因势利导,开发优势潜能,使学生实现切合自身实际的成长成才。本文采用文献计量的方法,在中国知网的数据库中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个性化”为主题进行检索,共检索到216篇文献。关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个性化研究始于2000年,2016年开始受到重点关注,近两年的年均发文量超过30篇。分析文献类型,其中85.6%来源于期刊论文,11.6%来自于硕士学位论文,2.8%来自于博士学位论文。进一步对期刊来源进行分析,发表频次较高的在教育学领域,如《课程教育研究》《时代教育》《考试周试》《中国科教创新导刊》等。文献主要集中于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和方法,更多地是从单一维度进行探究。关键词中,网络、新媒体、大数据受到热捧,同时关注辅导员队伍建设,从就业指导和职业规划、社会主义价值观以及人文关怀等维度开展。然而,如何通过调研获得个性化评估结果,从而制定个性化培养方案,仍有待进一步研究。

三、方法路径

(一)建立全员育人的思政队伍,构建分类化导师库

大学生思想政治队伍建设需要具有目的性、综合性、专业性和实践性。在以往的思想政治教育中教育者是主导者,受教育者往往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容易使受教育者产生抵触情绪。拉近与学生距离,建立平等而良好的关系,可以使思想政治工作的效果事半功倍[4]。辅导员应发挥生态主体和生态客体的合力作用,强化学生主体性与教师主导性的相辅相成。基层院系作为大学生思政教育的末梢,依托院党委、团委、学工办、班主任、辅导员、学生骨干、导师及任课教师等,搭建全员育人学生管理体系,共同做好“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工作;充分发挥与大学生密切接触的优势,搭建全方位思政教育平台,从心理辅导,职业规划,党工团共建,社会服务,学科优势等方面充分调研了解大学生需求,基于学段特征和个体需求制定分阶段分类别的个性化成长方案。根据专业特长和发展方向,建立分类化的导师库,包括学业导师、心理导师、就业导师、创新创业导师、思政导师等。建立师德师风考核指标体系,建立激励评优、权益保障的长效机制,从而充分调动分类化导师的工作积极性,做学生的引路人。

(二)设计个性化的培养方案,建立生态化的评价机制

个性化培养方案应尊重大学生主体意识和个性健康发展,关注学生的政治方向、思想观念等意识层面问题,注重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同时应关注学生知识、技能、思维的培养,情感、兴趣、意志、信念等个性需求,以及社会责任感和适应能力培养,努力营造有利于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校园文化环境。

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个性化培养模式需要建立完整的大学生个性化信息及发展档案;形成针对个性特征、学段特征和未来发展的个性化评估结果,全面考察、记录、分析学生的个体发展状况。根据评估结果,建立分类的导师队伍,开展分阶段、分类别的主题教育。同时构建生态化管理和教育教学评价机制,与培养方案形成实时有效的良性反馈机制;全方位、多类别搭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个性化培养的平台。

首先通过调查问卷分析个性特征,考察基本情况、个性倾向和个性心理特征等一级指标;并对此进行细化,建立二级指标,其中基本情况重点考察学习、生活和家庭经济情况;个性倾向重点考察需求、动机、兴趣、理想、信息等;个性心理特征主要衡量能力、气质、性格和关系等。此外,学生在大学各个阶段呈现出不同的认知特点、心理特点和行为特征,并且每个阶段的需求层次是不同的。因此,个性化培育应分阶段实施,循序渐进地推进。结合个性特征、学段特征和发展目标,设计和构建适应学生发展的个性化方案,促进个性化培育的系统性、可操作性和实效性[5]

在评价的过程中,坚持定量评价和定性评价相结合的原则。其中,定量评价可以参考如下公式进行计算:∑R=aA+bB+cC+dD+eE。其中,R=个性化评估结果;ABCDE分别为定量评价指标,包括思想品德、学业水平、身心健康、艺术素养、社会实践等;abcde分别为各项的权重系数。权重系数通过参与全员育人的学生、辅导员、教师、家长等打分并进行加权平均获得。

定性评价可以综合自我总结性评价、学生互动性评价、导师指导性评价及家长反馈性评价进行衡量,统筹考虑个性特征和发展目标的达成情况,考察学生阶段性目标达成情况,了解学生发展态势,并给予有针对性的指导。依托生态化的评价机制进行反馈,动态调整个性化培养方案。

(三)开展分类别的主题教育

1.关爱心理健康,开展深度辅导

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处于快速发展阶段,大学生受社会、家庭的一些负面影响,心理行为问题日益凸显。以学生为本,进一步完善心理健康教育和服务体系,是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与成才的重要保障,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体现[6]。心理健康教育辅导包括心理健康宣传教育、心理排查、心理咨询、心理疾病、心理危机干预等。重视大学生心理问题的预防和早期干预,注意捕捉学生心理变化规律。建立专员工作制度,设立心理工作坊,坚持做好常规心理排查工作,建立心理健康台账。针对重点辅导人群建立心理健康档案,分类深度辅导等,对出现严重心理问题的学生及时甄别、及时疏导、及时咨询。通过个性化深度辅导强化人际心理信任,接纳认知差异,促进心理认同。开展深度辅导教育和谈心活动,有针对性地帮助大学生处理好学习成才、择业交友、健康生活等方面的具体问题。进一步提高工作的针对性、有效性,提高心理素养、求职技巧的软实力,增强学生全面发展、个性发展的硬实力,做好贫困生心理健康教育与毕业生求职心理疏导工作。

2.规划职业生涯,指导就业技巧

建立就业个性化培养模式,培养基于职业导向的应用型创新人才。区分适应年级、成长年级和毕业年级进行就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充分发展大学生的专长及优势潜能,纠正大学生就业过程中的问题[7]。积极开展大学生职业理想、职业道德、职业纪律教育,帮助其尽快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和择业观。帮助学生分析就业政策和就业形势,培养大学生健康、良好的就业心理素质,以适应就业竞争。开展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借助新媒体平台引导学生开展职业生涯探索、职业兴趣测评等活动,有效地引导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的定位和规划,培养学生的职业决策能力,掌握学生职业规划的心理动态。培育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师资力量,针对性开展一对一的职业生涯指导、咨询和服务工作[8]。立足大学生求职创业的实际需求,充分利用校内外各类资源,组织开展宣讲会、座谈会等;充分利用新媒体平台,发布最新就业创业动态;举行求职分享会、面试技能培训等,提高学生求职技巧。

3.促进党工团共建,形成工作合力

党建带团建、团建促党建是中央对基层党团工作的基本要求,也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途径。通过立足自身特色,建立“党员干部联系服务群众+团干部直接联系青年”的机制,在党团组织之间、师生党员之间、党员与群众之间搭建互帮互学、互促共进的桥梁,有助于形成党组织把握方向、团组织开展活动、师生党员示范引领、团员青年自我教育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政治优势,发挥团组织的活动优势,开展党团共建活动和党员示范活动。通过例会制度、信息化工作平台等,研判思政教育工作新形势、新动态,整合信息资源,加强党工团协同,确保工作联动有序、及时高效。党团共建可以更好地结合学科特点、实际需求与教育导向,有目标、有举措、有设计地推进党团日联合主题教育的开展与实施,尤其是结合求职能力提升、人际交往发展、社会政策解读、个人生涯规划、民生问题破解等诸多与学生密切相关的问题,通过实践环节、活动层面进行巧妙地融合与融入。

4.坚持服务大局,发挥学科优势

结合社会和国家需求,增强思政教育工作的时代感和吸引力;积极发挥学科特色和优势,增强思政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和鲜活性。引领青年学生与党和国家大政方针同频共振、同向同行。拓展教育路径,辐射教育效果,鼓励大学生深入基层调研和开展工作,培养青年学生责任意识、家国情怀,激发青年学生担当重任、成长成才。

以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为例,为了深入开展生态文明建设学科德育,极响应国家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号召,引导学生深入社会和民生,结合自身实际,学院通过环境学术讲堂、环保系列讲座、环境科研实践、环境院友走访等形式,推动全社会的生态文明德育进程;以教师党支部、学生党支部联合开展活动为载体,师生联合开展专业服务、志愿服务、技术服务等系列特色活动,利用学院师生的专业知识搭建生态文明全方位育人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通过资源共享等方式,利用多种渠道开展交流合作,从而进一步发挥北京大学在生态文明教育方面的作用,从而更好地发展学科、服务社会。

5.提高社会化水平,发挥社区共建优势

“知行合一、以知促行、以行求知”,2018年5月2日习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谈到“力行”的重要性。社会实践是青年锻炼成才的有效途径,是大学生思政教育的大课堂。科学引导大学生走出校园,开展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9]。注重整合多方资源,建立巩固长期的教育实践基地。拓展学校层面与社会的双向共建活动。学校拥有充足的教育资源和公共资源,是和谐社会建设的先行者和承载者。丰富的社区资源同样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有力增长点。以学校教育教学为主阵地,以服务社区活动为平台,学校、社区融为一体,共享丰富资源,积极开展共建活动,由点及面,服务对象包括社区居民、中小学生等,分系列、分层次地推进,依托党团共建活动,形成学术知识宣讲、实地调研实践、多地志愿服务等为主要特色的系列活动,逐步实现“共建共享发展”的美好愿望,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提高居民生活质量。参与社区共建活动,同样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又一阵地。

6.利用新媒体,搭建网络德育平台

目前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缺乏多样化的载体。新媒体时代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包括沟通交往方式复杂化、学习方式独立自主化、性格突显自我个性化、获取信息方式多元化。在思政教育中,可以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和传媒工具,实现教育方法科技化;充分利用日常学习和生活情境,实现教育方法渗透化[10]。遵循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原则、交互性原则,依托互联网拓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领域,发挥“两微一端”的作用,加强高校BBS信息交互平台的舆论引导;建立和完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题网站,创建“微”班级,架构“微”支部,搭建“微”校通,实现“微”查询,从而推动学生教育管理工作更高效开展[11]。通过新媒体搭建师生对话交往沟通模式,建设思政工作专栏,运用新媒体语言,通过多种内容载体,如图片、微课、微视频、文字、语音等传播途径充实大学生的网络德育学习内容,实现优势互补、长足发展,提高大学生校园网络文化建设水平和教育渗透力,加强新媒体教育环境管理力度培养学生自律意识[12]

 

 

作者简介:占子玉 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团委书记  讲师                             

     刘 卉 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党委副书记 副教授

 

 

参考文献:

[1][4]王海霞.试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结合的方法和途径.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9,28(3):89-91.

[2][5]李婧崴.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个性化培育研究[J].长春师范大学学报,2015,34(5):104-106.

[3][10]邓勇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途径创新研究.辽宁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4(4):41-42.

[6]戴雯,王元建.关于高校辅导员参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思考[J].科教导刊(中旬刊),2018(4):172-173.

[7]闫盖.大学生就业思想政治教育个性化培养模式研究[J].中国大学生就业,2017(1):51-55.

[8]黄萍.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内容优化策略[J].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8(2):59-61.

[9]陈兴浓,吴克象.社会实践与新时期大学生思政教育[J].高等农业教育,2001(S1):17-18.

[11]王友健.高校基层学院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微平台的设计与实现[J].辽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6(6):98-100.

[12]王伟强,邹宜兵.手机新媒体视阈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途径思考[J].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2017(10):36-37.